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壯哉《封神》:新時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昌白/文

壹·引子
文以載道。
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抒情、詠志、娛樂等精神內涵。而衡量文藝作品的最高標準,是文藝作品的哲學高度,是它所蘊含的思想、所闡明的道理,是否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換句話說,一部好的作品能夠呈現(xiàn)出一定的藝術性,而一部偉大的作品,則必須要承載時代價值、社會價值、思想價值。
電影《封神第一部》,就是這樣一部有哲學高度的,現(xiàn)實意義突出的,蘊含著思想光輝,并具有情緒感染力的,偉大的作品。
貳·時代浪涌
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黨中央向全黨全社會發(fā)出號召: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這一刻,歷史轉折了。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尚在暗流涌動,在那之后,宛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起來——我們的世界正在經(jīng)歷一場劇變,那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新殖民主義舊秩序正在瓦解,而中國將引領全世界發(fā)起新的革命,構建一個更為公平、更為繁榮、更為民主、更為自由、更為健康、更為清明的新秩序。
歷史的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每一個時代都必然催生出順應潮流的新思想。而文藝作品,就是思想走入人民群眾心中的最有力的中介。在經(jīng)過人民群眾的篩選后,最能反映群眾心理的優(yōu)秀作品將會涌現(xiàn)出來,成為折射時代潮流的明鏡。
時至今日,2023年僅僅過去7個月時間,中國的文藝界一改往年頹勢,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兩部電影:《流浪地球2》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它們在科幻和神話史詩這兩個不同的電影門類中,成為了中國電影工業(yè)在各自領域的奠基之作。除了這一突出的歷史成就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這兩部電影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最高哲思——“內圣外王”賦予了當代的現(xiàn)實意義。
叁·何以為圣
如果我們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全世界展現(xiàn)中國擔當和中國力量的《流浪地球2》看作是一篇昭告天下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雄文,那么《封神》就是一封寫給全世界中國年輕人的家書,它用它飽含的真誠和深情,向全天下的華夏兒女發(fā)出一聲呼喚:
孩子,回家。
回家二字,重若千鈞?;丶野?,重構我們的思想,重建我們的家園。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事物內部的基本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外部因素通過影響內部因素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封神》對當代中國社會主流思想的意義,甚至比《流浪地球2》還要來的深刻。
電影劇情全片出場人物繁多關系復雜,討論的問題多樣且映照現(xiàn)實,但在整個故事主線中,真正的主角只有三人:殷壽、姬昌、姬發(fā)。明面上,電影講的是質子姬發(fā)在精神父親和親生父親之間搖擺,隨后在不斷成長中逐漸認清偶像殷壽的真面目,最后回歸到父親姬昌身邊的故事,但在暗線中,影射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兩種思想路線的沖突,以及當下年輕人的選擇。
導演烏爾善在接受采訪中談到,《封神演義》是我們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神話,而這部電影要做的,就是要用現(xiàn)在的思想和觀念來為今天的中國人重新講好這個舊故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導演和編劇結合大量歷史、文物,以及《武王伐紂評話》、《封神演義》兩部著作,對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整個故事的關鍵線索——封神榜,從一個宿命式的天庭編制名單,變成了一個具有超強能量的法寶,當天下共主開啟封神榜,就能拯救天下萬民于水火之中。
在這樣的故事設定下,誰是天下共主,就成了電影首要的問題,也是貫穿整個《封神》系列三部曲的核心矛盾。于是我們看到了片中各方勢力對封神榜的爭奪,如紂王為代表的王權、截教妖魔為代表的黑惡勢力、闡教姜子牙為代表的民間俠士等等。但當我們把視野跳出電影的故事框架,就能看到映射現(xiàn)實世界的暗線。
在現(xiàn)實世界中,當然不存在什么法寶了。封神榜在現(xiàn)實中的廣義象征,是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而狹義象征就是被稱為“第一生產(chǎn)力”的科學技術。而各方勢力對封神榜的爭奪,對應的就是現(xiàn)實中各國的科技競爭,由于先進生產(chǎn)力對世界的強大影響力,在科技上取得領先的國家就能夠利用它的科技壟斷地位,制造貿易剪刀差,來對科技不發(fā)達的國家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如有不從,就憑借先進科技大搞科技封鎖乃至武力侵略,來保持其統(tǒng)治地位攫取更多利益。這也是過去這500年來,西方列強殖民主義統(tǒng)治世界的真相。
了解了封神榜的實質象征,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電影中的封神榜,明明有“天下共主,開榜封神”這個設定,好像不是天下共主就打不開,但姜子牙還是死都不愿意把封神榜給紂王。因為這個封神榜本質上就是一個中性的強大法寶,不論好人壞人都能打開并使用,只不過運用的結果不同:好人用之,天下太平;壞人用之,生靈涂炭。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誰是天下共主?
預言中說:天下共主,開榜封神,拯救萬民。影片中各方勢力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紂王和截教勢力都希望得到封神榜,獲取無邊法力來成為天下共主;開發(fā)出封神榜的昆侖山闡教仙人希望把封神榜給殷郊,讓后者成為天下共主來消弭天譴;但熟知故事我們都知道,他們都錯了。最后成為天下共主的,恰恰是沒有參與爭奪的姬發(fā),而姬發(fā)是務實愛民的西伯侯姬昌之子,正是因為他繼承了父親的理想信念,才讓他成為了預言中的主角。
思考到這,天下共主之謎終于解開。不是得到封神榜成為天下共主,才能拯救萬民;而是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的人,才能成為天下共主,去開榜封神!
