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首都 宗周豐鎬是也

先貼一下宗周的定義,因為某地人多半是史盲,只相信本地民科
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毛詩正義·卷四·王黍離詁訓傳》) 成王歸自伐奄,在於宗周鎬京。(《尚書正義·卷十七·多方》) 宗周即鎬京也,於彼不解,至此始為傳者,宗周雖是鎬京,文無“豐鎬”之字,故就此解之。(《尚書正義·卷十八·周官》) 宗周,鎬京。豐,文王所都。(《尚書正義·卷十八·周官第》) 宗周者,為天下所宗,止謂王都也。武王已都於鎬,故知宗周是鎬京也。(《尚書正義卷·十五·召誥》)
周文王滅崇(位于陜西關中,夏禹之父鯀所封之地)后,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周武王時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所載的:“文王作邑于豐”和“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豐京是宗廟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作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豐鎬區(qū)域內創(chuàng)造了極其燦爛的農耕文明?!对娊洝ぶ茼灐ぽd芟》就寫出了“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钡霓r忙圖景,“載獲濟濟,萬億及秭。為酒為醴,以洽百禮?!钡呢S收景象。
繁盛而豐富的鎬京在經歷了犬戎劫掠一空后,又遭大火。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洛邑,由此揭開東周歷史的序幕。多年后,東周一位朝中大夫途經宗周之地,看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泵鎸覈拮儭⒆趶R盡毀,返回故京的詩人內心沉痛。他向上蒼發(fā)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他的詩句被收錄在《詩經·王風》的第一篇《黍離》中。










