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情緒之前,請先改變認知
檸檬心理丨作者
檸檬心理&QQ音樂丨音頻
有一個現(xiàn)象很常見,但可能很少有人會深思它背后的深義: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常常會因為不夠理解或者溝通不到位而與人產(chǎn)生矛盾,比如你跟同事好好地講話,但他居然在走神,你因為感覺被忽略而生氣,但是在溝通之后,你知道了對方是因為家里出了事,這幾天心情都不好,神思不屬,并不是故意忽略你,那你肯定就能理解對方的心理,也就不再生氣了。那你想過為什么你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你的憤怒就這樣被消解了嗎?
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與我們的認知有關。大家都知道,在我們情緒發(fā)生之前,必然會有一個導火索的存在,它激發(fā)了我們情緒的產(chǎn)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激發(fā)事件(A)只是引發(fā)我們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實是我們對于這件事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
簡單來說其中A.B.C三者之間的關系,A為前因,C為后果,B為前因后果之間的橋梁,也就是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以及評價,同樣的情境,不同的橋梁,便會通向不同的結果,所以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而同一個人,對事情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所產(chǎn)生的不同信念,也會給他帶來不同的情緒。
除此之外,埃利斯還具體指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才使我們產(chǎn)生情緒困擾”。這里大家可能會問,什么才叫“不合理信念”呢?檸檬接下來會簡單說一說它的兩個小特征。
第一,代表絕對化要求。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我必須怎樣或者你應該如何,在這樣的絕對要求下,不管是自己還是對方壓力都會很大。
第二,有著過分概括的評價。因為一兩次偶然的事件,卻被概括成總是或者就是。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你覺得自己就是個無能的人,跟愛人吵架了,就說對方從來沒有理解過你,在這種情況下要么你自卑自棄,要么你就怨懟于人,殊不知每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性。
第三,是糟糕至極的結果。比如我沒考上大學,那一切都完了,這個案子我沒做好,完了所有人都會嘲笑我等等。在這種不理性想法的驅動下,人會陷入無助恐慌焦慮等等不良情緒之中,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所以,改變情緒,就應該從改變不合理信念開始,這里,檸檬推薦一個方法——合理情緒療法。這個療法以ABC理論為基礎,主張大家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弄清自己不同信念所引起的情緒以及行為后果,自我暗示不成功的話也可以去找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
這一療法,可以說是為了減輕大家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當這種傾向減輕了,不合理觀念的產(chǎn)生自然而然就會少了。情緒有問題,想想自己有沒有考慮偏頗,改變想法才是自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