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予人活路,便須多磨幾把刀!第二部分
本文為2013年11月由北望狼山?在超級大本營論壇上的發(fā)帖,此為轉載
二、多磨幾把刀
有了客觀現(xiàn)實的威脅,“多磨幾把刀子”來保護或者保全自己,自然是人之常情。就現(xiàn)階段的中國而言,如拋開“軟實力”,其基礎硬實力確實極為雄厚(主要可概括為三大方面: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工業(yè)能力。有關種種,“無懼貼”中已說明,在此就不再累述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除美國之外的其他任何國家,基本沒有可比性。更明確地說,中國的戰(zhàn)爭潛力在當今的世界上是數(shù)一數(shù)二,而且已經準備了一定程度的戰(zhàn)略威懾力。
先說件比較沾邊的事:
近期中日在東海搞得比較張,因而對后續(xù)發(fā)展的預測層出不窮,有些言論甚至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本人對此事后續(xù)發(fā)展的結論只有三個字:打不了。
簡要分析:
1、不用管日本“挑釁”的動機如何,就今時今日的日中雙方“硬實力”對比而言,日本與中國相差極遠,如果說中國是超重量級拳擊手,那么日本充其量也就是中量級選手,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所以,日本是既無資格,也無能力,采取單方面的軍事行動(不限規(guī)模與烈度)去達到預期。
2、至于中國“順勢而為”的目的,本人也不能確定,但也無需確定。因為任誰都知道,中國最大的、最主要的對手絕不是日本,所以就算采取軍事手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zhàn)略收益,也于事無補,并且極有可能使事態(tài)的發(fā) 展超出掌控,從而讓某些國家從中漁利,并導致喪失巨大的戰(zhàn)略利益。
簡單來說,就是日本連挑事的本錢都沒有,而中國雖是“能干”,但“干了”卻得不償失,因此雙方打不起來 。
相信會有不少人,對于本人“低估”日本與“夸大”中國實力的說法,嗤之以鼻!
想想也是,作為人口過億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作為各方面發(fā)展相對均衡,并且在制造業(yè)諸多領域堪稱翹楚的 國家,作為曾經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的軸心國主要成員之一的“大日本帝國”,就算是今時今日把它丟到列強云集的 歐洲,憑它的身板絕對也是區(qū)域一霸,怎么就會如此不濟呢?
下面本人僅從軍事角度出發(fā),去說說日本為何如此“嬴弱不堪”!
第一點,日本的國土狹小,且人口與各種設施的密度極高。這便意味著戰(zhàn)略回旋空間極小,而且一旦遭受相當烈度的打擊,損毀率便會高的驚人。說句玩笑話,只要有“蛋蛋”打到日本的地盤,最次也得中個安慰獎。
第二點,日本是島國,并且現(xiàn)代社會中主要類別的“資源”都異常匱乏,還有“人是鐵飯是鋼”中的糧食,其自給率也就四成左右。以上種種,便意味著海洋運輸便是它的生命線。而一旦爆發(fā)相當強度的戰(zhàn)爭,都不用說 徹底將其生命線切斷,只要對其生命線有了一定程度的破環(huán)和損毀,日本又將面臨怎樣的下場呢?不難想象吧 !(日本自然是有“國儲”的,可它的“國儲”對于近1.3億人口,無論怎么精打細算,都是杯水車薪,因此,其所面臨的結果依然不變,區(qū)別只在于是能撐三個月,半年,還是一年!)
第三點,算以上兩點的前提,更是日本這個島國最致命的弱點:日本離中國實在太近了,此距名為“一鞭”。
如果說,日本島所在的位置與英國調換一下,中國拿它確實沒什么辦法;又或者,它處在新加坡左近,中國想要教育它,也會異常吃力,可它偏偏就處在一鞭之距內。而這個距離,“恰巧”是中國四大軍種都能使得上勁 兒,且基本不費力,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
不光如此,還有更為悲劇的:日本只擁有少得可憐的火器,能將其火力投射到中國境內的重點地域。在此 ,必須要“特別鳴謝”一下美國人,因為它使日本人連做出實質性反抗的能力沒有。
再次強調的是:如果美國在二戰(zhàn)時生產能力都堪稱恐怖的話,那么請將這種恐怖再放大幾倍乃至幾十倍,不然,不足以來形容目前中國的工業(yè)能力。所以,請不要去質疑中國在“一鞭之距”的火力覆蓋能力。如再將中日兩國的纏綿千年的歷史淵源考慮其中,請更不要去質疑中國的“決心”。
真的,不要!