殷壽精明強干、壯志滿懷,坐擁著無盡財富和權力,但他把天下人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物,隨意生殺予奪,只為滿足自己的野心,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成為天下共主;而那個走在田間地頭,和人民群眾一起種地割麥子,號召大家努力生產(chǎn)、節(jié)約糧食,為全國百姓存下三年口糧的周文王,人民尊他為圣人,并把他的兒子扶上了天下共主的寶座。
誰是天下共主?導演借姜子牙的口說出了真正的秘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把人民踩在腳下的人,人民會把他掀翻在地;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會把他舉過頭頂;俯下身去給人民當牛做馬的人,人民會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誰是天下共主?是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內圣外王,何以為圣?回家,回到人民中去。
但正如事物的發(fā)展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少年成王為圣的路上,也必將迎來攔路的魔頭,那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
肆·霸王殷壽
偉大的事業(yè),必以最艱巨的困難來襯托;英雄只有戰(zhàn)勝了最強大的敵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紂王殷壽作為全篇最大反派,在整部電影中,殷壽的出場時間僅次于主角姬發(fā),導演和編劇對他的塑造可以說是濃墨重彩。又因為整個故事的展開方式是代入主角姬發(fā)的第一視角去看這個世界里不同的人和事,在一步步經(jīng)歷中尋找自我,所以就導致主角姬發(fā)的存在感在影片中的大部分時候沒那么突出。這樣講故事,好處是觀眾能夠設身處地地代入情境,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感受他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糾葛;壞處就是觀感上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類似“姬發(fā)就是個扛攝影機的,而殷壽才是本作的主角”這樣的錯覺。不過正如作者開篇所說,文以載道,導演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講這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是有他的用意的,后面講姬發(fā)的部分,我們會著重探討這一點。
回到殷壽這個人物。電影中的殷壽一改原著和歷代影視劇中荒淫無道的刻板印象,轉而參考了史書上的描述:長巨姣美,筋力強勁,手格猛獸,可敵百人。同時精明聰穎,善于操弄人心;他野心勃勃,殺伐果決,行動力極強,戰(zhàn)場上的他是身先士卒帶隊沖鋒的統(tǒng)帥;他意志堅定,極度自律,不做任何會影響到他實現(xiàn)目標的事(這一點可以從他俘虜妲己之后,完全不為美色所動,而是毫不猶豫地說要殺了她祭旗這段劇情中看出來)??梢哉f,不論是外貌、武力,還是才干、智力、志向、心性,殷壽在外人看來都是一個方方面面都完美的,極具個人魅力的英雄。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極度自私。因為自私,所以他的心里只有自己,不相信任何人,不在乎別人的死活,所有人在他的眼中都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包括他自己在內。這一缺陷就好比數(shù)字前的一個負號,各方面越是優(yōu)秀,就讓這個人物越發(fā)的虛偽、扭曲、可怕。
盡管一直以來,殷壽都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得很好,騙過了包括親身兒子殷郊在內的所有人,但終究還是瞞不住多年陪伴身側的姜王后——
“你不了解你父王”
短短7個字的臺詞,包含了數(shù)十年的信息量。殷壽強大的私心和對王權的覬覦,早已經(jīng)在影片之前的時間線里就初露端倪。這一段劇情,既體現(xiàn)了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也讓網(wǎng)上一部分關于殷壽人設借鑒自莎士比亞《麥克白》的揣測不攻自破。以殷壽的性格和能力,即使沒有妲己,篡奪王位也只是時間問題,妖狐的法力只不過是他加速實現(xiàn)野心的工具罷了。
影片的明線中,殷壽人物形象的轉變分為三個階段,從一開始的英雄統(tǒng)帥,到弒父篡位后表面心系天下,實則陰鷙多疑的陰謀家,再到宗廟縱火后徹底墮入魔道的殘暴霸主,是他本就極度扭曲的內心逐漸釋放的過程,也是主角姬發(fā)一步一步認清殷壽真面目的過程。而在影片沒拍出來的暗線中,除了姜王后的一句話說出了殷壽的前史,還有他自己的一句話,說出了他前史之前的成長史——
“你知道我的父王是怎么對我的嗎?”
從這句話可以得知,殷壽之所以墮落成魔,與他的父親帝乙對他的忽視、哥哥殷啟對他的排擠直接相關(在殷壽凱旋獻頭的劇情中有所體現(xiàn)),也最終促成了殷壽弒父殺兄篡奪王位的事實。無疑,這樣的故事設定給殷壽這個人物增添了一分悲劇色彩:他并非天生的惡人,卻在殷商王室的紛爭中,異化成了一個極度扭曲的惡魔。
但家庭親情的缺失就是釀成殷壽弒父奪位招致天譴降臨,導致天下生靈涂炭的根本原因嗎?天下只有殷商王室這一家如此嗎?非也。劇情開頭造反的冀州,就是商朝這個大家庭中,被排擠到邊疆苦寒之地的“殷壽”。網(wǎng)上有評論認為,影片開頭冀州侯叛亂莫名其妙,四大伯侯中南伯侯鄂崇禹僅憑姬昌三言兩語當即就要起兵造反不合邏輯,這其實是沒有真正讀懂影片中“天譴將至”這一時代背景的緣故。
表面上看,天譴僅僅是自然災害,但實際上指的是社會失序陷入混亂的狀態(tài)。事實上,電影中的商朝社會早已是矛盾重重、危如累卵。殷壽弒父殺君、冀州叛亂、南伯侯造反,所指向的都是商朝的奴隸制度這一上層建筑的經(jīng)濟基礎已經(jīng)千瘡百孔,陳腐的生產(chǎn)關系已經(jīng)嚴重阻礙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在修筑祭天臺和龜甲占卜的劇情中,影片生動地刻畫了商朝的社會制度:一邊是底層人民衣不蔽體干著非人的苦力,一邊是紂王和比干張口閉口一千人牲一萬人牲,視人命如草芥。而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擁有全天下的所有權,哪怕是王公貴族,對王來說也不過是高級一點的奴隸而已。要么成王,要么為奴,沒有第三個選擇,正是在這樣極度扭曲的制度下,造就了極度扭曲的紂王殷壽。
