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2017年專輯《家(III)》文案

一生做音樂的人 回到一世牽系的地方
時代的喧囂在歌舞升平中隱沒 旅行者的腳步在百轉(zhuǎn)千折后靜默
35年音樂職人?
羅大佑?
2017年全新專輯 家III
大右音樂 X 種子唱片
2017.7.26 數(shù)位上線
1984 [家] → 2017 [家III]?
10+1首慢工細活 羅大佑淬煉半生第8張個人專輯

羅大佑說:
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
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
第三個家,是自己終于成立的家。
專輯背景&概念
羅大佑回家了。1985年離開臺灣,到2014年帶著妻小回臺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葉歸根。他說自己是搬家的專家,算一算搬過19次家,住過很多地方,以為會這樣流浪下去,沒想到最后還是回到臺灣。
時間回到1984年10月,羅大佑發(fā)行第三張個人專輯《家》,溫情內(nèi)斂,顛覆前兩張經(jīng)典《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所為他帶來的“抗議歌手”、“憤怒青年”形象,“黑色旋風”不再黑色,《家》專輯封面的藍天與青草,讓許多對他寄予厚望的人錯愕。當時30歲的羅大佑承受巨大壓力,同時也覺得想說的話到達頂點,需要呼吸的空間。來年他創(chuàng)作完《明天會更好》之后便離開臺灣—他生長的土地,游走紐約、香港、北京等地,從人生的第一個家,去往第二個家,開始了多年流浪、創(chuàng)作、追尋的生活。
經(jīng)過近三十年,人生起落,風雨飄搖,直到2012年,羅大佑的女兒Gemma在香港出生,2014年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臺北定居,才來到人生的第三個家,人生走入一個新的階段的安定。
2017年,羅大佑推出慢工細活醞釀、制作13年的全新專輯《家III》,專輯主題跟1984年的《家》相互呼應,標志著臺灣一位重量級音樂創(chuàng)作人的離開和歸來之心路歷程。專輯的發(fā)行和種子唱片合作,從臺北出發(fā),再次讓大家聽見浸潤35年音樂的職人手藝,從音樂的細節(jié)、制作的完整、到旋律與歌詞的講究,都讓我們聽見這半生羅大佑所堅持的事情,一直都沒有改變。
“創(chuàng)作”
羅大佑:“有看法就會尖銳,這次沒有。”
距離上一張專輯、2004年的《美麗島》已經(jīng)13年,年過六旬的羅大佑再次推出全新專輯《家III》,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就是:已經(jīng)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階段,為什么還要持續(xù)創(chuàng)作、出唱片?這張專輯的整體調(diào)性是溫柔的、沉淀的,少了以往尖銳犀利的主題,飄蕩多年、走入家庭的羅大佑彷佛洗盡滄桑,磨盡棱角,回到人生的最基本,他想說什么?
出身醫(yī)生世家,有醫(yī)生背景,雖然后來沒有當醫(yī)生,羅大佑的思維還是深深被醫(yī)生這門行當所影響。他習慣從問題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拆解它的節(jié)理,找出需要被看見、被處理的地方。如此應用到創(chuàng)作上,從事物、情感的微觀看到宏觀,羅大佑作品常有一個巨大的命題壓著,就像:連寫情歌都可以用年份來取名。他習慣看整件事、整個問題與時代的關系。
然而,來到《家III》這張專輯,我們卻發(fā)現(xiàn):信息變得簡單了。這是一張減法的專輯。醫(yī)生拿掉放大鏡,拆掉心電圖,坐進家里的客廳(但關掉電視)與人們聊單純只是人生的事。