綜上,相信本人已經把“為何中日對比如此懸殊”說清楚了,用一句話總結:我可以狠狠地抽你的臉,直到抽爛為止,而你,使出吃奶的勁兒,也僅能傷到我的汗毛兒,這便是現(xiàn)實!
(特別指出:本人自然不會忘記核武在國際博弈中的份量,但若現(xiàn)今的中國,還“需要”或者有某種“沖動” 依靠核武對近在咫尺的“小國”日本“核來核去”進行震懾,那么本人坦言:某國也別有旁的想法了,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xù)韜光養(yǎng)晦吧!)
綜上而言,既有一鞭之遙,又是隔海相望,連日本這樣身板的國家,對中國而言都“不足一慮”。那么,那些身板遠比日本纖細的國家、“地區(qū)”,那些散落在周邊,大都只有距中國一臂之遙,甚至干脆是與中國“唇齒 相依”的國家和“地區(qū)”,又有什么資格值得中國“頭疼腦熱”呢?
當然,本人無意挑起“大國某種主義”的話題,只是想說:就客觀而言,今時今日的中國,以及可期未來的中國,有實力而且有能力(身板和拳頭),在本土周邊的范圍內,去捍衛(wèi)自己應有的利益。這也是本人行文至此,做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對于這個結論,或許有人會從更高的層面、更現(xiàn)實的角度去“說三道四”。
關于這些,本人也很理解,因為本人在談上述問題時,沒有引入國際規(guī)則、國際環(huán)境與形勢、大國博弈以及“ 歷史淵源”等等一系列現(xiàn)實中異常復雜的變量,而這些變量又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中國捍衛(wèi)自身利益以及攝取“額外”利益的運作方式與結果。老實說,面對這些紛繁時,本人確實力有不逮。
有鑒于此,只能將問題簡化,或者說將主要矛盾具象化,而這個具象化的活物,惟有某國當仁不讓!
此某國,也必須是很多人“言必稱美國”的美國了!
說到美國,首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它各種世界級的頭銜,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軍費開支最大的國家,世界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國家等等。不得不說,無論再如何擠水分,也必須要承認,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凌駕于眾國之上的超級強權,擁有著一覽眾山小的國際地位。
在前文中提到過,實際上,今時今日的中國與美國的體格(基礎硬實力)是大體相當?shù)?,但為何在現(xiàn)實中卻和美國的差距會如此之大!為何美國還能死死地壓在中國這個極為強悍挑戰(zhàn)者的頭上!
為什么?
這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蛟S有人會從國際時局的層面去考慮,或許有人會從“硬實力”與“軟實力”的角度去分析,或許還有人會從更為具體的方面得出自己的答案,例如:政治、經濟、科技、 文化、教育等等......
而就本人看來,這些方法無所謂對錯,但卻多少有些繁瑣,不夠簡潔,也不夠直觀。其實對于該評判標準,本人的看法只有四個字,也是千古未變的四個字:軍事能力(戰(zhàn)爭能力),簡稱軍力。
簡要解釋:
1、就國家層面而言,不論所具備何種“能力”,最終都可轉化為軍力,從而進行最直觀的體現(xiàn)。無論是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工業(yè)、農業(yè)、資源、人口、疆域等等各方面、各領域,無一例外。
2、某國軍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該國的國際地位。以現(xiàn)今的世界為例:美國一馬當先自是不用說,中、俄兩國跟隨其后,接下來就是近年來軍力大幅衰退英、法和無核的日、德,然后便是類似印、巴、意等缺足明顯的幾 個國家,其余沒什么存在感的國家,就用“等等”來代替吧?。ㄗ钪庇^的,以某些標準來衡量,俄國的排名肯 定會大幅下滑,但現(xiàn)實中卻并非如此。)
3、應該可以明確;不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怎樣變遷,軍力的運用始終是處理“問題”的終極手段,注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當然,誰也不能保證運用軍事手段,就能使“問題”得以徹底決解,但如沒有相當?shù)能娏?,?意味著連成為“問題”的資格都沒有。換而言之,能很輕易地被對方處理掉的“問題”,還是“問題”嗎?( 有關種種,根本無須在歷史長河中苦苦尋覓,只看近幾年的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的巨變,便足以說明問題。)
......
回過頭來,既然軍力決定著國家間的競爭地位,那么只要比較中國的軍事能力比之美國的差距,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那么,中國的軍事能力到底比美國差在哪呢?
要分析這一問題,首先要知道軍事能力到底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并不想咬文嚼字、東拼西湊,弄出個生硬的定義去描述它,只想用白話說:軍事能力,實質上就“挨揍和揍人能力”的總和。
先說“挨揍能力”。顧名思義,它就是某國經受打擊并做出反擊的能力,實際上便是軍事潛力(戰(zhàn)爭潛力)的通俗說法。換言之,軍事潛力是由“經受打擊的能力”與“做出反擊的能力”所構成的。
其一,什么是“經受打擊的能力”?
