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解讀

2023-08-25 08:17 作者:jxfzylr  | 我要投稿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作者:【漢】司馬遷


? ? ?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1],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2]。曰:嗚呼,師摯見之矣[3]!紂為象箸而箕子唏[4]。周道缺[5],詩人本之衽席[6],《關雎》作[7]。仁義陵遲[8],《鹿鳴》刺焉[9]。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10],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11],亂自京師始[12],而共和行政焉[13]。是后或力政[14],強乘弱[15],興師不請?zhí)熳覽16]。然挾王室之義[17],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18],諸侯恣行[19],淫侈不軌[20],賊臣篡子滋起矣[21]。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22],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23],四國迭興,更為伯主[24],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25]。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26],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27],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28],王道備,人事浹[29]。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30]。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31]。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32]。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33]。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34],不可勝紀。漢相張蒼歷譜五德[35],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36],頗著文焉。

注釋:

[1]《春秋歷譜諜》:泛指古代典籍、歷譜書。歷譜,指記載年歷與氏族譜系的文獻?!2]廢書:把書放在一旁,指離開書?!3]師摯:魯太師名摯,與孔子同時代人。周道衰微,雅樂失墮,他整理了王室音樂,在魯國演奏《關雎》,得到了孔子的稱贊,見《論語·泰伯》第十五章?!4]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紂王驕奢逸樂,箕子見微知著而為之悲嘆。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紂王的叔父,他因諫紂不聽而佯狂為奴。唏,悲嘆聲。 [5]周道缺:周道衰微?!6]衽席:臥具,喻夫婦之道?!7]《關雎》:《詩·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東周初年時作品。后經(jīng)過文人加工,成為貴族婚禮上的唱詩?!睹娦颉非庹f是歌頌文王夫婦道德的作品。司馬遷根據(jù)魯詩說認為《關雎》《鹿鳴》都是諷刺詩?!8]陵遲:衰落,衰敗?!9]《鹿鳴》:《詩·小雅》中的第一首詩,是貴族宴會賓客時的唱詩。 [10]惡(wù):討厭,不喜歡?!11]厲王遂奔于彘:厲王姬胡,西周第十傳國君,貪利暴虐,公元前841年被暴動的國人逐出鎬京,逃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北?!12]京師:西周京都鎬京?!13]共和行政:厲王被京師國人放逐,由周公、召公共同執(zhí)政十四年,史稱共和行政?!14]力政:憑恃武力征伐。政,讀“征”?!15]乘:欺凌?!16]興師不請?zhí)熳樱骸墩撜Z·季氏》第二章,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王室衰微,諸侯自專,征伐由己,但仍打著尊王的旗號為諸侯盟主,這就是春秋時代的兼并戰(zhàn)爭?!17]挾(xié):挾制。此處意為假借?!18]五伯:即春秋五霸。伯,讀“霸”。五伯有兩說?!睹献印じ孀印菲w岐注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伯?!盾髯印ね醢浴菲獎t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句踐為五伯?!妒酚洝凡⒋嫫湔f。這里指趙說?!敦浿沉袀鳌匪鶖⑽宀杠髯诱f?!短旃贂芳姘f,謂秦、楚、吳、越皆為伯主?!19]恣行:恣意妄為?!20]淫侈不軌:淫逸奢侈,不遵法度?!21]賊臣篡子滋起矣:弒君的臣和殺父自立的兒子一個接一個起來了。滋起,頻繁地發(fā)生?!短饭孕颉氛f春秋時代有弒君之臣三十六?!22]成周:指西周盛世?!23]阻、負、介、因:都是具有憑恃的意思。三河:河東、河內(nèi)、河南的總稱。雍州:古九州之一,指今關隴地區(qū)?!24]四國迭興,更為伯主:指齊、晉、秦、楚等國輪番起來成為霸主的意思。迭(dié),更番、輪流?!25]文武二句:指周初文王、武王所封的大國如魯、衛(wèi)、燕、蔡等反而被原來微小而后興起的五霸征服了。 [26]干七十余君:孔子周游列國,據(jù)《孔子世家》記載,曾到過宋、衛(wèi)、陳、蔡、齊、楚、晉、曹等十多個國家,但并無七十余君。這里是憑傳聞記述,用以形容孔子謀求用世的積極精神,不必指實。干,求?!27]興于魯:從魯國的歷史記載出發(fā)。指《春秋》以魯國史為依據(jù)。 [28]制:制定,引申為寄寓。義法:指《春秋》的褒貶筆法。例如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29]王道備,人事浹(jiā):指《春秋》對王道和人倫的闡述十分完備和周洽。浹,同“洽”?!30]褒諱挹損:“褒諱”與“挹損”是偏義復詞,偏重諱、損之義,指春秋以隱諱、刺譏為重點,表揚、增飾為輔。挹,“益”之借字。 [31]《鐸氏微》:《漢書·藝文志》的春秋類有《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著。這是一本刪取各種史書論述歷史變遷,朝代興亡的一部簡編史書,今已不存?!32]《虞氏春秋》:《藝文志》的儒家類有《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著?!镀皆萸淞袀鳌氛f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jié)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篇目差異,可能是劉向校書時多分出了七篇。其書已佚不可考。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儒家類有《虞氏春秋》一卷?!33]《呂氏春秋》:秦始皇相呂不韋招攬門客所著,又名《呂覽》,《漢書·藝文志》錄入雜家類?!34]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從歷史典籍中采錄資料以著書。捃(jùn)摭(zhí),收集,摘取。春秋,泛指典籍。 [35]張蒼歷譜五德:張蒼著《終始五德傳》,事詳《張丞相列傳》?!36]董仲舒推“春秋”義:即發(fā)揮《春秋》義理的書?!端麟[》認為是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推,推演,發(fā)揮。按,“春秋”本為古代典籍泛稱。本文只有三處以“春秋”作為孔子書之專名,即這里的“推《春秋》之義”和前面“興于魯而次《春秋》”,以及下文的“表見《春秋》《國語》”三處。凡稱專書的“春秋”必冠以他名,如《虞氏春秋》《呂氏春秋》。故本文將泛指典籍的“春秋”用引號而不用書名號,以資區(qū)別。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1],馳說者騁其辭[2],不務綜其終始[3];歷人取其年月[4],數(shù)家隆于神運[5],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于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6],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7]。

