失落的東北老縣城,有一家全民喂養(yǎng)的動物園

小縣城的動物園,人和野獸都被困在原地
在上個世紀的中國,一個縣城能擁有自己的動物園,是一件很“摩登”的事情。
坐落在遼東半島西部的瓦房店正是如此。這是一座以軸承出眾的工業(yè)重鎮(zhèn),它擁有全國規(guī)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軸承工廠,而瓦房店所生產的軸承,也被輸送到了冶金、軍工、鐵路等重要行業(yè)。它是東北昔日“共和國長子”身份的一顆明珠。
但是現在,這座不大的小縣城已經沒那么引人注目了,市民們日常討論的也是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一家自稱“高檔”的西餐廳在縣城里開張,人們熱衷于猜測會在多久之后倒閉;前一陣子出租車漲價,人們又吵了起來。
這樣來看,瓦房店只是中國近三千個小縣城中的一個,沒有什么不一樣。但瓦房店有自己的動物園,而且已經陪伴了至少三代人成長。上個月,這家動物園因為“缺糧”上了熱搜,這成了所有瓦房店人的鄉(xiāng)愁。
斷糧風波
東山動物園有沒有養(yǎng)過老虎,為這件事,瓦房店人總能吵起來。
有人說見到過,那老虎眼是瞎的,瘦的像貓兒一樣,一直活到了二零零幾年;也有人堅持說沒有,當年頂多養(yǎng)過狼,動物園就位于市中心,附近居民晚上都聽到過狼嚎。
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老虎和狼現在都沒有了。除了籠舍圍墻上那圈壁畫。因為疏于打理, 漆面掉色嚴重,許多畫面都已經難以辨認,只能透過藤蔓隱隱約約看到,那確實有一頭老虎的肖像。

現在動物園唯一的猛獸是熊,一共6只。除此以外動物觀賞區(qū)還有4頭牦牛、10頭羊駝、3只梅花鹿、4匹矮馬、以及1匹駱駝,一樣,生存在幾十平米的露天深坑里,并排成一列。深坑里除了塵土、食物殘渣和自己的糞便之外,別無他物。
“30年了,沒變樣,還是那幾只?!痹谝粭l1998年的錄像帶修復視頻下,有瓦房店市民感慨道。這些動物和鳥禽觀賞區(qū)、猴舍一起,組成了這家縣城動物園,窄窄一條,夾在東山公園的東北一角。
飼養(yǎng)員小屋就建在最東邊的半山腰上,像一座城堡一樣俯瞰著整片動物觀賞區(qū)。很少有人見到過有人從那里出來,只是偶爾能在早晨看到一個身穿白背心的老人在小屋背面曝曬糧草。

上個月,東山動物園曾短暫地登上了熱搜,因為一張在孔雀的籠舍前貼出的告示:我們6個月沒開餉,動物斷糧,即將餓死。
“真是好事不出門,丑事傳千里?!庇腥送虏壅f。一個多月前全國百強縣排名出爐,瓦房店排在第61位,也是東北三省中唯一入選的,這都沒能讓它被外人記住,反倒是動物園出事后,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大柱夫婦都是老瓦房店市民,雖然他們早已經搬離市區(qū),但還是借著母親回來看病的這趟行程往東山動物園跑了一趟。
動物園里聚集著前來投喂的市民。人很多,每個人的手里都提著大袋小袋的糧食和果蔬,甚至有大哥扛著一百多斤的苞米和蘋果就送到了動物園里。
動物們的狀態(tài)還不錯,甚至好得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吃得太飽,動物園里的猴子已經挑起了食,被浪費的食物殘渣散落一地,就連臨時設立的食物捐贈點,幾個大垃圾桶也全部被塞滿。
盡管動物園里一直掛著“禁止投喂動物”的警示牌,但對瓦房店市民來說,不喂動物這動物園就白來一趟。

一位自稱剛上崗了兩個月的老清潔工向我抱怨,像雕、禿鷲這種食肉食腐動物根本不吃市民們投喂的果蔬,因此每天早上他都要花上好一陣子把籠舍里的食物清理出來。
“當然啊,可不敢進黑熊那兒,一進去它就要干你!”他把清理出來的香蕉、蘿卜用塑料袋裝好,掄起手臂甩到不遠處的樹林里。
動物園往事
很少有一座縣城能像瓦房店一樣,擁有一家自己的動物園,而這也一直是瓦房店人的驕傲。
瓦房店人最有感情的還是動物園里的猴子。他們從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用樹枝、用食物跟猴子拔河,后來成為大人,還會開玩笑地給猴子遞煙。有不少人還會在成家后把自己的孩子抱來,指著籠子里的猴說,“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就已經在這里看猴兒了?!?/p>