簡要解釋:它是某國的人力和物力經受戰(zhàn)爭消耗的本錢(“各種資源”相應的備份量),包括疆域、人口、礦產、能源、以及各項設施、裝備等等。
其二,什么是“做出反擊的能力”?
簡要解釋:它是指某國遭受打擊后,將“各種資源”經整合生產(主要指工農業(yè)生產)后,運用所產出與幸存的各種物資、裝備對敵進行還擊的能力。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工業(yè)能力,其涵蓋工業(yè)門類及配套體系、生產能 力及工業(yè)水平。
由上可以看出,前文中曾多次提及的“基礎硬實力”(詳見附)所涵蓋的各項,與軍事潛力的主要構成項幾乎可以一一對應。因此,某國的“基礎硬實力”實際上就是代表著某國的軍事潛力,它的強弱也就必然決定了某國軍事潛力的強弱。
明確了“軍事潛力”與“基礎硬實力”之間的關系,那么接下來要談談軍事潛力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從軍事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看,軍事潛力實質上是一國軍事能力的基礎。它的雄厚與否,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國整體軍事能力的強弱,所以,又可稱之為“軍力基本盤”。
通過兩個比方,或可看得更加清楚:
某人功夫稀松,卻皮糙肉厚,與人爭斗,雖每每掛彩,但卻傷不致死,且頗多反擊,長此以往......
某高人武藝高強,同人交手,勝多負少,但細皮嫩肉。某日,忽挨板磚偷襲,隨即小腦偏癱、半身不遂,后來......
比喻雖粗淺,但大體意思不差,白話說便是:你打我,打不死,而我不死,事兒就沒完,若事兒沒完,結局便是未定之數(shù)!
歷史上,這樣的戰(zhàn)例也不少。
如二戰(zhàn)時,強悍非常的德國聚兵數(shù)百萬閃擊蘇聯(lián),初期,其勢如破竹,而蘇軍是一敗再敗。但數(shù)月之后,蘇軍憑借其強大的軍事潛力,不僅站穩(wěn)了腳跟,并在盟國的支援下,展開了一系列戰(zhàn)略大反攻,最終將第三帝國徹底摧垮。
再說抗日戰(zhàn)爭。當時中國是一窮二白、工業(yè)能力近乎于零,并且“內憂重重”......種種慘狀不言自明。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中國,軍事潛力極度瘸腿的中國,單憑借遼闊的疆域、充裕的兵員,就使日軍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淪為歷史笑談,還將其一把拖入了持久戰(zhàn)的泥潭。并在事實上,極大地牽制了日本的戰(zhàn)略資源,完全打亂了其戰(zhàn)略部署,逼迫其展開了更大的戰(zhàn)略冒險(對美開戰(zhàn))。
美日的太平洋戰(zhàn)爭,更是典型事例。日本以二流的實力,挑戰(zhàn)當時軍事潛力堪稱翹楚的美國,雖然整體過程略有起伏,但結果卻早已注定......而時至今日,日本還在美國的胯下曲意承歡。
綜上,不論何種層級的國家,在與具有“強悍軍事潛力”的國家發(fā)生爭斗時,都要承受巨大的戰(zhàn)略風險,而這種向對方施加戰(zhàn)略風險的能力,便是國家戰(zhàn)略威懾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擁有著頂尖軍事潛力的國家,在與軍事潛力相對弱小國家的斗爭中,必然具備著巨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另一種可能,留到后文談。 )
如果用“老臣謀國”的說法,或可這樣說:某國一旦又有了頂尖的軍事潛力,而其他層面又非離譜異常,再不濟,也可保命。若是用充滿“正能量”的話語來闡述,應該這般措辭:某國擁有了“不敗”的基礎,那么理應獲得更多。
具體到中國?,F(xiàn)今的中國與美國的“基礎硬實力”(軍事潛力)相仿,同屬這個時代的巔峰,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明顯超越美國也指日可待,因此,中國在軍事能力的根基上,完全有平視美國軍事潛力的理由,甚至存在藐視美國的預期。
這是中國經數(shù)十年埋頭發(fā)展所獲得的最重要的成果!這同樣也是中國應對未來種種殘酷挑戰(zhàn)雄厚底氣的由來!
歸根結底一句話:有了它,中國便能無所畏懼!
至此,本文題目“多磨幾把刀子”中的第一把刀,一把無鋒懾人、大巧似拙、重若萬鈞的寶刀,便以完全展現(xiàn) !
