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右玉縣出土的西漢銅器
山西省右玉縣出土的西漢銅器
《文物》 1963年11期
郭勇
1962年9月,在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發(fā)現一批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銘文的精致銅器。在晉北古邊墻附近發(fā)現這樣的銅器,對考古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我傭會前往現場進行勘察。這批銅器現在已運回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妥善保管。
右玉縣在我省北部的高原地帶,縣北六十里,即為古長城所在地,歷史上通往內蒙古地區(qū)的重要關塞——殺虎關,就在這里。長城以南,四面山贊遠伏,形勢開朗,氣候環(huán)境雖然接近于塞外,但農牧業(yè)生產發(fā)展條件倘好,群眾生活頗為富裕。大川在縣南一百二十里,這里群山如障,峰贊起伏、形勢險要。由村南翻過南山嶺釣三里,就是發(fā)現銅器的地點——佛殿坪。這是山凹里的一塊小盈地,面積釣六、七平方里,愈往南地勢愈低。在南山根有一條自西向東流的河溝,平時干涸無水,遇雨則水流湍急、泛濫。在盈地中問偏西,有趣常年雨水沖涮而成的狹長小溝,最寬處不到一百米,南北向,偏東。這次出土銅器,就是因為雨水沖擊,由溝北端斷崖的東壁上,陷落到溝內(圖一),被中共大川生產隊黨支部書記劉來天和一部分兒童在秋收時發(fā)現,并取回保存。我們在現塌勘查時看到的跡象∶銅器埋在土內的深度,距地表只有2米,距溝底為5米。在斷崖壁上沒有發(fā)現墓葬的痕跡。塌下的土全部糨過了舾致的翻橡,除了已超取回的銅器之外,再沒有別的發(fā)現。此次勘查因限于條件,沒有進行地下鉆探,又因這個地區(qū)的土層,都是由凰堆積起來的黃色沙土,所以,不容易辨噩是否有墓葬,有待繼精進行勘查。
出土銅器共臥九件,其中五件均有銘文。1.銅鼎四件 形制基本相同,均為附耳、蹄足、鼓腹、斂口、有內唇、腹部飾一周平而薄的脊棱。其中三件通高3.8厘米,口徑26、唇2.5、脊棱寬1.5厘米。另外一件通高81厘米,其余尺寸相同。
鼎1,肩部有銘文“千歲”兩字,附耳中空,下部長方,上呈環(huán)狀,中周隔一橫柱(圖一二———一四)。
鼎2,肩部銘文為“葬”,附耳,除中問無橫隔柱外,均與鼎1相同(圖一五——一七)。
鼎3一4,足部內平外圓,與前二鼎有別(圖二)。
2. 銅溫酒樽二件 形制相同, 通高25、口徑28、壁厚0.4厘米。下部三熊足,上有提環(huán)的蓋,腹部兩側有鳙首銜環(huán)相對稱(圖版壹,圖四),通體鱗造花敕,巽常精美。腹部上下兩層的烏獸敕飾,技法高妙,生動逼真。除在鋪首的上下空隙刻龍鳳之外,上層右旋有,猿猴、璐駝、牛、菟、羊、鹿、虎、立獸、烏鴉、鴻雁等;下層右旋有虎、狐貍、鹿、羊、熊、猿猴、鵝、鴨和背生羽翼的巽獸等(圖版貳)。
樽蓋的正中有提環(huán),外列三個雕鳳紐,內外有兩周花軟∶ 丙周圜虢中問的提環(huán),對稱的剿有虎、羊各二;外周和鳳紐平行,在紐的中問各有一龍較(圖五)。兩器口沿及蓋下的子唇外沿均刻隸體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二十四斤河平三年造二”(圖六∶1、2)。蓋內還疑存有彩著烏獸 軟,上面有一層朱漆(圖七)。
3.銅酒樽一件通高34.5、口徑64.5厘米,平唇、鼓腹、圜底、下有三虎形足,腹有素寬帶,中加弦軟一道作飾。與帶收平行,分列三個鋪首街環(huán)(圖版叁∶1,圖八、九),通體鑾金,井加彩輸群獸,有∶虎、象、鹿、馬、冤、羊、駱駝等(圖一〇)。
畫法是用糊細的墨疑雙勾,再填白、紅、黑等色,但因在土內長久使他,一部分已模糊不清。平唇上刻銘文∶“嘞陽陰城胡傅銅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圖版叁2,圖六∶3,4)。