瓦房店有“三大景”——“北瓦軸,南瓦紡,東山公園去看猴”,指的就是老牌國企瓦房店軸承廠、瓦房店紡織廠和東山公園的動物園。
瓦房店的軸承工業(yè)可以向上追溯到建國前。東北解放后,最早由日本設立的滿洲軸承制造株式會社被收歸國有,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座軸承廠,被稱為“瓦軸”。
軸承作為現代機械設備的重要樞紐,恰如瓦房店這座城市的工業(yè)地位。來自鞍鋼的鋼材沿著沈大鐵路運送到瓦房店,被加工成一套套工業(yè)軸承,隨后再被分配到黑吉遼甚至是關內的各個工業(yè)基地,也包括支援了中國核工業(yè)、坦克等軍工建設。
瓦房店的東山動物園就誕生在那一時期,在物質還不算充裕的年代,它讓這座東北小縣城有了比肩北京、上海的榮光。

許多瓦房店孩子的第一張照片,黑白的、彩色的,都在動物園里拍攝。他們把這個珍貴的時刻留給了動物園還有猴子們。
已經奔四的陳德敏仍然記得第一次來動物園時的興奮。那是90年代,他堂哥結婚,在公園里拍婚紗照。照片拍完后,他在堂嫂的懷抱里第一次見到了真的熊。“有一種看大世界的感覺?!?/p>
在曾經的瓦房店人心中,東山公園或許是最佳的婚紗外景地?!耙郧肮珗@花圃有人打理,景色比現在好看,有花有草地,很漂亮?!蹦菚r公園還要收2塊錢門票,因此對于年幼時家庭收入不高的陳德敏來說,只有在親朋好友結婚拍婚紗照的時候他才有機會來公園里的動物園看看。

后來公園免費了?!翱赡苁?3、04年吧”,陳德敏回憶。動物園似乎是童年回憶的專屬品。隨著年歲的增長,孩子們能去動物園的機會總是越來越少。他無法記起公園免費時確切的年份。那時他在大連市區(qū)的一所大專讀書,留在瓦房店的時間不多。
2006年,在大專畢業(yè)之后,陳德敏短暫地回到了瓦房店,干起了軸承廠工人。
若是早二十年,能進老牌國企“瓦軸”當工人,是能讓陳德敏父輩們相當羨慕的工作。80年代的瓦軸規(guī)模大得難以想象,2.7萬名瓦軸工人和4.3萬名家屬享用著瓦軸自己的獨立消防隊、獨立醫(yī)院、獨立幼兒園和小學,儼然一副”國中之國“的樣子。
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后,瓦軸集團為了和瑞典軸承企業(yè)斯凱孚合資,陸續(xù)關閉了三家工廠,瓦軸員工的規(guī)模一再縮小。

陳德敏入職的是一家由瓦軸下崗工人創(chuàng)辦起來的私人軸承廠。當時的瓦房店,自辦軸承廠幾乎沒有什么門檻,離開瓦軸的技術工人、分廠領導在農村找座自建房,弄兩臺車床,再拉攏幾個工人——一座私人軸承廠就算辦起來了。
但隨著大工業(yè)建設的榮光褪去,陳德敏的軸承工人生涯也沒能堅持多久。“我做粗淺加工,就是最簡單的加工,所以掙得少?!痹诔蔀檩S承工人的第二年,他辭掉了這份沒什么前景的工作,跟隨親戚搬到大連市區(qū)做電商。
等陳德敏在2015年再次回到瓦房店,自己做網店賣蘋果時,記憶中東山公園的老虎沒了。