在未來的歲月里,中國定將它鍛造地更加堅韌無匹,磨礪地更加大鋒若鈍......
只因此刃,名曰“不敗”!
(注:“挨揍能力”與“揍人能力”,就某種程度而言,是相輔相成的,本人之所以將它們“完全割裂”來談,是為了能讓諸位將“挨揍能力”的重要性,看得更加透徹。)
在進入后文前,先理順一下該部分的邏輯:
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地位,最直觀、最有效的標尺便是該國軍事能力的強弱(相對),而一國的軍事能力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挨揍能力”,二是“揍人能力”。結合上文,中、美兩國的“挨揍能力”旗鼓相當,可 兩國地位的差距卻極為明顯,那么可推知,這個差距無疑是來自于兩國“揍人能力”的不同。
直白說,之所以美國還能壓在今日中國的頭上,就是源于中國的“揍人能力”比之有極為顯著的差距。
下文中,將對此進行展開,其也是全文的重中之重!
如果說,不斷發(fā)展壯大“挨揍能力”是立足于不敗進而求勝且擋無可擋的堂堂陽謀之策,那么“揍人能力”便是捍衛(wèi)及獵取利益最直接、最粗暴的表現(xiàn)形式,所圖的境界自然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
談及“揍人能力”,很多人通常都會從軍隊規(guī)模、訓練水平、武備質量及數(shù)量、后勤保障、實戰(zhàn)檢驗等等瑣碎的方面進行分析。不能說不對,但從實際推演問題的角度出發(fā),這無疑會陷入“海量信息”的泥沼當中,進而無力自拔。即使拔出來,也會因為各種的不對稱性、缺失性、局部性,而最終導致推導的結論“只見樹木不見 森林”。
就本人看來,其實“揍人能力”可由三個詞進行大致描繪:一是硬度,二是長度,三是持久力。
簡要解釋:
“硬度”是指:軍事力量的攻擊強度及效用。
“長度”是指:軍事力量的攻擊范圍。
“持久力”是指:保障軍事力量開展攻擊的能力。
既然是尋找中國與美國在“揍人能力”上的差距,那么毫無疑問,自然便以美國作為比較的參照物。
第一步,先尋找中國在“硬度”方面的缺陷。
如果從“瑣碎”方面入手尋找中國軍事力量的缺陷,前文已經提到過,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本人認為,不如用中國軍隊替代近些年打過的“得意之戰(zhàn)”中的美軍,看看現(xiàn)如今中國軍隊所擁有的常規(guī)作戰(zhàn)力量,是否能夠達成美軍當初的作戰(zhàn)效果,從而作為量度的依據(jù)。這樣做,或許能更為直觀,也相對客觀。
入選戰(zhàn)例:二次伊戰(zhàn)。
入選理由:
1、規(guī)模較大,更能說明問題。
2、美軍大勝而歸。(攻勢階段)
3、如今美軍的實力,與當時相比,并無顯著差別。
因行文需要,本人還要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個限定條件,即:忽略距離的影響。(可以想象成,將主戰(zhàn)場遷移到中國境內,自然條件相近的新疆地區(qū)。)
關于“二次伊戰(zhàn)”的簡要回顧
戰(zhàn)爭起因:
“911”事件后,美國總統(tǒng)布什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zhàn),將伊拉克等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所謂的開戰(zhàn)理由為 :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支持恐怖組織、踐踏人權等。
戰(zhàn)前準備:
1、經多年的制裁與禁運,伊拉克早已滿目瘡痍。
2、中情局早已展開一系列的情報搜集、滲透、策反等活動,從內部分裂、瓦解薩達姆政權。
3、組織了一支數(shù)萬人庫爾德部隊,對薩達姆軍隊進行持續(xù)打擊。
4、在位于伊拉克周邊的美軍軍事基地,完成了不少于25萬美軍、45000英軍士兵,以及相應裝備的集結。
戰(zhàn)爭過程:
1、開始階段: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lián)軍向伊拉克發(fā)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guī)??找u和地面攻勢,并向預設目標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zhàn)斧巡航導彈500枚。
2、僵持階段:由于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lián)軍“速戰(zhàn)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xiàn),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
3、轉折階段:美英聯(lián)軍憑借空中優(yōu)勢和機械化部隊,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zhàn)略要地,并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zhàn)事呈現(xiàn)一邊倒的態(tài)勢。2003年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并占 領了薩達姆城。
4、收官階段:美軍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zhàn)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lián)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戰(zhàn)爭結果:
完全摧垮薩達姆政權,并重點控制伊拉克部分區(qū)域。(注:隨后的“治安戰(zhàn)”又打了8年,直到2011年年底,美國單方面宣告“戰(zhàn)爭結束”。)
縱觀整個美軍進攻階段,美軍幾乎沒有遭遇伊軍有效的抵抗(美軍平均每日的傷亡人數(shù)不足20人),打得頗為順風順水,甚至給人的感覺多少有些兒戲。就本人看來,最主要的原因無疑是得益于美軍“戰(zhàn)前準備工作”做 得異常充分??梢赃@樣說,如將薩達姆政權看作一幢大廈,那么美軍在“戰(zhàn)前”就已將該大廈的承重結構破壞 地七七八八了,而隨后展開的大規(guī)模攻擊行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用力一推”。
當然,美軍所運用的武備及與之匹配的戰(zhàn)術,還是可圈可點的?,F(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換成數(shù)量相仿、并裝備得當武備的中國軍隊,能不能做到美軍“用力一推”的作戰(zhàn)效果呢?
