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英文翻譯/英文版 GA 141-2010 英文版 警用防彈衣
國家標準英文翻譯/英文版 GA 141-2010 英文版 警用防彈衣

前言
? ?本標準的全部技術內容為強制性。
?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 ?本標準自實施之日起同時代替GA 141-2001《警用防彈衣通用技術條件》。
? ?本標準自實施之日起GA 141-2001《警用防彈衣通用技術條件》即行廢止。
? ?本標準與GA 141-2001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 ?——第3章有增減與修改。
? ?——第4章防護等級改為對各種槍彈類型、質量、初速、規(guī)格和彈頭結構等的描述。產品代號有規(guī)定。
? ?——增加防彈衣結構示意圖、防彈層部件的要求、防彈層材料的要求、防彈衣附件防彈層的要求、防彈衣產品的永久性標識的要求、防彈衣外套顏色的要求、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性能的要求。
? ?——修改防彈衣防護面積的要求、防彈性能的要求。
? ?——增加環(huán)境適應性的項目。
? ?——按照第5章的要求,第6章做相應修改。
? ?——增加第7.3條質量一致性檢驗要求,修改組批和抽樣的要求。
? ?——增加第8章質量保證規(guī)定。
? ?——增加資料性附錄A、資料性附錄C、資料性附錄D。
? ?——修改規(guī)范性附錄B。
? ?本標準由公安部裝備財務局提出。
? ?本標準由公安部特種警用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
? ?——GA 141-1996;
? ?——GA 141-2001。
警用防彈衣
1 ?范圍
? ?本標準規(guī)定了警用防彈衣(以下簡稱防彈衣)產品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和命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質量保證規(guī)定及包裝、運輸和貯存。
? ?本標準適用于警用防彈衣。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 ?GJB 3196-1998槍彈試驗方法
? ?FZ/T 01004-2008涂層織物抗?jié)B水性的測定
3 ?術語和定義
?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警用防彈衣 ?police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body armor
? ?能吸收和耗散彈頭的能量、阻止穿透、減輕鈍傷并有效保護人體防護部位的一種服裝,包括防彈衣外套、軀干防彈層部件和防彈衣附件。
3.2 ?防彈層部件 ?armor panel
? ?有效阻止彈頭穿透、防止或減輕對人體造成鈍傷的防護結構體的總稱,包括防彈層、緩沖層和防彈層保護套。
3.3 ?防彈層 ?ballistic panel
? ?由防彈材料組成的吸收和耗散能量、阻止彈頭穿透的結構體。
3.4 ?緩沖層 ?trauma plate
? ?置于防彈層后面,以減輕被阻斷彈頭沖擊對人體造成鈍傷的結構體。
3.5 ?防彈插板 ?ballistic insert plate
? ?由防彈材料制作的、在指定區(qū)域增強防彈衣防彈性能的單元。
3.6 ?防彈層保護套 ?protective cover of ballistic pane
? ?用于保護防彈層免受光線、水分影響的結構體。
3.7 ?防彈衣附件 ?accessory of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body armor
? ?防護人體軀干之外部位的防彈結構體,如護頸、護襠、護肩、護腿等。
3.8 ?防彈衣外套 ?armor carrier
? ?用來放置防彈層部件的載體。
