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曲子聽上去不音游啊(手動狗頭+滑稽)”

半夜躺床上睡不著,想了一些東西,借此機會稍微分享一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根據(jù)最近的觀察,似乎現(xiàn)在有不少朋友評判一首曲子是否好聽的標準,是以“是否適合被音樂游戲所收錄”而劃定的。
也不是說這樣子不好,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評判的角度和標準。反倒是讓我想起了一些本人制作生涯的東西,而這正是我這次想分享的。
說實話,我和現(xiàn)在不少年輕的DTM們一樣,制作音樂的契機也是由音樂節(jié)奏游戲開始的。
“啊,他們是怎么做出這些歌出來的呢?我也好想給音游供曲??!”
于是,懷著這樣的念頭和夢想,從搜索“How to make music?”開始→獲得第一款DAW→獲得第一個監(jiān)聽耳機→學習樂理→........直到現(xiàn)在。
隨著制作技術和音樂理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不斷出現(xiàn),聽眾的審美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兩者齊頭并進的趨勢下,音樂制作者們不斷推陳出新,力求讓更多的人所聽到自己的曲子并享受,這個過程中也生了自然產(chǎn)不少我們耳熟能詳?shù)那印?/span>
量變引起質(zhì)變,質(zhì)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就我個人角度來說,我曾經(jīng)為國內(nèi)外的同人音樂社團、(都是英國的x)電子音樂廠牌、音樂節(jié)奏游戲供過曲,前后做過的曲子也不算少了。在這個期間,我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繼續(xù)學習更多樂理知識,為的就是能讓更多人聽到和享受我的曲子。
而從客觀角度來說,根據(jù)我多年來從“音游圈”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BPM 200+"、“Artcore”、“Hardcore”、“十六分音符”、“炸廁所”......等等的標簽,似乎成為了組成音樂節(jié)奏游戲的重要一環(huán)之一,大量諸如此類的曲子不斷產(chǎn)生,音游玩家們的手或腳也隨之不斷得到鍛煉(認真的w)。
于是,漸漸地,大家聽到?jīng)]有以上標簽的曲子時,都會說這樣一句話:“你這曲子聽上去不音游啊(手動狗頭+滑稽)?!?/span>
還是開頭那句話:也不是說這樣子不好,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評判的角度和標準。
而我更多想表達的是:我所認為的音樂,其實也和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樣,是能夠帶給人心理上的慰藉,是能夠為大家?guī)碛鋹偢械?/strong>。然而,我們享受音樂的方式其實也不止一種:風格、BPM、配器、某段旋律或和弦走向、某個效果(O T T、大 香 腸、顏色貝斯x)........,甚至僅僅是“1234567”中的一個音,都足以成為我們享受音樂的其中一部分。
音樂,其實很單純,也可以很復雜。但遠遠并不只僅限于“音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 end.

碎碎念環(huán)節(jié):我日,落筆完都5:30了嗎?老子直接表演一手上班睡覺?。▁
再次重申一個點:本文并不對任何事物有褒貶義,僅代表個人觀點,拋磚引玉罷了。也請不要過度解讀。
考慮到本文提出的情況可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日后如不合適,也許會考慮刪除處理。說實話,本來這只是一條簡單的動態(tài)而已,但發(fā)現(xiàn)可以“轉為專稿”就試著寫下去了,也沒想到能寫這么多字出來、、、、、、而且說實話,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歡去談論什么大事物,很少會對事情提出意見,也感覺自己不是這樣子的人,可能只是今晚失眠而腦抽了吧(x
反正無論如何,感謝屏幕前的你看到最后,本文也沒有啥可以引流的地方,神馬都是浮云,隨便吧。就這樣,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