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勤政的皇帝:寧愿自盡殉國,亦不遠南下卷土重來
公元1644年的春節(jié)剛剛過完,李自成的最后通牒已經(jīng)已經(jīng)下達到了崇禎的手里。3月10日是李自成給崇禎定的決戰(zhàn)日期,從定日而戰(zhàn)這點來看,李自成已經(jīng)對明軍極為鄙視了。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已早已不是崇禎嘴里的流賊,而是完全可以對大明政權的藐視,甚至推翻他的一支武裝力量。
面對李自成的兵臨城下,崇禎政權效率低下,猶豫不決的弱點再次暴露無遺。通牒已經(jīng)下了一個多月,既沒有人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也沒有人拿出對策。崇禎再也無法忍受坐以待斃,他要為自己找出一條活路。

編輯
公元1644年三月初三,崇禎在德政殿召見了左中允李明瑞,這次召見中,李明瑞明確地向崇禎提議,面對如今兵臨城下的情況,唯有南遷才是唯一出路。晉朝衣冠南渡,為晉朝延續(xù)103年,北宋南下臨安,也為宋朝增壽152年。對于李明瑞提出來的南遷之策,崇禎內(nèi)心是非常贊許的,明朝的老祖宗在建立這個國家之初,就為后代子孫備了退路。明成祖朱棣在將國都遷往北京的同時,仍然在舊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差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只要皇帝愿意到南京,南京可以立即成為大明帝國新的心臟。不僅南京早已做好準備,此時的形勢對南遷也十分有利。李自成的部隊主要集中在陜西。而長江中下游,河南、河北、山東基本沒有什么有實力的起義軍,崇禎完全可以從容南行。此外,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已經(jīng)接到崇禎的意旨,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接駕。

編輯
明朝長江中游、下游還有相當?shù)能娛铝α浚杀D线w萬無一失。幾番商議后,崇禎帝基本上明確了南遷。然而要實施這樣的南遷計劃,卻成了難題。崇禎希望南遷的計劃由臣下們提出來,這樣“棄守京師,丟失宗祠”的罪名就不用自己承擔。對于這樣的背鍋人選,崇禎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陳演。崇禎找來陳演,滿懷希望地說“此事要先生擔一擔?!标愌葑鳛榛燠E官場三四年的老鬼,自然明白崇禎的心思。
然而,面對崇禎那渴望的眼神,陳寅心里一百二十萬只“草飛馬”飛奔。對于這個皇帝的套路,他非常熟悉。如果這時自己按照崇禎的授意提出遷都,日后如果有人發(fā)難,追究起放棄北京的責任,崇禎絕對不會顧及自己的功勞。他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犧牲出去,用來頂替丟棄京師和宗祠的罪過?
這么多年,崇禎帝每次遇到問題,都喜歡甩包,非罰既殺,一點情面不留。久而久之,大臣們都熟悉了崇禎的風格,因此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永遠都會講一些絕對政治正確卻一點都不管用的話。陳演曾經(jīng)嘆息說,在崇禎帝面前,每說一句話都要思前想后,稍微說錯一句話,就能嚇得后脊梁濕透。

