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時間領(lǐng)主的大腦:重生、態(tài)度轉(zhuǎn)變與自由意志

2023-01-09 20:29 作者:Angel_Sveta_H  | 我要投稿

譯者注:此文章原文為英語,于2016年發(fā)布在academia.edu,因此對DW的考據(jù)無法涉及第十三任博士和有關(guān)她的新設(shè)定。

如果OK的話請繼續(xù)↓

作者:大衛(wèi)·凱爾·約翰遜 ? ?特拉維斯·蘭利


所以自由意志終究不是一種幻覺?!?/p>

——第三任博士[1]

“我們必須相信自由意志。我們別無選擇?!?/p>

——作家 艾薩克·B. 辛格[2]

重生改變了博士——他變得反復無常[3],甚至暴力到掐同伴的脖子[4]。我們不僅(和與他一同旅行的人一樣[5])想知道他是否真的“仍是博士”[6],還想探討重生如何以及為什么能對他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如果這是因為他的身體(和大腦)發(fā)生了變化,我們就會想,博士真的是自由的嗎?如果他的行為方式由其大腦配置決定,那么他究竟擁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打個比方,攝入某種藥物便可對一個易受暗示的人造成記憶上的損傷——一旦我們了解到這一點,我們也會對自己提出類似的問題[7]。如果穿過大腦的一根尖刺能將一個冷靜負責的人變得失控且情緒化[8],那么我們究竟擁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如今,心理學的大多數(shù)領(lǐng)域都對這種哲學問題避而不談。[9]然而從更廣泛領(lǐng)域上的心理學來講,其本身是作為哲學的一個命題開始的——這個命題就是探索心靈的本質(zhì),以及自由意志是否存在。[10]而既然這篇文章由一位心理學家和一位哲學家(他們都喜歡《神秘博士》)共同撰寫,那就讓我們借此機會,再次潛入到這些深層問題的渾水之中吧。



皮質(zhì)渦旋

盡管心智與大腦直接相關(guān)的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阿爾克米翁[11],但直到現(xiàn)代,這一事實才被廣泛接受??梢哉f,幫助確立這一觀點的重要案例之一,就是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蓋奇是一名鐵路工頭,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鐵釬穿過他的頭骨,令其重傷。他的前腦在事故中遭到破壞,而他的性格也因此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事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除非他的心理是大腦的產(chǎn)物[12]。

我們在博士的重生上也看到了非常類似的現(xiàn)象:他改變了性格,舉止也大不相同。這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大腦發(fā)生了變化??挡ㄈ什ㄇ校↘'anpo Rimpoche)(另一位時間領(lǐng)主)或許有點輕描淡寫,他形容重生是“稍微重組了一下腦細胞”[13]。某種程度上,博士每次重生,就好比有根鐵釬穿過他的頭骨。

蓋奇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康復,不過他的案例依然令科學走上了一條發(fā)現(xiàn)之路,也就是揭示心靈對大腦的直接依賴。盡管還有其它腦損傷案例并不支持這條道路,但見證具體的傷害如何產(chǎn)生影響,也能顯示出大腦的哪些部分和路徑在人類心理的特定方面起到了作用。

情緒反應(yīng)

有時候,笑會被形容為靈魂的語言,但那些罕見的、真正把自己笑死的人(死因通常是窒息或心臟驟停[14])告訴我們,不由自主的笑實際上是大腦的產(chǎn)物。這是一系列貫通大腦皮層的腦區(qū)活動的結(jié)果,被稱為“發(fā)笑回路”[15]。在《迷亂癡神》中,喬對著口技假人發(fā)笑時,他并沒有強迫自己去笑,這是完全非自愿的,因為這就是他看到假人時“發(fā)笑回路”作出的反應(yīng)[16]。

