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13年發(fā)掘簡報
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13年發(fā)掘簡報
選自《考古》2018年01期,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周家莊遺址位于山西絳縣橫水鎮(zhèn)周家莊和崔村之間,北依絳山,南臨涑水,遠眺中條山。遺址總面積達500余萬平方米,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里岡等考古學(xué)文化時期,以及周、漢、宋等時代的遺存,其中龍山時期遺存分布最為廣泛,面積達400余萬平方米。2007年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周家莊遺址進行發(fā)掘。2013年春季,為了解該區(qū)域龍山時期遺存的堆積情況,我們在遺址中部布60米×3米的探溝6條,自南向北依次編號為TG15~20,各條探溝又分為30米長的東、西兩部分,編號以E、W進行區(qū)別。下面簡要報道此次發(fā)掘的情況(圖一)。
一、堆積概況
本次發(fā)掘區(qū)的地層堆積不甚復(fù)雜,第1層為現(xiàn)代耕土層,第2層為近現(xiàn)代活動形
成的堆積,除了TG16,其余探溝內(nèi)的龍山時期遺跡疊壓于該層下。下面以TG15E、TG16E、TG18E和TG20W為例介紹發(fā)掘區(qū)的地層堆積情況。
(一)TG15E
第1層:淺灰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25~0.45米。包含草根、瓦片、碎石、陶片等。該層為現(xiàn)代耕土層。
第2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致密。厚0.1~0.45米。包含瓦片、石塊、瓷片、陶片等。該層為近現(xiàn)代活動層。該層下疊壓H333~336、H340、H342~346、H349~351、M191、M192、M194~199、M201、M202等遺跡,
除少量為近現(xiàn)代擾坑,多數(shù)為龍山時期遺跡(圖二)。
第2層下為生土。
(二)TG16E
第1層:灰黑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21~0.4米。包含植物根莖、瓦片、鐵釘?shù)取T搶訛楝F(xiàn)代耕土層。
第2層:淺黃色土,質(zhì)地略疏松。厚0.15~0.34米。出土碎磚、瓦塊、黑白瓷片以及少量早期陶片。該層為近現(xiàn)代地層。
第3層:淺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厚0.26~0.28米。出土少量陶片、瓦片、獸骨。該層為近現(xiàn)代地層。
第4層:淺黃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11~0.44米。出土少量陶片、鐵釘、瓷片、獸骨。該層為近現(xiàn)代地層。
第5層:淺黃色土,土質(zhì)致密。主要分布于探溝西側(cè),厚約0.5米。出土大量陶片、瓷片、獸骨,陶器可辨器形有鬲、罐等。該層為宋金時期地層。該層下疊壓M 204、M205、M206、H383、H395、H401、H417、H418、H421、H422、F50等遺跡。
第6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致密。主要分布于探溝西側(cè),厚約0.5米。出土少量陶片、瓷片等。該層為宋金時期地層。
第7層:淺褐色土,土質(zhì)較致密。主要分布于探溝西側(cè),厚0.4米。幾乎未出土遺物。該層年代尚不能判定。該層下疊壓H402等遺跡(圖三)。
第7層下為生土。
(三)TG18E
第1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厚0.18~0.25米。夾雜大量植物根莖、木炭屑。該層為現(xiàn)代耕土層。該層下疊壓G15、M190等遺跡。
