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設計周藝術指導劉恒偉:格式化形式設計,設計標準化
上海國際設計周藝術指導劉恒偉追求格式化的設計,設計體系的成熟助推設計的發(fā)展,以“天然之趣”加持設計的發(fā)展。

劉恒偉
崇尚設計的實用性與合理性,骨子里便有種對主流與潮流的批判,在多領域均有高品質的作品呈現,融合設計的本元與中國人文精神,提出“空間營造,尺度為王”、“真有自然之趣”的設計理念,不盲從主流,忠于自我。
「初始,設計認知」

劉恒偉從他們的歷史、經歷、對建筑設計的態(tài)度中,開始一點點認識到,他所做的事情,便是服務于大眾,服務于人本身。這對于他來說,設計這個專業(yè)、崗位是十分偉大的。也由此,他開始真正踏入設計的領域。 每一個青年心中都會有一種國家情懷,特別是在與國外對比認識時,這種家國情懷凸顯的尤為明顯。
2002年,劉恒偉畢業(yè)后,從辦公室畫圖紙轉換到工地現場。在一次商場實地考察時,他結識了一名韓國設計師。在交談過程中,對方談到中國此時在建材工藝方面的一些落后。

例如:經典的一種金屬網架,我國依舊處在先做剛,再包不銹鋼的工藝水平。而在韓國那時,這種工藝早就已經停產了。 并且,在當時,在設計審美上,新加坡等國也早已渡過了形式裝飾、堆砌的審美水平,從加法,已經轉為做減法。而在當時的國內設計,依然還處在初期的審美要求。
材料工藝的不足,審美的落后,不僅僅讓劉恒偉全面的認識到真正的設計,也讓他意識到國內設計的嚴重不足,改革轉變的緊迫感,與提升國內整體的設計認知水平。
「研學,設計理念」
在接下來的歷程里,劉恒偉前往了不同的省份、國家進行了深研與全面了解設計領域。期間先后,劉恒偉參加了新加坡、日本、歐洲、泰國、德國包豪斯、國內亞太酒店、高參學院等各地的研學。

在與不同設計師溝通設計、各國的審美觀念,劉恒偉將他在國內的設計領域定在酒店、以及擁有了他獨有的設計觀點。
古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有一句,“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劉恒偉認為,設計師做設計,其實便是站在一個非常高度,從建筑整體的象,延伸入象以外的認知。從平面和尺度,把握空間給人帶來的感知;從桌椅、藝術品的觸感、視覺,考究人的居住體驗。

因此,設計師的基本功,制作本身的基本知識與技術支持便尤為重要。一張椅子是如何制作出來的,一處空間是體現怎樣的審美,整體設計怎樣表現陽光明媚、正能量的態(tài)度。這都需要設計師的基本認知和修行領悟。 空間的骨架有肉,才能讓設計不浮于表面,讓居住者富有生活態(tài)度。
「選擇,酒店設計」
劉恒偉,將專業(yè)領域定在酒店設計,除了自身,或許一部分也是更新國內設計,為帶動國人審美做出一份貢獻的情懷。

不同于室內、家裝設計,酒店分布在國內土地上的各個地方。形形色色的人們人來人往,酒店設計是感知人們最心底的需求、以及帶動人們審美水平最合適的地方。

所以劉恒偉說設計對他是一種修行,讓他見自己、見他人、見眾生。正如他公司的名字,“元弈設計”。元奕的“元”指設計的原始本真;而“弈”即指博學寬大的含義,追尋設計本元,還得博弈眾生。
以人為核心,為人服務,為自己的情懷做出一點貢獻。

從當下的人和社會的現象可以看出,現在并不再是曾經注重權貴的生活方式了。中國“品”字,有三個口,也表示眾生的三種生活追求轉變。

第一個代表饑餓,此時人們只希望能吃飽穿暖;第二個,則代表炫耀,人們這時會希望怎樣才能吃的好、奢華等。而到第三個口,人們在經歷了前兩種狀態(tài),則會開始有節(jié)制起來。 所以,在酒店設計內,劉恒偉便能站在遠觀的角度見眾生。以思考如何讓人們更好地生活為基礎,順應人們此時“品”的階段,從而一點一滴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生活追求。
「靈感與生活,真有天然之趣」
劉恒偉是十分簡單的一位設計師,在他的觀點中,有許多來源于世界萬物可以自行運行的理想想法。所以,他的生活也十分自然,不被繁雜瑣碎所束縛。

閑時,劉恒偉會練練毛筆字,閱讀設計、文學、中國哲學等書籍。感恩家人之余,為家人做上一頓飯,盡可能為他們在空間、生活上有一個好的撫慰。 正如他喜歡的齊白石特點,“真有天然之趣”。無論設計還是生活,簡潔方便的家居與文化底蘊的人文,生活的一點一滴都可變得趣味十足。

設計靈感也是如此,在了解群體人員,酒店風格來源,通過設計師本身的內核底蘊,靈感也是自然而來。一切回歸到生活本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