3.9 ?軀干防護面積 ?trunk protected area
? ?軀干防彈層展開面積的總和。
3.10 ?彈擊面 ?strike face
? ?指防彈層部件先接觸彈頭沖擊的表面。
3.11 ?貼身面 ?wear face
? ?指防彈層部件貼身體的表面。
3.12 ?背襯材料 ?backing material
? ?用于模擬人體軀干的材料。
3.13 ?軀干模 ?backing material fixture
? ?由背襯材料和剛性材料制作的框架組成的模型,框架背板為可拆卸的木質插板。
3.14 ?入射角 ?angle of incidence
? ?彈頭飛行方向與彈著點切平面法線之間的夾角,見圖1。
彈頭飛行線
入射角
彈著點切面法線
彈著點切面
試件
圖1 ?入射角示意圖
3.15 ?彈著點間距離 ?shot-to-shot distance
? ?兩彈著點中心之間的距離。
3.16 ?彈著點距邊緣距離 ?shot-to-edge distance
? ?從彈著點的中心到防彈層邊緣最近的距離。
3.17 ?有效命中 ?fair hit for bullet
? ?射擊試驗時,彈頭入射角偏差小于等于±5°,彈頭類型和速度符合規(guī)定要求,彈著點間距離大于等于51mm,彈著點距邊緣距離大于等于75mm的彈頭沖擊。
3.18 ?穿透 ?perforation
? ?防彈衣被有效命中后,防彈層貼身面出現通孔或看到彈頭。
3.19 ?阻斷 ?stop
? ?防彈衣被有效命中后,防彈層貼身面未出現通孔或看不到彈頭。
3.20 ?背襯凹陷深度 ?backface signature
? ?彈頭被防彈衣阻斷后,在軀干模中背襯材料上留下的壓縮形變印痕的深度(BFS),見圖2。
子彈飛行線
試件
參照基準線
背襯材料
沖擊前
參照基準線
沖擊后
圖2 ?凹陷深度示意圖
3.21 ?彈道極限 ?V50 ballistic limit V50
? ?對某一種槍彈類型,受試樣品形成穿透概率為50%的速度,用V50表示。
3.22
? ?…..
? ? V0
? ?對某一種槍彈類型,受試樣品形成穿透概率為0的最高速度,用V0表示。
4 ?分類和命名
4.1 ?分類
4.1.1 ?防彈衣按防護等級分類,見表1規(guī)定。
表1 ?防護等級分類
防護等級 槍彈類型 彈頭標稱質量 槍彈被速 m/s 彈頭結構 彈頭直徑×彈殼長度 mm 適用槍型
1 1964年式7.62mm手槍彈(鉛心) 4.87 320±10 圓頭鉛心、銅被甲 7.62×17 1977年式7.62mm手槍
1964年式7.62mm手槍
2 1951年式7.62mm手槍彈(鉛心) 5.6 445±10 圓頭鉛心、覆銅鋼被甲 7.62×25 1954年式7.62mm手槍
3 1951年式7.62mm手槍彈(鉛心) 5.6 515±10 圓頭鉛心、覆銅鋼被甲 7.62×25 1979年式7.62mm輕型沖鋒槍
4 1951年B式7.62mm手槍彈(鋼心) 5.68 515±10 覆銅圓頭鋼心 7.62×25 1979年式7.62mm輕型沖鋒槍
5 1956年式7.62mm普通彈(鋼心) 8.05 725±10 尖頭錐底鋼心、鉛套、覆銅鋼被甲 7.62×39 1956年式7.62m半自動步槍
1981年式7.62m自動步槍
6 1956年式7.62mm普通彈(鋼芯) 9.6 830±10 尖頭錐底鋼心、鉛套、覆銅鋼被甲 7.62×54 1979年式7.62mm狙擊步槍
1985年式7.62mm狙擊步槍
? ?防護等級6級以上的列為特殊等級。
? ?采用防彈插板結構在局部達到4級(含)以上防護等級的防彈衣,需在相應等級前加“C”(表示防彈插板結構),同時應在“C”前注明所采用未加防彈插板的基礎防彈衣防護等級。
? ?單獨測試防彈插板防護等級時,采用本表對應級別表示。
? ?其他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槍彈威脅類型參見附錄A。
4.1.2 ?防彈衣按防彈層的材質分為硬質和軟質防彈衣。由軟質柔性材料構成防彈層的防彈衣用“R”表示,由硬質剛性材料構成防彈層的防彈衣用“Y”表示。
4.1.3 ?防彈插板按材質分為金屬和非金屬防彈插板。含有金屬材料構成防彈層的防彈插板用“J”表示,由非金屬材料構成防彈層的防彈插板用“F”表示。
