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叢書》 宋 王楙(三十五)
此陛下家事 唐高宗想廢了皇后立武昭儀,當時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大臣皆反對,并以死相爭。 皇帝將這事問李績,李績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去問外人的意見。”皇帝于是下定決心。 之后,唐明皇也因為武惠妃誣陷太子,他想廢了太子瑛等。張九齡等人,也是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子不合適,只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這句話讓唐明皇下了決心,因此造成唐朝皇室的災禍。人們以為李林甫這句話與李績所說的很相似,皆以“這是陛下的家事”當托辭,不肯介入糾紛,于是造成皇室禍端的基礎。 我個人考究,發(fā)現(xiàn)李績這句話是有依據(jù)的,讀后周宇文護想廢去閔帝,他將大臣召集來,問他們的想法,有人說“這是您的家事,我們不敢不聽命?!庇钗淖o于是廢了閔帝擁立明帝。李績的話,難道不是出自這里嗎? 再往上推,魏文帝想賜甄后璽書,他問周宣意見。周宣說“這是陛下您自己的家事?!焙笾艽蟪嫉脑挘殖鲎圆芪?。 化鶴二事 有相似的二件“化鶴”事。在《續(xù)搜神記》說:遼東城門有華表柱,某天忽然飛來一只白鶴,說“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來歸;城郭皆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又《神仙傳》:桂陽人蘇仙公,踏云成仙去。后來飛來一只白鶴,停在郡城樓上,有人拿彈弓彈白鶴,白鶴用爪書寫“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吾是蘇君,彈我何為?”《洞仙傳》認為這位蘇仙公便是蘇耽。因而黃魯直的《次韻蘇翰林公山遨詩》里面的這句“人間化鶴三千歲,海上看羊十九年?!闭怯玫教K仙公的故事。 顛倒用事 李湜撰的《東林寺舍利塔碑》說“龐統(tǒng)以才高位下,遂滯題輿;陳蕃以德峻名沉,初膺展驥?!卑凑帐录?,展驥是龐統(tǒng),題輿是陳蕃,為何顛倒到如此,怎么錯誤到這個地步?這舍利塔碑是開元十八年建造。 韓退之文章 唐朝的文章,到韓退之便已經成熟了,再無瑕疵可挑。后輩學者,于是以韓退之文章為準則,但韓退之的文章體式不一,一篇文章有時開始講兩件事,到結束卻只說一事;有時開始是述一意,到最后成為二意。比如《為人求薦書》說“某聞木在山、馬在肆,匠石過之而不盼,伯樂遇之而不顧,然后知其非棟梁之材、超逸之足也。以某在公宇下非一日,又辱居姻婭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園,長于伯樂之廄也(大意:我聽說木頭在山林、馬在市場,要是匠人路過不瞥那木頭一眼,伯樂走過,不回頭看看這匹馬,大家可以知道這木頭不是棟梁之才,而馬也不是超級能跑的馬。我在門下已經不是一天了,而且是您親家的后人,我這算是生在匠人花園的樹木,成長在伯樂的馬廄中的馬。)”,這是利用木頭、馬這二事作開始,在結束時說“昔人有鬻馬不售于市者,知伯樂之善相也,從而求之,伯樂一顧,價增三倍,某與其事相類,故終始言之耳,是棄木而說馬也。(大意:以前有個馬販子,他的馬在市場上賣不出去,他打聽到當?shù)赜形唤胁畼返娜松朴谙囫R,于是前去求伯樂,伯樂第二天來到市場,經過馬身邊時回頭看一下,此馬頓時成為搶手貨,價格也漲了三倍,我和這件事類似。)”從開始到結束,韓退之棄木而說馬。 再比如《送孟東野序》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大意:一般情況,事物無法獲得平靜時便會發(fā)出聲音)”,接著又說“其在唐虞咎陶禹善鳴者而假之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周衰孔子之徒鳴之,屈原鳴楚,李斯鳴秦(大意:在唐堯、虞舜,咎陶、禹非常會說話,于是借他們的嘴來表達。伊尹是殷朝時期最會講話的人,周公是周朝時期最會講話的人,周朝衰落的時候,孔子這類人是最會講話的人,楚國屈原最會講話,在秦朝最會講話的只能是李斯了。)”又說“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是則鳴者,蓋有出于自然者矣,豈可謂專不得其平邪?(大意:上天是和應他們的話語而讓他們講述國家強盛?或是讓他們貧窮、饑餓,整天愁眉苦臉,講述自己的不幸呢?)”若是,有些人會講話,完全出于自然而然表達,怎么可以專指無法獲得平靜呢?這是剛開始述一意,以兩意結束。 拗句格 《禁臠》說:黃魯直有換字對句法,比如這句“只今滿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還有“田中雖問不納履,坐下適來何處蠅”,以前從未有人作句,從黃魯直開始。 苕溪漁隱說:這種作句方式出自老杜,比如這句“寵光蕙葉與多碧,點綴桃花舒小紅。”就是,現(xiàn)在人們稱它為“拗句格”。 我個人以為此體式并非出于老杜,與杜甫同時的王摩詰更多寫這樣的句子,比如“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還有“勸君更盡一桮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懷疑還有更早的,像張說的詩句說“山接夏空險,臺留春日遲”,這也屬于拗句格。 避高祖諱 有人讀晉潘尼舉孔子的話,說“一言而喪國(原文:《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漢朝為了避高祖諱,將這句給改了,到現(xiàn)在還在流傳。 我個人以為原本承襲就是這樣,不是為了避諱。