就此來說,殷壽篡位和武王伐紂,一邪一正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弒父殺君不為社會革命,而是為了爭權奪利,讓自己成為壓迫者,變本加厲地對底層人民進行殘酷壓迫;而后者翦商,并非伐紂王一人,而是為了解放天下人,砸碎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讓社會由混亂失序走向安定繁榮,這才是消弭天譴的真諦。
由此,我們比較深入地了解殷壽這個人物的個性,以及造就他的根本物質成因。那么殷壽的現(xiàn)實隱喻,自然也比較清晰了。如果把殷壽看做某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象征,那便是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再具體一點說,他就是指向當代唯一的霸權國家——美國。如果細心觀察圍繞著殷壽所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在很多劇情上都與美國這個國家的歷史和行為有所關聯(lián)。下面我們結合劇情,來看看為什么說殷壽隱喻的就是現(xiàn)實中的美國。
首先,殷壽的發(fā)家史與美國建國史的相似度沒有十分也有九分。電影中的殷壽是一個貴族王室成員,他遭遇父兄排擠,于是征戰(zhàn)邊疆立下戰(zhàn)功。現(xiàn)實中美國的開國貴族是日不落帝國中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但是在自己國家被舊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排擠,于是跑到新大陸開疆拓土。電影中的殷壽族滅冀州蘇氏,現(xiàn)實中的美國對印第安人種族滅絕。殷壽豢養(yǎng)私人武裝,積蓄力量;美國網(wǎng)羅天下人才。殷壽指使妖狐魅惑兄長弒父,然后一舉誅殺兄長榮登大寶,美國在英、德之間挑起矛盾,坐觀德國滅英,再下場滅德坐收漁利,接管英德全部殖民地成為“全天下的王”。盡管真實世界線的進程遠比上面這個過程復雜,但單看美國這200多年建國歷史,確與殷壽一路走上王位的過程高度耦合。
第二,殷壽非常擅長意識形態(tài)灌輸。尤其藩屬國家中不諳世事的年輕貴族們,殷壽更是對他們不遺余力地洗腦,并在洗腦完成后,利用這些忠于他的年輕貴族顛覆別國政權,扶植傀儡政府為他所控制。影片中的質子旅就是他向全天下輸出意識形態(tài),培育忠于自己的上層精英的杰作。最典型的就是電影開場攻打冀州這場戲:殷壽先是樹起一個普世價值的靶子,然后利用蘇全孝對他的崇拜,誘導他當著所有質子的面自殺,進而以普世價值的名義進行戰(zhàn)前動員,讓其它質子瞬間頭腦發(fā)熱永遠熱淚盈眶,向冀州的銅墻鐵壁發(fā)起自殺式?jīng)_鋒,隨后在遭到冀州軍民的一致抵抗,攻勢受阻后親手下場指導戰(zhàn)斗,一舉推翻冀州政權。電影中整場戰(zhàn)斗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蕩氣回腸,特別是當殷壽喊出“殷商勇士,踏平冀州”這句沖鋒口號時,著實讓人熱血沸騰,而這句口號也成了不少電影自來水們津津樂道的口頭禪。但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品味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殷壽真的像他聲稱的那么正義,為什么在冀州成功打退質子旅的沖鋒后,城里的軍民們能夠團結一致修補城墻,同仇敵愾抵抗商軍?這說明了故事中一個與觀影體驗相反的事實——冀州之戰(zhàn)并非是一場正義戰(zhàn)爭。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整個的戰(zhàn)斗過程,簡直就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顏色革命在商朝末年的再現(xiàn)。你看那自殺的蘇全孝,像不像科索沃戰(zhàn)爭前夕自焚的商販,像不像今天被掏空的烏克蘭?你看那無數(shù)被煽動的質子,像不像成都四十九中前舉著白花的年輕人,像不像白左政治正確裹挾的歐洲各國?你看那誘導了蘇全孝自殺,還要大喊為蘇全孝報仇,把自己摘的一干二凈的殷壽,像不像那個大叫著“自由”“民主”口號,到處干涉別國內政的大漂亮?至于冀州城破后的百姓們怎么樣了,電影里沒說,但是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的人民應該是知道的——“他們失去了所有,但他們獲得了自由”。
另外,龍德殿四子弒父這場戲,也清晰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影片中在殷壽的威逼利誘下,四對父子做出了四種不同的抉擇,情緒之緊張、對比之鮮明、沖突之強烈,都讓這段戲成為全片中極為出彩、極為震撼的一場戲。但造就這場戲如此精彩的真正原因,是它濃縮了70年代后,幾個主要國家年輕一代的政治精英們與祖國和美國三者之間關系劇變的世界史。北伯侯崇侯虎崇應彪父子,兒子利欲熏心直接弒父,是殷壽的忠實狗腿,而且在后來法場之戰(zhàn)殷壽一死就立刻竊取革命果實,代表的是今天悄悄吃下巴菲特野心漸露的日本;東伯侯姜桓楚姜文煥父子,父親姜桓楚是殷壽的大舅子,為殷壽統(tǒng)治天下的盟友,他撞向兒子的劍鋒,以自殺保兒子一命,讓兒子繼承爵位,兒子親眼看著父親死在自己面前,逐漸認清殷壽真面目,并在最后成為姬發(fā)的盟友,代表的是解體的前蘇聯(lián)和現(xiàn)在的俄羅斯;南伯侯鄂崇禹鄂順父子硬剛到底,被殷壽當庭格殺雙雙殞命,代表的是如今已不復存在的前南斯拉夫;西伯侯姬昌姬發(fā)父子,兒子以批判父親為代價,保住了父親的命,為后來西岐的崛起壯大乃至翦商伐紂保存了火種,爭取了發(fā)展時間,代表的是中國。幾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年輕政治精英們接受的教育不同,受美國影響的程度也不同,最終也導致了今天的結果各不相同。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歷史就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編劇。