4.2 ?代號
? ?防彈衣產品與防彈插板的代號由產品名稱代號、防護等級、防彈層材質代號、防彈插板防護等級與材質代號(若有)、企業(yè)自定義代號和產品型號代號組成。
企業(yè)產品型號代號:用兩位數字表示
企業(yè)自定義代號:用兩位漢語拼音字母大寫表示
防彈層材質代號:“Y”、“R”表示
防護等級:1~6級
產品名稱代號:防彈衣的漢語拼音首個字母“FDY”表示,或防彈插板的漢語拼音首個字母“FDB”表示
? ?示例1:××企業(yè)生產的企業(yè)代號為AB,企業(yè)產品型號為01型,防護等級為2級,軟質防彈材料制成的防彈衣,表示為:FDY2R-AB01。
? ?示例2:××企業(yè)生產的企業(yè)代號為AB,企業(yè)產品型號為01型,防護等級為4級,硬質防彈材料制成的防彈衣,表示為:FDY4Y-AB01。
? ?示例3:××企業(yè)生產的企業(yè)代號為AB,企業(yè)產品型號為01型,防護等級為3級軟質防彈材料制成的防彈衣,加非金屬防彈插板后局部防護等級成為4級,表示為:FDY3RC4F-AB01。
? ?示例4:××企業(yè)生產的企業(yè)代號為AB,企業(yè)產品型號為01型,防護等級為5級(無需背襯防彈衣)的金屬防彈插板,表示為:FDB5J-AB01。
5 ?技術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防彈衣結構組成見圖3。
防彈衣
防彈衣附件(可選配件)
軀干防彈層部件
防彈衣外套
防彈層(含防彈插板)
緩沖層(可選配件)
防彈層保護套
圖3 ?防彈衣結構示意圖
5.1.2 ?防彈衣材料應無毒,對人體無自然傷害。
5.1.3 ?防彈衣應穿著靈活,易于穿脫。穿著后不能使兩臂的自由運動及人體跪、跳、蹲、俯仰、轉體等動作受到限制。
5.1.4 ?防彈衣的外套與防彈層部件規(guī)格相適應,應能分離。
5.1.5 ?軀干防彈層部件應標明彈擊面或貼身面。
5.2 ?外觀要求
5.2.1 ?防彈衣的外套應無破損、浮線、漏針等缺陷。
5.2.2 ?防彈層材料表面無破洞、深坑、劃傷、裂痕缺口、邊角毛刺等缺陷,金屬材料應進行防銹處理,非金屬材料應均勻平整。
5.2.3 ?同一層防彈材料應均勻平整一致,無拼接、局部隆起、皺褶等缺陷。
5.2.4 ?由多層防彈材料組成的防彈層,各層規(guī)格尺寸應一致。軟質防彈材料不應對原材料進行化學及熱粘合處理。
5.2.5 ?防彈衣附件的防彈層結構和材料應與軀干防彈層部件一致。
5.2.6 ?防彈衣和防彈插板上應有清晰永久性的產品標志,防彈衣標志的位置應在后背內側領口下方10cm居中處和防彈層保護套上的彈擊面上,防彈插板的標志應在彈擊面右下角上。
? ?防彈衣標志,上的內容應包括:
? ?a) ?制造廠名稱或商標;
? ?b) ?產品名稱和代號;
? ?c) ?產品編號;
? ?d) ?產品規(guī)格;
? ?e) ?執(zhí)行標準號;
? ?f) ?防護等級;
? ?g) ?生產日期;
? ?h) ?生產批次;
? ?i) ?有效期;
? ?j) ?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
? ?防彈插板和防彈層保護套標志上的內容應包括:
? ?a) ?制造廠名稱或商標;
? ?b) ?產品名稱和代號;
? ?c) ?執(zhí)行標準號;
? ?d) ?防護等級;
? ?e) ?生產日期;
? ?f) ?生產批次;
? ?g) ?有效期。
5.3 ?顏色
? ?防彈衣外套顏色應為警服藍色。
5.4 ?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性能
5.4.1 ?防彈層保護套為黑色、應不透光并且密封不透水,封邊應均勻一致。
5.4.2 ?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應具有抗?jié)B水性能,耐靜水壓應大于等于18kPa。
5.5 ?防護面積
? ?防彈衣軀干的實際投影防護面積應大于等于0.25m2,見圖4a);防護等級在4級以上的防彈衣,若采用防彈插板,應放置在防彈層外側,防彈插板的有效防彈尺寸為250mm×300m,四角倒角小于等于25mm,見圖4b)。
單位為毫米
? ?
