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模態(tài)位格一元論(1-2-1-4)——市民幻想大人物“微服私訪”后體恤民情
1-2-1-4.模態(tài)位格一元論(Modalism/Modalistic?Monarchianism)
代表人物薩伯琉
在場域論上是一個連續(xù)的敘事(genasis?narative),從世界的開端(genasis)到神話時代,再到現(xiàn)實歷史都發(fā)生在同一個場域當中
在本體論上有兩個本體,分別為神圣(deity)和凡俗(world)
在認識論上所有倫理體驗被一個位格(persona)/神性所承受,體驗到的一切都是連續(xù)的,因此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其中包含著一種詩性正義(對于異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體味與同情)
在目的論上是受苦(passion),解決了一個道德困境:圣父/造物主是全能的,但它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有瑕疵的,在此有著創(chuàng)造者/神圣的正義與世界/凡俗的非正義對立。通過圣父/造物主的受苦(patripassionism)來調(diào)和這一點,圣父被超越性大他者拋棄,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混亂凡俗中受苦,在受苦之后體會到了世界的不一致性,于是就用自身的熱量(spirit)來幫助人類共同體(本身就是熱量化身而來的)。圣父一般都被認為是無堅不摧的,不會感受到痛苦的,但薩伯琉把圣父描繪成一個受苦的形象,因此被認為是信奉異端(heresy)
齊澤克認為超越性的大他者是不存在的,且受苦的并非圣父,而是一個將道德主義走到了極致的人,這個最道德的人的悲劇形成一個構(gòu)成性例外,體現(xiàn)出了整個世界的內(nèi)在不一致性,為了解釋這種內(nèi)在的不一致性,它被歸結(jié)到超越性大他者(通過道德之人的受苦回溯性建構(gòu)出來)的拋棄上,因此這個道德之人用受苦來彌補大他者的不一致性與世界的罪行
德爾圖和阿塔納休采用一種四分體結(jié)構(gòu),認為圣父/造物主(creator),圣子(son)和圣靈(paraclete)是三個位格,這三個都是同質(zhì)的(homoosios),出自同一個實體,即神性(godhead)
而薩伯琉認為圣父/造物主,圣子和圣靈是同一個位格,是同一個神性表現(xiàn)出來的三種時間樣式(光-往返于有限與無限;熱-有限;圓-非時間性的無限)。薩伯琉將神性比作太陽,太陽有三種屬性:光,向世人昭示一切,代表圣子耶穌;熱,溫暖與撫慰一切,代表圣靈?;輲?/strong>;圓,代表圣父造物主,以此來彌補諾斯替主義造成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