第三,殷壽壟斷了天下的話語權。這一點在影片中并非集中體現(xiàn),而是分散在全片各處。比如在開頭冀州之戰(zhàn)中,殷壽用布把馬的眼睛蒙上,告訴質子們:“馬看見什么,是人決定的”,隱喻的就是美國掌控了全世界的媒介和信息渠道,并且利用對話語權的壟斷輸出意識形態(tài),操弄世界政治。影片中,絕大部分質子都被殷壽徹底洗腦,就像當今世界大部分青年都對美式普世價值盲目迷信。包括主角姬發(fā),從小被父親照顧得很好的他也對殷壽充滿了偶像崇拜,好在父親從小的言傳身教和對家鄉(xiāng)的樸素情感還在,才沒有讓姬發(fā)徹底被殷壽洗腦。后來姬發(fā)在大牢中勸父親認罪時,姬昌說的“你能看見的,也許只是殷壽想讓你看見的”,也呼應了殷壽在片頭說的那句話。這里網(wǎng)上有評論說是在影射中國的審核機制、互聯(lián)網(wǎng)墻等,作者認為純屬一派胡言。首先這種解讀方式是無視全片劇情,單獨把這兩個片段拎出來,進行的斷章取義式的解讀,是沒有其它佐證的孤論;其次,如果殷壽象征的是中國,那么姬昌象征的是誰?姬發(fā)又是誰?全片回歸故土這個大主題,要回歸到哪里去?總不能說殷壽是中國這個政治實體,而姬昌是自由的召喚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吧。如果硬要說是,那只能說這么看的人真是深得殷壽真?zhèn)?。因為殷壽就是一個非常擅長大搞雙重標準的人。比如在宗廟里,前一刻信誓旦旦答應比干要誅殺狐妖,下一刻狐妖就變成祥瑞了。翻臉速度之快,雙標之無恥令人咋舌??粗@大型雙標現(xiàn)場,像不像一邊高喊自由市場,一邊制裁中國企業(yè)的美國?但其實,殷壽和美國的標準一直是很一致的,他們說的那些規(guī)則、意識形態(tài)都只是為他自己的利益服務,不了解的人會覺得它雙標,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們的標準就一個:什么對他們有利,什么就是他們的標準。
此外,壟斷話語權的殷壽,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這一手玩得也很溜,一邊在祭祀大典上許諾要自焚謝天,一邊暗中求仙問道,尋找破解烈火焚燒的法術。具體美國在現(xiàn)實干了些什么,這里就不舉例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殷壽在法場將殷郊斬首的情節(jié)。如果仔細聽旁邊監(jiān)斬官宣讀的罪名就會發(fā)現(xiàn):殷壽利用話語權羅織罪名的方式,和現(xiàn)實的美國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把自己干過的臟事一股腦扣在別人頭上,簡直就是在進行另類的自我介紹嘛。想想前些年新疆棉事件時抹黑我國的“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美國黑奴和印第安人真是太謝謝他們出來“主持正義”了。
第四,面對即將到來的天譴,殷壽的化解方式是開空頭支票。影片中,除了質子和商朝的貴族大臣們,幾乎沒有人相信殷壽會真的自焚,而殷壽也根本沒有打算自焚。在上一個部分作者已經(jīng)論述過,天譴的實質是舊制度無法適應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要求,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的社會秩序崩潰。針對此種情況我們知道,唯一的化解方法是通過一場社會革命,建立新的適應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制度。但是影片中給出解決方式卻是大王自焚,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自焚根本就是一場騙局,從來就沒有大王真正自焚過。成湯先祖自焚了嗎?事實上沒有,從影片中大司命比干的話語中我們得知,成湯先祖自焚剛一點火,老天爺就“天降甘霖”,不僅讓成湯自焚未遂,還順帶把天譴給解除了。注意,封神世界可是高魔世界,依靠法力是能夠實現(xiàn)人工降雨技術的,既然殷壽在宣稱自焚后立馬就開始求仙問道尋找避免被燒死的方法,顯然有很大可能是因為他知道,當年自己的先祖也是這么干的,畢竟有成功的經(jīng)驗可以復制嘛。
那么自焚,到底隱喻的是什么呢?它又為什么能夠解除天譴呢?作者認為,自焚是一種承諾,其實質是信用的擴張。反映到現(xiàn)實世界,就是通過借債這一金融手段,來維持社會的運轉。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世界處于的歷史階段,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在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也不是信息技術,而是信用。不得不說,信用確實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有時候一個承諾,就能建立起社會信任,重新讓社會有秩序地運轉。用電影中的話說,也就是“天譴”解除了。
但是,請注意。自焚只能短時間內解除,也就是延緩天譴,無法從根本上化解天譴。因為信用的擴張不是無限的,它必須以信用主體的償還能力為邊界。一旦突破邊界,信用頃刻崩塌,“天譴”的劇烈程度會遠甚于“自焚”之前。電影中,成湯通過“自焚”成功解除天譴,但到了殷壽這代,“自焚”就沒人相信了,是因為成湯的為人比殷壽更值得信賴嗎?不是的,他們甚至都沒有見過殷壽,更沒有見過成湯,自然不會對大王的人品有什么判斷。事實上,從來就沒人認為大王真的會自焚,只是當時的商朝和如今的商朝早已是今非昔比,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朝的債務上限已經(jīng)突破它的實際償還能力了。
這時再對照現(xiàn)實世界,片中的大商所指代的不就是0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不斷擴張債務上限,壟斷金融資本掏空產(chǎn)業(yè)的美國嗎?今天的美國總債務30萬億美元,存款利率超5%,也就是光支付利息就要付去1.5萬億美元,再加上一年的財政支出超過6萬億美元,也就是超過7.5萬億美元的支出,而聯(lián)邦稅收僅有不足5萬億美元,還倒欠2.5萬億美元怎么辦?只能繼續(xù)借債。于是美國再一次“自焚”,把債務上限提高到50萬億美元,但今天的世界各國早已看穿美國的債務早就突破它的償債能力,爭先恐后開始去美元化,舊的美元體系搖搖欲墜,這不就是電影中的“天譴”將至?