第2層:淺黃褐色土,土質(zhì)略疏松。厚0~0.2米。出土布紋瓦片、青花瓷片、鐵釘?shù)?。該層為近現(xiàn)代活動層。該層下疊壓G16等遺跡。
第3層:灰褐色土,土質(zhì)致密。厚0~0.65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該層為龍山時期堆積。該層下疊壓H337、H352、H353、H375、G17、M193、F45等遺跡。
第4層:紅色土,土質(zhì)致密。分布于探溝中部。厚0~0.25米。未出土遺物,似為次生土。
第4層下為生土(圖四)。
(四)TG20W
第1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2~0.25米。夾雜大量植物根莖、木炭、陶瓷片等。
第2層:淺黃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厚0~0.45米。出土少量瓦塊和青花瓷片。該層是近現(xiàn)代活動層。該層下疊壓H348、H358、H388~H391、H398~H400、H405、
H406、H416、G19等遺跡。
第3層:淺灰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0.65米。夾雜料礓石和草木灰,出土少量陶、石器和獸骨。該層為龍山時期堆積。
第4層:淺紅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厚0~0.6米。出土少量陶、石器。該層為龍山時期堆積。該層下疊壓H365、H366等遺跡。第5層:淺褐色土,質(zhì)地疏松。厚0~0.5
米。夾雜少量料礓石和草木灰,出土陶、石、骨器。該層為龍山時期堆積。該層下疊壓F48、G20等遺跡。
第6層,紅褐色花土,土質(zhì)致密。分布于探方中東部,厚0~0.2米。夾雜青燒土塊,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豆等。該層為龍山時期堆積。
第6層下為生土(圖五)。
二、遺 跡
(一)房址
共發(fā)掘6座,其中地穴式房址2座、半地穴式房址4座。
F45地穴式房址,位于TG18E西部,延伸入北壁,被G17疊壓,打破生土。房址平面原應(yīng)為圓角方形,直壁,平底,均經(jīng)修整。發(fā)掘部分東西最大長3.4、南北最大寬0.9~2.65、深0.1~1.05米。西南和西北角有厚約0.08米的紅燒土灶面,其中西南部灶面呈不規(guī)整的圓形,直徑約1.2米;西北部灶面略呈長條形,長0.65、寬0.25米。一個柱狀的白灰硬塊橫向嵌入東壁,略呈圓柱體,質(zhì)地堅硬,表面粗糙,長約0.28、橫截面直徑約0.16米。房址內(nèi)填灰黃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等(圖六;圖七)。
F46半地穴式房址,位于TG17E東部,部分延伸入南壁,被TG17第7層和H359打破。平面呈圓角方形,現(xiàn)存邊長約2.5米。門道位于房址北側(cè),被H359打破,殘寬0.75~0.96、殘長0.4米。房址被晚期堆積破壞嚴(yán)重,殘深0.06~0.36米。房址底部較平,地面尚存0.02~0.03米厚的白灰面,正中為正方形紅燒土灶面。房址內(nèi)填灰褐色土,土質(zhì)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等(圖八;圖九)。
(二)灰坑
共發(fā)現(xiàn)90座,分為直壁平底、斜壁平底、圜底、袋狀及形狀不規(guī)則等幾類。
1.直壁平底坑20座。
H344位于TG15E東部,疊壓于第2層下,打破H346。平面近橢圓形,壁略粗糙。直徑0.6~0.96、深0.5米??觾?nèi)堆積為灰褐色土,夾雜少量料礓石,土質(zhì)致密。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折肩罐、圈足罐等(圖一〇)。
H365位于TG20W中部,疊壓于第4層下,打破第5層、G20及生土。平面呈圓形??趶?.9、最大深0.75、底徑1.8米??觾?nèi)填淺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陶器可辨器形有鬲、甗、斝、扁壺、單把杯、鬶等(圖一一)。
