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有云夢 豚躍鹿鳴
自古以來,“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每年雨季來臨,長江充沛的水量就會攜帶大量的泥沙,沖出三峽,在江漢平原上狂瀉千里,出現“九曲回腸”的濕地景觀。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河流的自然裁彎取直形成了今天獨特的故道濕地群,這里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活著長江江豚、中華鱘、麋鹿等珍稀動物,濕地水鳥種類多樣,是為“天鵝洲”。

??新京報我們視頻
天鵝洲,位于長江“九曲回腸”的荊江北岸,湖北省石首市北部,江漢平原南緣,與石首城區(qū)隔江相望。距荊州市約60公里,距長沙、武漢約230公里。

1998年,長江發(fā)生特大洪水,不僅威脅著故道周邊居民的安全,也對麋鹿的棲息造成威脅,為保障居民安全和麋鹿家園,天鵝洲大堤修筑完成,故道也自此失去了與長江的自然聯系。
江湖阻隔使得故道生態(tài)功能明顯削弱,水質下降、漁業(yè)資源衰退、洲灘植被破壞、生境類型趨于單一,嚴重影響了江豚和麋鹿的生存。

天鵝洲故道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對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
自2002年起,WWF助力天鵝洲改善長江故道生態(tài)環(huán)境完整性:重建江湖聯系、推廣環(huán)境友好農業(yè)轉型示范、幫助漁民尋找替代生計,借助宣傳提升社區(qū)居民意識。

??新京報我們視頻
經過一系列努力,長江故道水質安全風險得到一定緩解,魚類資源有所恢復。


長江天鵝洲故道是長江江豚理想的棲息地。每年新生8—10頭小江豚,種群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于1992 年,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兩個國家級長江豚類保護區(qū)之一。199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在天鵝洲故道首先開始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嘗試,考慮到天鵝洲長江故道擁有與江豚棲息地類似的生境且不受航運干擾,遷入5頭江豚,經過30年來的不斷努力,目前除長江干流10—20頭江豚之外,已經在故道形成一個約 80?頭江豚的遷地保護群體,這是我國建立的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示范,也是世界上對小型瀕危鯨類自然遷地保護的首個成功范例。?

WWF(2019-2030)全球淡水豚保護計劃和長江江豚保護戰(zhàn)略規(guī)劃提出,至2030年長江江豚在其全部分布范圍的重點區(qū)域實現數量翻倍。天鵝洲江豚保護項目是該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WWF現已開展魚類棲息地修復、智慧巡護、社區(qū)公眾參與等工作。WWF現階段正與相關政府部門、高??蒲性核⒈Wo區(qū)管理部門共同開發(fā)淡水豚保護地有效管理國際評估標準(CA|RDS),希望通過這一標準的應用,將天鵝洲等國內長江江豚保護區(qū)打造為運行良好的保護地示范,并向國際輸出淡水豚保護的中國經驗。

石首麋鹿保護區(qū)始建于1991年,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于1993、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運送64頭麋鹿放歸天鵝洲,2003年又再次放歸30頭,共計94頭。
麋鹿放歸后,在天鵝洲濕地內自由生活,并且完全依靠野生植物為食。經過多次洪水泛濫的考驗,表現出對濕地環(huán)境的高度適應。多年來種群穩(wěn)定發(fā)展,已近2000頭,是國內四大麋鹿保護區(qū)之一。


自6月下旬以來,南方洪水形勢不容大意。由于每年5——9月份汛期與長江相連,天鵝洲的汛情嚴峻,目前,當地降雨量達500毫米,超往年歷史同期水平數倍多。故道水位已漲至36米。

洪水使水域面積變大,擴充了江豚的活動領域,但水面下未知的洲灘、樹林也容易讓江豚被困在枝杈間。需要加大巡護工作進行排查。
逐水而居的麋鹿的生活受到更大影響,向地勢較高區(qū)域轉移時,它們很容易被水圍困。保護區(qū)工作人員一直在抽排核心區(qū)內積水,清理淤堵涵洞和路障,保障麋鹿避災暢通,并開放10多處應急飼料基地保證麋鹿們的食物供應。
愿我們安全度過此次洪水的危機,愿更多的物種像長江江豚、麋鹿一樣自然繁衍,安全、健康地生活在自由流淌的長江中。
感謝榮耀手機為本文提供的精彩物種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