盡管商朝的覆滅不可阻擋,但危難關頭,總還是有些忠臣的。大司命比干想要用自己的命,來換得殷壽誅殺妖狐,回到自焚的道路上,來取得天下信任,以延續(xù)成湯基業(yè)??纯船F(xiàn)實,不就和100多歲的基辛格賭上老命也要來訪華當說客一樣嗎?當然了,影片是2018年9月開機的,但基辛格老人可不是2023年才來訪華的。有媒體統(tǒng)計,基辛格分別在2011年6月、2012年2月、2013年4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七次訪華,差不多每年都要飛過一次太平洋,這對這位百歲人瑞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風險,但他還是太天真了。導演和編劇在這一點上看得很清楚,所以忠實地以詩寫史;天下人看得也很清楚,否則不會開會商討革命大事;殷壽也看得很清楚,雖然他明面上還是宣稱自焚,但背地里他緊緊依靠妖狐,不顧一切要得到封神榜,試圖通過壟斷核心科技來維持大商;只有比干,他曾經(jīng)有過了巨大的成功,并以此坐上了大司命的高位,他們占天卜地縱橫半生,卻無法看清眼前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比干們,基辛格們,他們只是沉浸在過往的幻夢中,不愿醒來的可憐老人罷了。
最后,殷壽的選角可以說是明示了。作者對費翔老師的品格、敬業(yè)、業(yè)務能力致以全部的敬意,感謝他為新中國的文藝事業(yè)塑造了殷壽這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作者在一刷時,對費翔老師的這一口“商務殷語”頗有微詞,總覺得殷壽在戲中的口音讓人有些出戲,原音缺陷這么大,為什么不用配音呢?但當我二刷過后,重新感受這個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思想時,我認為不用配音是導演有意而為之的決定。看費翔老師的采訪,導演對殷壽的選角從一開始就定了是由費翔老師來出演,并且在采訪中費翔老師的普通話其實說得很好,口音遠沒有電影中那么重。這就說明,請費翔老師出演殷壽,并要求費翔老師用較重的口音說出臺詞,導演就是想時時刻刻告訴我們,戲中的殷壽是個美國人,他就是現(xiàn)實中的美國在電影中的隱喻。
霸王既出,豈無圣主?黑暗之中,自有一線光明。天譴將至,當魔頭殷壽在廟堂上暗中謀劃,準備以實力和強權維持商朝的統(tǒng)治時,正義的反抗力量也早已在人間破土而出。
伍·鳳鳴岐山
西岐深居西北內陸,緊鄰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這片熱土曾是華夏始祖之一炎帝部落的發(fā)源地,不僅如此,縱觀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大凡民族強盛之時,或從此地走出,或曾在此經(jīng)營壯大,周、秦、漢、唐乃至今天的共和國,無一例外。在這里,誕生了無數(shù)光耀民族千秋的偉大名字,其中的一個就是電影中除主角之外的第二位重要人物——西伯侯姬昌。
《封神演義》原著中的姬昌,是一個無所不知的先知,憑借他獨創(chuàng)的先天演卦,可以精準預測自然界的變化和所有人的命運。他不僅精準預測了長子伯邑考死于非命,并且明確的知道殷壽會用兒子尸體做成的肉餅來考驗他,并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了任何一個為人父母者死都不會做的事情——吃掉他兒子的肉,以此茍全性命逃回西岐?;貧w故里后,在背負如此血海深仇的西伯侯,又做出了極其不可理喻的愚忠行為:誓不翦商。實事求是地說,原著中姬昌這個角色已經(jīng)是徹底崩壞,完全不可救藥的狀態(tài)。如果影片按照原著來一五一十地拍,那這部電影注定逆向封神。
萬幸的是,《封神》的導演和編劇是真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經(jīng)過他們大刀闊斧的改編,姬昌這個人物來了一個180°的大轉彎,從一個原著中徒有賢名的超級爛角色,變成了影片中形象鮮明、感染力超強、從頭到尾一以貫之的真圣人。他不僅是一個智者,是西岐百姓的賢君,是對天下生靈一視同仁、始終心懷慈悲的仁者,更是一個真心關愛孩子的父親,是指引姬發(fā)從一個熱血青年蛻變?yōu)橐粋€英雄的精神導師。盡管在片中姬昌的戲份并不算多,但幾乎每一次出場,都是影片的點睛之筆,他說的話無不體現(xiàn)著崇高的人格力量與思想高度,在一言一行中無時無刻不履行著教化萬民的圣人之責。這一切,都讓姬昌成為足以與殷壽抗衡的正義力量的象征,也成為了影片向觀眾傳遞思想的核心渠道。
那么,導演和他的制作團隊,究竟希望借姬昌之口,向觀眾表達什么呢?