a) ?防彈衣 ? ? ? ? ? b) ?防彈插板
圖4 ?防彈層部件示意圖
5.6 ?防彈性能
5.6.1 ?防彈衣按照表1中不同防護等級規(guī)定的槍彈類型和槍彈速度進行試驗,在有效擊中情況下,防彈衣應阻斷彈頭,且背襯最大凹陷深度應小于等于25mm。
5.6.2 ?若在防彈層上加防彈插板局部提高防彈能力的防彈衣,應測試防彈插板覆蓋區(qū)域的防彈性能和凹陷深度,同時還應測試未加防彈插板的防彈層防彈性能和凹陷深度。
5.7 ?耐浸水性能
? ?常溫下,防彈衣在水中浸泡30min后,防彈性能和凹陷深度應符合5.6的要求。
5.8 ?環(huán)境適應性
5.8.1 ?防彈衣在環(huán)境溫度-20℃~+55℃條件下,防彈性能和凹陷深度應符合5.6的要求。
5.8.2 ?防彈衣在溫度70℃±2℃、相對濕度80%條件下,經240h處理后,防彈性能應符合5.6的要求。
6 ?試驗方法
6.1 ?一般檢驗
? ?目測和試穿防彈衣,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1的要求。
6.2 ?外觀檢驗
6.2.1 ?目測檢查防彈衣,并詳細記錄防彈衣結構和材料,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2.1~5.2.4的要求。
6.2.2 ?若有防彈衣附件,目測檢查其結構和材料,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2.5的要求。
6.2.3 ?目測檢查防彈衣和防彈插板產品標志內容,并用下列方法檢驗標志的清晰和永久性:
? ?a) ?用棉布沾上蒸餾水在有標志的地方擦15s;
? ?b) ?用棉布沾上甲醇在同一地方擦15s;
? ?c) ?用棉布沾上異丙醇在同一地方擦15s。
? ?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2.6的要求。
6.3 ?顏色檢查
? ?在自然北光下,目測檢查防彈衣外套顏色,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3的要求。
6.4 ?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性能檢驗
6.4.1 ?自然北光條件下,目測檢查防彈層保護套,四邊應封閉均勻。沿下邊剪開,取出防彈層和緩沖層。向保護套內注入6L自來水,懸吊(見圖5)30min后檢查,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4.1的要求。
8個懸掛點
圖5 ?防彈層保護套懸掛示意圖
6.4.2 ?按FZ/T01004-2008規(guī)定,測量抗?jié)B水性能,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4.2的要求。
6.5 ?防護面積檢驗
? ?用精度為1mm的量具測量防彈層和防彈插板(若有)的尺寸,并計算防彈層面積,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5的要求。
6.6 ?防彈性能測試
? ?防彈性能射擊試驗的設備、布置、靶標、試驗步驟和試驗方法按附錄B的規(guī)定進行,對不同防彈層結構、不同防護等級的防彈衣,試驗方案按表2規(guī)定進行,記錄試驗數據,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表2 ?防彈性能射擊試驗方案
防護等級
射擊順序
射擊距離 m
入射角
試驗狀態(tài)
常溫
高溫
低溫
耐浸水
耐濕熱
第1發(fā)
第2發(fā)
第3發(fā)
第4發(fā)
第5發(fā)
第6發(fā)
? ?采用防彈插板的防彈衣進行4、5、6級測試時,防彈插板應放置在軟質防彈衣內,彈著點應位于防彈插板區(qū)域內。
? ?硬質防彈衣常溫下第2發(fā)和第3發(fā)應在接縫處(若有)測試。
? ?各樣品在不同試驗狀態(tài)下分別進行測試。
6.7 ?耐浸水性能試驗
