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燈一號”海陸空三用直升機,鮮為人知的早期國產直升機設計

1958年國慶節(jié),上海燈泡廠開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即研制一款先進的縱列雙旋翼、海陸空三用直升機,計劃用于國慶獻禮,從時間上來看顯然是沖著建國十周年這一盛典,這款直升機就是“上燈一號”,這名字倒是很直接,應該是上海燈泡廠一號直升機的簡稱。

上海燈泡廠的前身其實是一家美國企業(yè)在1917年開設的上海分廠,是上海第一家生產民用燈泡的廠子,1952年時更名為國營上海燈泡廠,它不僅生產燈泡,也從事一些其他電器方面的研究、生產工作,例如1953年研制成功第一根國產鎢絲。
“上燈一號”是一種海陸空多用途的設計,它采用了縱列雙旋翼式設計,機體為公交車式造型,4點式的輪式起落架也充當地面行駛所需的輪胎,機體密封,應該可以直接降落在水上并行駛。

該機預計使用一臺多缸活塞發(fā)動機作為動力,預計輸出450馬力,它除了驅動兩副三葉主旋翼,還驅動尾部的螺旋槳和車輪,兩副主旋翼旋轉方向相反,以此克服反作用力矩,機頭為雙人駕駛室,客艙內可以搭乘4名乘客。
“上燈一號”最大起飛重量約18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1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約650千米,最大升限約3000米,陸地最大行駛速度100千米/小時,水上最大速度12千米/小時,在陸地或水上行駛時可以將槳葉折疊。

盡管后世有不少文章對“上燈一號”大加贊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項目并不成功,它只是工廠自行提出的獻禮項目,上海燈泡廠本身就沒有直升機研發(fā)方面的技術累積,同時國內其他工業(yè)大多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連合適的發(fā)動機都沒有,更不要說還有槳葉/槳轂、飛控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等復雜的科技需求,“上燈一號”的研發(fā)根本得不到充足的工業(yè)支持。況且“上燈一號”結構過于復雜,海陸空都想兼顧,這樣的多功能直升機在今天也不存在。

從當時的我國的直升機事業(yè)發(fā)展來看,官方有自己的發(fā)展計劃,1958年試飛了直-5直升機,其實就是仿制的米-4直升機,官方清楚國內工業(yè)情況,并不急于自主研發(fā)量產,這才是最符合國情的路子。至于“上燈一號”,這個項目沒堅持多久就終止了,只建造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