4.銅盤一件通高10、口徑39、圈足徑16厘米,敞口、平唇、圈足、折屑、素體無較(圖一八)。平唇上有篆體銘文∶“上郡小府”(圖一九、二〇)。
5.銅環(huán)一件帶有四角菱花座頁,通體鎏金,座頁徑18、環(huán)徑8厘米(圖三)。
從以上材料中看到的幾個問題
一、花軟的藝術凰格特點這批銅器的花敏制作,可以就是表現了時代藝術和地城威格的成功作品。制作的方法,有露適和彩輸兩種。兩件銅澀酒樽上的較飾,是以減地較深、圓潤有力的浮雕刻模法露成。這種花敘布局和題材,均有巽常引人注目的魅力。首先對不同的烏獸,分別描寫其種情動態(tài),顯示的分外惹趣入情。如上層構圖中有猛虎追羊,不只是被追的羊在驚慌中奔逃;速旁邊一獸,也表現出了驚悸倉惶,氣氛十分緊強。另一粗布局,則與此相反,呈現出一幅悠闌自在的畫面∶有一虎回首盼顧,一鹿正翹起右后蹄,頗有悠闊之威;還有猿猴拿著一枝鮮果,情態(tài)歡躍背生邪翼的巽獸,正在步款足地竊捕鴨。其余還有冤奔、牛躍、禽烏高翔,等等,其表現手法,別具匠心。
關于漢代裝飾花敘材料,我們以往在漢代的銅器、陶器、空心磚、畫象礙、石等方面,見的很多,其中烏獸種類也很多,但集中在一件器物上的,都不及這批材料的豐富。以往所見的,除空心礙有單個模印拓成的同樣扇獸外,其它多系敵置在狩獵牧之內的,而這批銅器,卻是專為圖寫珍禽巽獸,而沒有出現狩獵的場面。
彩箱是施加在素面無較的銅酒樽上,用墨袋雙勾,然后裝填彩色,畫成與銅溫酒樽相似的烏獸群,烏獸的種類和形象,均與溫酒樽上的基本相同。雖然兩者制作方法不同,卻都廝于同一時期的藝術凰格。尤其在溫酒樽蓋內碰存的彩輸扁獸救,以及上面有一層朱漆,與銅酒樽上的彩翰凰格完全一致。漢代銅器,多數為素面無效,在上面大量施加彩輸,還是很少見的。
二、銅器銘文中的一些問題
1.銅器出土所在地及銘文所配地名的關系。
根據《漢書·地理志》,中陵、劇陽均為雁門郡所轄之縣,但沒有陰城的記載,我們懷疑陰城可能是指陰綰而言,因為有些記載稱陰館即上館城和下館城(《方奧兄要》朔州)。這些地區(qū)均位于黃河以東。上郡為漢代十三州部的郡治之一,位于黃河以西,在西河郡和雁門郡的南方(圖一一)。
這批銅器出土的地點應是漢代的中陵縣,《水軀注·河水》∶“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水出東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瓥|北流,惡中陵縣故城東,北俗都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辛晁直狈譃槎凰畺|北流,謂之沃水。又東巡沃陽縣故城南?!謻|北流注鹽池。地理志日……,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里(縣為雁門郡所轄)。……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庇纱丝梢允紫葟柠}池決定中陵水和有關的沃陽、涼城等所在的位置,為進一步肯定中陵縣的方位,是很好的依據。更有亂胾中,中陵河即鬼毛河之古名。按明地理志;“大同右衛(wèi)北有冤毛河,西北流自殺虎口出塞”。我倜根據這些配戴,秸合實地勘查,看到現在的冤毛河,從發(fā)源地以至所超路,均基本上符合于上述配載。另外還在清雍正十一年《朔平府志》中有∶"歸化城(呼和浩特舊稱)東南二百余里有大海,內生鹽”。這正與右玉縣北內蒙涼城附近的岱海相吻合。對于《水糨注》所指的中陵縣,北俗霸之北右突城,和王莽改名遮害等亂戟,我們可作兩種推測∶一,右玉縣在明代為右衛(wèi)堡,其右字的來源,可能與古代右突城有關;二,右玉的地理形勢,既有長城之障,又為安關(殺虎關)守衛(wèi)之所,為明清邊防要塞,而根據配載,自. 秦漢以來在這里戰(zhàn)爭頻繁,戎馬相尋,王莽以遮害名縣,也可能為其地居耍害的關系??傊?,以上材料可以盼明右玉縣,應該屬西漢中陵縣地區(qū)的范圍。