與殷壽隱喻的霸權主義針鋒相對,姬昌所隱喻的對象,從思想路線上來說,是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天下大同的千年理想;從政治實體上來說,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從具體指向的人物來說,是以教員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革命家。
影片中,姬昌的第一次出場就有所體現(xiàn)。那個在麥田里親自割麥,細致檢查麥穗生長狀態(tài)的老人,臨走時向老百姓們揮手致意的動作,像不像某個高大慈祥的身影?當伯邑考說出“幸虧父親早有準備,留存的余糧足夠西岐吃三年”時,你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xiàn)出那句很久沒聽人說起,卻又無比熟悉的口號——“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
再比如片中唯二兩個打破第四面墻的畫面:牢里的姬昌與《讓子彈飛》張麻子在六子墳前的動作;說的話與《邪不壓正》中藍青峰與李天然的對話





回到西岐后的姬昌與《太陽照常升起》中瘋媽最后一面的神情和運鏡方式


作者作為姜文影迷,只能說:像,太像了。
除此以外,不光有影片直接展現(xiàn)的,還有借其它人物之口說出來的。在冀州之戰(zhàn)勝利之后,質子旅們喝酒慶功時,崇應彪挑釁姬發(fā)說他的父親整天就知道埋頭種地,就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說明姬昌作為一個政治集團的最高領導,他是直接參與勞動生產(chǎn)活動的,是與農(nóng)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這些特征恰恰是人類歷史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全世界都不曾出現(xiàn)過,只獨屬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特征。而崇應彪用來貶低姬昌的話,恰恰也是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們用來嘲笑我黨的話。影片中,大商的世界矛盾重重、天譴將至,而西岐卻是一片和諧景象,百姓們在姬昌等人的帶領下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最終成功滅商建立大周;現(xiàn)實中,我們黨也是在西北的延安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團結帶領一切干部群眾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成功把陜甘寧根據(jù)地變成了當時中國的天堂,最終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全新的人民共和國。
再回到故事主線。整部影片講的就是姬發(fā)的成長故事,而姬昌不僅是姬發(fā)的父親,更是為姬發(fā)指引方向的精神導師。同時姬昌教給姬發(fā)的,也是導演和編劇團隊想要告訴我們的。那么他到底教了姬發(fā)什么呢?在我看來,一共是三句話:
第一句,“你看見的,也許只是殷壽想讓你看見的”。這是在告訴姬發(f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它的本來面目,了解它的成因、內部聯(lián)系、外部影響。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第二句,“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這是在告訴姬發(fā),要想清楚你是誰,為了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想清楚這些,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自己的事要自己說了算,不要依靠別人,要獨立自主。
第三句,“還”。這是在告訴姬發(fā),別看你現(xiàn)在是什么王家侍衛(wèi),但你是從西岐的勞動人民中走出來的農(nóng)民的孩子,你應該回到勞動人民中去。不要脫離群眾,要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走群眾路線。
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姬昌在電影中教給姬發(fā)和我們的,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不會丟也不能丟的思想武器。
弄清楚了這些,再看姬昌從大牢中出來的那場戲,你看見了什么?我看見的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再圍堵封鎖我國之后,為了“融入”國際社會,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那個時期,各種污名化教員、否定社會主義、造謠抹黑我國我黨歷史的言論鋪天蓋地,搞亂了我們的思想,還有一些不明就里的群眾聽信了這些言論,也開始跟風式地把手中的臭雞蛋和爛菜葉扔向教員、黨和國家。而那個孤獨的老人,用他那孱弱不堪的身軀,緊緊護著手中裝著兒子遺骸的盒子,那畫面數(shù)不盡的滄桑。這哪里是一場戲,分明就是真真切切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歷史。
還有伯邑考,那個能文能武、心思細膩、視死如歸的伯邑考,哪里還有一點原著中天真、迂腐、感情用事的樣子。很多朋友對伯邑考格外偏愛,說他是電影里的白月光。那是因為電影中的伯邑考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樸素情感,他象征的,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年輕人,他們勇敢地面對最強大的敵人,把年輕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只為了保護他們的祖國,讓后來的年輕人們不再進行這樣的戰(zhàn)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電影的院線版本刪掉了一場戲,那是在姬昌最為落魄的時候,連野狗都跑來啃食盒子里的伯邑考的肉。如果你對現(xiàn)實中輿論風向的演變歷程有一定了解的話,這一段的影射對象再明白不過了:所謂野狗,就是羅昌平、辣筆小球、作業(yè)本等侮辱英烈的公知大V;而啃食肉餅這個動作,就是他們炮制“蛋炒飯論”“抗美援朝陰謀論”等歷史虛無主義謠言,吃英烈人血饅頭的無恥行徑??上榱苏疹櫲挲g的觀影體驗,這場極具感染力和象征意義的戲被刪除了,希望導演能盡快上線導剪版吧。
影片中關于姬昌,還有一處不太明顯的隱喻,那便是周易八卦。很多人會覺得周易八卦就是算命先生忽悠人的封建迷信,其實不然。雖然周易八卦的確有占卜的功能,但實際上,周易八卦是華夏文明的源代碼,是中華民族理解世界的奠基哲學,是每一個中華兒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DNA。也許真正讀過《周易》的人不多,但我們每個人都對這些詞匯無比熟悉:“陰陽相生”、“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這些極具中國智慧的讖語,并能自主地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可以這么快速地在中國傳播的原因,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辯證法的高手,幾千年就是這么生活過來的。所以在黨的二十大上,黨中央提出了“兩個相結合”的時代命題。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還要和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以前我們總說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武裝人民的頭腦,但其實里面的很多知識點,人民群眾早就清晰掌握并熟練運用了,為什么要用聽不懂的話再重復一遍呢?比如說,“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很多人滿臉問號,什么矛盾?為什么就能推動發(fā)展?然后還要費勁巴拉解釋一大堆;但如果你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有人馬上就懂了,有不足才有前進的動力嘛,有威脅才會努力求生嘛。這就是周易八卦帶給我們的思想財富。如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相結合”,當其時也;《封神第一部》,實乃應運而生。
弄清楚了周易八卦的意義,我們再回來看影片中的姬昌。在原著中,姬昌的先天演卦無所不能算,而且精確到時間、人物、事件分毫不差,也導致了姬昌食子保命、西岐圍困時糧食緊缺等人設崩壞的bug。退一萬步說,就算沒有這些bug,如果一個人真能預知天下所有事的前因、進程、后果,這個人還怎么可能擁有人類的情感呢?所以到了電影里,導演和編劇給占卜加了一個設定,“占卜者上可占天,下能卜地,唯獨算不了自己”。有了這個設定,不僅姬昌賢德高尚的圣人形象能夠一以貫之地立住,也讓后來獄中食子那段戲一瞬間爆發(fā)出的生命情感無比強烈,使得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食子對一個深愛孩子的父親來說,是多么慘無人道的折磨,也凸顯了殷壽的殘忍可怕。