事實上,每種明顯的情緒反應(yīng)都由大腦的某個特定區(qū)域來決定。在《聽》這一集里,博士安撫一個受驚嚇的孩子,便是從無法控制的生理反應(yīng)層面上解釋恐懼的:“這么多的血液和氧氣輸進了你的大腦,就像火箭燃料?,F(xiàn)在,你可以跑得更快,你可以更努力地戰(zhàn)斗,你可以跳得比你一生中任何時候都高。而且你警覺非凡,簡直就像能讓時間減速??謶钟惺裁床缓??恐懼是一種超能力?!?/span>[17]而經(jīng)驗證據(jù)表明,博士說的是大腦松果體幫助我們識別危險、下丘腦喚起相關(guān)的感覺和驅(qū)動力,以及腦垂體喚起、釋放有助于我們采取行動的荷爾蒙[18]。

動作控制

我們的行為方式,取決于大腦神經(jīng)元如何連接和激活。盡管我們傾向于認為自己在有意識地控制身體行動,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當我們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哼唱或手指打節(jié)拍,并意識到這個動作已經(jīng)不自覺地持續(xù)了一段時間,我們多少會了解到非語言的、也許是潛意識的大腦回路的控制。這種回路存在于何處?它們的影響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裂腦人”指的是大腦左右半球因受傷、手術(shù)(有時是為了治療嚴重的癲癇)或任何程度的神經(jīng)紊亂而被分離的病人[19]。這類病人往往患有異手癥,即身體的一側(cè)實際上獨立行動,不受他們“本人”的意識控制(也就是說,不受所謂“左半球的意識”控制)。在一個案例中,一名男子每天早上穿衣服都有困難,因為只要一只手扣上襯衫的扣子,另一只手就會解開扣子。一位病人的大腦左半球在回答問題時說,他以后想成為一名繪圖員,右半球卻表示想成為一名賽車手[20]。

這樣的病人大概有點像博士遭遇賽博規(guī)劃師聰明先生(Mr Clever)、兩者爭奪博士身體的控制權(quán)[21]。一旦知曉這類病人的存在,那么人們必然會懷疑大腦左半球是否擁有獨立的意識,以及它能多大程度控制我們的行為。

記憶

博士的重生有時伴隨著記憶喪失,這同樣可以解釋為博士的部分神經(jīng)元發(fā)生了重組,因為記憶也是大腦活動的一個功能。盡管關(guān)于記憶的機制尚未完全探明,但海馬體至少參與了其中一部分:海馬體的損傷會導致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這種情況被稱為順行性遺忘癥。一旦一個人獲知了星鯨驅(qū)動星際飛船這個秘密,英國星際飛船上的計算機就會抹去這個人最后一小時的記憶——這可能就是通過操縱海馬體完成的[22]。

逆行性失憶癥——即忘記在某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之前形成的記憶——于博士而言,則是因重生而偶然引起的記憶喪失。也許正是缺氧導致了第八任博士的逆行性失憶癥。缺氧會令細胞迅速衰退:第七任博士在醫(yī)院太平間里躺了好幾個小時,看起來似乎死透了,然后才重生成了第八任博士[23]。如果博士的顳葉由此受損,他回憶重生前事件的能力可能會減退。

認知

博士在經(jīng)歷過第十二次重生后,表現(xiàn)出了一個新的怪異之處:面容失認癥——即使在有動機的情況下,也很難或無法識別面容,亦或是區(qū)分兩張臉。是什么導致了容貌失認癥?最有名的病例當屬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記述的“將妻子誤認為是帽子的人”。一個腫瘤使這位病人的部分心智逐漸萎縮,出現(xiàn)了包括經(jīng)常將無生命物體與有生命物體混淆的癥狀:將停車計時器誤認成了兒童,將他的鞋子誤認成了腳,以及(是的沒錯)將他的妻子誤認成了帽子[24]。某些時候,病人不得不向?qū)Ψ皆儐?,自己是否在與剛才還在說話的人說話,因為他無法認出任何人。[25]

