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些傳統的手藝消失了 時代的印記中 你還記得哪些
城市的新陳代謝,是一種細胞再生的方式展現,辭舊迎新的同時,完成生命周期的重新綻放。


武漢這座城市,在最近100年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最近20年的變化尤為明顯,曾經老武漢生活的痕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再現,過去的痕跡再也找不到,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短平快,而讓曾經悠閑的慢生活退出歷史舞臺。

老武漢的很多東西都消失了,比如曾經的建筑,曾經的道路,曾經的天橋,曾經的湖泊,曾經的食物,曾經的手藝,曾經的人,曾經的手藝人。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而言,武漢哪些手藝的丟失,讓人覺得最可惜?

箍桶匠
以前結婚用的子孫桶、提桶、腳盆啥的都是實木做的,所以少不了箍桶匠,現在結婚沒有這些東西了,平時家里也幾乎不用了,這個行業(yè)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鐵匠
由于城市化的進程,農民都上樓了,火鉗、鐮刀、鋤頭、斧頭基本上都不怎么用了,即使農村農活需要這些工具,更多的都是工廠量產,純手工的鐵匠退出歷史舞臺了。
磨刀工
磨剪刀和菜刀的都逐漸消失,很少再能聽到蒼老的聲音拉長了腔調喊:磨剪子勒戧菜刀!
編蘆花靴筒
冬天過冬絕對的好東西,透氣保暖,不出腳汗,不生凍瘡,就是不適合穿了出去到處走,會這門手藝的也越來越少。

修鋼筆
都是在學校門口修的,現在用水性筆的多了,鋼筆基本上不會再用了,修鋼筆自然退出歷史舞臺了。

補鍋匠
曾經物質不豐富,都是燒柴火用大鍋,鍋壞了還修修補補,現在都是用煤氣灶或者燃氣灶,基本都是小鐵鍋,更換的成本很低,補鍋匠自然消失了。

小人書攤
每個地方也就那么一兩家,依稀記得幾分錢一本的小人書,大家都愛看。
自從手機和平板電腦問世以來,人們看書的欲望越來越少。

賣貨郎
就是挑著小商品走來走去,吆喝買小玩意的,以前可是用牙膏皮、破鞋套都能換東西,賣冰棒的也勉強算。

炸米花
大米、玉米、蠶豆、紅薯干都能炸哦,現在很難再有走在路上突然 “砰”的一聲,嚇人一大跳的經歷。

修雨傘、補套鞋
一般來說,修雨傘的一般也能修套鞋、修跑鞋、給皮鞋釘個鞋掌啥的。

彈棉花
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據自己要求讓棉花匠按重量定制的,棉被都是棉花匠通過棉花榔頭敲擊弦把棉花彈松,鋪平,經線才能做成,保證不含纖維,不含黑心棉。
吹糖人
每件都是藝術品,這手藝應該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下來,市場還是有的,不過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漢繡
漢繡作為特殊的民族文化,也有很久的歷史,在武漢,如今會漢繡的老師屈指可數。

鐘表匠
曾經手表是奢侈品,價格非常昂貴,如果水表除了問題經常修修補補,而掛鐘是家家戶戶看時間的必備品。
如今,手表已經非常稀松平常,作為奢侈品的手表,不需要經常拿去修,而中低端的手表,則有專門的售后,不需要這門手藝,更重要的是以前是機械表,現在是電子表的世界。

海蝶磁帶攤
DVD和VCD退出了歷史舞臺,磁帶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相關的店鋪和商鋪,再也找不到了。

收頭發(fā)
如果人們壓力越來越大,幾乎沒有人會去收頭發(fā)了

麻木
以前公共交通系統不發(fā)達,沒有地鐵的時候,公交很多地方都不到,很多地方都有大片的交通空白點,麻木的誕生進入市場。
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轎車,即使沒有小轎車,面包車取代麻木,成為新時代交通運輸的載體。

時代不斷在發(fā)展,很多高科技已經取代了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他們隨著歲月的遠去,逐步走進歷史博物館,不過當我們壓力過大,緬懷過去的時候,這些文字、照片能喚醒我們的記憶,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枉來到人間走一遭,歲月的痕跡,以及時代的進步,在我們每個人生命過程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