那么,導演給占卜加的這個設定,除了給原著填坑外,具體有什么深意呢?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周易八卦本身不是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而是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了這套方法論的人,比較能夠根據(jù)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預見下一步的走向,也能夠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要害,從而為更好地解決問題提供理論依據(jù)和行動指南。片中姬昌進行了兩次算卦,第一次是四伯侯在女媧廟中聚首商討革命。姬昌針對殷啟弒君的真相問卦,卦象顯示無妄,隨后姬昌當即高聲說道:“準??!”說明在問卦之前,四伯侯已經(jīng)懷疑殷啟并非真兇。試想一下,殷啟身為太子正值壯年,而帝乙已經(jīng)進入晚年昏聵神智模糊的狀態(tài)了,眼看天不假年,太子本就是合法的第一繼承人,殷啟根本就沒有弒君動機;而另一邊二王子殷壽這些年豢養(yǎng)私兵,南征北討屢建戰(zhàn)功,這次更是直接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從一系列事實上看,殷壽的嫌疑就是最大的。再加上此時商朝社會已經(jīng)是矛盾尖銳,急需一場革命來構建新的社會秩序。一系列的事實早已經(jīng)把問題說得一清二楚,至于卦象如何顯示,如何解讀,其實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而第二次算卦就更明顯了,姬昌直接在龍德殿上對殷壽說,你將死于血親之手。這根本不是在算卦,就是直接沖著激怒殷壽去的。像殷壽這樣的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地位,為了維護這個地位,他又是出生入死建立戰(zhàn)功、又是在登基大典宣稱要自焚謝天,就是要包裝出一個完美的形象。姬昌這一句話,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的偽裝撕得一干二凈,你殷壽就是個殺父弒君的狗賊,別以為你裝得很好,全天下人早就知道了!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早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知道,只有革命,天下人才會有生路,要革命就要有犧牲,要犧牲,就從我姬昌開始!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正是這份甘于犧牲以利天下的精神,讓姬昌成為了公認的圣人。同時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么他算不了自己。“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革命的大潮滾滾而來,任誰也不能阻擋,真正的革命者,從來就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我們早就將我們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哪里還用得著算呢?
到這里,關于西岐、姬昌、伯邑考的思考就說完了。他們的偉大無需多言,這里我想引用教員《紀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話,表達對他們的敬意: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說一個小彩蛋吧:如果有朋友對周易八卦有所了解,可能會知道,2023年也就是農(nóng)歷的癸卯年,今年的值年卦是風火家人,它預示的就是回家,是回歸本心,重新出發(fā)。巧不巧?歷史的發(fā)展就是這么奇妙。我想,也許這就是姬昌在影片中沒有算的第三卦。是為姬發(fā),為中國的文藝界,乃至為整個中國的年輕一代,指出的一條通往未來的路——回家。
陸·回家!回家!
在電影中,姬發(fā)毫無疑問是全片的第一主角,但也有很多觀眾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姬發(fā)作為主角,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不夠突出的問題。在影片的大部分時候,觀眾都是代入姬發(fā)的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在經(jīng)歷這一件件人和事。在這樣的敘事手法中,姬發(fā)雖然是電影的主角,卻更像是個沒有感情的攝像大哥,直到影片的結尾,我們才看到姬發(fā)迸發(fā)出的主角光環(huán)。誠然,這樣的敘事手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感,但我認為,這是導演為了傳達思想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與其它角色不同,姬發(fā)的隱喻并非體現(xiàn)在人物的行為、設定和具體的情節(jié)中,而是貫穿在整部電影的敘事手法中。導演用這樣的手法不斷提醒我們:在這部電影中,姬發(fā)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姬發(fā)。借姬發(fā)的眼睛,讓我們經(jīng)歷姬發(fā)經(jīng)歷的事,從而引發(fā)我們和姬發(fā)一樣的疑問和思考。這就是導演在姬發(fā)身上賦予的用意。
那么導演到底想通過姬發(fā)來告訴我們什么呢?讓我們回到電影的核心故事來看。
電影封神講述的是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同時它也是一個游子歸鄉(xiāng)的故事。主角姬發(fā)的成長,經(jīng)歷了跟隨、崇拜殷壽——懷疑殷壽——認清殷壽——反對殷壽并回到家鄉(xiāng)西岐的過程,而這也是姬發(fā)的思想逐步覺醒并最終實現(xiàn)回歸的過程。這種回歸,并不是先預設了一個美好的彼岸家鄉(xiāng),然后進行的從此岸向彼岸的單向運動;而是完全由主角在經(jīng)歷中實現(xiàn)成長,自主選擇的思想轉變。盡管電影是從質子姬發(fā)開始的,但從姬發(fā)和伯邑考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姬發(fā)之所以來到朝歌成為質子,完全是他發(fā)自內心的選擇(為了爭取當質子的名額,他甚至使用了不正當競爭的手段)。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姬發(fā)的成長脈絡:從一個懷揣英雄夢的熱血少年,到為了實現(xiàn)個人夢想離開家的叛逆青年,再到為了更大的理想而回歸家鄉(xiāng)的成熟男兒。這僅僅只是電影中姬發(fā)的成長故事嗎?不,這是導演烏爾善的故事,也是當下中國年輕人的故事,更是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的故事。
在前面的內容中我提到過,《封神第一部》是一封寫給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家書。我們這代年輕人,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一代人,我們都曾有過英雄夢,后來也在市場化、全球化、自由化的大潮里盲目地崇拜過西方,向往過大洋彼岸是怎樣一種美好的生活;我們中有人離開家鄉(xiāng)扎進大城市,渴望靠自己的奮斗出人頭地,最后卻在消費和資本中耗去了熱血;有人遠渡重洋奔向向往的彼岸,卻發(fā)現(xiàn)那里的問題一點也不比國內少;再后來一輪疫情襲來,我們的國家人民生命至上,死死擋在了我們和病毒之間,而反觀西方的所謂自由政府,卻是視人命如草芥,不負起責任保護自己的百姓反而不斷往我們頭上甩鍋轉移矛盾;我們看著祖國的國力一天比一天強盛,而西方的矛盾越來越多越積越深。于是,我們中有人開始思考,資本化的發(fā)展模式并不能帶給我們幸福,西方的所謂民主自由人權都只不過是空喊的口號;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讀毛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如今的世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拾被父兄輩們遺落的社會主義理想;于是,我們開始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新時代的中國開始了“否定之否定”的第二步——從更高層次向自身回復的歷史階段。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這一切,不就是影片中姬發(fā)的成長歷程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復現(xiàn)嗎?
