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筆記---增補【偏文學的部分】
1.《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作品內容十分廣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詩經》關注現(xiàn)實,抒發(fā)現(xiàn)實生活觸發(fā)的真情實感,無論是在形式題材、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
?
2.笙詩:又稱“六笙詩”。有標目的詩共3111篇,實際存留305篇。包括國風160篇,頌詩40篇,雅詩105篇。另有6篇有目無辭稱笙詩。這六篇笙詩,有人本來認為有辭,但是在戰(zhàn)國至秦之間亡佚了。包括《詩經。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詩的合稱。據《儀禮》記載,這六篇詩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漢代以來。這六篇詩都有目無辭,《詩經》三百零五篇不將其計算在內。
?
3.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樂”,《詩經》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稱“二雅”,共105篇。大、小雅當是音樂上的區(qū)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這些作品的產地是西周王畿地區(qū),《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缎⊙拧分杏猩倭棵窀琛?/span>
?
4.風、雅、頌:《詩經》所收錄的都是曾經入樂的歌曲,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帮L”是指音樂曲調,國風即不同諸侯國和地區(qū)的地方土樂?!对娊洝酚惺鍑L.大部分是民歌?!把拧奔凑?,是指周朝京都地區(qū)的雅正之樂?!把拧狈譃榇笱拧⑿⊙?,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詩多數(shù)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绊灐笔羌郎窦雷鏁r用的歌舞樂曲,音樂較舒緩,“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
?
5.賦、比、興:是指《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xiàn)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chuàng)造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fā)詩人的情感。朱熹《詩集傳》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百x、比、興”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
?
?
?
?
?
?
6.六義說:是關于《詩經》分類的一種說法,“六義”說源自《毛詩序》,《毛詩序》因承《周禮》“六詩”說,提到“詩有六義”的說法。“六詩”,即風、雅、頌、賦、比、興,源于《周禮》中的一段話。《毛詩序》中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日風,二日賦,三日比,四日興,五曰雅,六日頌?!逼浞址ㄅc《周禮》相同,只是把“六詩”叫做“六義”。“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賦、比、興”是指《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xiàn)手法。
?
7.風雅: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確立在《詩經》時。“風雅”不是指“風雅”體裁,而是指體現(xiàn)在《詩經》“風”、“雅”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即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尚意義和嚴肅性?!对娊洝繁憩F(xiàn)出的關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漢樂府詩緣事而發(fā)的特點,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后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它引導后代文人在情感抒發(fā)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人生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習慣和道德節(jié)操。
?
8.比興:《詩經》“六義”中的二義?!氨取?,一般認為它是《詩經》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當于比喻修辭格?!芭d”,朱熹認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并說“詩之興多是假他物舉起,全不取義”。《詩經》所創(chuàng)立的比興手法,經過后世發(fā)展,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比”、“興”兩義,各家所論雖或偏重社會內容,或偏重藝術表現(xiàn),但都將比興理解為與直接敘述描寫相對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對某一特定內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達。“比興”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用來指詩歌的形象思維,或有所寄托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
9.四家詩:指漢代傳習《詩經》的魯、齊、韓、毛四家?!遏斣姟芬螋斎松昱喽妹?;《齊詩》出于齊人轅固,《韓詩》出于燕人韓嬰,《毛詩》則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學家,西漢時皆立于學官,置博士。魏晉以后,三家詩先后亡佚。“毛詩”是古文詩學,較晚出,系私學相傳,后盛行于東漢。魏晉以后,直到現(xiàn)在,通行的《詩經》即為“毛詩”。四家詩均在注釋中力圖宣揚儒家思想,但對詩之解釋大同小異。
?
補充:三家詩
秦朝焚書坑儒以后,《詩經》因其口耳相傳、易于記誦的特點得以保存,并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xiàn)了今文的齊、魯、韓三家詩。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魯詩出因魯人申培而得名;《齊詩》出于齊人轅固,《韓詩》出于燕人韓嬰
?
10.《易經》: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shù)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兑捉洝穭t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
補充:甲骨卜辭
甲骨卜辭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之一,殷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還包括日后兇吉應驗的情況,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辭。甲骨卜辭所記內容失分豐富,包括祭祀、農業(yè)生產、田獵、風雨、戰(zhàn)爭、疾病等許多方面,真實樸素的反應了殷商時期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甲骨卜辭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tǒng),但未經后來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記事文字的原貌。
殷商銘文:
殷商銘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之一,反應了我國早起記事記言文字由簡到繁的發(fā)展,商周時君王、公候、臣子都可做銅器銘文,君王所做的銅器被視為國之重寶。銘文銅器有長有短,反應記述了社會生活。周代銘文的字數(shù)增加了,內容也較甲骨卜辭來說相對復雜,不僅有記事文字,還出現(xiàn)了與《尚書》誥命類似的記言文字。其中的《毛公鼎》是側重記言的銘文,其中的訓誥已和《尚書》區(qū)別不大。
?