H376位于TG18W東部,延伸入探溝北壁,疊壓于G17下,打破H419及生土。平面略呈半圓形。直徑約4.25、殘深0.52~1.13米。坑內(nèi)填紅黃雜色土,土質(zhì)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圖一二)。
2.斜壁平底坑26座。
H384位于TG17W東部,南、北延伸入探溝南、北壁,疊壓于第4層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狀不甚規(guī)則??涌跂|西最大寬3.2、深0.67米??觾?nèi)堆積分兩層,分別為深褐色和黃褐色土,土質(zhì)均較疏松,夾雜炭屑、紅燒土等。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圖一三)。
H409位于TG16W中部,延伸入探溝北壁,疊壓于第7層下。平面形狀不規(guī)則。深0.75米。坑內(nèi)堆積分為兩層,分別為灰色土和灰褐色土,土質(zhì)均較疏松。第1層出土大量陶片、少量獸骨、2件石器、1件蚌器;第2層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圖一四)。
3.圜底坑31座。
H371位于TG19W東部,延伸入探溝北壁,疊壓于第3層下,打破H394。發(fā)掘部分平面呈半橢圓形。現(xiàn)存最大口徑約4.02、深2.17米。坑內(nèi)堆積可分為五層。第1~3層分別為灰褐色、黃褐色及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致密,最大厚度分別為0.58、0.5、0.42米,出土少量陶片。第4、5層分別為灰褐色、淺灰色土,土質(zhì)疏松,最大厚度分別為0.58、0.61米,出土大量陶片及少量獸骨(圖一五)。
4.袋狀坑12座。
H378位于TG17W西部,南部延伸入探溝南壁,疊壓于第5層下,打破生土。發(fā)掘部分平面略呈半橢圓形,底近平。東西最大口徑約1.5、南北最大口徑約1.08、深1.65、底徑1.66~2.64米??觾?nèi)堆積可分五層,分別為紅褐色、灰褐色、暗紅色、棕紅色、暗黃色土,第1、3、4層土質(zhì)較致密,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第2、5層土質(zhì)疏松,出土較多陶片和獸骨(圖一六;圖一七)。
H383位于TG16E中部,疊壓于第5層下,打破生土。平面略呈橢圓形,底較平。東西最大口徑1.83、南北最大口徑2.5、底徑2.83~4、深1.5米??觾?nèi)堆積可分六層,分別為灰黑色、黑褐色、淺灰色、紅褐色、灰黑色、淺黃色土,第4層土質(zhì)較致密,其他層土質(zhì)疏松。第1、2、5層出土遺物較多,包括大量陶片及一些獸骨、石器等。第3、4、6層出土遺物略少,包括少量陶片、石器及獸骨等(圖一八;圖一九)。
H420 位于TG16W中部,延伸入探溝北壁,被G18打破,打破生土?,F(xiàn)存坑口呈半圓形,底較平。最大口徑約1.5、最大底徑2.53、深1.9米??觾?nèi)堆積可分五層,分別為褐色、黃褐色、黃色、褐色、黃褐色黏土,土質(zhì)致密。出土遺物較少,僅有少量陶片及獸骨(圖二〇)。
5.形狀不規(guī)則坑2座。
H377位于TG17W中部,延伸入探溝南壁,疊壓于第4層下,打破生土。發(fā)掘部分坑口略呈半橢圓形,坑壁不規(guī)整,東壁為斜坡,北壁略內(nèi)收,底較平。東西口徑約2.85、南北口徑約1.24、深1.25米。坑內(nèi)堆積可分三層,分別為深褐色、黃褐色及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夾雜少量炭粒和紅燒土粒。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圖二一)。
H392位于TG17E西部,延伸入探溝南壁,疊壓于第9層下,打破第10層和F49。發(fā)掘部分平面略呈半圓形,東、北壁外弧,西壁較斜,底近平。最大口徑約3.25、最大深1.5米??觾?nèi)堆積可分四層,第1、3層分別為灰褐色、黃褐色土,第1層夾雜少量料礓石;第2、4層為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均較致密,包含物較少,出土少量陶片及獸骨(圖二二)。