劇陽和陰城,據《水注瀑水》“瀑水出于累頭山……,東北流出山,巡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xiāng)也,漢景帝后三年置?!謻|北流,左會桑乾水。(澡水)……又東鳴川水注之,水南出婷縣故城南,……又北巡劇陽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在陰館縣東北一百三里”。按上述記載,陰館應在今山陰縣偏南,劇陽應在今應縣以北,與當時中陵縣成鼎足之勢,可能均為接壤之區(qū)。
上郡在今陜北延安附近。包括黃河以東及以南的大片地區(qū),早在戰(zhàn)國時為魏國所置,《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十年魏上郡十五縣”?!端ёⅰず铀贰扒卣淹跞陞T上郡治”,《括地志》;“上郡在彩德上縣東南十五里,秦魏之上郡地也”?!稘h書·地理志》∶“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為郡),屬井州"?!端⒑铀?#34;(河水)又南,過西河郡圍陽縣東(今陜北神木縣)。圓水又東巡固陽縣南,東流注于河”。從以上記載就明上郡與雁門郡雖同隸屬于并州,但中周隔有西河郡地,井不接壤。
2.關于銘文中胡傅、
小府等問題的推斷銅溫酒樽銘文稱中陵胡傅,銅酒樽銘文,又稱勛陽陰城胡傅,皆為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同時所遣,胡傅當為造器的人名,然在兩器之中,所寫的三個籍貫不同,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稘h書·地理志》雁門郡陽縣,本器銘文作勛陽,從力不從刀,與《穎封泥考略》卷四“勛丞之印”,寫法正同?!杜摹酚袆鬃譄o刷字,可證今本地理志煽陽縣扇字從刀,為傅寫的誤字。
銅盤銘文中“上郡小府”四宇,當為上郡太守官署中少府所造。與胡傅兩器不是一回事,但時代可能相同。在兩漢少、小兩字通用?!稘h書·循吏文翁傅》云“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 強叔 等十余人,親自舫厲,遣詣京師,受業(yè)博士,或學律合。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鷹計吏以遣博士”顏師古注云∶“少府,郡掌財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贝宋鳚h郡賜甕少府之證。又《居延漢篇考釋》釋文七百,有簡文云∶“三月丙午, 強掖長史延行太守事, 肩水倉長渴兼行丞事,下膈國農都尉小府、縣官,承書從事,下當用者,如韶書?!贝宋鳚h廄國都尉及農都尉,皆沒有少府之證。又倉頡廟碑陰,有少府史題名。此東漢時縣膈也殷有少府史,專管一縣的財物,范國當此郡和都尉所隔的少府較小。本器為上郡少府之物無疑。有人疑為是上郡水府四字,不但漢人寫小、水二字,篆法結構不同,在官制只有水長的名稱,(如漢印有"強掖水長",封泥有"蜀郡水長”之類)無水府的名稱,(僅有泉府、弩府、徒府之名)這種解甕,是不能成立的。
3.器物的年代、定名和重量關于器物的年代,銘文配胾很清楚,即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距今已有1989年,比我省過去發(fā)現的離石漢墓烏獸人物畫像石早183年,為我傭今后鑒別西漢文物,增加了一種標尺。
鯛器中的溫酒樽和酒樽,都是我倜以往在漢代器物中,最常見的器形,一般定名為奩和鑒,但現在銅器本身銘文,都作酒樽,是漢代所特有的酒器形式。它的容量和重量,銅酒樽銘文記重為百二十斤。以現在市秤敕曦,合57市斤,也就是一市斤等于漢秤的2.105斤。溫酒樽銘文的記重為二十四斤,合今12.7市斤,也就是現在一市斤等于漢秤1.89斤。按一般漢代銅器銘文中有專門配戴容量的。此器不配容量,所以我傭認為全銘文記載的可能是指器物本身的重量。(本文銘文考釋由陳直先生校正過,特此致謝)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