11.《尚書》: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又稱《書》。“尚”的意義是上古,“書”的意義是書寫在竹帛上的歷史記載,所以“尚書”就是“上古的史書”。主要記載商、周兩代統(tǒng)治者的一些講話記錄?!渡袝窌麨闈h代今文家所定?!渡袝吩跁r間跨度上與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相近,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渡袝分械奈恼a都獨立成篇,有完整的結構,文字古奧典雅,對先秦歷史敘事散文的成熟有著直接的影響。
?
補充:《國語》
《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全書21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成書約在戰(zhàn)國初年。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沒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重?!秶Z》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西周以來的敬天保民思想在書中得到了繼承?!秶Z》以記言為主,其記言文字在形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于形象性。但《國語》雖記言多于記事,但在《國語》中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現(xiàn)出敘事技巧和情節(jié)構思上的特點,有時也能寫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凡23卷,雜記東周、西周、秦、齊、燕、趙、楚、魏、韓等諸國大事。時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國。主要記載了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辨時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作者非一人,而是戰(zhàn)國后期的縱橫家最后由西漢劉向編校整理成書,定名為《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主要突出表現(xiàn)了縱橫家思想,反應了縱橫家的人生觀并反應了戰(zhàn)國時代“士”階層的興起。如:蘇秦、張儀?!稇?zhàn)國策》中出于虛構的內容頗多,如寫蘇秦夜讀,引錐自刺及慨嘆之語,夜室獨語,顯然是作者根據傳聞虛擬而成。《戰(zhàn)國策》中還大量運用了寓言故事等來增強辯辭的說服力如:鷸蚌相爭、狐假虎威等,表現(xiàn)出極強的藝術力量。
?
12.春秋筆法(皮里陽秋):《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本是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歷史的通稱,后特指經過孔子修的魯國的編年史?!按呵锕P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禮義之大宗”,維護周禮,反對僭越違禮行為,貶斥邪說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議論性文辭,而是在史事的簡略記述排比中表現(xiàn)出來?!洞呵铩愤€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辭中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愛憎。比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曰“弒”等。這種在史著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為后代史傳文學所繼承。
?
13.《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左傳》為傳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對此頗多疑義?!蹲髠鳌酚浭?,基本與《春秋》重合,還有個別戰(zhàn)國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內容上,《左傳》維護周禮,尊禮尚德,以禮之規(guī)范評判人物。同時,作者以敏銳的歷史眼光,記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揭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勢。在藝術方面,它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fā)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蹲髠鳌繁环Q為先秦散文的“敘事之最”,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
14.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論語》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孟子》為孟子與其弟子共同編纂的孟子的言論匯編,《中庸》和《大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傳為曾子所作?!墩撜Z》、《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始自宋代朱熹寫的《四書章句集注》?!拔褰洝敝浮对姟贰ⅰ稌?、《易》、《禮》、《春秋》五部儒家經典著作,《詩》指《詩經》,《書》指《尚書》,《易》指《易經》,《禮》指《禮記》,五經合稱始于漢武帝時。
?
15.《論語》:《論語》編輯成書在戰(zhàn)國初年,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纂錄而成,語錄體是《論語》的基本特征,他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是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成的完整的篇章?!墩撜Z》在對孔子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的記載中,表現(xiàn)了一個親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聰明機智的子路等等。
?
16《老子》:《老子》是由老子自撰的,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探討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學問題?!独献印返奈膶W性,主要源于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詩意的語言,老子的哲學理論基礎的理論基礎的“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尋萬物本源時,并未忘懷現(xiàn)實人生。《老子》文本結構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釋,訓誡,還缺乏充分展開的論述,還不是結構完整的說理文,和《論語》一起奠定了先秦說理文的基本特征。
?
17《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該書反映了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表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千百年后,人們仍能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個性、情感與精神。長于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的運用類比,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的吧對方引入到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
?
