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傳習錄》講讀by王德峰(字幕?ppt版)全7天22課150節(jié)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兩千多年來的最高成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最高凝聚。學習和繼承王陽明心學未竟的事業(yè),是當下中華民族思想的事業(yè),也是中華民族重建精神家園的事業(yè),是每一個中國人安心立命的事業(yè)。
人生在世,就是要做種種的事;
人生第一等事:讀書學做圣賢。
整個中國的近代史,就是想通過中西思想貫通,來重建中華民族的思想精神,但直到現(xiàn)在都無法完成貫通,因為中、西思想的根基不同,所以我們又折回我們民族文化精神?,F(xiàn)在看來,唯有王陽明心學思想,才是符合中華民族現(xiàn)在、未來需要的思想。因為王陽明心學是,基于中華民族的儒、釋、道三家的集大成者。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做事首先就是坐人,做人就是學做圣賢。
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
各司其能,各謀其利,重功利、輕道義,視榮恥為無物,社會信任不復存在。
勉人自勵,虛比浮詞。
學,然后習,習是做人的生命實踐。
現(xiàn)代人不缺知識、技能,缺的是信念。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U宗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
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佛怕夫子累,卻逃了夫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汝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
我們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還怕什么生死場。
人生無處不是道場,回到現(xiàn)實中:
禪宗: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新儒家:事父事君,亦是妙道。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極:標準。
天道之極致,無非柴米油鹽,天包容萬物,天理無處不在。
切莫因為陽明心學是空論,它是實踐,它指點我們?nèi)绾螜z省一下我們的日常實踐,待人接物,應應世事,無不要有一個純乎天理的心。第一等事學做圣賢,其實不脫離種種的事,有大的才華作大事情,有小的才華做小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這樣自信、自足的生活。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心之德;德,屬性。德者,得也。明即心,心叫一點靈明,他的屬性,合起來叫明德,人人具備。儒家講明德,佛家講佛性。
至善: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睹献印?/p>
中國哲學養(yǎng)心。
我們需要的是中國哲學,而不是心理學,從根本上改變由這個文明熏染給我們的不會的人生態(tài)度,從根本上轉變,這才直擊本源。
所謂心理疾病、精神病傾向,在哲學看來,很容易掃除,它們都是“閑思雜慮”。只要推上戰(zhàn)場、輪刀上陣,那再容得你分毫的閑思雜慮?那叫生死之間心存天理!
我們太軟弱了、太科學了!
人欲:心把自然欲望帶到社會關系中去。人欲橫流,貧窮的感覺是社會性感覺。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陸澄錄
做人在做事情當中提現(xiàn),離開做事情談不上做人。以做人為統(tǒng)帥來做事。
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
做人也是需要引導的,不是天生就會的。
主一之功是,作任何事,專主一個天理。
天理不脫離色和貨,人生種種的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跟著那些事情本身走掉,任何事情里都有一個天理。
什么事情上來,先不忙于去做,先想一想其中的天理是什么,想清楚天理再去做,就永遠不會錯,因為無論什么事都在天理中。
立志: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
情商是個偽概念,教人怎么壞。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什么事情都有針鋒相對的對藥,自己解決問題,對癥下藥,不假外力。
圣人如何講求得許多?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未來是我們不可預知的,未來是希望和恐懼的對象。
金融學的出發(fā)點,把未來看成是知識推斷的對象、邏輯預測的對象,然后把它宣布為當下真實,然后買賣。
金融學才把未照之形先具之。
金融學是當代一門邪惡的學科。
自洽:自己包涵著自己的全部。
互聯(lián)網(wǎng)來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千奇百怪,不怕,讓我們這個民族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面鏡子上照出自己是什么模樣來。
以不變應萬變,不是為人處世的程序、方式方法不變,那時刻舟求劍的死胡同,不變的是天理,同心同理。
天理不脫離情,所以它在心,不在頭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故天將降任于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人心感通萬物!