只是反而,在這樣紛擾的環(huán)境,羅大佑更在意的是:“音樂可以傳達各種各樣的訊息、各種各樣的能量,音樂還可以做什么?”這是他到現(xiàn)在仍持續(xù)創(chuàng)作,所要尋找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身為一個做音樂做了35年的音樂職人,一生除了短暫幾個月的醫(yī)生執(zhí)業(yè),幾乎沒有做過其他事情。羅大佑不演戲,沒有經(jīng)營其他產(chǎn)業(yè),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樂而已,他總說能做音樂是幸運的事。
“傳承”
羅大佑:“有人要我給年輕音樂人一些鼓勵,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是:我直接做給他們看。我到現(xiàn)在還一直在做音樂。”
從35年開始做音樂到現(xiàn)在,對羅大佑來說,如今這是一個陌生的時代,但卻也因為陌生,他反而看到另外一個空間,看到像他這樣的年紀,在這個時代能做的事。不管是寫歌詞的方式、寫旋律的方式、唱歌的方式、提出意見的方式等等,都因為和時代不同,他就有了屬于他的空間。
這個行業(yè)還有很多在不一樣的階段能做的事情。年輕時候也許大鳴大放,創(chuàng)作如腹瀉,年長之后就速度放慢、沉淀,慢慢回歸到“人”的基本面,去反芻人會產(chǎn)生歌的真正原因。就像民歌的起源,來自于人要追求開心,來自于一種發(fā)泄,跟一種善念。是這些善念讓人們變得更好。我們這個時代,音樂越來越弱勢,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與跟人的連結性??墒撬€是被需要的,我們還可以用更長的時間去檢驗它。
現(xiàn)在寫歌,羅大佑跟最初一樣,依然堅持在音樂里嘗試寫出沒人提出過的觀點,也依然細細琢磨詞曲的咬合度,一個旋律經(jīng)過反復推敲,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為止。他會思考寫一首歌在眾多歌里,是否有其獨特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是否說到一些別人忽略掉的事情。這樣的動機促使他不斷在音樂里去琢磨,他說音樂是生活經(jīng)驗的反應,許多思考來自潛意識,會在某個時刻于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出來。
在許多場合,會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給年輕音樂人鼓勵,而他覺得最好的鼓勵就是自己以身作則,繼續(xù)做音樂下去。如果連他都超過六十歲了還在繼續(xù),年輕音樂人又有什么好不堅持的呢?
“合唱”
羅大佑:“我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好歌手,加入人聲樂器對我的支持是大的?!?/strong>
羅大佑作品里,從很早就開始有“合唱”的元素,而且越來越重要。這是研究他作品時不能忽略的一件事。
從最初羅大佑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歌手,他歸類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于平實的表達,并非高音可以很高,低音可以很低,技巧翻轉(zhuǎn)變化的類型。所以把“人聲當作一樣樂器”的制作方式,靠和聲可以讓音樂的范疇更寬,更有彈性。此外,在男女方面的配置,也更有性別之間的對話。
曾有人問羅大佑,很多人覺得你唱歌唱得不怎么樣,為什么還要繼續(xù)唱歌?他說:“我不是想唱歌,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我可以做,有點勉強,但寫的有些歌別人不敢唱,我只好自己唱?!钡创枰廊皇菄烂C的,除了對眾人齊唱的執(zhí)迷之外,近年開始研究一些個人發(fā)聲的方式,尋找更多喉嚨的聲音可以達成的可能性。
“為父”
羅大佑:“Gemma出生這五年,我笑的次數(shù)已經(jīng)遠超過她出生前的58年?!?/strong>
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羅大佑是一個不善溝通、不喜歡笑、情緒起伏大的人。生命經(jīng)過許多劇烈的轉(zhuǎn)變,科技極速進步,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跟他同輩的有些人在這樣的年紀,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更別提體力衰退等無法抗拒的因素。所以在成長歷程里,開心對他來說,是奢侈的事。
