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八大經典劇目系列推送(五):《生死恨》——北京市梅蘭芳藝術基金會
梅蘭芳八大經典劇目系列推送(五):《生死恨》
https://mp.weixin.qq.com/s/nQ-fc49GGUWwfJyReHq2Qw
北京市梅蘭芳藝術基金會 ?

梅蘭芳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八出劇目中,《生死恨》是有著特殊歷史背景和社會影響的一出戲。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梅蘭芳先生懷著熾熱的憂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把藝術創(chuàng)作融入到抗日救國的時代洪流,塑造了韓玉娘這一堅貞不屈的女性形象,本期將簡要介紹《生死恨》的藝術特點與創(chuàng)作過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先生移居上海,在此期間,由齊如山先生執(zhí)筆,梅蘭芳先生創(chuàng)排并演出了抗戰(zhàn)劇目《生死恨》,以此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渡篮蕖犯鶕鞔瓚菜鳌兑仔洝穫髌姹靖木幎鴣?,劇中以金國人攻打北宋比喻日本侵略者的侵華行動,突出表現主人公韓玉娘被俘的悲慘遭遇,以此喚醒人們大敵當前,應立即投入全民奮起的抗敵洪流中去。1934年5月11日,此劇在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反響十分熱烈。

劇情簡介
北宋末年,金人南犯;程鵬舉、韓玉娘先后被金將張萬戶擄作奴隸。張萬戶強令程鵬舉、韓玉娘婚配。韓玉娘力勸程鵬舉逃回故國。事被張萬戶知道,把韓玉娘變賣;一對新婚夫婦被迫生離。臨別時,程鵬舉遺落一鞋,被韓玉娘拾起。韓玉娘去后,程鵬舉乘機逃回,投軍報國。后來,宋軍把張萬戶擊退。程鵬舉升任襄陽太守,思念韓玉娘心切,派趙尋以鞋為證,往原地尋訪。當時韓玉娘已經歷經磨難,寄居義母家。趙尋訪問不到,返回途中,巧遇韓玉娘。韓玉娘見鞋悲痛萬分,一病不起。程鵬舉聞報趕來,韓玉娘已經病入膏肓。夫妻相見,抱頭痛哭,韓玉娘一慟而終,患難夫妻遂成永訣。

轉喜為悲
《易鞋記》的原作是戲曲傳統(tǒng)的大團圓結局,但是梅蘭芳先生在改編成《生死恨》時卻打破了這個慣例,以程鵬舉、韓玉娘這兩位男女主人公生死訣別作為戲的結束,這一改動不僅使全劇藝術格調更高,也表現出戰(zhàn)爭殘酷的背景下,小人物被歷史洪流裹挾的無奈。這部作品對不愿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做了最崇高的禮贊。

藝術形象
梅蘭芳先生在其一生的舞臺實踐中,塑造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有雍容華貴的大唐貴妃楊玉環(huán);有飲劍拔楚帳的千古烈女虞姬;而《生死恨》中韓玉娘的形象同樣深入人心。
其中一段西皮流水唱段“說什么花好月圓人亦壽,山河萬里幾多愁……”唱詞精煉,節(jié)奏明快,是全劇著名唱段。在《夜訴》和末場,有大段二黃唱腔,膾炙人口。韓玉娘彌留之際的反四平調“夫妻們分別幾十載”把韓玉娘內心的凄苦與悲憤展現的淋漓盡致??梢哉f,韓玉娘的精神是梅蘭芳先生所扮演人物中一個最高尚、美麗的靈魂。

影像流傳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淪陷,梅蘭芳先生蓄須明志,罷歌罷舞,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重登舞臺。1947年冬天,著名電影導演費穆以華藝影片公司的名義,邀請梅蘭芳拍一部京戲影片,經商議確定拍《生死恨》,并且大膽試用沖洗彩色膠片技術,盡管因攝制時燈光不足,色溫不穩(wěn)定,缺乏拍攝彩色片的經驗等以致影片的色彩不夠理想;但它是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在中國戲曲史與中國電影史上均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電影《生死恨》劇本是根據舞臺電影劇本重新加工整理而成。原劇本36場,刪為19場。《生死恨》較梅蘭芳先生過去所拍的影片,藝術造詣更為精進。他的圓潤唱腔,優(yōu)美身段,富有內心感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在銀幕上別具魅力。特別是洞房、尼庵、夜訴、夢幻等場,表演深刻,傳達了人物心理和性格。

影片于1948年6月27日在上海開拍。韓玉娘、程鵬舉由梅蘭芳先生、姜妙香先生扮演,張萬戶為蕭德寅先生扮演。其他配角分別由朱斌仙、李慶山、李春林、新麗琴等人擔任。樂隊伴奏則由王少卿操琴,王燮元司鼓。
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順利完成剪接后,于1949年3月在上海首場公映。

梅蘭芳先生在拍攝完彩色電影《生死恨》后回憶道:“將中國古典的歌舞、舞臺劇推送到銀幕上去,是一件艱巨而有意義的工作,此次《生死恨》彩色片的完成,是集合了許多技術專家、戲劇家、文學家、批評家,每個人站在自己崗位上,盡了最大的努力。我這次拍演電影有兩種目的:第一點是許多我不能去的邊遠偏僻的地方,影片都能去。第二點我?guī)资陙硭鶎W得的國劇藝術,借了電影,可以流布人間,供我們下一代的藝人一點參考的材料?!?/span>
正如梅蘭芳先生所言,這部戲曲影片在劇本改編和電影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等方面,為后來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而梅先生在舞臺、銀幕上塑造的韓玉娘的藝術形象,把京劇藝術美學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解放后,梅蘭芳先生不再演出《生死恨》這出戲,而梅葆玖先生繼承父親的衣缽,于20世紀80年代復排了舞臺版《生死恨》,并于1982年在上海演出,盛況空前。

“織機夜訴”一場是全劇的高潮,這場的燈光映托出油燈、紡車,顯示出一幅“孤燈夜織圖”,使觀眾邊欣賞梅葆玖先生的唱腔邊想象到韓玉娘當時的凄涼身世,其中的二黃各種板式——倒板、散板、慢板、原板唱腔沉著蒼涼,簡潔樸素,毫不花巧,通過梅葆玖先生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的演唱表現了韓玉娘剛強不屈的性格,使觀眾得到深刻而強烈的印象。

梅葆玖先生還汲取各方寶貴意見,不斷有所修正,他說:“觀眾就是我的老師,我喜愛韓玉娘這個人物,這出戲雖然唱做極其繁重,但我要更深入地把它演好?!?br>
此外,梅蘭芳先生與姜妙香的1936年的演出錄音被錄制成音配像光盤,由梅葆玖先生、姚玉成配像,收錄于《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

201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梅葆玖先生親授梅派抗戰(zhàn)劇目《生死恨》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并在空中劇院進行直播,劇中的韓玉娘由優(yōu)秀梅派傳人張晶主演。

參考資料:
[1]梅蘭芳述;許姬傳,許源來,朱家溍記. 舞臺生活40年:梅蘭芳回憶錄 插圖珍藏本[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6.
[2]謝思進,孫利華著. 梅蘭芳藝術年譜[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
[3]李維一. 京劇與梅蘭芳[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