? ?在常溫條件下,將防彈衣水平浸入在0.5m深的水中,靜置30min,取出垂吊滴水5min,然后進行防彈性能試驗。試驗須在10min內開始第一發(fā)試驗,30min內完成射擊試驗,記錄試驗數據,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 ?環(huán)境適應性試驗
6.8.1 ?將防彈衣放入溫度為-20℃±2℃恒溫箱內保持4h,然后進行射擊試驗。須在15min內完成防彈性能試驗,記錄試驗數據,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2 ?將防彈衣放入溫度為55℃±2℃恒溫箱內保持4h,然后進行射擊試驗。須在15min內完成防彈性能試驗,記錄試驗數據,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6.8.3 ?將防彈衣放入濕熱箱,溫度為70℃±2℃、相對濕度80%條件下,保持240h,然后再常溫下放置24h后進行防彈性能試驗,判定結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
7 ?檢驗規(guī)則
7.1 ?檢驗分類
? ?產品檢驗分為型式檢驗和質量一致性檢驗。
7.2 ?型式檢驗
7.2.1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進行型式檢驗:
? ?a) ?新產品設計定型或生產定型時;
? ?b) ?當材料、結構、生產工藝有重大改變時;
? ?c) ?產品首次生產、停產一年后恢復生產時;
? ?d) ?累計一定產量后應周期性檢驗時;
? ?e) ?主管部門]提出型式檢驗要求時。
7.2.2 ?型式檢驗的試驗項目、要求和試驗方法按表3規(guī)定執(zhí)行。
7.3 ?質量一致性檢驗
? ?質量一致性檢驗時,首先核對抽樣樣品與相應型式檢驗的防彈衣在結構和材料上的一致性。若一致時,試驗項目、要求和試驗方法按表3的規(guī)定執(zhí)行。若不一致時,則判定為質量一致性檢驗不合格。
表3 ?試驗項目、要求和試驗方法
序號 項目 要求 試驗方法 型式檢驗 質量一致性檢驗
? ? 防彈衣數量?
1 一般要求 5.1 6.1 ● 1件 ○
2 外觀要求 5.2 6.2 ● ?○
3 顏色. 5.3 6.3 ● ?○
4 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性能 5.4 6.4 ● ?○
5 防護面積 5.5 6.5 ● ?○
6 防彈性能 5.6 6.6 ● 1件 ○
7 耐浸水性能 5.7 6.7 ● 1件 ○
8 環(huán)境適應性 5.8 6.8.1 ● 1件 -
? 6.8.2 ● 1件 -
? 6.8.3 ● 1件 -
? ?“●”為必檢項,“○”為抽檢項目,“-”為不檢項目。
? ?防彈衣型式檢驗數量共7件,其中1件作為備案留存。
? ?防彈衣前后片均應進行測試。
7.4 ?組批和抽樣
7.4.1 ?組批規(guī)則
? ?以同一結構、同一材料和同一種生產工藝制造的防彈衣為一檢驗批。
7.4.2 ?抽樣規(guī)則
? ?質量一致性檢驗時,對同一批次的防彈衣進行一般要求、外觀要求、顏色、防彈層保護套材料性能、防護面積、防彈性能、耐浸水性能抽檢。
7.5 ?數量規(guī)定
? ?型式檢驗的數量按表3的規(guī)定執(zhí)行,質量一致性檢驗的抽樣數量按表4的規(guī)定執(zhí)行。
表4 ?質量一致性檢驗的抽樣數量
批量數(件)
抽樣總數(件)
試驗項目數量
1件
2件
3件
8件
4件
注:抽樣總數中1件為備用。
7.6 ?判定規(guī)則
7.6.1 ?型式檢驗時,全部樣品的各項性能檢測合格,則判定該代號防彈衣型式檢驗合格,否則判定為不合格。
7.6.2 ?質量一致性檢驗時,全部樣品的各項性能檢測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合格;防護面積、防彈性能、耐浸水性能檢測不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不合格;其它單項性能指標檢測不合格,則允許加倍抽樣復驗,如加倍復驗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合格,否則判定該批產品不合格。