注釋:

[1]儒者斷其義:指儒家經(jīng)傳偏重闡明義理,對歷史事實記述很少,不能叫歷史書。 [2]馳說者騁其詞:指縱橫家、雜家的著述,這里就是指《鐸氏微》《虞氏春秋》《呂氏春秋》等,雖談說博辯,但沒有系統(tǒng)地闡述史實。騁其辭,肆無忌憚地夸大或形容,乃至于虛妄?!3]不務綜其終始:概指儒、縱橫、雜家之書不探索歷史的興亡本末。“綜其終始”,是司馬遷的重要歷史觀和方法論之一?!4]歷人取其年月:指歷譜家的著述只記錄些流水賬式的年月,缺少史實。 [5]數(shù)家隆于神運:指陰陽家的著述空談歷史是天命循環(huán),如張蒼的《終始五德傳》之類。隆,豐厚之意,引申為偏重。神運,指以天人感應和五行學說對歷史事實所做的神秘解說?!6]于是二句:《十二諸侯年表》與《三代世表》相接,其斷限起西周共和元年,訖孔子卒,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476年,共三百六十六年??鬃幼溆诠?79年,因《十二諸侯年表》用周歷紀年,而周敬王卒于公元前476年,故年表下限的絕對年代延伸了三年。而表序云“自共和訖孔子”,示意年表斷限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臨界點,表現(xiàn)了司馬遷杰出的歷史斷限理論?!7]表見《春秋》《國語》二句:這里是說《十二諸侯年表》的內(nèi)容是將《春秋》《國語》所述史實,做一綜其終始的輪廓介紹,以便觀覽。要刪,刪取其要。

點評:

《十二諸侯年表序》是司馬遷集中表述歷史方法論的一篇史論。司馬遷作表,為的是“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故列表詳載歷史資料以究其盛衰本末,察其變化終始,明其因果規(guī)律,可以說這就是司馬遷最基本的歷史研究方法。這一方法要點有二:一是要系統(tǒng)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這是在批判了儒者、辯者、歷數(shù)、陰陽、譜諜各家之失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來的;二是發(fā)揚《春秋》義法的傳統(tǒng),要詳究歷史事勢變遷的本末因果探尋其發(fā)展趨向,司馬遷稱之為“綜其終始”。這一理論在其他幾個年表序中反復論及,或稱“察其終始”(《六國年表序》),或稱“謹其終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或稱“咸表始終”(《惠景間侯者年表序》)。唯有“綜其終始”,“通古今之變”,并“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才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家。《史記》之所以體大思精,是因它具有系統(tǒng)的史學理論統(tǒng)貫其中。十表序既是司馬遷史學理論的集中闡述,同時也僅僅是示例而已,故言簡義深,意在言外。讀十表序要推廣開去,與全書內(nèi)容聯(lián)系,《十二諸侯年表序》就是一篇生動的例證。至于《十二諸侯年表序》的內(nèi)容,序文指出“十二諸侯”時期的歷史特點,即王室衰微,五伯迭興,進而指出孔子作《春秋》,“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于是與《春秋》相關涉之書紛紛問世。這是從論歷史而兼及論史學,反映出司馬遷深刻的歷史見識和史學修養(yǎng)。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解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敦化市| 偏关县| 柞水县| 荣成市| 九龙坡区| 项城市| 桃江县| 万州区| 会昌县| 仁寿县| 德江县| 万州区| 涞水县| 玉龙| 陕西省| 乐山市| 蒙阴县| 凤庆县| 正阳县| 林甸县| 察隅县| 唐河县| 锦州市| 江达县| 南昌市| 治多县| 田林县| 烟台市| 于田县| 内乡县| 涟源市| 出国| 吉首市| 浦县| 塘沽区| 汝城县| 台湾省| 亳州市| 武鸣县| 永靖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