(三)墓葬
共17座,其中中型墓1座、小型墓16座[1]。TG16內(nèi)3座,TG18、TG19內(nèi)各2座,TG15內(nèi)10座。多為西南-東北向,個別為西北-東南向。這些墓葬少見互相疊壓、打破關(guān)系,且分組排列,布局應(yīng)經(jīng)過規(guī)劃。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不見隨葬品。
M 190位于TG18E中部,疊壓于第1層下,打破第4層。長2.25、寬0.55、深約1.91米。墓內(nèi)填黃紅色花土,上部致密,下部略疏松。人骨保存較好,仰身直肢(圖二三)。
M205位于TG16E中部,疊壓于第5層下,打破生土。長2、寬0.56、深0.37米。墓內(nèi)填黃紅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人骨保存較好,仰身直肢(圖二四)。
三、出土遺物
(一)陶器
陶器多為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灰陶,還有少量夾砂褐陶和泥質(zhì)黑陶。多為手制,少量泥質(zhì)陶有輪制痕跡。紋飾以繩紋為大宗,還有籃紋、弦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杀嫫黝愑须p鋬鬲、單把鬲、斂口斝、甗、折肩罐、溜肩罐、鼓腹罐、深腹盆、淺腹盆、豆、杯、扁壺、紡輪等。
鬲129件。夾砂陶,多為灰陶。飾繩紋??煞蛛p鋬鬲、單把鬲兩類。
雙鋬鬲107件。上腹部有雙鋬。據(jù)襠及足部的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66件。矮領(lǐng),袋足肥碩。據(jù)口沿差異可分為二亞型。
Aa型:54件。直口,方唇,矮直領(lǐng)。據(jù)沿面變化可分為三式。
Ⅰ式:8件。直口略侈,唇微外斜。唇部壓印繩紋,口沿下有一道弦紋。H354⑥∶26,沿外側(cè)斜向繩紋局部被抹??趶?6、殘高14厘米(圖二五,1)。G18③∶1,沿外側(cè)繩紋被抹,腹飾粗繩紋??趶?4、殘高8厘米(圖二五,10)。
Ⅱ式:43件。唇面較平,多壓印繩紋,緣內(nèi)微凸。H354④∶18,領(lǐng)上部繩紋被抹,腹飾斜向粗繩紋。口徑21.5、殘高21厘米(圖二五,9)。H373⑥∶33,領(lǐng)、腹飾中繩紋,口沿下有一道弦紋??趶?5、殘高14.8厘米(圖二五,3)。
Ⅲ式:3件。唇略內(nèi)斜,唇緣內(nèi)凸形成一道凸棱。H337③∶8,唇、領(lǐng)素面,腹飾中繩紋,內(nèi)壁有清晰麻點??趶?9、殘高16厘米(圖二五,15)。H412∶1,唇壓印繩紋,領(lǐng)、腹飾中繩紋。口徑28、殘高8厘米(圖二五,6)。
Ab型:12件。尖唇或薄方唇,沿外側(cè)有一周凸棱,凸棱下緣多轉(zhuǎn)折尖銳,凸棱飾斜向繩紋,頸部多貼一周泥條,上有指壓痕跡。H354④∶19,腹飾豎向中繩紋。口徑25、殘高12厘米(圖二五,1 4)。H361③∶6,腹飾斜向繩紋??趶?4、殘高6.8厘米(圖二五,2)。H376∶3,腹飾斜向繩紋??趶?4、殘高7.6厘米(圖二五,7)。H409①∶12,凸棱下緣轉(zhuǎn)折平緩,腹飾豎向繩紋??趶?6、殘高7.2厘米(圖二五,13)。
B型:41件。高領(lǐng),襠較矮,袋足較瘦。據(jù)領(lǐng)部差異可分為二亞型。
Ba型:29件。侈口,領(lǐng)部較矮。H354⑥∶25,斜方唇壓印繩紋,口沿下有一道弦紋,領(lǐng)飾弦斷繩紋,腹飾中繩紋??趶?3、高38厘米(圖二五,11;圖二六)。H354④∶16,斜方唇飾斜向繩紋被抹,口沿下有一道弦紋,領(lǐng)飾弦斷繩紋,腹部飾豎向繩紋??趶?7、高43厘米(圖二五,8)。
Bb型:12件??谖⒊蓿I(lǐng)較高,器形瘦小。H396③∶21,尖唇,胎較薄。領(lǐng)上部繩紋被抹,領(lǐng)中、下部及腹部飾繩紋??趶?6、殘高15.6厘米(圖二五,4)。H383⑤∶6,方唇壓印繩紋,領(lǐng)、腹部飾豎向繩紋。口徑14、殘高23厘米(圖二五,16)。
單把鬲22件。侈口,圓唇,口及腹上部有一個寬扁的橋形把手。H354③∶4,沿外側(cè)繩紋被抹,口沿下有一道弦紋,把手及腹部飾中繩紋??趶?5、高26.6厘米(圖二五,5;圖二七)。H416②∶4,把手與腹相接處壓印二個小乳丁,沿外側(cè)、把手及腹部飾繩紋。口徑9、高14厘米(圖二五,12)。