女兒Gemma出生后,帶給羅大佑很大的開心,一種至今他仍無法確切清楚描述的感覺。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女孩,讓羅大佑這五年來笑的次數(shù),已經(jīng)遠遠超過他生女兒前58年笑的次數(shù)。女兒像是一根樁,將一個漂泊半生的男人,牢牢地釘回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羅大佑帶Gemma從香港回到臺灣,希望她可以學好中文,而她給羅大佑強烈的被需要感,那跟愛情之間隨時可能不需要對方的關系,大不相同,戀愛畢竟比較沒那么長久,在這里得到一些,通常意味著在別處失去一些。可女兒永遠都會是女兒。因為Gemma的到來,羅大佑終于體會到父母當年生養(yǎng)自己的心境,那使他成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人。
因此也許,延續(xù)這樣的人生狀態(tài),《家III》這張專輯在潛意識里,創(chuàng)作者探討著幸福的真正意涵。幸福跟快樂有什么不同呢?“幸福”是內(nèi)在的一個狀態(tài),不容易被打破,不需要笑,也不需要表現(xiàn)得很明顯。但“快樂”則是外顯的。一個人可以看起來很嚴肅,但他是幸福的;但一個人沒辦法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快樂的。Gemma讓羅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像是一條河流,綿延在后半生的生命里。
過去羅大佑的專輯視覺多著重于意識形態(tài)、抽象、暗沉色調(diào),把人藏在很后面。但到了這次專輯《家III》中他的人生狀態(tài)已經(jīng)大大改變,所有需要把人藏在后面的元素都不見了。他的創(chuàng)作不再像年輕時候那么尖銳而大聲疾呼,取而代之的是歲月洗煉后的柔和與溫暖?,F(xiàn)在的羅大佑,有音樂職人的淡定和篤定,有家庭的溫馨,有年長的洗煉溫潤,音樂里也透著一股平和之氣。比起墨鏡,他更適合透明地正視人群;比起黑色,他更適合暖系色調(diào)。
因此,在專輯的造型上,過往他引以為標志的墨鏡的比例降到很低,服裝的整體色彩也以明亮的白色、藍色為基調(diào)。照片拍攝地點有初夏陽光透亮的東京、寧靜灰白的臺北、以及盛夏的宜蘭田野。
攝影師胡世山在東京代代木公園的林蔭草地、井之頭公園的湖上取景,捕捉羅大佑一家三口自然生活、游樂的畫面?;氐脚_北的一個陰天,拍攝羅大佑個人在城市里行走,呈現(xiàn)個人的孤獨感與生活感。
而宜蘭的拍攝則是為了一張與1984年《家》專輯封面對照的照片。《家》的封面是攝影師杜達雄于覆雪的京都拍攝,羅大佑踽踽獨行的身影,正反映當年30歲的他的寂寞心境;胡世山則在宜蘭找到了類似的景,拍下羅大佑全家人行走的畫面,象征:單身漢變一家之主。而地點由日本的京都回到臺北的宜蘭,更有著落葉歸根的強烈寓意。
羅大佑三歲半時曾住過宜蘭,他仍記得當時游玩奔跑之地。現(xiàn)在拍攝名為《家》的專輯照片,回到兒時的舊地,感懷之余,也令人覺得命運好好玩。

01、同學會
2012年中國醫(yī)藥學院校慶請羅大佑回去表演,他見到很多學弟學妹,很多往事涌上心頭,想起當初學醫(yī)的歲月,那些同窗的同學?;貋碇?,他就嘗試跟初中同學聯(lián)系,開始聯(lián)絡,每半年碰一次面。
羅大佑的體會是,同學就像家人一樣,是沒得選擇的。不像朋友,還可以挑,同學就是一群跟你同齡的人,在學校碰上了,命定在一起好幾年。日子久了,會發(fā)現(xiàn)同學就像是一面鏡子。他們是一群跟自己同年紀的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起經(jīng)歷社會上相同的事件,經(jīng)歷相同的地震、臺風,政治變?,在他們身上我們照見自己的成長歷程,自己的模樣,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探險,如夢似真。