西周早期蠶紋方鼎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花園村出土。長方體,長方形口,雙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棱角與每面中各有一扉棱,大面上層鑄4只“S”形蠶紋,云雷紋地,蠶紋下飾勾連紋,其余部分飾乳釘;小面上部施兩蠶紋,下飾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細,飾獸面紋。腹內壁鑄銘文5行29字與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豐京,王賜□□進金,肆奉對揚王休,用作父辛寶□?!贝硕r代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鳳鳥紋方座簋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花園村出土。敞口束頸,鼓腹,圈足,下連方座,腹兩側設鳳鳥形耳。口沿下飾4只鳳鳥紋圍繞一周,其間飾浮雕獸面;腹部4只鳳鳥布滿,以扉棱相間,圈足飾變形竊曲紋;方座四面各飾鳳鳥6只圍繞一周,中間長方形內無紋飾。通體以云雷紋作地,形成三層紋飾。整體以鳳鳥紋為主,形態(tài)略有差異,其圓目,尖喙,高冠,長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動活潑。內底有銘文3行18字:“唯九月,□叔從王員征楚荊,在成周□作寶簋。”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吳王姬鼎
西安市長安區(qū)灃鎬遺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兩道弦紋,其間飾一周竊曲紋。內腹有銘文3行20字:“吳王姬乍(作)南宮史叔□(飼)鼎,其萬年子子孫孫寶用。”其造型與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銅鼎相似,應是西周晚期之物。該鼎是在“文革”期間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見到,生產隊得知為珍貴文物,應屬國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員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環(huán)帶紋鼎
出土于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馬王鎮(zhèn)一座西周墓葬。寬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獸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棱,其間飾竊曲紋一周,腹部飾環(huán)帶紋。內腹部鑄有族徽與文字“□”“冊”。
該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該件最大,應屬列鼎。對列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張懋先生對此鼎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與文字稱其為“寧戈鼎”。通過對寧戈方壺、梁其壺、史頌鼎和鼎的綜合研究,其具體時代為西周宣王時期。
西周衛(wèi)簋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頸,鼓腹,獸耳,圈足,下連方座。蓋、口下、腹與方座均飾饕餮紋。饕餮如牛面,形象兇猛,眉、眼、鼻突出,云雷地。蓋與腹內底有銘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宮,榮白右衛(wèi)內即位,王曾令衛(wèi),易赫市攸勒。衛(wèi)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且考寶尊簋,衛(wèi)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p>
西周晚期叔父鼎
西安市長安區(qū)灃鎬遺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谘叵率﹥傻老壹y。內腹壁有銘文5行25字:“佳(唯)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作)寶鼎,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焙箬T有族徽。銘文字體嚴謹,圓轉秀美。從造型與銘文看應屬西周晚期器。
西周晚期太師小子簋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斂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設三獸足。有蓋,蓋頂有圈形握手。蓋面緣與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周重環(huán)紋,余飾瓦紋。蓋與器內銘文相同,各為4行33字:“太師小子□乍(作)聯(lián)皇考室尊簋,□□眉壽康□純佑□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從銘文可知,鑄簋人是“小子□”。銘文字體圓潤,凝重,工整。從造型特點看,應屬西周晚期器。出土于窖藏。共出19件器物,計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蓋1件。3件簋造型、紋飾相同。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獸蹄足??谘叵率┮恢苤丨h(huán)紋與一道凸棱。外底范線明顯。內腹壁有銘文15字:“□(許)男乍(作)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迸c該器同時出土的共有銅器5件,從造型、紋飾與同時期器物看,為西周晚期之物。
西周早期伯簋
西安市長安區(qū)豐鎬遺址大原村出土。蓋與器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雙獸首耳,垂珥,蓋頂有圓形握手。蓋與器口沿對應設浮雕獸首,兩側由勾連紋組成夔紋,其夔紋又以獸面為中心兩側對應構成饕餮紋圍繞一周。腹部設同樣紋飾,圈足上變形勾連紋組成夔紋一周。在蓋與腹內底各有銘文:“白(伯)乍(作)彝”三字。
豐鎬遺址斗門鎮(zhèn)花園村出土的西周文物
1981年冬,花園村發(fā)現(xiàn)西周中期青銅器窖藏。