甗27件。夾砂灰陶。侈口,折沿,腹部置兩個把手,器內(nèi)中部有箅隔。腹部和三袋足飾繩紋。H409①∶6,圓唇,沿面有一道凹槽。沿外側(cè)素面??趶?6.4、高30.8厘米(圖二八,17;圖二九)。H373②∶1,斜方唇壓印斜向繩紋,口沿下貼一道泥條??趶?6、殘高11.6厘米(圖二八,10)。
斂口斝52件。多為夾砂灰陶,少量為灰褐陶或黑陶。方唇,斂口,斜腹,腹上部有兩個雞冠形耳,下接三袋足。據(jù)形體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44件。器形略小。腹飾繩紋??煞譃槎喰?。
Aa型:28件。沿外側(cè)素面。H411③∶7,腹飾弦斷繩紋,內(nèi)壁有麻點??趶?6.4、殘高19.2厘米(圖二八,5)。H 373⑥∶32,口徑16、殘高5厘米(圖二八,18)。
Ab型:16件。沿外側(cè)飾多道弦紋。H354⑧∶13,腹飾豎向中繩紋,襠部繩紋被抹,袋足飾中細繩紋。口徑17、高20厘米(圖二八,2)。H409①∶7,腹飾中繩紋。口徑24、殘高17.6厘米(圖二八,6)。
B型:8件。器形較大。斂口近直,腹飾繩紋和交錯附加堆紋。H405②∶5,沿外側(cè)紋飾被抹。殘高12厘米(圖二八,9)。H354⑧∶14,沿外側(cè)素面,殘高10.5厘米(圖二八,16)。G17②∶6,沿面內(nèi)凹,沿外側(cè)有一道弦紋。殘高12.5厘米(圖二八,8)。
折腹罐47件。多為泥質(zhì)灰陶或黑陶,器體多磨光。侈口,圓唇,束頸,折腹,小平底,整體瘦高。據(jù)口沿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36件。沿面較長。H392②∶4,折沿。沿外側(cè)籃紋被抹,腹飾弦斷籃紋。口徑14、殘高22厘米(圖二八,1)。H354③∶11,口徑14、殘高16厘米(圖二八,7)。
B型:11件。胎較薄。沿面略短,圓唇外翻,沿面內(nèi)凹。H354④∶24,肩部壓印一周麥穗狀紋。口徑12、殘高16厘米(圖二八,4)。H369②∶2,肩部有一周戳印紋??趶?7、殘高9.5厘米(圖二八,13)。弧腹罐 52件。夾砂灰陶或褐陶。器形較高,侈口,卷沿或微折沿,口徑較大,弧腹,平底。H354②∶4,圓唇內(nèi)折。沿外側(cè)飾豎向細繩紋,腹飾弦斷繩紋??趶?9、殘高16厘米(圖二八,12)。H396①∶3,方唇微外翻。沿外側(cè)豎向繩紋被抹。口徑34、殘高12厘米(圖二八,11)。H419②∶2,圓唇外翻。沿外側(cè)飾籃紋,腹飾弦斷籃紋??趶?7、殘高21厘米(圖二八,3)。
雙耳罐11件。多為泥質(zhì)黑陶。圓唇,口腹部以兩耳相連,鼓腹,平底。素面。H411①∶4,口徑11.6、底徑5.2、高14厘米(圖二八,15;圖三〇)。H373⑥∶11,口徑5.2、底徑4、高8厘米(圖二八,14)。
淺腹盆6件。泥質(zhì)灰陶或灰褐陶。敞口,沿面外翻,斜腹,平底。H354⑥∶40,沿外側(cè)紋飾被抹,腹飾方格紋??趶?3、底徑19、高9.2厘米(圖三一,5)。H354⑧∶25,沿外側(cè)素面,腹飾籃紋。口徑26.5、底徑14、高9厘米(圖三一,1)。
深腹盆39件。敞口,斜方唇,平底。H420①∶1,夾砂灰陶。斜腹。腹飾繩紋,間有多道弦紋??趶?9、底徑18.4、高23厘米(圖三一,11)。H373⑥∶19,斜沿,弧腹。腹飾籃紋。口徑28、殘高12厘米(圖三一,4)。
折腹盆5件。H354⑥∶41,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束頸,折腹,小平底。素面??趶?6、底徑9、高10.2厘米(圖三一,18)。
豆96件。泥質(zhì)陶。盤徑較大,圈足。據(jù)豆盤和柄的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42件。多為灰陶或灰褐陶。豆盤寬沿微折,腹外弧,豆柄較粗。M197∶2,灰褐陶。素面。盤口徑29.6、圈足徑22.8、高17.6厘米(圖三一,3)。H373⑥∶14,寬沿,深盤腹。盤口徑25.2、圈足徑15、高7.2厘米(圖三一,2)。