8 ?質量保證規(guī)定
8.1 ?防彈衣在使用過程中,應在常溫、常濕、避光狀況下保存。
8.2 ?防彈衣在使用過程中,若防彈層保護套破損,防彈衣應停止使用并返廠修理;保護套破損后,若防彈材料被水浸泡,則應重新對防彈衣進行安全性評估。
8.3 ?對同等使用條件下,防彈衣進行批量抽查時,任意一件防彈衣防彈性能試驗時出現穿透,則本批防彈衣不能繼續(xù)使用。
8.4 ?防彈衣在使用過程中,受到任何槍彈射擊后不能繼續(xù)使用。
8.5 ?防彈衣防護性能應考慮到本標準的不可預見因素可能導致的威脅,以確保防彈衣的安全性??蓞⒄崭戒汣防彈衣安全性能評估方法進行安全性評估。
8.6 ?各防彈衣使用方在選擇防彈衣時,應在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條件下充分考慮防彈衣的重量和舒適性,以提高防彈衣的穿著率。
9 ?包裝、運輸和貯存
9.1 ?包裝
9.1.1 ?外包裝箱上應有產品名稱、生產企業(yè)名稱、產品代號、執(zhí)行標準編號、產品數量、生產日期、批次、包裝箱尺寸、毛重及“防潮”、“防濕”等標志。字的顏色為黑色,字體為黑體字,字體大小適宜,字跡應清晰、工整。
9.1.2 ?包裝箱采用雙瓦楞紙板制成,須防潮處理。
9.1.3 ?每件防彈衣產品均有專用包裝袋,袋內須有合格證、保險單、使用說明書等。
9.2 ?運輸
? ?在運輸時應嚴密遮蓋,避免淋雨受潮、曝曬,避免與腐蝕性物品混裝運送。
9.3 ?貯存
? ?產品應存放在通風干燥、避光的庫內,應離地面250mm以上,不得與腐蝕性物品一起貯存。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其他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槍彈類型
A.1 ?其他槍彈威脅類型
? ?其他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槍彈威脅類型見表A.1。
表A.1 ?其他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槍彈威脅類型
槍彈類型 彈頭標稱質量 g 槍彈初速 m/s 彈頭結構 彈頭直徑×彈殼長度 mm 適用槍型 推薦對應級別
95式9mmm手槍彈 8.0 300±10 圓頭鉛心、銅被甲 9×18 9mm警用轉輪手槍 1級
DAP92A2式9mm手槍彈(鉛心) 8.0 360±10 圓頭鉛心、銅被甲 9×19 QSZ 92式9mm手槍 2級
DAP92年式9mm手槍彈(鋼心) 8.0 360±10 圓頭鋼心、銅被甲 9×19 QSZ 92式9mm手槍 4級
DAP92年式5.8mm手槍彈(鋼心) 3.0 480±10 尖頭鋼心、鉛柱、覆銅鋼被甲 5.8×33.5 QSZ 92式5.8mm手槍 4級
DBP87式5.8mm普通彈(鋼心) 4.15 920±10 尖頭鋼心、覆銅鋼被甲 5.8×42.2 QBZ 95式5.8mm自動步槍 6級
53式穿甲燃燒彈 10.45 810±10 尖頭錐底鋼心、鉛套、燃燒劑、覆銅鋼被甲 7.62×54 1985年式7.62mm狙擊步槍 特殊級
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
防彈衣的防彈性能試驗方法
B.1 ?設備
B.1.1 ?測試設備
? ?測試設備布置見圖B.1所示。圖中尺寸A為射擊距離(槍口到試樣彈擊面距離),不同防護等級的射擊距離按表2的規(guī)定,公差為±0.01m。
子彈飛行線
軀干模
防彈衣
停止觸發(fā)器
開始觸發(fā)器
試驗武器
彈速測試儀
圖B.1 ?設備布置示意圖
B.1.2 ?槍彈
? ?按防彈衣的防護等級(見表1的規(guī)定),選用相應的試驗用標準槍彈。