出土“伯鼎” 有銘文3字。“ 伯姜鼎 ” 有銘文。 “禽鼎甲 ”有銘文。 “ 禽鼎乙 ” 有銘文。 “輯蠅進方鼎 ” 有銘文?!?磐蛆瓤” 有銘文。 “讀簋” 西周昭王時器物,有銘文。 “ 笛爵”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 作尊彝卣”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戍佩卣”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燕父卣 ”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作尊彝尊 ” 西周中期,有銘文。 “戍佩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銘文。 “燕父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銘文。“ 揖姐壺”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揖姐進壺”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公墼”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 “公蠶” 西周早期器物。有銘文,以上出土青銅器,均有銘文,大部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豐鎬遺址出土的西周文物
冊 鼎 1982年春,馬王鎮(zhèn)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有銘文2字為“冊嘲”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寶彝鼎 1967年,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為方唇外折,立耳、圈底、蹄足、口沿下飾重環(huán)紋和弦紋各一道,通高32厘米,口徑32厘米,腹深17厘米,內壁鑄銘文為“作寶彝”3字i“作”與“彝”2字不清?,F(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寶鼎甲 1954年,斗門鎮(zhèn)普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37.5厘米,耳高7.8厘米,口徑31.2厘米,足高13.5厘米,直耳,柱足,足上飾一獸面,頸飾花紋一道,銘文為“作寶鼎”3字,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作寶鼎乙 此器出土時間、地點及收藏單位均同“作寶鼎”甲。
臣重父乙鼎 1983年,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 圖徽,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叔作旅鼎 1951年,斗門鎮(zhèn)普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通高15厘米,口徑18.5厘米,腹圍61厘米,口沿為夔紋,銘文為“叔作旅鼎”4字,銘文在口內,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銘文為“木父丙祖辛”5字,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鼎 1982年1月,馬王鎮(zhèn)新旺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銘文為“富鋝作父乙寶鼎”七字,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載鼎 1973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為圓口深腹,雙耳為絢索狀立于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細,口沿下有一周饕餮紋,分為6組,三足上部為獸面紋,其下有二道弦紋。通高74厘米,口徑55厘米,壁上銘文為“載作寶鼎子子孫孫永用”10字,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侯鼎 1964年l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私(蔡)醫(yī)(庚)蟄(獲)巢,粵 (掠)早(厥)金宵,用作輩(旅)鼎”12字,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男鼎 1967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雙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飾重環(huán)紋一周和弦文一道,高38厘米,口徑38.57厘米,銘文為“釜(許)男作成姜逗(桓)母般(騰)晦(尊)痛(鼎)子子孫孫永寶用”17字。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淺腹、附耳、獸足,通高22厘米,口徑31.5厘米,銘文為“銜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街其蒿年子子孫孫永寶用”2l字,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史富鼎 1980年春,馬王鎮(zhèn)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銘文為“史蟲(惠)作寶鼎。蟲(惠)其遣月魍,捐化椏魔,寺屯魯令(命)蟲(惠)其子子孫孫永寶用”28字?,F(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多友鼎 1980年10月,斗門鎮(zhèn)下泉村出土,西周貓王世(亦有認為是厲王世)器物,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也是豐鎬地區(qū)出土西周銅器銘文最長的一件,全文22行,共277字,銘文記載此時西周王朝與嚴狁戰(zhàn)爭的情況,銘文為 (師)。易(鍋)女(汝)圭蕭一、湯(錫)鑲一睛(肆),臼f鏊百勻(鈞)。多友敢搜(對)搗(揚)公休,用乍(作)蹲(尊)鼎,用甸(朋)用各(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贝硕Σ仃兾鳉v史博物館。
伯庸父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此八器銘文均相同,銘文為“白(伯)章(庸)父乍(作)吊(叔)姬鬲,永寶用”10字,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寶獻 1954年,斗門鎮(zhèn)昔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41.2厘米,耳高7.6厘米,口徑27.2厘米,甑底有十字形簞,三獸足,銘文為:“寅獻”2字,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簋甲、乙二器 甲簋1980年出土于馬王鎮(zhèn),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乙簋1959年6月出土于馬王村,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均為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相同,均為:“Q”字。