沒有多少人準確的記得狼和獨眼老虎是什么時候沒的。
許多人對獨眼老虎的最后印象是瘦骨嶙峋,像貓一樣。至于老虎是怎么沒的,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老死的,有的說送到別處養(yǎng)老,還有一部分人則堅稱,老虎是餓死的。
靜止之城
斷糧風波一周后,動物園恢復了平靜。近年來這家公園愈發(fā)有演變?yōu)榱硪粋€老年人公園的趨勢,尤其是在工作日的白天,公園里扭秧歌的和遛彎的老人總是不少。三五成群的老人一邊看動物一邊抽煙,每說一句話就狠狠地抽上一口。
陳德敏和我約在公園里見面,看了一圈動物后,他特意指正,這次動物并沒有真的快要餓死了。最應該獲得重視的是人,正如那張告示的前半句寫的:“我們6個月沒開餉”。瓦房店的網友在新聞下面解釋,要不是飼養(yǎng)員一直墊付著飼料錢,動物們根本無法度過2023年難熬的春天。
和很多傳統(tǒng)的公立動物園一樣,東山動物園至今仍歸住建部管理。因為不收門票,動物園完全沒有自負盈虧的能力,只能依靠財政撥款存續(xù)。“不只是瓦房店”,陳德敏感慨,不少東北城鎮(zhèn)的經濟都“不太好”。

2014年,瓦房店市軸承廠和瑞典斯凱孚公司的合資計劃,以后者的退出宣告結束,以軸承為核心的第二產業(yè)產值連年折損百億。直到2023年,瓦房店市的GDP才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得知動物園欠發(fā)工資,很多人其實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沒想到動物園也這樣了”。偏偏這一陣子“壞事兒”還不少。先是出租車漲價了,后是動物園斷糧上了熱搜。不久之后,又傳來公交車不再支持支付寶掃碼乘車,只能現金搭乘的消息。
我和陳德敏見面那一天剛好趕上好日子,結婚的人很多。陳德敏打趣說,難得在瓦房店一次性見著這么多年輕人。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在東山公園拍婚紗照了?;▓@里的草坪早已裸露出黃色的泥土本色。還有幾朵花零星地守著,也只是平添慘淡。

年輕人都向往外跑,這在瓦房店不是什么秘密。物價和房價連年向大連市區(qū)看齊,工資卻維持在3000元始終不見增長。2012年瓦房店的人口超過100萬,而在2021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這個數字變成了81萬。過去的2022年,瓦房店一共迎接了3811聲新生兒的啼哭,同時告別了8231名與世長辭的市民。
有的人回來了,但是不再年輕。陳德敏從大連市區(qū)回來創(chuàng)業(yè)做電商后,只用了半年就賠了5萬塊錢?!斑@里是小地方,做自媒體掙不了什么錢”,因此陳德敏還兼任著一份坐辦公室的文職。他也要奔四了。大柱曾經離鄉(xiāng)多年,在沈陽、哈爾濱和大連市區(qū)都打拼過。但他還是回到了瓦房店,在市郊租了個小房子住下。因為母親患病,他不能走。
網上動物要被送走的消息讓大柱夫婦大吃一驚。他們不太敢相信動物園就這么要沒了。斷糧風波以來,網上批判這座動物園籠舍老舊,呼吁接走動物的聲音甚囂塵上。查證之后,兩人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他們當然希望動物園留下來。畢竟當年的“三大景”里,瓦紡只剩下一片廢墟,瓦軸風光不再,只有這座他們從小玩耍的樂園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

鐵籠里的動物照常接待著到來的看客。來訪的游人大多是帶著孩子的一家三口,但也不乏獨自帶著孩子的老人。孩子們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樂此不疲地惹惱著籠中的猴子和向大型動物大吼大叫。老人們則喜歡扶著欄桿,久久地凝望著籠子里的動物,平靜得像留在過去的船錨。
老棕熊慢悠悠地從洞口踱步出平臺,然后又躺在地上。它是這里資歷最老的熊,曾經許多孩子為它而來。
沒人能清楚地記得,這頭已經老得掉毛的棕熊這里生存了多少年。它實在太老,不能像其他棕熊一樣站起來,像馬戲團成員一樣用嘴接住食物。

看客們扔出的蘋果和胡蘿卜總是先砸中老熊的腦袋,隨后這只老棕熊才會大夢初醒般反應過來,去撿食散落在地上的食物。孩子們都罵這只棕熊太笨,只有大人們才會同情它:熊不是傻了,它只是老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盧建國??|? 內容編輯??百憂解??|? 專欄編輯??劉葉楠
你可能還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