將該問題分解一下:
中國軍隊是否擁有良好的戰(zhàn)場感知能力?
所擁有的精確打擊武器的數(shù)量及質量,能不能將伊軍重要戰(zhàn)術節(jié)點完全摧毀?
各兵種之間的“協(xié)同”,是否能做到可用、堪用?
是否擁有足夠的保障能力將攻擊不打折扣地持續(xù)下去?
......
以上這些,或許只有極少能說得清楚,自然也不包括本人。但通過公開的信息卻至少可以得知,該戰(zhàn)中美軍所擁有的武備,今日的中國軍隊也基本同樣擁有,其質量雖較之美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距,可至少誰也不能否 認,如中國軍隊來打這場仗,武備體系也是完整的,天上的、空中的、地上的、手里的,一樣都不缺。
也可這樣理解:美軍能干的事,中國軍隊也能干,但因為雙方武備的側重點不同,中國軍隊在干的時候,或許會用另一種形式。比如,美軍主要用?;膽?zhàn)斧、空基的各種精確武器拉開伊戰(zhàn)的序幕,也許中國軍隊會主要 采用精度稍遜,卻更為便宜的路基“遠程制導火箭”摧毀既定目標,空基武器所占的比重可能相對較小(憑借 世界第一大工業(yè)國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戰(zhàn)前準備期,“各種數(shù)量”是一定管夠的,關于這點不應存有爭議)。換言之,美國軍隊能迅速清除的重要目標,中國軍隊沒有理由不能進行相應的摧毀。
關于戰(zhàn)爭中另一個極為的重要因素——“人的問題”,確實不好說,如戰(zhàn)斗意志、戰(zhàn)術素養(yǎng)、協(xié)調、組織、謀 劃、部署、指揮等等方面。本人只能這么說:假設上戰(zhàn)場的中國軍隊具有60年前朝戰(zhàn)那批兇悍軍人的“能力” ,解決薩達姆政權,肯定用不了“美軍三周多時間”,有個十天八天的,事兒也就辦成了,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再合適不過......
至于現(xiàn)在這批軍人能把事兒辦成什么樣,還是以后用事實來說話吧,畢竟裝備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戰(zhàn)爭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沒有之一!
或許有人會質疑:中國武備的整體“質量”與美國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可文中的意思,似乎是雙方“ 硬度”又好像差別不大,甚至是處在同一檔次,這個道理明顯說不通呀?
關于這個疑問,本人的看法:如果不考慮“長度”因素,確實大致如此。
其實該問題倒也不難理解,“武備”就是用來“楱人”,而“楱人”的效果就是“毀殺”(摧毀及殺傷)。所以只要能保證“毀殺”的效果,進而達到“揍人”的目的,那么就“硬度”而言,便不差。
比如:甲準備將乙打昏,他所采用的武器是棍子,三棍子下去,乙應聲倒地。換成丙上場,目的也是將乙擊昏 ,可丙家中沒有稱手的棍子,但卻盛產板磚,于是乎,幾板磚飛過,乙順利倒地......怎么也不能說,就因為 甲用“高級的棍子”把事辦了,而丙辦事用的是“尋常的板磚”,去鄙視丙的本事吧,一理之!
如果用嚴謹點的言語來描述,應該這樣說:在保證“毀殺”效果的前提下,而“各種效費比”又可做到大體相仿,中美兩軍的攻擊強度及效用(硬度)遠沒有許多人臆想中那么大的差距。(忽略“長度”因素)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個問題:
就國家層面而言,為了捍衛(wèi)或獵取利益所運用的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即:政治手段、經濟手段及軍事手段。 而運用軍事手段在處理“問題”時,如拋開“各種國際因素”、輔助手段(政、經手段)及目標地域的“各種 風土人情”等不談,軍事攻擊力量至少可分解為三個主要的方面,即:“人的因素”、武備因素、保障因素。 而“武備因素”可分解為“各種門類”,然后在“各種門類”之下的若干“武備”中,再繼續(xù)細分為“數(shù)量” 與“質量”......