面容失認癥可能是由腦損傷造成的;但其實大約2%的人天生就有某種程度的障礙,薩克斯本人就是這樣一個患者。研究表明,梭狀回(位于大腦的枕葉和顳葉)的功能障礙正是面容失認的罪魁禍首[26]。這么說,博士的梭狀回肯定是在第十二次重生中受損了。

關(guān)心

一般而言,從激素和神經(jīng)遞質(zhì)失調(diào),到環(huán)境和文化影響,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導致反社會人格障礙和精神變態(tài)——這是一類人格狀況,包括極端侵犯他人權(quán)利、缺乏同情心或情感層面上的良知。而眾多博士中,第六任和第十二任博士對他人表露關(guān)切最為困難。這或許要歸咎于他們的前額皮層進行過重新布置。

研究表明,前額皮層負責進行道德判斷,常常抑制由產(chǎn)生情緒的邊緣系統(tǒng)發(fā)來的信號。如果博士的邊緣系統(tǒng)在重生過程中受損或重新連接,他可能無法做出關(guān)心他人的道德決定。他會像受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而難以處理情感的患者一樣,又或者與那些因頭部受傷而表現(xiàn)得像精神病患的人相似[27]。而有意思的是,經(jīng)顱磁刺激(TMS)通過顱外磁場控制大腦,可以刺激或抑制(取決于作用方式和位置)神經(jīng)活動,由此增強或抑制同情心,從而改變道德判斷[28]

事實上,嬰幼兒情緒起伏大、顯得自私,是因為Ta們無法控制邊緣系統(tǒng)。彼時,前額皮層與邊緣系統(tǒng)其實尚未建立連接,因此小孩們總為邊緣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情緒和沖動所支配[29]。而只有不斷練習,前額皮層與邊緣系統(tǒng)的連接才能增長,這也許能夠解釋第六任和第十二任博士最終都對他人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關(guān)心。

也有另一種可能:第六任和第十二任博士對他人漠不關(guān)心,是因為無法與之共情。如果是這樣的話,博士的鏡像神經(jīng)元(一類神經(jīng)細胞,在我們觀察到他人身上的情況時被激活)或許在重生時遭到了損壞。當你看見別人做某件事時,大腦中的一些神經(jīng)元就會活躍起來,并模仿在做這件事的人的神經(jīng)元激活模式,好像你正在親自做這件事一樣[30]。如果博士的鏡像神經(jīng)元在重生過程中受損,他的共情能力可能也會下降。[31]


盲視

盲視是指某些視障人士能夠?qū)ζ錄]有意識到的視覺刺激作出反應(yīng),并借此抓住物品、精準確定物體的方位,或者順利穿行于某個環(huán)境[32]。盡管此人其實沒有視覺體驗,其大腦的一部分依然能意識到視覺線索。對有意識的人來說,ta們常常以為自己只是在亂猜,盡管ta們對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準確的信念太過頻繁、不似偶然。

當然,并不是每個視障人士都能夠盲視。格蕾絲·霍洛韋醫(yī)生因注視塔迪斯的和諧之眼而暫時失明[33],她的受損部位是雙眼,而非視覺皮層,因此她的大腦無法收到盲視所需的視覺信號。還有一個例子:伊麗莎白·羅林森原本雙目失明——直到博士的敵人莫爾蓋妮為她恢復了視力,但她仍對周圍環(huán)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盡管這大概是精神力量的功勞,但也有可能是因為盲視[34]

盲視患者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大腦中無意識的視覺通路令我們能與環(huán)境進行互動[35]。而對于一些專業(yè)人士來說,這也促使他們重新評價意識本身的意義[36]。


那么,博士是自由的嗎?

