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唐榮祚談清代翡翠成器的工藝標準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鑒賞家、收藏家唐榮祚接受英國駐華使館醫(yī)生卜士禮代表倫敦博物院之邀請而撰《玉說》。其中翡翠自成一節(jié),評價頗詳,首開先河,成為清代文人鑒賞家、收藏家中能夠正確認識翡翠并公開介紹翡翠的第一人。唐榮祚強調將翡翠雕琢成器是顯示翡翠固有美的必備條件,于是提出了三條工藝標準:
1.總的要求是“磨礪滋瑩”,“磨礪”是指翡翠雕琢工藝的全過程。治翠工藝與玉器工藝相同,是靠鉈具一轉一磨完成的,磨礪而治成的作品要求達到滋潤晶瑩的藝術效果。
2.顯色的工藝標準是“色以光而愈麗”。為了顯示翠綠色的艷麗晶瑩,要用足“光”工之力,使其光澤晶瑩,色光浸潤,其色則更加艷麗。這完全是鑒賞家的審美標準。
3.作工的標準是“工以巧而彌珍”,意指工有巧拙,要求玉人在碾琢翠料的全部工藝過程中均要貫穿一個“巧”字,做到巧奪天工,器物則愈加珍貴。這也是行家里手的要求。
清朝皇家翡翠,器美的最高境界
唐榮祚在《玉說》中提出:“艷奪春波,嬌如滴翠,映水則澄鮮照澈,陳幾亦光怪陸離,是為翡翠之絕詣?!濒浯淦魑镏^詣是“艷”、“嬌”、“澄鮮”、“照澈”、“光怪陸離”十個字,與和田玉的美學標準是不同的。
唐榮祚先生在《玉說》中對清代翡翠成器的工藝標準進行了詳細闡述,強調將翡翠雕琢成器是顯示翡翠固有美的必備條件,提出了三條工藝標準,即“磨礪滋瑩”、“色以光而愈麗”、“工以巧而彌珍”。
首先,“磨礪滋瑩”是指整個翡翠雕琢工藝的全過程,要求作品達到滋潤晶瑩的藝術效果。其次,“色以光而愈麗”,要用足“光”工之力,使其光澤晶瑩,色光浸潤,其色則更加艷麗。最后,“工以巧而彌珍”,要求玉人在碾琢翠料的全部工藝過程中均要貫穿一個“巧”字,做到巧奪天工,器物則愈加珍貴。
唐榮祚認為,清朝皇家翡翠是翡翠器物之絕詣,具有“艷”、“嬌”、“澄鮮”、“照澈”、“光怪陸離”等美學特點。他的研究成果對于翡翠鑒賞和收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后來的翡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
唐榮祚先生強調翡翠雕琢成器是顯示翡翠固有美的必備條件,因此他對翡翠的工藝標準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翡翠的治翠工藝與玉器工藝相同,是靠鉈具一轉一磨完成的,磨礪而治成的作品要求達到滋潤晶瑩的藝術效果。此外,為了顯示翠綠色的艷麗晶瑩,玉器師傅需要用足“光”工之力,使其光澤晶瑩,色光浸潤,其色則更加艷麗。最后,唐榮祚還強調工藝標準中的“工以巧而彌珍”,要求玉人在碾琢翠料的全部工藝過程中均要貫穿一個“巧”字,做到巧奪天工,器物則愈加珍貴。
在唐榮祚的眼中,清朝皇家翡翠是翡翠器物之絕詣,具有“艷奪春波,嬌如滴翠,映水則澄鮮照澈,陳幾亦光怪陸離”的美學特點。他的研究成果對于翡翠鑒賞和收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后來的翡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唐榮祚的《玉說》被譽為中國玉器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對于推動中國玉器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孫毅依托第一性原理,善于用十個物理要素來鑒別翡翠,這些要素包括礦物化學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器形雕工,癬,白棉,蒼蠅翅,色根和裂綹。孫毅認為“傳統(tǒng)老翡翠可以經受機器檢測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的考驗”。
收藏家孫毅認為鑒定公司應該淘汰紅外線光譜儀檢測翡翠,改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翡翠的礦物成分進行定性定量檢測,并結合翡翠的密度、硬度、折射率等四個指標,綜合檢測翡翠的天然性。這樣的檢測方法已足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