以上頗為纏繞的文字,其實只想說明一個問題,就實現(xiàn)“捍衛(wèi)或獵取利益”這一總體目標而言,“某種武備” 或者“某門類武備”“質量”的地位,遠沒有人們通常認知中的那般超凡脫俗!
當然,任誰都知道,“武備的質量”在一國軍事體系中所擁有重要的地位,本人也更非刻意貶低什么,只是非 常反對將其無限拔高,不然就無法解釋,擁有頂尖“質量”武備的美軍,為什么會止步于三八線?為什么又會 從中南半島黯然離場?為什么還要與其“欽定”的恐怖份子媾和,以期殘身而退?
總而言之一句話:“質量”非常重要,但萬不可將其神話。
再談“持久力”的問題。
根據(jù)本人對其的描述“保障軍事力量開展攻擊的能力”,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力物力”的數(shù)量是否充足,二是是否能保證在規(guī)定時間內,配給至目標地域。
“各種物資”的充足性,主要體現(xiàn)在作戰(zhàn)人員的衣食住行與各類武備及支持系統(tǒng)等數(shù)量與保障上,白話說便是,作戰(zhàn)所需的“種種”,要管夠。
具體到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一農業(yè)大國,世界第一工業(yè)大國......如果都“不夠”的話,那其他國家就更別提了。其實也可這樣理解,保證“人力物力”充足的能力實質上就是一個國家軍事潛力的直觀展現(xiàn),而中國目前的軍事潛力與美國一樣,同處于這個時代的巔峰,因此,至少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各種數(shù) 量”一定是充裕的。
至于第二方面的問題,又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長度”,下面本人便開始談談一直“避而不談”的“長度”問 題。
本人所定義“長度”的“長”字,取自“鞭長莫及”的“長”字。
“鞭長莫及”意為:由于距離太遠而力不所及。
開篇明義,美國之所以現(xiàn)階段還被稱作唯一的超級大國,唯一的世界警察,其實質便是它擁有著“鞭長可及”的“楱人能力”,這也是中國軍力與之相比最大差距之所在......
在“無懼系列”中曾談到過,美國維持其“一超”地位最耳熟能詳?shù)臇|西有三樣,一是石油,二是美鈔,三是 大炮,但這三樣東西卻非并列關系。
試想一下:如果美國沒有炮艦開到人家家門口,并且時不時地亂轟一氣,能控制大大小小的油霸們嗎?如果沒有二戰(zhàn)后巨大的戰(zhàn)爭紅利,沒有在全球各個重點區(qū)域的駐軍能力,豈會有一幫小弟“心甘情愿”地為其搖旗吶 喊,從而最終構建了美鈔獨大的國際貨幣體系......
所以必須要明確:石油和美鈔,都是“大炮”這個“因”,所來帶來的結果,雖然它們之間既相互關聯(lián),又互 相影響,但“因”始終是“因”,是根本之所在。推而論之,如有一日美國“大炮”的射程銳減,甚至“大炮 ”變“砸炮”,毫無疑問,“石油和美鈔”所來了的各種紅利也必將隨之煙消云散......
回到現(xiàn)實,綜上可用概括為一句:今日的美國還高高在上,主因其“大炮”的射程無處不達、冠絕全球。
關于“大炮的射程”,也就是所謂的“長度”變量,到底有多牛,還是打個比方來看看吧!
甲身板結實力氣也大,且最擅長往人家里扔板磚,與人爭斗時,它總能通過“飛行三百米”的板磚,占得大便 宜。就算碰到手頭頗硬的對手,也就被揍個鼻青臉腫,郁悶而歸。而對手面對一江之隔的甲家,也只得無奈作 罷,只因手中的板磚“飛不了三十米”,瞧不真切,更打不著,還真就是沒轍。
若說江對岸的甲家還位于高山之上,那么這便是曾經以及今日美國的真實寫照。
草美羊肥,周邊鮮有豺狼,美國在地緣上人所共知的各種優(yōu)越就不提了,只說其手中那“飛行三百米”的板磚,便足夠使絕大多數(shù)國家望洋驚嘆了。
朝戰(zhàn)如此!
越戰(zhàn)如此!
前后兩次伊戰(zhàn)如此!
美阿之戰(zhàn)也如此!