魚簋甲、乙二器 1962年,長安縣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銘文相同,均為“Q”字,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口父癸簋 1976年,馬王鎮(zhèn)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口父癸”3字,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畏父乙簋 1967年10月,馬王鎮(zhèn)大原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畏父乙”3字,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搔父辛簋 1951年,斗門鎮(zhèn)昔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銘文為“欺父辛”3字,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長由簋甲、乙二器 1954年,斗門鎮(zhèn)普渡村出土,西周穆王時器物,通高2l厘米,蓋高28厘米,口徑20厘米,腹圍20厘米,圈足高2.5厘米,足徑17厘米,耳長2.5厘米,蓋及項各有花紋一道,器和蓋均有銘文,兩器銘文相同,銘曰:“長由乍(作)寅蹲(尊)(簋)”,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莫簋 1961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銘文為“莫乍(作)日辛蹲(尊)寶99(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幕”16字,現(xiàn)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史宣簋 1980年,馬王鎮(zhèn)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銘文為“史寅(惠)乍(作)寶9R(簋),寅(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16字。
是宴簋甲、乙二器 1973年5月,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圈足、有蓋、附耳、蓋頂飾蟠龍紋,帶蓋高21.5厘米,口徑22厘米。蓋底銘同,銘文為“隹(唯)十月,是嬰(婁)乍(作)文考寶毆(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乙簋銘文與甲簋同,此2簋銘均鑄于器、蓋,銘文亦相同。
伯梁父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4器均為西周晚期器物?,F(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此4簋,器和蓋均鑄銘文,且銘文相同,銘曰:“白(伯)仍(梁)父乍(作)榔姑障(尊)毀(簋),子子孫孫水寶用?!?/p>
伯喜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F(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器、蓋同銘,4器銘均同,銘曰:“白(伯)喜乍(作)膚(朕)文考刺烈)公蹲(尊)毆(簋),喜其萬年,子子孫孫其永寶用?!?/p>
孟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穆王時器物,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銘文為“孟曰:膚(朕)文考泉(暨)毛公,遣中(仲)征燕需,毛公易(錨),朕(朕)文考臣自早(厥)工,封飄(揚)般(朕)考易(鋁)休,用宦斂(茲)彝,乍(作)早(厥)子子孫孫其圭<永)寶?!奔住⒁?、丙3器銘文相同。
衛(wèi)簋甲、乙、丙、丁4器 1973年5月,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恭王時器物,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毆下有方座,上有蓋。蓋、腹、座皆饕餮紋,獸形耳,帶蓋高31.6~32厘米,口徑2l厘米,銘文57字。銘文為“佳(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格)于康宮,受(榮)白(伯)右衙內(人),即立(位)。王曾令(命)衛(wèi),蹋(錨)赤市(鈸),攸(鏊)勒。街敢封飄(揚)天子不(丕)顆休。用(作)膚(朕)文且(祖)考寶障(尊)毆(簋)。衛(wèi)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甲、乙、丙、丁4器銘文相同,且器蓋銘文亦相同。
五年師 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馬五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銘文“隹(唯)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師 ,令(命)女(汝)羞追于卉’。僻女(汝)千五易(鍋)霧(簦),盾生皇耋內,戈碉gR、釋必(枇\)、彤沙(縷)。敬母(毋)散(敗)速(績)。旌敢易(揚)王休,用乍(作)寶毀(簋),子子孫孫永寶用。”此3器銘文相同,且器、蓋均有相同的銘文。
元年師旌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銘文“隹(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才(在)減底。甲寅,王各(格)瑚,既(即)立(位),逞公人右?guī)熿?,?即)立中廷。王乎(呼)乍(作)冊尹克冊命師旌曰: ‘倘于大左,官嗣(司)叟逞(苑),左又(右)師氏。易(錨)女(汝)赤市(軟),同黃(衡)鹿嬸。敬瓶(夙)夕用事,”旌捧(拜)頤(稽)首,敢封飄(揚)天子不(丕)額,魯休令(命)。用乍(作)膚(朕)文且(祖)益中(仲)障(尊)毆(簋)其遭(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簋甲蓋銘中“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王乎乍冊尹克冊命師旌”中脫“克”字,“左又師氏”的“又”,均作“右”。簋乙器銘基本同甲簋,唯“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敢對飄天子不頸魯休令”的“飄”字作“易”,器蓋銘亦基奉同甲簋,唯“左右?guī)熓稀钡摹坝摇弊鳌坝帧?。丙簋器銘,基本同甲簋,蓋銘同乙簋。丁簋器,丁簋器銘同丙器,蓋銘同乙簋。
霉爵 1963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現(xiàn)藏市文管會。銘文“裹”1字。
山爵甲、乙2器 1967年,馬王鎮(zhèn)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現(xiàn)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銘文“山”1字。
爵 1963年,馬王鎮(zhèn)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F(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