而同學之間珍貴的是,除了某些功課競爭,沒什么利害關系。但那感情保存下來并不現(xiàn)實,是很舒服的一種感情。大家知道這年紀走過來了,每個人都不容易,有些同學已經(jīng)走了,有些父母走了,雖然彼此很遠,但有一種彼此了解的情份,是靠時間培養(yǎng)出來的另一種人生伴侶,跟夫妻不同。我們在世界越久,越難交到朋友,就越珍惜。
每次看到同學,就好像回到當初自己在學校第一天報道的感覺,所以羅大佑寫下“我到同學會間,你到同學會間,回到同學報到的因緣”。寫朋友的歌很多,寫同學的很少,因為難寫。寫同學的就好像在寫自己。珍惜同學,就好像在珍惜自己一起成長的一個個體對象。
同學會是難寫的題目,也很少人挑戰(zhàn),卻是羅大佑一直很有興趣的主題。1995年羅大佑曾為南方二重唱寫過一首《離歌》,惆悵感懷的旋律,精準傳達出在學校畢業(yè)時的情緒。而當時的當下離別,如今都在《同學會》歌中來到多年后再相會的心境。
《同學會》這首歌在專輯里有兩個版本。先出現(xiàn)的是“兄弟姊妹版”,呈現(xiàn)剛見到同學的興奮,跟回憶時代的復古,歌曲氣氛是熱鬧的;而在沈?多時之后,羅大佑又覺得需要一個內(nèi)心的版本,呈現(xiàn)那種歲月的歷練之后,彼此的成長與改變。這個版本后來定為專輯的主打版本。
02、致觀音山
用地理看人生,一直是羅大佑音樂里,很重要的特色之一,最早從《鹿港小鎮(zhèn)》,后來香港的《東方之珠》,其實包括《海上花》、《滾滾紅塵》,如果我們仔細檢視文字,一種俯視的角度,從空中往下看,看見一個新舊時代交錯的小鎮(zhèn),看見珍珠一般的香港島,看見海浪翻成的花朵,還還有紅塵中流傳至今的故事。
致觀音山,是生命經(jīng)另一次轉(zhuǎn)折之后,回到原點的羅大佑,再次審視自己長的地方,視覺角度上,有了另一種變化,是從漸漸遠離的俯視,慢慢變成步步靠近后的仰望。
“觀音靜臥,淡水清流”,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中,他自己寫的文案中的句子,輾轉(zhuǎn)三十余年,又成了他新歌歌詞中的句子,觀音山的景象,猶如不同宗教與信仰中,都常出現(xiàn)的母性象徵,用溫暖的懷抱,眷顧著土地,眷顧著人民。“女神庇佑”是羅大佑作品中的重點,他愛的地方都化身為女相:《東方之珠》、《上海之夜》、《臺北紅玫瑰》。他欣賞、愛上她們、她們也保護他。
在《致觀音山》的寫詞之初,羅大佑研究過很多關于琉公圳的相關歷史,他曾經(jīng)多次跟工作伙伴提及,琉公圳進入臺北之后,其實是蜿蜒輾轉(zhuǎn)的,一般河道九彎十八拐,是因為天然地形的影響,水往低處流造成的,但是琉公圳是人造灌溉渠道,會在臺北盆地曲折蜿蜒,有個重大的原因,是為了要灌溉更多的田地,是一種恩澤廣被,雨露均霑(沾)的概念,這個流動感,有一種“遶境”的氣氛,緩慢且溫暖,符合家III的概念。
同樣的“流動”,在寫詞的那段時間,羅大佑曾特地開車走64號道往返臺北淡水,也曾搭船由淡水河口上溯至接近林口,這兩路行程的共同點,都是繞著觀音山輾轉(zhuǎn)盤旋,也是一種“轉(zhuǎn)換”,就像之前說的,到哪都看得到觀音山的感覺。
車的環(huán)繞,河的流動,除了“前進”之外,“繞行”的氛圍更是重要。解讀“繞”的感情有兩個角度,一種是“到哪里都能看到她”,那可以是不舍、是眷戀、也可能是揮不去、逃不開,另一角度則是“到哪里都被她看到”,那可能是隨時被呵護、被照顧,也可能是被限制、被監(jiān)視,一樣都是家III的概念。
03.家(III)
專輯同名歌曲《家(III)》是羅大佑2010年就寫好的歌,寫于香港跑馬地的家中,但歌剛寫好時,總覺得什么都不對,也不知道原因。直到2012年女兒出生之后,關于對家的想法又重新淘洗,心思慢慢定下來,2013年搬回臺北,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要降KEY,從吉他為主改為鋼琴,經(jīng)過重新編曲、制作,才找到覺得這首歌最對的模樣,大致抵定。
《家(III)》是暨1984年的《家(I)》、《家(II)》之后,睽違33年的歌曲。延續(xù)同樣主題,卻有更深沉的領悟,及更細致的音樂。歌詞帶有散文的美感,也蘊含了多層人生體悟,家,從逃離的地方,回到最初的不變的地方。歌曲從一開始簡單配器中的低吟,層層遞增,到最后收尾澎湃如驚濤駭浪,有如人生的進程?!都遥↖II)》和《家(I)》一樣搭配了合唱團,不同的是這次以兒童合唱成為對唱變主軸,羅大佑厚實穩(wěn)重的嗓音,搭配兒童清亮的高唱,交替演繹出“家 ”這樣一主題的世代交替輪轉(zhuǎn)更易、輪迥登場滋長不減的新生與希望。