還有,二戰(zhàn)后美軍哪些零七八碎的小規(guī)模海外作戰(zhàn),場場都如此!(“無懼系列”中已羅列了不少。)
這些“小國”敗了,要么是改朝換代,要么便簽訂城下之盟,而美國呢,哪怕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甚至大敗而歸,最不濟也就是弄成一身青淤,萬不會半身不遂,憑借其極為雄厚的硬實力,也總能緩過來,無非就是時 間長短而已。
什么大便宜?
這就是大便宜!挨揍的,大有可能一命嗚呼,而揍人的,卻頗為“灑脫”(這種不對稱性,有些類似于前文曾談及的今日中日對比的某方面)......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巨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至少對于絕大多數(shù)國家而言是如 此。
如換個角度理解:“長度”,也就是軍事力量的攻擊范圍,其實更像一個“利益控制器”。攻擊范圍越大,獲取利益的廣度就越大,就如同美國常說的“廣泛的全球利益”,哪有利益它便能往哪鉆。還有,就某種程度而言,攻擊范圍能“鎖定攻擊風險”,其大意為:我能遠隔重洋地去揍你、砸你家,而你卻沒本事做同樣的事,故而,我損失得起、扛得住。
回過頭來,簡要說一下“長度”與“硬度”、“持久力”之間的關系。
應該說,只要戰(zhàn)爭形態(tài)還不能擺脫“距離”的影響,那么對任何一國而言,目標地域離“后方”越遠,便意味 著“硬度”、“持久力”都會有相應的衰減,這和“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所表述的意思大體一致。
換言之,即使某國“長度”、“硬度”及“持久力”,都堪稱登峰造極,并僅以純軍事角度而論,其也不可能 做到“為所欲為”,因為這一定會遭遇對手在某“長度”所具有的“硬度”與“持久力”......用一個詞描述 ,便是“此消彼長”。
最后還要強調一句:這道理雖然淺顯,但卻至關重要。
下面開始,要深入談談“長度”問題。
一說到“攻擊范圍”,其實包括本人在內的很多人,都首先會聯(lián)想到攻擊所用的載具,也就是“武備系統(tǒng)”。 畢竟,如沒有相關硬件的支持,無論什么攻擊,也都無法開展。
支持中近距離作戰(zhàn)的“武備系統(tǒng)”倒不用多說,因為美國有的,中國也都全乎。不敢說中國軍隊手里的物件能 穩(wěn)壓美軍一籌,但至少從公開的信息來看,中國軍隊在這方面不太吃虧。其實總所周知,所謂的差距主要是來 自于中美兩軍“支持中遠距離作戰(zhàn)的武備系統(tǒng)”的差距。
有必要大致梳理一下,美軍用于中遠距離作戰(zhàn)的常規(guī)武備主要有哪些:
1、天基部分:主要由偵測、通訊、導航等衛(wèi)星組成。
2、空基部分:主要由預警、電子、制空、對地及保障飛行器等所構成。
3、?;糠郑褐饕珊侥妇庩牉楹诵摹?br/>4、路基部分:中美兩軍大體相當,暫且略過。
先說天基方面:就目前可見武備而言,中國還不具備全球偵測、通訊、導航的能力。以導航衛(wèi)星為例,現(xiàn)今中國也就是將將覆蓋本土及周邊地區(qū)。更直觀而言,如果說美軍“天基武備”所具有的是全球能力,那么中國軍 隊也只是具有洲際能力,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再說空基方面:就整體而言,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中國軍隊比之美軍的差距無疑是巨大的。畢竟,美軍數(shù)千架三代機、四代機,數(shù)百架大運、加油機,以及數(shù)十架預警機等等,在哪擺著呢,任誰都不能視而不見。
?;矫?,可以一言蔽之,中國軍隊目前才剛剛邁出家門口,遠洋作戰(zhàn)能力幾近蒼白,剿滅個海盜倒是沒問題,想打一定烈度的小規(guī)模戰(zhàn)爭實在很不靠譜。(在這方面,除美國之外的“五常國家”,其實都差不多,“同屬老二”。)
有關于此,還是引入一個虛擬戰(zhàn)爭,看看會如何:
背景:假定位于澳洲的甲國發(fā)生動蕩,軍政府上臺,進而嚴重侵害了乙國的利益。經多次磋商無果,乙國只得選擇軍事手段處理“問題”。
甲國種種:懸于孤島,且與周邊國家相距甚遠,島體方正,人口800萬,陸路面積8萬平方公里。該國的空軍、海軍可以忽略不計,陸軍主力為兩個摩步師,約3萬人,裝備主流,也不缺乏重型火器,戰(zhàn)時保障可維持半年左右。軍人各方面素養(yǎng)與接近上世紀八十年代越軍水準。
乙國作戰(zhàn)預期:一月內結束主要戰(zhàn)斗,并推翻軍政府。
限定條件:既無任何外力支持,也無任何外力干擾,只能動用乙國本土的軍事力量。
甲國的軍力已經很孱弱了,可即便如此,將上文的乙國,替換成中俄英法四國中的任意一國,又有哪國敢拍著胸脯保證,能在既定的時間內達成預期!退一步說,就是完成至少不低于5萬士兵及相應裝備、物資在甲國周邊的集結(距本土不低于5000公里),又有哪國能確保完成?