然而,以上這些都還沒有告訴我們,博士(或者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和我們一樣,博士大概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為什么這樣說?我很高興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問。

強大的潛意識

有些人可能認為,大腦對潛意識刺激(大腦在某種程度上捕捉到的信息,但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易感性即表明我們并不自由。如果我們的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那么也許我們并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行動。但在實際情況中,這種來自環(huán)境的刺激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并不相同。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表示出更多偏好的圖像,要么是出現(xiàn)時間過快,受試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看見了[37];要么就是過于混亂,受試者無法清楚意識到自己在看什么[38]。不過,這些傾向都非常弱,通常更有效的做法是清晰地呈現(xiàn)出這個刺激信號,好讓人們能直接識別出來[39]。

或許也有人會將“寂靜”所做的事情[40]比作潛意識刺激,但更貼切的比喻應(yīng)該是“催眠后暗示”——在催眠過程中給人以遵循命令的想法。不過又有證據(jù)表明,在現(xiàn)實世界中,催眠并不如虛構(gòu)作品中描述的那樣強大[41]。無論是法師控制喬·格蘭特[42],還是第十任博士安撫環(huán)球劇院的建筑師[43],來自加里弗雷的催眠師掌握的催眠控制能力都遠遠超出了人類從業(yè)者的范圍。

重復!重復!

哲學家們經(jīng)常爭論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大多數(shù)哲學家并不相信人類擁有“自由主義意義上的自由意志”,這個原因在別的地方有解釋[44]。然而,我們很難就自由意志進行經(jīng)驗性測試,主要因為這很可能需要將某人多次置于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完全相同的環(huán)境,完全相同的記憶——如此重復多次。如果這個人不斷重復同樣的行為,則表明其行為早已注定,因此這個人就不是自由的。當然,我們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中創(chuàng)造這樣的條件,但我們至少可以參考《神秘博士》中的例子,看看自由意志在那個宇宙中是否存在。

有一個例子似乎表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天堂來客》中,第十二任博士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完全相同的環(huán)境中(一座高墻圍困的城堡),擁有完全相同的記憶和心理狀況;而博士在被困的數(shù)十億年中,每次都重復了之前的行為[45]。如果博士果真擁有自由意志,他的城堡之旅應(yīng)當有所不同才對。然而,第三任博士目睹了某個平行宇宙的居民竟如此大相徑庭之后,他得出了結(jié)論:“自由意志終究不是一種幻覺”?!盁o限的宇宙——意味著無限的選擇”,由此他認為“圖景也會發(fā)生變化”。博士認為,假如自由意志不存在,那么每個平行宇宙中的人和事件都將呈現(xiàn)出完全一致的結(jié)果[46]。

?

結(jié)語

如此看來,博士和我們是一樣的??梢源_定的是,和我們?nèi)祟愐粯?,博士的心理是其大腦活動的產(chǎn)物,大腦受損會令行為和性格發(fā)生變化;但必須說明,關(guān)于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各方依然眾說紛紜。艾薩克·B. 辛格所言正確與否,或許也沒那么重要。就算最終發(fā)現(xiàn)我們并不自由,我們也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注釋

[1]老版劇集《另我煉獄(Inferno)》第四小集(1970年5月30日)

[2]Kanfer (1997)

[3]正如康波仁波切在老版劇集《蜘蛛星球(Planet of the Spiders)》(1974年5月4日~ 6月8日)中所預言的那樣。

[4]老版劇集第二十一季第五個故事《雙重困境(The Twin Dilemma)》第一小集(1984年3月22日)

[5]老版劇集第四季第三個故事《戴立克之力(The Power of the Daleks)》第一小集(1966年11月5日)

[6]Johnson (2010)

[7]Bramness等人(2006)

[8]Harlow (1848)

[9]一個例外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它從存在主義哲學中發(fā)展出來,通常批評心理學的其它領(lǐng)域淡化了自由意志的作用。

[10]Wertheimer (1987)

[11]Geschwind (1965); Goldberg & Bloom (1990); Goldstein (1908); Gross (1987)

[12]Carter (2010),第64頁

[13]老版劇集《蜘蛛星球》第六小集(1974年6月8日)