編輯
果然,幾天后的朝議上,崇禎幾次暗示陳寅站出來,這個老油條都裝聾作啞,崇禎被逼的沒辦法,就是扯著嗓子問:”如今這樣局面,愛卿看該如何是好?!?strong>陳寅立馬跪了下來回答道”力戰(zhàn)闖賊“。這句話,瞬間就把崇禎氣得七竅冒煙。
崇禎心里想“拿什么應戰(zhàn),拿什么應戰(zhàn)?這個老鬼裝聾作啞,絕口不提遷都,他想干什么?”這位內(nèi)閣首輔敢不按照崇禎的意愿辦事,最多也就是被趕出內(nèi)閣,或者告老還鄉(xiāng)。但是如果背了黑鍋,那就是萬劫不復。作為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崇禎自己都不愿意承擔責任,那這個那國家關鍵的時候,誰會出來承擔責任?
崇禎的猜忌和多疑,像一柄無形的利劍,把大明帝國砍得鮮血淋漓,以至于他和群臣之間始終無法建立正常的關系。就在這非常尷尬的一刻,一個聲音響起,又讓崇禎看到了希望。說話的人正式提議南遷的李明瑞
在崇禎一籌莫展的時候,李明瑞再次站出來,侃侃而談,直言西晉北宋南遷得以延續(xù)的先例。李明瑞的話還沒有說完,崇禎迫不及待地做了總結,并借此大肆責備保守派說南遷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到恢復了勢力,在大軍北上,還于舊都,先保住大明半壁江山再說。最后還威脅一下,如果誤了我大明的前途,你們就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
大老板都發(fā)話了,群臣本應順水推舟支持南遷舊事,但是歷史上最為詭異的一幕發(fā)生了。偏偏此時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方案,都察院御史李芳華突然提出,崇禎可以不用南遷,留在京師,只需太子南行舊都南京,即可保大明不滅,又不會留下舍棄宗祠的罵名,豈不是一舉兩得。
崇禎聽后,被這個建議深深震撼了,留下自己堅守北京。太子南行南京,這是崇禎最不愿意接受的方向,可以不用南遷,因為這么一來,太子和一幫大臣可以安全而體面地撤離到南京,而他卻必須坐守京師這座孤城。

編輯
崇禎明白南遷能挽救大明的生命,也可以挽救京城所有官員的命。但是唯一付出的,就是他自己名聲,從此他就要背上丟棄京師、放棄祖宗之地逃跑的罪名,被載入史冊。
是要以逃跑者的姿態(tài)聲名狼藉,還是以固守者的氣節(jié)流芳百世?這是個問題。
崇禎為這時候才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選擇,都散發(fā)著令他恐懼的氣息。崇禎開始改變態(tài)度,反而主張留守北京,與李自成決一死戰(zhàn)。
決一死戰(zhàn),怎么戰(zhàn)?兵呢?
崇禎皇帝可倚重的兵力原本有三支,一是吳三桂著遼東精銳,正守衛(wèi)著明朝在關外最后一座城池寧遠城對持滿清八旗,一支是湖北左良玉軍主要對付的是張獻忠,還有一支便是陜西總督孫傳庭統(tǒng)帥的秦兵,這是崇禎皇帝對付起義軍的主力部隊。

編輯
孫傳庭的秦軍已經(jīng)在潼關一戰(zhàn)全軍覆沒,左良玉此人桀驁不馴,經(jīng)常不停指揮,省下來的也只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可以調(diào)遣。但是要調(diào)動掉吳三桂的軍隊,就意味著放棄寧遠,也就意味著放棄山海關外的大片領土。上次崇禎皇帝下至朝廷要員,誰都不愿意承擔丟棄祖宗之土的罵名??裳巯玛J賊就要逼近京城,再不做抉擇就真的要玉石俱焚了。2月12日,崇禎詢問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入關需要多少軍餉?得到的回答是一百萬兩。一百萬兩白銀對于曾經(jīng)富庶的大明王朝來說是不值一提的,但此時空虛的國庫根本拿不出這筆巨款。
崇禎親自開列名單,令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捐款捐資,準備百萬軍餉,盡管崇禎對臣子們進行了強制攤派,但捐資助餉卻依然以失敗告終,最終籌款不過二十萬兩,崇禎只好擱下調(diào)寧遠征的計劃。

編輯
3月19日清晨,崇禎皇帝敲響了景陽鐘。自明朝開國以來,這口大鐘曾召喚歷代文武百官上朝。200多年來的每一天,紫禁城里的人們都會聽到景陽鐘54響鐘聲,但今天敲完了鐘聲后,太和殿里卻空無一人。
梅山的雨霧交融著崇禎的淚水,臨死前這位明朝最后一代君王,是抱有對大明所有文官武將的恨走的。但是在他心懷怨恨的時候,他可想過他對忠于他的孫傳庭,盧象升,陳新甲,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可以說,只要崇禎能信任他們中隨便一個,都完全可以拯救大明。但是在扭轉歷史的關鍵時刻,崇禎總是錯過了機會,大明帝國末日已經(jīng)無法挽回。
這天的紫禁城一片凄風苦雨,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