B型:54件。多為黑陶,器表多經(jīng)磨光。器形較小,淺弧腹,柄較細,可見輪制痕跡。H355③∶6,盤口徑16.8、圈足徑11.6、高14.6厘米(圖三一,9;圖三二)。H354⑥∶37,豆盤微外鼓。柄及圈足飾弦紋。盤口徑15.2、圈足徑10.7、高11.2厘米(圖三一,10)。
杯 8件。H371⑤∶1,直口,圓唇,弧腹,平底。素面??趶?、底徑6、高5厘米(圖三一,8)。
單把杯17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口腹部有一個單把,平底。H334②∶3,腹微折。素面??趶?1.6、底徑5.6、高7.8厘米(圖三一,19)。H396④∶5,斜腹。素面??趶?2、底徑6、高6.8厘米(圖三一,12)。H403③∶8,口徑14.4、底徑6.4、高6.4厘米(圖三一,17)。
三足杯8件。泥質(zhì)灰陶或灰褐陶。口腹部有一個單把,平底,三足。素面。H331①∶21,口徑10、高9.2厘米(圖三一,16)。H354⑤∶1,口徑9、高8厘米(圖三一,6)。
缽1件(H331⑤∶2)。泥質(zhì)灰褐陶。斂口,鼓腹,平底。素面??趶?4、底徑8.7、高5厘米(圖三一,15)。
碗3件。泥質(zhì)灰陶。圓唇,斜腹,平底。H384①∶1,口徑12.4、底徑6.8、高4.8厘米(圖三一,7;圖三三)。
扁壺2件。夾砂灰陶。方唇,口平面略呈橢圓形,沿外側(cè)有兩耳,腹部一側(cè)較鼓,一側(cè)較平。H366③∶5,唇部壓印斜向繩紋,口沿及腹部飾繩紋。殘高18.5厘米(圖三一,14)。H337⑤∶6,口沿下有一道弦紋,口沿及腹部飾中繩紋。殘高10.8厘米(圖三一,13)。
紡輪5件。圓餅狀,中央對鉆一個圓孔。H373①∶6,泥質(zhì)紅陶。兩面略外凸。直徑3.4、厚1.2、孔徑0.5厘米(圖三四,1)。H361①∶3,泥質(zhì)灰陶。兩面較平。直徑3.2、厚0.6、孔徑0.3厘米(圖三四,15)。
陶拍6件。G17②∶2,泥質(zhì)灰陶??v截面略呈梯形,中央有橢圓孔,一側(cè)有密集的凸點。最大徑約8、高8厘米(圖三四,19)。
(二)石器
石器有刀、鏟、斧、錛、鑿、鏃等。制作方法是先打制成毛坯,再磨制。
刀 56件。通體磨光。多呈長方形,器身鉆孔??煞譃槎?。
A型:32件。直刃,鉆孔位于中央。H345∶1,長10.6、寬5.6、厚0.6、孔徑0.4厘米(圖三四,7)。
B型:24件。弧刃,鉆孔近刃部。H383⑤∶1,長12.3、最大寬4.8、厚0.5、孔徑0.5厘米(圖三四,5)。
鐮2件。弧背,直刃,中部鉆孔。H396③∶11,長14.5、最大寬5.3、厚0.6、孔徑0.35厘米(圖三四,6)。
鏟18件。整體較扁平,雙面刃。據(jù)整體形制的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5件。平面近梯形,一端有刃。
H331①∶3,近鏟背處一側(cè)有半圓形孔。長17.2、最大寬9.4、厚1厘米(圖三四,8;圖三五)。
B型:13件。平面近長方形,兩端均有刃。H331①∶5,長22.1、寬11.3、厚0.8厘米(圖三四,17;圖三六)。
斧10件。平面多呈長方形,制作略顯粗糙,刃部較光滑。F50③∶1,長13.7、最大寬5.8、厚3.9厘米(圖三四,4)。H375∶1,長13.7、最大寬5、厚4.3厘米(圖三四,13)。
錛6件。平面略呈長方形,制作較粗糙,刃部較光滑。H337③∶4,長14.8、最大寬5.3、厚1.9厘米(圖三四,14)。H337②∶1,長6.5、最大寬4.2、厚1.7厘米(圖三四,18)。
鑿8件。H331①∶1,通體磨光。平面略呈長方形,一端為雙面刃,另一端打磨出兩個缺口。長15.6、最大寬3.8、厚2.3厘米(圖三四,12)。H336∶1,形狀不甚規(guī)整,器身粗糙,僅刃部略光滑。長8.9、最大寬2.6、厚3.1厘米(圖三四,16)。
鏃 16件。據(jù)整體形制的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9件。前鋒略呈扁三棱體,其余部分呈圓錐體。H385①∶2,器體經(jīng)打磨。長 6.6厘米(圖三四,11)。
B型∶ 7件。器形扁平,平面呈三角形,前鋒尖銳。H403(③∶3,器身較粗糙。長4.8厘米(圖三四, 2)。
紡輪 1件(H34 8∶3)。略經(jīng)磨光。圓形,餅狀,中間有一個對鉆孔。直徑 5.4、孔徑0.8厘米(圖三四,9)。