[14]Lo & Cohen?(2007); Mikkelson?(2012)

[15]Ramachandran & Blakeslee?(1999)

[16]新版劇集第六季第十一集《迷亂癡神(The God Complex)》(2011年9月17日)

[17]新版劇集第八季第四集《聽(Listen)》(2014年9月13日)

[18]McCullough (2015)

[19]Caixeta等人(2007)

[20]Carter (2010)

[21]新版劇集第七季第十二集《銀色夢魘(Nightmare in Silver)》(2013年5月13日)

[22]新版劇集第五季第二集《在下之獸(The Beast Below)》(2010年4月10日)

[23]《神秘博士(Doctor Who)》(1996年電視電影)

[24]Sacks (1985)

[25]圣誕特輯《最后的圣誕(The Last Christmas)》(2014年12月25日)

[26]Lewis?(2013)

[27]Langley (2014)。

[28]Carr等人(2002); Geddes?(2011); Hetu等人(2012); Young等人(2010)

[29]Carter (2010)

[30]Carter (2010)

[31]Thomas (2012)

[32]Celesia?(2010)

[33]《神秘博士(Doctor Who)》(1996年電視電影)

[34]老版劇集第二十六季第一個故事《戰(zhàn)場(Battlefield)》(1989年9月6日至27日)

[35]Ramachandran & Blakeslee?(1999)

[36]Holt (2003)

[37]例如?Ferguson 和 Zayas?(2009)

[38]例如?Jiang等人(2006)

[39]Blankenburg等人(2003); Dehaene?(2009); Haynes & Rees?(2006)

[40]新版第六季第一集《不可思議的宇航員(The Impossible Astronaut)》(2011年4月23日)、第二集《登月之日(Day of the Moon)》(2011年4月30日)

[41]例如?Spanos(1996)

[42]老版劇集《奧頓之災(Terror of the Autons)》(1971年1月2日至23日)

[43]新版劇集第三季第二集《莎士比亞密碼(The Shakespeare Code)》(2007年4月7日)

[44]Johnson?(2016)

[45]新版劇集第九季第十一集《天堂來客(Heaven Sent)》(2015年11月28日)

[46]老版劇集《另我煉獄(Inferno)》第四小集(1970年5月30日)


參考文獻

Blankenburg, F., Taskin, B., Ruben, J., Moosmann, M., Ritter, P., Curio, G., & Villringer, A.?(2003). Imperceptive stimuli and sensory processing impediment. Science, 299(2514),?1864.

Bramness, J. G., Skurtveit, S., & M?rland, J. (2006). Flunitrazepam: Psychomotor impairment,?agitation, and paradoxical reactions.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59(2-3), 83-91.

Caixeta, L., Maciel, P., Nunes, J., Nazareno, L., Araújo, L.,& Borges, R. R. (2007). Alien hand?syndrome in AIDS: Neuropsychological features and physiopathological considerations?based on a case report. Dementia and Neuropsychologia, 1(4), 418-421.

Carr, L., Iacoboni, M., Dubeau, M., & Mazziotta, J. C. (2003). Neural mechanisms of empathy in?humans: A relay from neural systems for imitation to limbic areas.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9), 5497-5502.

Carter, R. (2010) Mapping the mind (2 nd e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elesia, G. (2010). Visual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 A modular system. Journal of?Psychophysiology, 24(2), 62-67.

Dehaene, S. (2009), November 24).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Edge:?https://www.edge.org/conversation/stanislas_dehaene-signatures-of-consciousness.Dvorsky, G. (2013).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you probably don’t have free will. io9:?http://io9.com/5975778/scientific-evidence-that-you-probably-dont-have-free-will.

Geddes, L. (2011, August 24). Empathy enhanced by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brain. New?Scientist: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128274.300-empathy-enhanced-by-magnetic-stimulation-of-the-brain/.

Geschwind, N. (1965). Disconnexion syndromes in animals and man. I. Brain, 88(2), 237-294.