下圖為多友鼎及銘文,其中”京師“即為鎬京。還要必要提一句,西周豐京是世界上最早被稱為“京”的城市


唯十月用。
玁狁放興,廣伐京師。告追于王,命武公遣厥方士,差追于京師。武公令多友,率公車,差追于京師。
癸未,戎伐荀,卒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搏于邦。多友有斬首執(zhí)訊,片以公車。斬首二百有又五人,執(zhí)訊廿又三人,孚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卒覆。
荀人屬國搏于龔,斬首卅又六人,執(zhí)訊二人,孚車十乘。
從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又斬首、執(zhí)訊。乃趕追至于楊冢。公車斬首百有十又五人,執(zhí)訊三人。唯孚車不克,以卒焚;唯馬驅盡覆,獲京師?(缺一字)孚。多友乃獻孚馘訊于公。武公乃獻于王。乃曰武公曰:“汝既靜京師,賚汝,賜汝,土田,丁酉?!?/p>
武公于獻宮,乃令向父招多友迺徙于獻宮。公親見,曰多友曰:“余肇事汝休,又成事多禽,汝靜京師。賜汝圭鬲一,湯鐘一肆,鐈鋈百勻?!?/p>
多友敢對揚公休,用作尊鼎,用朋用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這事發(fā)生在十月。玁狁猖獗,大舉進犯京都。周王處境告急,傳令武公派軍隊支援首都。武公命令多友,率領軍隊,馳援京都軍民。
癸未這一天,軍隊征討荀地,俘虜敵軍。多友往西繼續(xù)追趕,第二天清晨(甲申日),在邊界交戰(zhàn)。多友駕馭軍車,親自斬首執(zhí)訊。此役斬首205人、執(zhí)訊23人、繳獲軍車117輛,敵軍四散潰逃。
追隨荀國的附屬軍隊聚集龔地,負隅抵抗。兩軍交戰(zhàn),又斬首36人、執(zhí)訊2人、繳獲戰(zhàn)車10輛。乘勝追擊到世地,兩軍交戰(zhàn),多友又有斬首、執(zhí)訊。又追擊到楊冢再戰(zhàn),斬首敵軍115人、執(zhí)訊3人,沒有再繳獲軍車,都與死尸一起焚燒。雖然軍馬四處逃散,但解救了被俘虜?shù)木熫娒瘛?/p>
多友將戰(zhàn)利品斬首的耳朵和俘虜?shù)冉唤游涔?,武公將其獻給周王。周王對武公說:“你能勤王平定京師,賞賜你田地和犒賞軍士的美酒?!?/p>
武公在獻宮,讓向父招呼多友來到獻宮。在獻宮,武公接見多友,并對他說:“是我啟用你謀事業(yè),你能勝任并擒敵諸多,維護了京師安?!,F(xiàn)在獎勵你一個寶鬲、一個湯鐘、百斤銅錫。”
多友為了彰顯武公的恩惠,把賞賜的金屬做成寶鼎,用于招待親朋好友。但愿子子孫孫永遠流傳使用。
說豐鎬是軍事過渡性堡壘的,多半是以@洛斟鄩為首的一眾落學家們,不但截圖截半邊,而且還斷章取義


許宏老師也說了,洛邑在西周就是輔都,輔都是什么?


誰告訴你兩京就是有兩個首都的?搞笑?一個京師首都和一個東都陪都合成兩京,學界共識,只有陪都人受傷的世界
西周首都是鎬京,直到西周滅亡,人家楊寬在書里都寫過了,你是不識字?

河南大學教授程遂營也百家講壇上明確地表示洛邑是周王為了管理東部地區(qū)而建的陪都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王士祥教授作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社科年度人物同樣認為東都是陪都

中國史學界眾多專家的一致共識

說你們是陪都,你們急得跳腳。怎么,你們不尊重歷史我們也得跟你們一樣?是陪都就是陪都,不承認就算了,反而還反咬一口,來拉踩豐鎬和長安的地位,是何居心?拿個民國時期的西京籌備委員會來混淆視聽,我明確的告訴你,西安在民國沒有做過一天陪都,西京籌備只是紙上談兵,反倒是你們當個個行都老二。真是為了黑臉都不要了

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真是天大地大,不如你們的嘴大。《豐鎬考古八十年》這本書自己去買,我沒義務教你怎么翻書。另外至于抹黑西安豐鎬是軍事基地的,純屬是不長腦子,人家何駑老師早已辟謠過了只有你們在裝瞎