B.1.3 ?測速儀
? ?測試精度和準確度應符合GJB 3196-1998有關要求。
B.1.4 ?軀干模
B.1.4.1 ?軀干模的厚度大于等于100mm,長寬大于等于600mm×600mm。
B.1.4.2 ?背襯材料為膠泥。
B.1.4.3 ?背襯材料的校準,步驟如下:
? ?a) ?背襯材料的表面應修飾成一個與邊框高度一致的光滑平面,用重球下落法精確地測量壓痕深度,見圖B.2;
凹陷深度
背襯材料
圖B.2 ?凹陷深度的測量
? ?b) ?背襯材料須經恒溫處理,保持硬度均勻;
? ?c) ?背襯材料的校準用鋼球直徑為中63.0 mm±0.5mm,質量為1000g±10g,下落高度H為2000mm±10mm;每次測試最少擊5球,單發(fā)的壓痕深度為20mm±3mm,深度測量的基準為膠泥的初始平面,測量儀器用精度為1mm的深度尺;一般測試位置見圖B.3,下落點之間距離在200mm以上,離邊沿距離在75mm以上;
鋼球
壓痕深度
壓痕
膠泥
框架
圖B.3 ?背襯材料沖擊位置
? ?d) ?每次試驗前均應進行背襯材料的校準。
B.1.5 ?彈著點
? ?射擊試驗彈著點位置見圖B.4a)、B.4b)。
單位為毫米
可接受的1、2、3號彈著點 ?區(qū)域為75mm~94mm
圓圈規(guī)定4、5、6號彈著點 ?最遠分散距離小于100mm
以各彈著點為圓心半徑為51 mm的標志區(qū)內不能有其它的彈著點
a) ?防彈衣彈著點位置示意
單位為毫米
b) ?防彈插板彈著點位置示意
圖B.4 ?射擊試驗彈著點位置示意圖
B.2 ?射擊試驗的環(huán)境
? ?射擊試驗的環(huán)境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30%~70%。
B.3 ?試驗步驟
B.3.1 ?所有電子設備預熱至穩(wěn)定。
B.3.2 ?試樣按不同試驗條件進行預處理。
B.3.3 ?進行空靶試驗調整測試設備,按GJB 3196-1998有關規(guī)定進行。
B.3.4 ?將防彈衣試樣緊貼背襯材料并用50mm寬縛帶緊固在軀干模上,見圖B.5,固定位置要留出射擊區(qū)域。
圖B.5 ?防彈衣試樣固定
B.3.5 ?在試件上標注彈著點,按圖B.4a)、B.4b)規(guī)定。
B.3.6 ?不同防護等級防彈衣的射擊試驗按表3規(guī)定進行,調整各點的射擊距離和入射角。
B.3.7 ?檢查是否有效擊中、穿透并測量各點凹陷深度。凹陷深度測量以背襯材料初始平面為基準。
B.4 ?試驗
B.4.1 ?試件在有效擊中情況下,出現阻斷且最大背襯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判定合格,有一發(fā)出現穿透或阻斷但凹陷深度大于25mm,則判定不合格。
B.4.2 ?若測得彈速高于上限速度時,出現阻斷且最大背襯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則判定合格。
B.4.3 ?若測得彈速低于下限速度時,出現阻斷且最大背襯凹陷深度小于等于25mm,應進行補射。
B.4.4 ?若測得彈速高于上限速度時,出現穿透或阻斷但最大背襯凹陷深度大于25mm,應進行補射。
B.4.5 ?若測得彈速低于下限速度時,出現穿透或阻斷但最大背襯凹陷深度大于25mm,則判定不合格。
B.4.6 ?按圖B.5將試件固定在軀干模上。在試驗過程中不允許試件移動,改變彈著點和背襯材料上凹坑的相對位置:不允許壓縮背襯材料上凹坑深度;不允許試件做整平處理。若在試驗過程中發(fā)生固定帶松綁致使試件離開背襯材料平面時,允許重新固定捆綁帶,但不允許移動試件位置。
B.4.7 ?在有效擊中情況下,如發(fā)生穿透,即可中止試驗。試驗完成后,逐個檢查是否穿透且測量凹陷深度。
B.4.8 ?斜射時,按圖B.1水平轉動,調整軀干模位置。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防彈衣安全性能評估方法
C.1 ?彈道極限V50測試
? ?對防彈層進 行彈道極限V50試驗,試驗方法按照附錄D規(guī)定進行。
