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燈籠,不中秋,這條東莞人必逛的“燈籠街”,是誰還沒去過?
中秋國慶八天長假的腳步越來越近
不少街坊早已開始放假倒計時
要說去哪里感受節(jié)日的「儀式感?」?
? 燈籠一亮??
還得是莞城的中秋味最濃
走進東莞人中秋必逛的“燈籠街”
提前感受中秋的“氛圍感”
?
01
流光溢彩的“莞”式街頭
巨出片!拉滿中秋“氛圍感”?
老街市井,人流熙攘,中秋將至,花燈走俏···

?這里是東莞傳統(tǒng)手工燈籠的聚集地——莞城中山路,屬于中秋節(jié)的儀式感,便藏在這一串串燈籠當中。



?
佳節(jié)喜日里,東莞的市民會購買燈籠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廣東人最為注重“好意頭”!
東莞的手作傳統(tǒng)燈籠,大多貼上有吉祥寓意的花紙,比如仙姬送子、狀元及第等等···
期盼家族兒孫滿堂,家中學子金榜高中,前程錦繡!



?好運連連的錦鯉燈籠
舉起來搖頭擺尾一圈!好不神氣!
四色的吊空圓環(huán)燈籠,邊緣處灑滿金粉
風一吹來,燈籠搖搖,彩條飄飄···

等到夜晚時分,拉上飛機滾球燈籠
走在街頭,回頭率超高,要多拉風有多拉風~
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之間,東莞有“外婆送中秋”的傳統(tǒng)習俗。
外婆買上一盞傳統(tǒng)燈籠,用紅桶裝上月餅、蘋果、柚子、柿子、橘子、葡萄、花生···
送到女兒家,圖個好意頭,寓意用燈籠照亮女兒一家的前程, 照得人丁財旺,保佑外孫平安康樂!

孩童在中秋,
提著燈籠街頭玩耍,又稱“游耍碌”。
“游魚游沙碌(燈籠),添油添蠟燭?!?/p>
02
斑駁磚墻中屹立的騎樓老鋪
改良!續(xù)寫傳統(tǒng)燈籠的新生故事?
?
賣燈籠的店主告訴我們,
他這一代年輕人,已經不會做燈籠了。要追溯到爺爺輩,才有手作燈籠這門技藝。
?

?
在店主的介紹下,我們尋找到了莞城里為數不多的傳統(tǒng)燈籠手藝人——華姨。
她向我們介紹到,這個中秋節(jié),她做了幾千個燈籠,花了將近兩三個月的時間!
生意不錯!不少鎮(zhèn)街里的人,都特意來中山路,找她批發(fā)燈籠。
破篾、編織、貼花、上漆、描花···
一整套工序完成后,一個燈籠仔才算制作完成。
?

?
莞城西隅的王屋街里,
有一家百年老店——王藻記花燈。
店主王浩均是莞城花燈的第三代傳承人,他不斷地對傳統(tǒng)花燈進行花樣翻新,續(xù)寫東莞非遺的新生故事。
?

據王浩均介紹,
早在五六十年代,花燈市場最為興旺。
王浩均的父輩開店時,要請上二十多個伙計,一年能做五六千盞燈。而到如今,一年五六百盞花燈都做不到了。
?

莞城花燈的制作有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從破竹篾、扎燈骨到貼花紙,全部都是人工制造。
花燈工序繁雜,活計辛苦,耗時冗長,利潤微薄,尤其是燈籠批量流水線生產以后,年輕人大多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技藝。


?
在這個中秋,王浩均對花燈的造型進行改良,推出了一批更受小朋友歡迎的迷你小花燈。
吊空圓環(huán)、八角宮燈、兔子、金魚、小船等造型層出不窮、新穎別致,栩栩如生。
?

竹編舟上,坐著一只萌態(tài)畢現的小白兔,四周用花蝶和彩燈點綴,底下綴著紅色流蘇。小朋友們提起燈籠來,更添幾分生氣。

?對于莞城花燈,王浩均有很深厚的感情,想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今年前往了北京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交流莞城花燈的制作技藝。

王浩均前往北京交流非遺技藝
家里的第四代傳承人,
更是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花燈的制作技藝。

老街里的傳統(tǒng)燈籠,
不僅僅是匠心手作的傳承,
歷經歲月淘洗,物件里蘊含的脈脈溫情,花紙上承載的吉祥祝愿,都在訴說著一代代東莞人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收到外婆送的燈籠仔未阿?”
依舊會是這個中秋最值得期待的事···

策劃| 向志清 劉妍靜
來源| 文/官小群?? 圖/官小群?金媛媛 受訪者提供? ?制圖/鐘雨晴? ?視頻/金媛媛
編輯| 金媛媛? 見習編輯官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