無論這些年如何被世人所定義,羅大佑依然是那個執(zhí)著一生做音樂的人。如今再回到臺灣定居,已是滄海桑田。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帶著妻兒回來,終于來到第三個家;成立自己的家。他繼續(xù)唱著歌,歌聲里沉淀了超過三十年的漂泊歷程,那些沖撞棱角、流言蜚語,都已散去,在歲月中磨礪成溫柔的旋律和詞句。他像是斟酌在每個細節(jié)的匠人,音樂越做越細致,情感越來越幽微,比以往多了溫度,同時也不再大聲疾呼道理,轉(zhuǎn)而輕輕拍著我們的肩說:“嘿,但愿成長在日后寒暑狂風暴雨里,有顆不變的心?!?/span>
04.人生愛繼續(xù)
專輯中唯一的一首臺語(閩南語)歌。這是羅大佑與身邊同世代朋友相互勉勵的一句話。好多人走了,羅曼菲在2005年3月過世,給羅大佑很大的沖擊,甚至連續(xù)失眠11天,無法成眠。
2011年羅大佑在南寧,一個睡不著的清晨,爬起來寫了這首歌。他寫信給武雄,希望歌詞方向
是:不論如何艱辛,不論如何變老,不論如何時代改變難以適應,不論他們?nèi)绾魏诎撞环?,不論人們?nèi)栽囍绾嗡{綠斗爭;不論老伴你是否像以前沒有子女的時候一樣關心我,人生還是得繼續(xù)。
那幾年羅大佑忙碌于巡回演出,在路程中特別感受到人生不息的律動。歌詞內(nèi)容描述著人們面對時代變換無常的悲喜,用生命的韌性化解生活的不順遂,給自己一個繼續(xù)打拼的理由。
人生愛繼續(xù),人生要繼續(xù),人生必須繼續(xù),臺語(閩南語)“愛”有兩個意思,未知的人生,需要愛,才能繼續(xù),因為愛,才能繼續(xù)。
05.北西南風
原先是電影《華麗上班族》的插曲,原聲帶的版本由兒童合唱團來演繹。而《家(III)》這張專輯在制作的主軸之一也是合唱團的聲音,因此羅大佑加入這首歌,呈現(xiàn)他與合唱團之間的連結?!侗蔽髂巷L》歌詞講的是經(jīng)濟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人們要有心里準備,就像《人生愛繼續(xù)》,即使日子不好過,生活還是需要過下去。
跟兒童合唱團一起唱歌的功能之一,是可以讓歌者本身不會太進到歌里而去。這張專輯在處理比較嚴肅的議題時,會藉由一些方式讓情緒不那么沉重,使議題淡化,例如:《人生愛繼續(xù)》用比較直接的節(jié)奏來處理在困境中的努力,不放棄?!禗o Re Mi》用淡化的方式處理愛情?!赌銣蕚湟顑纱巍酚帽容^funk的輕快節(jié)奏,講已經(jīng)死過兩次的沉重心理。這些都是一種舉重若輕,也呈現(xiàn)出羅大佑現(xiàn)階段的心境。
06.握手
是羅大佑給年輕人的歌,所以歌詞中有“女孩、男孩”這些稱謂。這首歌想提醒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面對面、握手接觸的溫度,這種實在的感受,在數(shù)位科技進步的影響之下,已經(jīng)慢慢消失中。人際關系疏遠,看似聯(lián)絡方便,但人們的焦慮感反而加重。歌曲用搖滾的基底、爆發(fā)式的唱法,傳達出羅大佑對新時代改變的一種憂慮。他想告訴年輕人,去看看別人的眼神,里面所散發(fā)的訊息,去握他的手,感受他的心,會比花大部分時間上網(wǎng)更重要。
這首歌羅大佑在25歲的時候已有想法了,那時候就有了作為底的那段吉他的riff(樂句),一直覺得用得到,始終留在腦子里,直到“縱貫線”時才用出來。雖然“縱貫線”時已經(jīng)有做過這首歌,但那個版本的間奏比較用力,一直不是羅大佑想要的,他覺得歌曲在唱的部分已經(jīng)非常用力,到中間應該要軟下來,才能讓意義深化。因此,這張專輯在編曲上進行了調(diào)整,做出他對這首歌最完美的想象。
07.Do Re Mi
這首歌原先是給鄭秀文唱的粵語歌,2012年電影《高海拔之戀II》的主題曲,并曾獲得第49屆金馬獎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獎。
制作這張專輯時,一來羅大佑對這首歌的編曲一直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男生版本的想象,惦記著要去完成它;二來專輯中除了《童話愛情》比較抒情之外(但也是看起來像情歌,實際是給女兒的歌),沒有一首情歌,覺得專輯需要這樣的情緒,但自己又不想寫情歌詞,就請夢填上國語詞,制作一個羅大佑的版本。