這個宇宙趨向于生命,生命趨向于生命的情感,叫心,情感就是仁。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禮記》: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愛得深,才能愛的博大,才能愛及親人、朋友民族、國家至天下,大愛才可能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
中國人應該都有英雄氣概,因為它就來自于心。
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若只是那些儀節(jié),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yǎng)的儀節(jié)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世人生死是大,至少做到無疾而終。
養(yǎng)心三境界: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所以命也。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
————把放出去的心再求回來。
所謂的的心理疾病,精神病,在中國哲學看來,叫閑思雜慮。是人們太閑了、太軟弱、太科學。
輪刀上陣,還容得你分毫的閑思雜慮?
我們學習心學,學習的是一種偉大的英雄氣概,王陽明就是我我們作為人自在、自豪的偉大豐碑,而不是一門學問,一種技術技巧。
人欲:心把自然欲望帶到社會關系中去。
人欲橫流,貧窮的感覺不是自然的感覺,是社會性感覺。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天下文章太多,妖言惑眾,孔子述而不作。
禪宗,破文字執(zhí)。
善可為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
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以做人為統(tǒng)帥來做事。
做人在做事情當中體現(xiàn),離開做事情談不上做人。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献?/p>
立志,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
作品完成后,它就是獨立的,就活動了它自己的生命,完全由個人理解而不同,不存在單一的、固定的意義。
動物沒有世界,有心才有世界,心就是世界。
中國哲學的主旨是:安排人最難安排得心,
西方哲學:永遠的好奇心,是解釋和解決各門科學、理性無法 解決的問題。
現(xiàn)有的知識和理論都是關于有限的物質世界的解釋,而人心有無限的一面,所以無法安頓到有限的現(xiàn)實世界,西方人用宗教來出世,中國人用哲學來出世。
佛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
純乎天理的心是不變的,變是是人心
我們這個時代有病,凡是新的就叫真理,舊的東西就是謬論,改革開放30多年,就是形成這樣的怪病。衍生出來的就是,年輕的都是好的,年老的都是不好的,所以追求永葆青春。
現(xiàn)代的年輕人,年紀是輕的,但沒有年輕人的青春心態(tài)和精神。
我的青春從70歲開始
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不能盡。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無與子言,不可以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松灰ハ胂笪覀冊谀睦镞_到巔峰狀態(tài),人生就是一個永遠奮進的過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子對人分類:
狂者、狷者、鄉(xiāng)愿。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人類世界里,沒有完美的東西,佛家的許多說法是說不通的,如出家、不殺生。
內(nèi)方外圓,儒家是內(nèi)在的方,道家是外在的圓。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我們最大的毛病是窩里斗,社會普遍的互不信任。
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本特征。儒講理想、講價值;道講權變,講經(jīng)又講權,即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所以我們愛好和平。
人的悟性: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境界高,不等于知識多。
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群書的才學、揮霍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知道可能面對的苦難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懼中不斷掙扎,而仍然能戰(zhàn)勝自己,選擇這條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氣。
詠菊。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曰: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克己,就是克己復禮,放下小我,在做事情時把小我放下。
磨:臨事而用克己工夫。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
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所有的書籍都有立場,所有的立場都有傾向。
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仇恨往往比愛更有生命力。
所謂的粗人,不是指他沒有文化或是行為粗魯,而是指他的行為欠考慮,為人處世不通人情,屬于那種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改革一定是利益重組,舊的利益集團被侵犯了,新的利益集團產(chǎn)生,然后新舊兩大利益集團一定斗爭。每一次改革的實施,一定是經(jīng)濟上、政治上的大洗牌。所以,不能光有法家,應該補充儒家。
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 ————孟子
止于至善的心,才能夠無往不勝。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最好的政治,就是抑制豪強,布濟底層人民。
自古有云:
善用刀劍者,死于刀劍下。
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
執(zhí)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惟精:把那個事情做得十分的好、通透.
惟一:心對天理的領會,只是一。用到做事情上來,那要精。
修身:身,不是身體,是與親人的關系。
修身就是在你跟親人打交道當中,這個關系怎么做的好。所以,中國思想五倫之外沒有“身”,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落實在親情關系里。
明善:哪些事情的做法和態(tài)度。
誠身:對待事情的做法和態(tài)度。
明善是為了誠身,最要緊的事情是親人關系要合適,那是我們生命價值的依托、目標,于是我們懂得了各種道理。
初念是圣賢,轉念是禽獸。
儒家的原則:做事情是無所為而為(本應當做,事情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目的,這就是初念),針對有所為而為(把每一個所做得事情都看成是達到另外一個目的的途徑和手段)。
初念,用佛家的語言“不昧因果,如實觀照”。人從軀殼上起念,往往不知不覺昧了因果,殊不知,禍根由此種下。
淡薄以寧靜,寧靜以致遠。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身忙心不忙。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 ————《中庸》
君子不器!器而不器!