石球 2件。表面粗糙。TG20⑤∶ 1,近球形,直徑 4.3厘米(圖三四, 3)。H369①∶1,扁球形,最大徑5.7厘米(圖三四,10)。
(三)骨器骨器有錐、針、鏃、匕、卜骨等。多用哺乳動物的骨骼磨制而成。
錐 8件。H355②∶1,制作略顯粗糙。殘長13.5厘米(圖三七,7)。
針 13件。通體磨光,一端磨尖,另一端有針眼。據(jù)器形大小可分為二型。 A型∶11件。器形細小。H354④∶1,長5.8厘米(圖三七, 6)。
B型∶2件。器形較大。H354⑥∶19,長9.3厘米(圖三七,9)。
鏃 73件。器體均磨光。據(jù)整體形制的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39件。器身略呈圓柱狀。H346①∶1,長5.2厘米(圖三七,11)。
B型;34件。前鋒呈三棱體,兩端較尖銳。H334③∶1,長9.2厘米(圖三七,4)。H334③∶2,長5.6厘米(圖三七,8)。
匕5件。通體磨光。H396②∶1,平面略呈梯形。長12.5厘米(圖三七,14)。G17②∶1,平面略呈三角形。長8.5厘米(圖三七,13)。
卜骨2件。利用羊或鹿的肩胛骨制成。H416②∶3,肩胛扇有兩處灼痕。殘長15.8厘米(圖三七,5)。H337③∶1,殘長11.2厘米(圖三七,10)。
(四)蚌器
蚌器有鏃、飾品等。
鏃1件(H403③∶5)。略呈三棱體,錐狀鋌。長5.3厘米(圖三七,12)。
飾品9件。蚌殼穿孔而成。TG20⑤∶2,長4.9厘米(圖三七,1)。H340①∶1,長3.8厘米(圖三七,2)。H331①∶14,殘長5厘米(圖三七,3)。
四、結(jié) 語
對周家莊遺址2013年度發(fā)掘的龍山時期遺存的初步認(rèn)識如下。
本次出土陶器的器類、組合與該遺址以前出土的基本相同,總體與陶寺文化接近。此前,我們將周家莊遺址出土的龍山時期遺物分為早、晚兩期,本次出土的應(yīng)屬晚期。部分器物的時代較之前所見者更晚,如Aa型Ⅲ式雙鋬鬲、B型斂口斝等,此類遺物數(shù)量較多,將會豐富周家莊遺址的文化分期。
除了南部的TG15,其余探溝均發(fā)現(xiàn)了房址,說明這一區(qū)域曾為居住區(qū)?;铱影l(fā)現(xiàn)較多,或為垃圾坑和窖穴,還有一些可能用于祭祀,如埋有兩具人骨的H354。TG20第6層等發(fā)現(xiàn)了青燒土,附近還發(fā)現(xiàn)大型取土坑,
說明附近可能有陶窯[2]。房址、灰坑、窖穴及可能存在的陶窯等遺跡可構(gòu)成較完備的居址生活區(qū)。此前周家莊遺址其他區(qū)域也揭露了房址等生活遺跡,推測周家莊遺址聚落內(nèi)應(yīng)存在多處居住生活區(qū)。
本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17座龍山時期墓葬,包括較多的小型墓和少量中型墓,大多數(shù)為西南-東北向,個別為西北-東南向,分布較有規(guī)律,應(yīng)為一處經(jīng)規(guī)劃的墓地。該墓地東距此前發(fā)掘的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區(qū)約650米,表明周家莊聚落或有分群而葬的制度。
2013年發(fā)掘的這批材料豐富了周家莊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為更全面認(rèn)識該遺址提供了重要資料。周家莊遺址規(guī)模較大,目前開展的工作還遠遠不夠,聚落的整體布局尚不清楚。隨著今后資料的積累,對遺址的認(rèn)識將更加深入。
附記:本次發(fā)掘的領(lǐng)隊為戴向明,參加發(fā)掘的有戴向明、田偉、王文武、申紅俊、呂趙力、蔣宇超、周莎、高慧巧、董宵雷、馬思奇、劉建超、梁寧寧。線圖由王文武、呂趙力繪制,測繪、攝影由田偉完成,器物修復(fù)由申紅俊、高專芳完成。周家莊遺址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山西省、運城市和絳縣各級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助,謹(jǐn)致謝忱。
執(zhí)筆者 田偉 戴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