羅大佑現(xiàn)在的情歌會是什么樣的呢?他說,它是比較淡的,比較理性的。電影里的版本需要戲劇化,但回到羅大佑的現(xiàn)狀,以吉他為主的編曲,簡單、俐落,有恒久的hook,卻沒有太激情,歌詞也體現(xiàn)出淡淡的情緒?!澳憧次?,夢都這把年紀了,我們都經(jīng)歷多少戲劇化的事情了,所以現(xiàn)在要下手讓它談,它擴展到一種大愛了。”羅大佑說。他用低音來呈現(xiàn)這首歌,將滄桑埋在淡化的激情中。這年紀唱情歌,無法太進去,就像寫一首詩給以前想要在一起卻沒在一起的人,角色是淡定的。
08.你準備要活兩次
這首歌原本是寫給蕭煌奇的,而因為它的意涵承接了《人生愛繼續(xù)》的主軸,屬于慢板,這兩首歌像是陰性與陽性,都在講同一個主題。羅大佑就拿回來自己再收錄專輯,讓概念完整。歌曲的創(chuàng)作源頭始于羅大佑幾年前在香港時想到的一句話:“你一定要有活兩次的心理準備?!焙髞磉@句話就重復在歌曲中段的rap,變成一個hook。
人生里有好幾次,羅大佑都覺得自己很像快死掉了,這輩子到目前為止好像已經(jīng)不止活了兩次。最明顯的是2004年《美麗島》專輯后不久,2005年黃霑、梁弘志等老友陸續(xù)離世,楊德昌也在那年得了大腸癌。他感覺離死亡很近。再往前推是1998年父親過世時,家里有一些糾紛,和諧的人生景況被撕裂,那時他也感到慘不可言,有如死去。
更早就要回推到1985年被迫離開臺灣的心境,那是感覺自己整個人好像不見了,要死掉要脫一層皮的感覺。當時他在唱歌的時候都沒有力氣,要花很大功夫才能出一點聲音,可聽到自己的聲音是干干的,也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從內(nèi)在到外在都很潰散。當年羅大佑的爸爸看他在寫一些歌,唱一些歌時那種逼出靈魂的使力感,就告訴他哥哥說:“這樣子下去他活不過三十歲的?!?/p>
09.沒有時間
《沒有時間》演繹的是羅大佑對現(xiàn)代社會的焦慮跟恐慌。他認為,當iphone、iPad、電腦、網(wǎng)絡等目前撐起全世界的的IC產(chǎn)業(yè)正蓬勃興盛,世界用過度快速的節(jié)奏在運轉(zhuǎn),就改變了一些宇宙的規(guī)律,畢竟整個宇宙最早的設計,并不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進行的。
以前傳送一個消息,要靠人力騎馬傳遞,好幾天才讓對方得知。但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訊息都可以同步,若某處發(fā)生恐怖攻擊,地球上全人類的擔心會在同時間長出來,這說起來不科學,但在羅大佑的想法中,這會改變地球的生態(tài)。全世界的東西都生產(chǎn)過量,人們想追求的東西都太類似,于是在另一方面產(chǎn)生枯竭,我們已經(jīng)把時間濫用到?jīng)]有東西是稀奇的。然而,慢慢想出來的東西,才是比較少人有的。
等待的心情是重要的。例如,若總是馬上就可以見到心愛的人,就沒有等三天才見到的感覺要來的強烈。開心與高潮需要過程醞釀,而那過程,可能才是長篇小說、偉大的舞蹈、偉大的藝術能夠被產(chǎn)生出來的原因。
10.童話愛情
這首歌原來是電影《華麗上班族》里的插曲《交換愛情》,電影中陳奕迅跟湯唯有一段帶有心機的感情,并不是那么純粹,羅大佑覺得這反而使得歌必須要是純潔的,才能打動觀眾,所以他寫了一段純粹關于愛情的旋律 ,由夢填詞,陳奕迅跟湯唯合唱。
后來在制作專輯時,羅大佑意識到這樣的點子可以放在他跟女兒的關系上,那是一種最單純的感情,也有人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后面他決定重新填詞,用自己的角度去看跟女兒的關系,就產(chǎn)生了這首《童話愛情》?!澳奶?,成長的你,和年輕的我,將這么回到現(xiàn)在這良辰美景?!备柙~充滿父親的愛,和一生的牽絆,是專輯中最貼近內(nèi)心的歌曲。
這首歌在錄音時唱了非常多次。一唱再唱,也許是身為人父心情的,羅大佑總覺得找不到最對的方式詮釋。直到制作人以為片子要錄不完了,才終于錄好。

歌詞頁











工作人員名單



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