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羊知馬,對不同天體的研究比較,讓人類進一步認識我們的星系
起初,對地球的研究似乎并不是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地球是我們太陽系的一部分,地球上發(fā)生的許多事情與太陽系中的其他物體直接相關。
? ? ? ?

? ? ?資料來源:NASA/NOAA/GSFC/Suomi NPP/VIIRS/Norman Kuring
2012年藍色大理石。這張地球的“藍色大理石”圖像由美國宇航局的Suomi NPP衛(wèi)星上的可見光/紅外成像儀輻射儀套件(VIIRS)拍攝。該圖像由許多拍攝于2012年1月4日的地球表面的圖像合成。
? ? ? ?

? ? ?
舉例來說,極光、潮汐和季節(jié)都是地球與太陽或月亮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會改變地球表面,并且影響生命的進化。甚至地質學中的內容,如火山作用、構造學、巖石和礦物的研究,在天文學中也是有用的,因為它們可以幫助人們解釋在其他行星上看到的東西。
? ? ? ?

? ? ?來源:喬·阿卡巴,美國宇航局
來自太空的地球極光。搭乘國際空間站,離地約240英里的“遠征32號”機組人員拍攝了一系列南極光的照片。美國宇航局宇航員、飛行工程師喬·阿卡巴從寧靜號節(jié)點艙記錄了這一系列圖像。位于前景的是Canadarm2機器人手臂。例如,我們知道在地球上赤鐵礦通常是在溫泉類型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所以當火星全球探測者在火星表面探測到赤鐵礦時,這就證明那里可能曾經(jīng)存在液態(tài)水。
將地球與太陽系的其他天體進行比較也能讓我們了解到很多關于地球的歷史。關于地球的早期歷史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地球上的巖石會在板塊構造運動中發(fā)生循環(huán),我們能找到的來自地球初期的巖石非常少。
? ? ? ?

? ? ?信貸:布萊恩·肯特
伊薩卡的極光。來自紐約伊薩卡的“極光”。2003年10月28日,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太陽耀斑之一把一股高能粒子流徑直射向地球,引發(fā)了在低緯度地區(qū)也能看到的極光。第二次耀斑在30日晚上引發(fā)了極光。這張極光的照片是2003年10月30日由Brian Kent在伊薩卡城外的哈頓-布思羅伊德天文臺拍攝的,他是the Ask天文學家團隊的成員之一。
? ? ? ?

? ? ?
最古老的地球巖石大約有38億年的歷史,而一些發(fā)現(xiàn)于砂巖中的極其古老的小顆粒,其年代已達41億年。據(jù)信,太陽系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因此,地球上幾乎沒有留下什么關于早期太陽系的證據(jù)。然而,一些小行星和彗星自形成以來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研究它們可以了解在地球形成時期太陽系的狀態(tài)。
? ? ? ?

? ? ?
觀察較大星體表面古老的遺跡,比如月球,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遙遠的過去。對月球隕石坑的研究表明,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經(jīng)歷了一段“狂轟濫炸”時期,大量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行星、衛(wèi)星和其他行星。如果月球多次受到撞擊,地球很可能也是如此,盡管這些撞擊產生的隕石坑已經(jīng)被侵蝕和構造運動破壞了。
? ? ? ?

? ? ?
許多人對地球上的事物和現(xiàn)象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與我們每天看到的事情息息相關。
相關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149 597 890.7千米/1天文單位,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3],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6.6億人口[22]。其質量約為5.97×1024千克,半徑約6,371千米,平均密度5.5 g/cm3,是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地球同時進行自轉和公轉運動,分別產生了晝夜及四季的變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轉一周,一太陽年公轉一周。自轉軌道面稱為赤道面,公轉軌道面稱為黃道面,兩者之間的夾角稱為黃赤交角。地球僅有一顆自然衛(wèi)星,即月球。
? ? ? ?

? ? ?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稱為海洋或湖或河流[23][24],其余是陸地板塊組成的大洲和島嶼,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極的冰蓋及北極存有冰。主體包括巖石圈、地幔、熔融態(tài)金屬的外地核以及固態(tài)金屬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場[25]。外部被氣體包圍,稱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二氧化碳、氬。
?
作者: curious
FY: 瓶子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內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