由上看來,現(xiàn)實確實很骨感,目前中國軍隊支持遠距離作戰(zhàn)的“武備體系”確實還不太得力??稍捰终f回來,如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本人對此的預期,其實還是相當樂觀的。
為什么?
美國擁有全球偵測、通訊衛(wèi)星系統(tǒng)。
中國保家衛(wèi)國的農業(yè)部,這些年來一直也沒閑著,已發(fā)射了不知多少顆“農業(yè)相關衛(wèi)星”。具體進度雖不得而知,但照此速度持續(xù)下去,具有全球覆蓋能力不過就是未來幾年的事。(也許現(xiàn)今已基本完成,但卻沒有公開。)
美國擁有全球能力的GPS系統(tǒng)。
中國有北斗導航系統(tǒng),計劃在2020年左右具備全球能力。
美國裝備了“全球鷹”。
中國的“全村鷹”早已公開。
美國有F22/F35隱形戰(zhàn)機。
中國殲20/殲31隱戰(zhàn)的入役時間,現(xiàn)今已逐步明朗。
美國擁有C17戰(zhàn)略運輸機。
中國運20大型運輸機的入役時間,哪怕保守一些估計,也不會超過2016年。
美國前兩年剛首飛的X47b隱轟。
中國的“利劍”同樣也已亮相。
美國有航母編隊。
中國的“遼寧”艦已入役,且有“國航”已開建。各種艦載機也弄得七七八八了,“其他輔助性艦只”建造及入役的規(guī)模,也是有目共睹的。
還有,頗具特色的“超遠距探空火箭”,以及針對性極強的“彈道導彈”,等等等等......
以上這些,難道還不能使人樂觀么?
當然,美國幾十年所積累的家底,中國要想在短時間內做到“并駕齊驅”,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本人想要強調的是:中國的國家意志和“硬實力”決定了,如無不可逾越的“技術門檻”,“規(guī)模化”也只是“時間問題” 。(要說“時間問題”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或許是難上加難,而無數(shù)令人咂舌的事實已經無數(shù)次證明了,“時間問題”對于現(xiàn)今的中國,還真就不是什么大問題。)
也許有人會用兩國“軍費開支”的比較,去質疑本人對中國“武備系統(tǒng)”追趕美國的樂觀預期,理由是:美軍 的底子極為雄厚(存量高),且軍費開支遠超中國(增速高),這怎么可能趕上呢?
本人對此的解釋是:美軍家底的雄厚,無需多言,可“增速高”這一說法,卻顯然不是事實......
對于該問題,要明確一個基本現(xiàn)狀:多年來,中國的“軍費開支”每年的增長都超過10%,GDP占比的還不到2% ,美國的“軍費開支”停滯不前,甚至已開始衰退,且總量遠超其GDP的4%。(中美雙方都不計入“隱形軍費”?!瓣P于GDP總量的問題”其實很有說道,此文中就不談了。)
什么意思?
也就是說,中國“軍費”的增速確實非常高,是世界獨一份,并且大有潛力可挖,而美國呢......
其實有一個更直觀的比較方法,即:比較近幾年來,中美兩軍入役“武備”的數(shù)量。如衛(wèi)星、軍艦、飛機等等......這些大多是公開或半公開的信息,簡單對比一下,結果也就不言自明了。(本想通過雙方“軍費開支 ”構成明晰來做個比較,但考慮到篇幅有限,且并非重點,因此本人選擇一帶而過。)
至于入役裝備的“質量問題”,本人想說:美國人的早餐或是一杯果汁、一個漢堡,外加個煎蛋,而中國人的早餐可能是一碗綠豆粥,一屜小籠包,再來點咸菜或是茶葉蛋什么的。不可否認,兩者食材的區(qū)別確實非常大,烹調方式也都各具特色,但仔細想想,所追求的,不都是“吃飽吃好”么?所以,只要能達到“吃飽吃好” 這個目標,也就“足夠好”了,僅此而已!
綜上,就“支持遠程打擊的武備系統(tǒng)”而言,首先自然要正視與美國的差距,可本人還是要再次強調:前途,不僅光明,道路,也并非太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