在《左傳》里引用《周書》說“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也引了《周詩》說“克長克君,王此大國”。而且在那當時,并沒有實行避高祖諱,將“邦”改寫為“國”也是出于偶然,不是有什么深意。但依然有避諱的地方比如《漢書》的“堯親九族,以和萬國”,和“善人為國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王嘉的這句“無教逸欲有國”,蔡邕的《石經》更是將所有“邦”字用“國”替代,如此的才可以說為了避諱啊。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是漢朝人。不是漢朝人將“邦”改為“國”,不能稱為避諱。 以鳥對僧 賈島的詩句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有人以為這一句對得極好,但以鳥對僧,還有什么比這更過份的嗎(原文是“無乃甚乎?”,無乃甚乎,出自《晏子答梁丘據(jù)》“據(jù)之防塞群臣,擁蔽君,無乃甚乎?”大意:梁丘據(jù)阻塞群臣,蒙蔽君王,還有什么比這更過份的嗎)? 我個人讀賈島的詩,說“聲齊雛鳥語,畫卷老僧真?!边€有“寄宿山中鳥,相尋海畔僧。” 再看薛能的詩句,說“槎松配石山僧坐,蕊杳含春谷鳥啼?!? 杜荀鶴的詩句,說“沙鳥多翹足,巖僧半露肩?!? 姚令的詩句“露寒僧出梵,林靜鳥巢枝。”還有“幽藥禪僧護,高窗宿鳥窺?!备小耙圭姶啉B絕,積雪阻僧期?!? 陸龜蒙的詩句,說“煙徑水涯多好鳥,竹床蒲倚但高僧?!? 司空曙的詩句,說“講席舊逢山鳥至,梵經初向竺僧求?!? 從這些例子里,可以知道唐朝人很多以“鳥”對“僧”,不止賈島一人。 我個人又考究,僧不但對鳥,還有對蟲、對禽、對猿、對鶴、對鹿、對犬,這不更嘲戲了?蘇東坡在《佛印語錄》也說“時聞啄木鳥,疑是扣門僧?!? 規(guī)仿古詩意 《石林詩話》說:江淹模擬湯惠休的詩,寫了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古今士夫皆認為是佳句。但謝靈運的“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謝玄暉的“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也是這意趣。 我個人讀《古樂府》,里面說“黃云暮四合,高鳥各分飛;寄語遠游子,月明何未歸。”這才是江淹的意趣;江淹兩句,古樂府是四句,江將碧云替代原詩的黃云。 我個人曾以為宋時期的詩人的詩,雖然規(guī)模不同,但里中的意趣超脫不出先王三百篇的意趣;其實根本沒什么自己獨創(chuàng)的意趣,比如江淹的一些詩,即是《毛詩》“君子于役”的意趣而已。《毛詩》說“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彪y道江淹的詩不是出自這意趣嗎?再比如張孟陽的《四愁詩》說“佳人遺我綠綺琴,何以報之雙南金?佳人遺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也即是《毛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的意趣啦! 魯直荼{艸縻,蘼?}詩 《冷齋夜話》說:前輩作花詩時,大多拿美女的形態(tài)比擬花的嬌艷,比如說“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俗塵?。↑S山谷作《荼{艸縻}詩》說“露濕何郎傅湯餅,日烘荀令炷爐香。”這是用美丈夫作為比擬,特別出類拔萃。 我個人以為,黃山谷的這一聯(lián)句,是出自李商隱的意趣,而經他一翻寫,還可以而已;李商隱的詩句是“謝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壚更換香。”此聯(lián)句與黃山谷那聯(lián)句一作比較,真不侔矣。 杏花雨 前輩認為這句“深院無人杏花雨”極佳,這“雨”字不是讀風雨的“雨”,應當作去聲讀。 我讀此句,是承襲南唐潘佑的意趣,潘佑有詩句說“誰家舊宅春無主,深院簾垂杏花雨?!迸擞觾删渌磉_的意趣,此作一句表述出來。但潘佑的“雨”作上聲讀,不是讀去聲。因為之后的兩句是“香飛綠鎖人未歸,巢燕承塵燕無語。”難道這“語”字也應當讀去聲嗎?唐朝的《花間集》也有一句類似的,說“紅窗寂寂無人語,黯淡梨花雨?!? 河間傳意 有人譏諷原涉說“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結發(fā)自修,以行喪推財禮讓為名,正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何故遂自放縱為輕俠之徒乎?(大意:您本是二千石官吏世家,剛成年便懂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而且行喪禮時退還財禮,您的禮讓謙恭人人景仰,即便您因為報仇而與人結仇,依然是位有仁義的君子,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您如此放縱自己,成為人人看不起的俠義之徒呢?)” 原涉回答說“子獨不見家人寡婦邪?始自約敕之時,意乃慕宋伯姬及陳孝婦不幸一為盜賊所污,遂行淫佚,知其非禮,然不能自還。吾猶此矣。(大意:難道您沒見那些平民家的寡婦嗎?最開始她們還能自我約束自己,原本也是下定決心要當宋伯姬以及陳孝婦這樣的人,但現(xiàn)實殘酷,不幸被盜賊奸污了,從此她們便開始放縱自己,其實她們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已經回不去了。我也是,已經回不去了。)” 我個人以為,這正是柳子厚《河間傳》的意趣?!妒酚?呂不韋傳》里面所講的太后等等,《河間傳》也用到里面的話。從其可了知古人寫文章他們很注重出處,即便是穢雜之語,也不能沒有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