西安豐鎬入選百年考古大發(fā)現(xiàn),咋,國家是不是還沒你們懂?
不知道貴地所謂的“西周首都”有沒有入選什么大發(fā)現(xiàn)?反正長了張嘴就會噴了是吧?自己家里是什么樣子慫管是吧?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馀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strong>
咋,古代人是不是還沒你們民科懂?史書里寫的也能裝瞎,是不是整個中國歷史你們都不承認了?
還有史霸說“居洛邑”就是首都的。hh,周王在你那待幾天就是首都了?那我到你家待幾天是不是也是你爹了?真是被貴地民科摧殘得不淺,史書記載都不認了
對于何尊銘文的解讀,各位專家也有不同的解讀,至今仍沒有定論。某地人總愛拿沒有定論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論據(jù),實在可笑
“1963年陜西寶雞市何尊出土后,唐蘭先生曾將前兩句釋為:“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彼J為當時周朝已經正式從鎬京遷都到成周。但由于無法解釋文獻與青銅器中仍然大量顯示宗周、豐、鎬、蒡京為后來整個西周的政治中心,所以唐蘭先生又補充說:“但是后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還是在宗周,一直到幽王時西周王朝覆滅,平王才真正東遷?!盵1]
馬承源先生認為,“遷”這個字應讀“堙”,是“堆土造城”的意思,指的是“營造洛邑,而不是東遷洛邑”。[3]后來他又將這個字釋做是“壅”,仍認為營建之意。[4]
張政烺先生認為,“遷宅”是《尚書·召誥、洛誥》中的“相宅”之意[6],也就是考察建都之意。孫斌來先生亦認為此說“至確”[7]。
楊寬先生認為,第一句的斷句應該是“唯王初遷,宅于成周”。他雖然認為該字為“遷”的古體“遷”,但他依據(jù)《說文解字·遷》的古義解釋:“遷,登也”,認為此處的“遷”不是指周成王初期遷宅到成周,而是周成王“初登王位,居住在成周”[8],是踐祚之意。他認為“遷宅”二字不應連讀,“周天子經常居于鎬京(即宗周)聽政,有時也來到成周處理政務”。這一觀點被廣泛接受,后來楊寬先生在其著作《西周史》中也對這一句意有專門篇章進行詳細論述。
劉蕙孫先生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個“遷”是指“遷的是商的大邑”[9]。
李民先生也認為“遷”的遷居對象是“殷人”[10]。
李仲操先生也認為是遷殷頑民于洛邑。
李學勤先生認為這個字形不是“遷”,而是“禋”,是祭祀之名,并斷為“唯王初禋”[12],認為沒有遷都之意,洛陽是東都。
包括上面的@洛斟鄩,截圖截半邊,斷章取義何駑老師的話,也就能騙騙那些烏合之眾罷了。畢竟像他們那些史霸說的話,誰會當真


《詩經》中關于西周首都豐鎬的詩
王風⑴·黍離⑵
彼黍離離⑶,彼稷之苗⑷。行邁靡靡⑸,中心搖搖⑹。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⑺!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⑻。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
《王風·黍離》寫遠行者經過西周鎬京,見宗廟宮室遺址,黍稷離離,抒發(fā)他內心的憂傷。作者在寫法上采用了一種物象濃縮化而情感遞進式發(fā)展的方式,因此這首詩具有寬泛和長久的激蕩心靈的力量。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xiàn)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fā)展,在迂回往復之間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蔥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歷的戰(zhàn)火也難覓印痕了,只見那綠油油的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萋萋。“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回應的,只能質之于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回應,此時詩人郁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征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長歌當哭。
《鄭箋》云:“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周,王城也,謂之東周。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于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于《國風》焉?!?/p>
《文王有聲》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追來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王后烝哉!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释鯚A哉!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释鯚A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豐京和鎬京,正是周之先王奮發(fā)有為的根據(jù)地,正是大周王朝如旭日東升的開始。他有“四方大同”的雄渾氣魄!
小雅·魚藻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這首詩是對周王在鎬京宴飲之樂的贊美。
第一節(jié),“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濒~兒穿梭水藻中,頭腦肥大盡情游。周王住在鎬京中,逍遙快活飲美酒。
第二節(jié),“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魚兒穿梭水藻中,尾巴長長盡情游。周王住在鎬京中,逍遙快活飲美酒。
第三節(jié),“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魚兒穿梭水藻中,環(huán)繞菖蒲盡情游。周王住在鎬京中,安居享樂好地方。
總結一下,說西安豐鎬不是西周首都的,多半是某地人;說西周陪都是首都的,還是那群人,歸根結底是偷慣了,老毛病改不了。諸多專家學者的共識能拿偽史拉踩西安豐鎬的歷史地位,真的很符合某地撒潑打滾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