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了解清朝做鴨的歷史,全聚德烤鴨在它面前都顯得黯然失色!

講真,相信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說不出口,奇奇怪怪的和羞羞的愛好,但如果和幾百年前的清朝人相比,朕只能說,小老弟,你還是往后稍稍,因為他們的奇怪愛好是,做鴨。

但在說之前得先知道,明朝永樂十八年,發(fā)生了一件事,在朱棣的堅持主張下,明朝首都從南京遷往了順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而在這次遷都行動里,朱棣除了給順天府帶來了大量官員,死宅和北漂一族外,還帶來了未來讓整個北京城淪陷的鴨。

那么,清朝人到底有多喜歡吃鴨呢?

根據《清宮御檔之清宮御膳》記載,清朝從雍正時期開始,皇帝的每日膳食就要吃掉至少三只肥鴨,一年下來就是一千多只,而且這僅僅才是皇帝一人的分量,等到雍正他兒子乾隆上位后,吃起鴨來更是喪心病狂。

在《江南節(jié)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中,乾隆三十年正月十七到正月二十五,乾隆下江南游玩時,就連續(xù)吃了整整九天的烤鴨,沒長痘痘也是個奇跡。
而清朝末年時還有個太監(jiān)小德張,因為擅長做燴鴨條,而深討慈禧歡心,被授予了壽膳房掌案的肥差。

可以說,除了唯一的常見肉食豬肉外,鴨子,就是清朝宮廷菜肴里的霸主,招待宴請貴客菜單里的至尊,是廣場舞里最閃亮的那顆星。
但說來說去,上面也只是在說清朝宮廷里的情況而已,既然皇室都那么喜歡吃鴨,那么在民間百姓的眼里又是怎樣?

有一件事我們需要先知道,因為清朝宮廷鴨肴屬于御膳被壟斷,不能輕易傳到民間,所以民間鴨肴和宮廷的差別往往很大。
例如咸豐十一年同治帝繼位的宴會,就可以說是一次豪華的鴨宴,菜品里有八仙鴨子、金銀鴨子、膾鴨腰、燕窩炒爐鴨絲等,光名字聽上去就貴氣逼人,盡顯皇家風范。

而民間呢?清朝第一吃貨袁枚寫的《隨園食單》里,就同樣記載了不少鴨肴,都是像鹵鴨、干蒸鴨、野鴨團、鴨脯等,非常接地氣(窮逼)的做法。
但如果談到民間鴨肴里到底誰最出名,當然還是前面提到的烤鴨!

前面也有說,明朝遷都時,給順天府帶來了烤鴨,但在腦洞巨大的吃貨北京人手里,烤鴨,卻呈現(xiàn)出了新的姿態(tài),要知道在明朝時期,烤鴨都是直接放進窯子里暗火燜熟,這種做法又叫做燜爐烤鴨。

到了清朝時期后,吃貨北京人卻有了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新,那就是不給鴨子開膛,只在鴨子身上開個小洞,掏出內臟后在鴨頸處吹氣,等到鴨的外皮脹起飽滿,皮肉分離,就迅速放入沸水燙至定型,然后再把小洞封上,放進爐子里用明火烤。

伴隨著被烤得滋滋作響開始流油,鴨子外表也逐漸變得金黃,美麗而飽滿的胸膛讓人垂涎三尺,而且鴨皮也絲毫不會被烤焦,又香又薄又脆,吃的時候片好配上卷餅蔥黃瓜,再蘸上特制醬料,連皮帶汁一口咬下去,唇齒留香,這就是清朝最出名的掛爐烤鴨(今天又被叫做北京烤鴨)。

在當時,掛爐烤鴨在清朝人眼里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甚至達到了逢年過節(jié)賀壽必送的地步。親戚壽日,必以烤鴨贈送?!吨袢~亭閑記》
一只掛爐烤鴨貴到一兩多銀子,價值等同20多斤豬肉或者50多斤面粉,家里沒幾座礦都不敢說天天吃,但就算如此,還是有無數(shù)清朝人前赴后繼淪陷于此。

京師美饌,莫妙于鴨,而炙者尤佳,其貴至有千余錢一頭?!堆嗑╇s記》
就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曾開玩笑說過,如果有人想早點看到他寫的稿子,只要請他喝酒和吃烤鴨就行。
又聞其嘗作戲語云:“若有人欲快睹我書,不難,惟日以南酒燒鴨享我,我即為之作書”——《棗窗閑筆》稿本

而且掛爐烤鴨也是為數(shù)不多,因為實在太美味,在乾隆時期后,就被征用為御膳的民間菜肴之一。

順道一提,其實早在明中期的時候,順天府就已經有一家“便宜坊”,專門研制售賣烤鴨。
米市口便宜坊烤鴨,皆著名一時?!毒针[記聞》
而今天最出名的全聚德,其實已經是清朝同治年之后的事情了。

最后,朕想說,碰到自己喜歡的美食很難,但碰到一個和你喜歡同一種美食的人,更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