Goldberg, G., & Bloom, K. K. (1990). The alien hand sig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69(5), 228-238.

Goldstein, K. (1908). Zur Lehre von der motorischen Aspraxie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otor?apraxia]. Journal für Psychologie und Neurologie, 11(4-5), 169-187, 270-283.

Gross, C. (1987) Neuroscience, the early history of. G. In Adelman (Ed.), Encyclopedia of?Neuroscience (pp. 843-847). Amsterdam, Netherlands: Elsevier.

Haynes, J., & Rees, G. (2006). Decoding mental states from brain activity in humans. Nature?Reviews Neuroscience, 7(7), 523-534.

Hanly, C. M. T. (1979). Existentialism and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 Press.

Harlow, J. M. (1948). Passage of an iron rod through the head. Boston Medical and Surgical?Journal, 39(20), 389-393.

Hetu, S., Taschereau-Dumouchel, V., & Jackson, P. L. (2012). Brain Stimulation, 5(1), 95-102.

Holt, J. (2003). Blindsight and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NY: Broadview.

Johnson, D. K. (2010) Is the Doctor still the Doctor? Am I still me? In C. Lewis & S. Smithka?(Eds.), Doctor Who and philosophy: Bigger on the inside (pp. 41-52). Chicago, IL: Open

Court.Johnson, D. K. (2013). Do souls exist? Think: Philosophy for Everyone, 12(35), 61-76.

Johnson, D. K. (2016) Does free will exist? Think: Philosophy for Everyone, 15(42), 53-70.

Kanfer, S. (1997, summer). Isaac singer’s promised city. City Journal: http://www.cityjournal.org/html/isaac-singer%E2%80%99s-promised-city-11935.html.

Langley, T. (2014, August 31). Doctor who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morality malfunctions.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beyond-heroes-and-villains/201408/doctor-who-and-the-neuroscience-morality-malfunctions.

Lewis, J. G. (2013, September 23). Prosopagnosia: Why some are blind to faces. Psychology?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brain-babble/201309/prosopagnosia-why-some-are-blind-faces.

Lo, R., & Cohen, T. J. (2007). Laughter-induced syncope: No laughing matter. American?Journal of Medicine, 120(11), e5.

McCullough, M. (2015, January 26). Sciency wiency: Listen. Doctor Who TV:?http://www.doctorwhotv.co.uk/sciencey-wiencey-listen-71329.htm

Mikkelson, D. (2012, June 12). The last laugh’s on him: Have people died laughing? Snopes:?http://www.snopes.com/horrors/freakish/laughing.asp.

Ramachandran, V. S., & Blakeslee, S. (1999). Phantoms in the brain: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the human min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Sacks, O. (1985).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New York, NY: Touchstone.

Spanos, N. P. (1996).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false memories: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ng, L., Camprodon, J. A., Hauser, M., Pascual-Leone, A., & Saxe, R. (2010). Disruption of?the right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with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educes the roleof beliefs in moral judg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5),?6753-6758.

Van Inwagen, P. (2000). Free will remains a myster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4(1), 1-19.

Wertheimer, M. (1987). A brief history of psychology (3 rd ed.).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時間領(lǐng)主的大腦:重生、態(tài)度轉(zhuǎn)變與自由意志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金湖县| 金堂县| 黔西| 海口市| 冕宁县| 永城市| 武冈市| 彩票| 大宁县| 英吉沙县| 华亭县| 彰化县| 汉寿县| 台江县| 乐都县| 岚皋县| 武邑县| 西乡县| 霸州市| 偃师市| 福海县| 昌邑市| 景洪市| 渝中区| 津市市| 南通市| 从江县| 明光市| 格尔木市| 威远县| 海门市| 敦煌市| 江孜县| 灵武市| 棋牌| 吉水县| 松溪县| 册亨县| 乌拉特中旗| 南陵县|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