C.2 ?確定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2.1 ?以彈道極限V50試驗中穿透速度最低值為基準,以10m/s的速度降為一個區(qū)間進行防彈層防彈能力測試,共測試3個連續(xù)速度降區(qū)間,每個速度降區(qū)間射擊5發(fā),彈著點布局同圖B.4射擊試驗彈著點位置示意圖所示。
C.2.2 ?若在連續(xù)三個速度降區(qū)間內無穿透現象,則以該基準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若在某速度降區(qū)間出現穿透現象,則以該穿透速度為基準,以10m/s的速度降為一個區(qū)間再進行防彈層防彈能力測試,共測試3個速度降區(qū)間,每個速度降區(qū)間射擊5發(fā),彈著點布局同圖B.4射擊試驗彈著點位置示意圖所示,在連續(xù)三個速度降區(qū)間內若無穿透現象,則以該基準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2.3 ?如再次出現穿透現象,則以該穿透速度為基準,重復測試過程,直至3個速度降區(qū)間內不再發(fā)生穿透現象,以該基準為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
C.3 ?V0計算
C.3.1 ?根據穿透速度最小值Vmin與彈道極限V50、標準偏差μ的計算公式Vmin=V50-3μ,可得出:
C.3.2 ?根據彈道極限V50和標準偏差μ,按下式計算公式,可得出V0值:
V0=V50-4μ
? ?若V0值小于防護等級分類中相應采用的槍彈類型的最高速度,則該防彈衣安全性能不能滿足對應級別的防護要求。
? ?注:經研究表明,正常使用情況下,合格防彈衣的使用年限不低于8年。
附錄D
(資料性附錄)
彈道極限V50試驗方法
D.1 ?設備
D.1.1 ?測試裝置
? ?測試設備布置見圖D.1所示。尺寸L為測速系統(tǒng)兩靶之間距離。
單位為毫米
子彈飛行線
軀干模
防彈衣
停止觸發(fā)器
開始觸發(fā)器
彈速測試儀
試驗武器
圖D.1 ?設備布置示意圖
D.1.2 ?槍彈
? ?按防彈衣的防護等級(見表1)選用相應的試驗用標準槍彈。
D.1.3 ?測速儀
? ?測試精度和準確度應符合GJB 3196-1998有關要求。
D.1.4 ?電子天平
? ?稱量(0~10)g,感量1mg。
D.1.5 ?軀干模
D.1.5.1 ?軀干模的厚度大于等于100mm,長寬大于等于600mm×600mm。
D.1.5.2 ?背襯材料為膠泥。
D.1. 5.3 ?背襯材料的校準,步驟如下:
? ?a) ?背襯材料的表面應修飾成一個與邊框高度一致的光滑平面,用重球下落法精確地測量壓痕深度,見圖D.2;
凹陷深度
背襯材料
圖D.2 ?凹陷深度的測量
? ?b) ?背襯材料須經恒溫處理,保持硬度均勻;
? ?c) ?背襯材料校準用鋼球直徑為中63.0 mm±0.5mm,質量為1000g±10g,下落高度H為2000mm±10mm;每次測試最少擊5球,單發(fā)的壓痕深度為20mm±3mm,深度測量的基準為膠泥的初始平面,測量儀器用精度為1mm的深度尺:一般測試位置見圖D.3,下落點之間距離在200mm以上,離邊沿距離在75mm以上;
鋼球
壓痕深度
壓痕
膠泥
框架
圖D.3 ?背襯材料沖擊位置
? ?d) ?每次試驗前均應進行背襯材料的校準。
D.2 ?射擊試驗的環(huán)境
? ?射擊試驗的環(huán)境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30%~70%。
D.3 ?試驗步驟和方法
D.3.1 ?將防彈層抽出進行單獨測試。
D.3.2 ?所有電子設備預熱至穩(wěn)定。
D.3.3 ?進行空靶試驗調整測試設備,按GJB 3196-1998有關規(guī)定進行。
D.3.4 ?將防彈層緊貼背襯材料并用50mm寬縛帶緊固在軀干模上,見圖D.4,固定位置要留出射擊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