心即理,心外無理。
生命情感本真的存在,就是仁。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吾心。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天地之大德者,曰生。生生不息,謂之易也。
儒家——仁、明德;佛家——佛性;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法治不立,秩序紊亂,各圖僥幸,群情不安?!菏?/p>
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以痛苦為代價獲得經(jīng)驗。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就是私人高利貸。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jīng)》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
讀書,是在讀我們自己的生命感受。再把它領出來,叫境界。
能不能讀懂,就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放進去。
智慧在古代,應該讀《道德經(jīng)》、《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壇經(jīng)》。
讀經(jīng)要轉經(jīng),而不是被經(jīng)轉。讀書應該轉書,而不是被書轉。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大學》誠意——修身;《中庸》誠身——治國。
誠身:就是親親,
身:親情關系
修身:就是合適的處理好親情關系。
中國人之間的關系,多是交互性關系。
父子之間的“父慈子孝”、夫妻之間的“相親相愛”是一種交互性關系。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政治:是一個契約、規(guī)則,讓利益斗爭限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nèi)。
怕鬼、鬼迷,非鬼迷也,心自迷也,心正無所謂懼。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反腐——正名
中國的教育不應當產(chǎn)業(yè)化,還是應該師道尊嚴。
君子有三樂: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
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煉。
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毀不滅性:孝子哀傷不能傷害性命。
中國人主張因時因地制宜,沒有僵死的教條。
中國人區(qū)分是非:正確就恰當。
西方人區(qū)分是非:邏輯上不對
權變不是變了天理,而是讓同一個天理,在不同的事情當中有所不同的體現(xiàn)。
如:
企業(yè)制度只是提高企業(yè)效率的一種手段、工具,它并不是天理本身。
中國的企業(yè)就是中國員工的一個家,
西方人的企業(yè)就是資本政治的機器。
制度的制定,只是一個說話的依據(jù),處理事情不等于完全按照制度來。
處理事情要心中存?zhèn)€天理。
儒家講的權變,不是道家講的不要原則。
原則只是一個天理,(如:水,海水、冰、蒸汽都是水的不同體現(xiàn);“仁”,在不同的人和事,體現(xiàn)就不同)原則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體現(xiàn)。它體現(xiàn)出它還是天理,但不是那個條文本身。
人生無處不是道場。
中國的和諧,完全是基于中國文化精神。
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
人世間,唯一有絕對價值的就是善良的愿望。
——盧梭
我們在許多事情上都用功的,唯獨對自己的本心不用功。有了心學這樣的一條道理,讓我們的生命有了精彩、有了意義,而不是為環(huán)境左右、為遭遇所支配。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
民族需要脊梁,非所謂精英。
人的生命要讓它有意義,這才是第一事情。
謀生只是乃第二等事。
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早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y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yǎng)成公忠堅毅,擔當大仁,主持峰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物質財富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礎,這個論斷是錯的,是動物原理。
仁義,是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的基礎。
超越功利,成仁赴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中斷罪惡的鏈條,保全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
喜怒哀樂本體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推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去活動、去奮斗的動力絕不是頭腦,是情感的力量。
修身,就是要時常檢省我們的喜怒哀樂里,是不是參雜了個人私意。
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
過去與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jīng)》
天道之極致,無非柴米油鹽。極高明而道中庸。
人要隨成成就,才是其所能為。
人要相信自己,不要局限了自己。
企業(yè)就是做生意,所以前途是企業(yè)所做的事情要有生意,有生生不息的意,即有源頭?!@是關系到企業(yè)能不能生存,能不能持久的生存——有沒有源頭、源泉;第二步,就看這個源泉、泉水大小。泉水大的,企業(yè)就能快速成長,長得很大很大;泉水小的,企業(yè)成長就慢,成長空間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