《封神第一部》,名義上是中國的第一部神話史詩大片,實際上是借著封神故事的殼,拍出了我們親身經(jīng)歷的歷史。就是因為它拍的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所以電影能帶給我們一種最真實的感動。這種感動不是一些小成本劇情片中的煽情橋段,而是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成長,來源于我們的經(jīng)歷。所以我們會看到有那么多自來水,自發(fā)地在網(wǎng)上幫助電影宣傳推廣,希望這個故事能被更多人看到、認可,能夠打動更多的人回來,一起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這其中,甚至有很多人都是漫威迷。沒錯,可以說就是最熱衷美式文化的一批中國年輕人們,在《封神》的影響下,自發(fā)地宣傳中國文化。他們就是《封神》這部電影最直接的對話對象。《封神》就是要讓這些現(xiàn)實中的姬發(fā)們回家。
柒·路在何方
還記得上一次口碑炸裂到有這樣自來水規(guī)模的電影,是今年春節(jié)檔的《流浪地球2》,那一次的電影票房輸給了《滿江紅》,我們輸給了壟斷電影市場的馬戶和又鳥。今天,《封神》又再一次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事實上,《封神》面臨的阻力比《流浪地球2》還要大得多。截止到寫稿的這一刻,《封神第一部》上映23天,綜合票房18.32億,分賬票房16.69億,離預期的票房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為什么曾經(jīng)我們拍出了《紅樓夢》、《大決戰(zhàn)》、《哪吒鬧海》等那么多藝術高峰的作品,今天卻只能哀嘆中國文藝衰敗的原因。藝術品對整個社會帶來的長期人文價值,是不可以用短時間的票房、利潤來衡量的。而我們如今所面臨的現(xiàn)實,是一部磨礪了10年,動用了那么多工匠,整個2000人的團隊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的藝術品,最終卻不得不在資本市場的邏輯下艱難求生;耗費了10年赤誠熱血的導演,也不得不面臨傾家蕩產(chǎn),10年拍片、10年還債的風險。
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事情,真正的問題不是《封神》怎么從電影市場上賺錢的問題,而是中國的電影市場由誰說了算的問題。是殷壽?還是天下人?
如果說《球2》是一次彰顯中國實力和中國擔當?shù)慕y(tǒng)戰(zhàn)宣傳,那么《封神》就是吹響了中國重建主體性,反對新殖民主義的號角。這兩部電影,無一不是向電影市場的殷壽發(fā)起了沖鋒。所以在上一次,我們看到了票房兵敗《滿江紅》,看到了輿論上的種種亂象;而這一次,《封神》面對的批評、謾罵聲要遠比上一次猛烈得多。這些聲音的背后,有的是走得太遠、無法回歸的崇應彪,有的是抱殘守缺、維護地位的殷壽,有的是辦事收錢、借機牟利的城門看守,還有的是缺乏思考能力,在盲目跟風中向姬昌扔出手中爛菜葉子的渾噩市民。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動用這么大的力量如此猛烈地攻訐這樣一部電影。那只能說明,《封神》做的事情,讓他們怕了。
《封神》做了什么事?一共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封神》打破了好萊塢對神話史詩大片的壟斷,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神話史詩大片;
第二件事,《封神》傳播了革命的思想,旗幟鮮明地反對殖民、反對壟斷,為推翻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人民至上的新秩序賦予正義性;
第三件事,《封神》掀起了中華兒女的思想回歸運動,重建主體性。
這三件事,沒有一件不讓他們害怕,沒有一件不讓他們仇恨。只有殷壽,會對天下人的自立自強感到害怕,因為知道了自己是誰的天下人,決不允許有任何人騎在他們頭上奴役他們,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而今天的《封神》之戰(zhàn),就是這變局之中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zhàn)役。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在影片的最后,有這樣一幕鏡頭。姬發(fā)騎著雪龍駒,奔馳在一片霞光中,隨后這個英雄的少年和初生的太陽一起,從遠方的地平線上躍了出來。我相信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全片最動人、最光輝的時刻。因為這一幕和《太陽照常升起》的結尾實在是太像了。




這是一個共同的理想在兩代人之間的傳承,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懷抱著嬰兒孤獨地呼喚太陽的瘋媽,而是一個眼神堅毅,一身英雄氣概的白馬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回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