18《莊子》:《莊子》是先秦說理文中的最有文學價值的一本,《莊子》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出于莊子后學。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肚f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又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肚f子》中自稱其創(chuàng)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童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莊子》一書,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說理,這三種形式有時融為一體,難以分清。寓言在《莊子》中占了大量的篇幅,這些寓言故事表現(xiàn)出超常的想象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耙獬鰤m外,怪生筆端”。
?
19《荀子》:《荀子》一書為先秦儒學家荀子所作,荀子,名況,字卿。《荀子》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有所批評,在批評各家的同時,又吸取百家學術的精華,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盾髯印番F(xiàn)存32篇,是其學說的集中體現(xiàn),這32篇絕大多數(shù)都是說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辭和一篇《賦》,對漢賦的產生有直接的影響?!盾髯印反罅窟\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譬喻深入淺出,生動巧妙的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如《勸學》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
20《韓非子》:《韓非子》是由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戰(zhàn)國末期集諸子之學說之大成的思想家的韓非所作。韓非繼承了前期法家的法、術、勢,并將三者治為一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韓非將著作收集在《韓非子》中?!俄n非子》說理散文,最具文學意味的還是數(shù)量居在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歷史事跡和現(xiàn)實,很少有擬人化的動物故事的神話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xiàn)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題材的平實,是韓非寓言不像莊子寓言那樣詼詭譎怪,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
21《呂氏春秋》:戰(zhàn)國末年的雜家著作。是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賓客、儒士集體編撰而成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呂氏春秋》既為呂不韋眾門客集體編成,內容自然不免駁雜,風格也不完全統(tǒng)一,但它有嚴密的體系。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tǒng)一后的意識形態(tài)。全書條分理順,篇章劃分十分整齊,從結構上組成了一個所謂“法天地”的完整體系。
?
22.《淮南子》:此書是漢代皇室貴族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編成,共2l篇,是西漢一部理論著作,原稱《淮南鴻烈》,以道家思想為主而雜以孔、墨、申、韓之說,是漢初黃老思想的繼續(xù),東漢高誘即說此書:“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薄痘茨献印ひ浴氛J為它并非一部抽象論道之書,其重點乃在于“紀綱道德。經緯人事”,處處緊密關合著現(xiàn)實,多用歷史、神話、傳說、故事來說理.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
補充名解:
?
?
?
?
?
23《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秦朝作家李斯所作的主要作品,李斯為戰(zhàn)國末楚國上蔡人,游說秦國獻統(tǒng)一之計,拜為客卿。適值韓國苦于秦國征伐,乃使水工鄭國說服秦國開鑿水渠,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事發(fā)之后,秦國的宗室大臣認為,那些外來人大抵都是個諸侯國派來游說和充當間諜的,于是建議秦王把所有客卿都驅逐出境。此文辭采華美,排比鋪張,理氣充足,狹戰(zhàn)國縱橫說辭之風,兼具漢代辭賦之美。
?
24.《太史公書》:《史記》原名叫《太史公書》,此書被稱為《史記》是東漢后期以后的事。此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記事上起軒轅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全書分12本紀、30世家、70列傳、8書、10表五個部分,“本紀”是以歷朝帝王的順序年代為綱的歷史大事紀,是一種編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傳的家族的歷史,寫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所存在的各個諸侯國和漢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傳”是一些有才干、有作為,卓犖不群,能不失時機地建立功業(yè),對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的傳記;“書”是有關經濟、軍事、水利、祭祀,以及禮、樂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譜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妒酚洝返膬热輳V泛,藝術高超,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和文學杰作
.互見法:又稱旁見側出法,是《史記》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手法,即在一個人物的傳記中著重表現(xiàn)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則放到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帶有神異色彩的發(fā)跡駛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對他的許多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如《項羽本紀》中通過范增之口道出劉邦的貪財好色,《蕭相國世家》、《留侯列傳》中表現(xiàn)他猜忌功臣,《酈生陸賈列傳》中則揭露他傲慢侮人等。
?
25《漢書》:《漢書》是班固所作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繼《史記》以后出現(xiàn)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范之作,因此,歷史上經常把司馬遷和班固并列、《史記》《漢書》,《漢書》的精華則在于對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生動記敘?!稘h書》所寫的西漢盛世人物則不同,他們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將和謀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經師儒生。《漢書》記敘了許多世襲官僚家族的歷史,如《韋賢傳》傳主不是同一個人,而是記載了幾代人的事跡?!稘h書》有精細的筆法,有自己固定的敘事規(guī)則,以謹嚴取勝,從而形成和《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