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吳起、龐涓究竟拜誰為師?神秘的戰(zhàn)國兵家如何師徒相受


本期話題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戰(zhàn)國諸子學派如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學術思想與師徒傳承都有大致的勾勒,唯一的例外是兵家。
孫臏、吳起、龐涓、這些司馬遷明確記載有過求學經歷的戰(zhàn)國名將,《史記》卻從未明確交代他們的老師都是誰。為何兵家的學問這么神秘?連司馬遷也不能窺豹一斑呢?


司馬遷為什么不能像梳理儒家?guī)煼菢永迩灞业膶W術演變與師承關系,我想以下兩點很可能會是他遭遇的主要障礙: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戰(zhàn)國兵家的學術傳播特點。
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壁w王不聽,遂將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藺相如的話看,趙國名將趙奢曾有軍事學著作傳世。并且這些著作還一度附傳以行。所謂“傳”,也就是解釋著作原文的闡發(fā)性文字,它有可能是趙奢對原著(即“書”)做出的自行注釋,也有可能是后來者對趙奢著作的另行批注。
比較于儒家對六經文本的注釋,可見兵家學術傳播的基本媒介仍是著述典籍??鬃映=琛对娊洝?、《尚書》等六經典籍課徒授學,無獨有偶,趙奢也曾這樣教導兒子趙括: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p>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同樣地著書立說,同樣地教授弟子,為什么司馬遷就能厘清儒學的師承關系和學術源流,而對兵家卻不能夠呢?在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注意到下述事實:孔子的學術衣缽是由他的三千弟子來繼承的,而其中翹楚,史上傳說有72人。
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看,孔門四科的杰出代表全部都是外姓,沒有一位出自孔子自己的家族。這種以學術為天下公器,有教而無類的精神造成了儒家學說很強的學術開放性。
事實上不但儒家,法家、道家等諸子學派也沒有表現出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學術傳承的特點。
有“師法”而無“家法”,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觀察戰(zhàn)國諸子學派的話,最另類的學派就是兵家了。雖然吳起、孫臏、龐涓、張良等少數人,我們也能大致推斷他們拜了異姓為師,但更多的秦漢名將卻是師承自家族的父輩、祖輩。
除了上文提到的趙奢父子外,同時代的秦國蒙氏家族(蒙恬)、王氏家族(王翦)、李氏家族(李信),楚國的項氏家族(項羽),齊國的田氏家族(田穰苴)都表現出了世代將種的共性,并且這種家學傳承的趨勢非常頑強,可能歷經數輩而終始不衰。
以秦國的李氏家族為例: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史記·李將軍列傳》

從秦始皇時期的名將李信到漢武帝一朝的飛將軍李廣,李氏家族世習騎射,家學一脈流衍長達一個世紀。重“家法”而輕“師法”,雖然便利了某些家族長期保持在軍界的地位與權力,但卻造成兵家學說的傳播范圍不夠廣泛,開放程度明顯偏低。
《史記·留侯世家》載: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绷家蚬种?,跪曰:“諾?!?/p>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蔽迦针u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史記·留侯世家》
這是司馬遷唯一一次正面詳述兵家?guī)熗较嗍艿倪^程。讓張良去橋下撿鞋子的那位老者總在黎明之前現身,半像是人又半像是鬼。這種似有若無的神秘感折射出的很可能是坊間百姓對兵家學說的樸素印象:它流傳在一個神秘的小圈子里邊兒,外人不易窺知。
要真是這樣的話,司馬遷嘗試厘清兵家學術思想的源流演變,很可能就會遭遇到文獻數據匱乏的困難。無怪乎項羽在他筆下會淪為一個三度肄業(yè)的差等生了。


除了傳播范圍太窄、學術開放程度偏低之外,兵法學說的源流不清也可以從傳播的地域性特征上去尋求解釋:如果我們畫一張戰(zhàn)國諸子學說的傳播地域示意圖,儒家誕生在齊魯,法家脫胎于三晉,而道家則盛行于南楚,總而言之都散落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區(qū)域之內。越是靠近中原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文字便越發(fā)達,著作便越流行。
因此我們看到,齊地雖不是最盛產名將的所在,可誕生在齊地的兵法著作如《司馬穰苴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書》在歷史上卻是最有名的。這是因為齊魯不但有強勢發(fā)達的文化為后盾,兵書的傳播甚至還會得到政府行為的襄助: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反觀戰(zhàn)國名將,往往誕生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的邊地。戰(zhàn)國七雄中的秦國和趙國都因為大量吸收游牧騎兵,改造本國的兵力結構而養(yǎng)成了同時代最強悍的軍隊?!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份d: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及車轔、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
——《漢書·地理志》

隴西民風剽悍,擅長射獵。世居隴西成紀的李氏家族在秦始皇時涌現出了名將李信,到漢武帝一朝李廣又以六郡良家子從軍立功,李氏家族世擅騎射的特點便與邊地的民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不但秦國李氏,趙國的北邊良將李牧也可能受惠于騎射的胡俗。
北方邊地縱然因為民族交流而容易形成孕育名將的土壤,但落后的文化氛圍卻導致了軍事理論的著述與傳播環(huán)境酷烈,這也可能成為限制戰(zhàn)國兵家學說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王先謙《漢書補注》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fā),您的分享轉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