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
看這本書之前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值在68%左右,有書友給出了了一星評分,這個世界還是各有各人的皎潔吧,審美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虛無主義嘛,它傳達出來的思想,跟我們中國文學表達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就我各人來說,我還是非常喜歡這種風格的。不過又有種有種“美則美矣,卻不知其所然”的感覺
空靈,孤寂,潔凈,哀傷,朦朧,用這幾個詞來形容此書給我的感覺。這本書故事內(nèi)容很簡單注重氛圍感,敘事性不強,不像日本推理文學那樣,跌宕起伏,有別具一格的美感。
唯美主義的哀傷
小說的開頭很簡潔,一夜的火車,抵達到了片寂靜的天地,穿梭,虛幻,星星點點,安靜被冷寂吞噬,潔白被黑暗吞噬。
所用的字詞都很輕,營造出了一種虛幻模糊的感覺,大雪,寂靜,列車,提燈,穿梭黑夜,水蒸氣,玻璃上女人的眼睛。輕輕吸氣 輕輕吐出,好像生怕驚擾了什么一樣。
小說很喜歡用鏡子的意象來描述,有種虛幻又真實的意境。有時霧氣朦朧,有時純凈透亮,但不管是何種美麗,透過鏡子這個意象之后,好像更輕更虛幻了,也好像更美更真實了。
《雪國》被稱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作品,作者筆下講述的故事簡單的像一杯純澈的清水,唯美悲情,凄美朦朧。既引人入勝又引人深思。作者筆下的雪國真是美麗如畫,美的不帶一絲雜質(zhì),讓人從中感受到這種美感和主人公的命運深深地聯(lián)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伴著翩翩飛舞的雪花觸及了自然和生命本來的面貌。
? 在川端康成看來美和悲密不可分,讀完“雪國”感受到小說沒有主線和支線,出場人物也只有廖廖幾個,很多評論也把川端康成的文字特點總結(jié)為“物哀美”,而整部小說也如白雪一般,將虛無、潔凈和悲哀的美麗描寫到極致,讓人怦然心動而后惆悵不已。朦朦朧朧的情愫若隱若現(xiàn),縈繞在腦海中飄來飄去卻難以言表。
? 書中最后作者用大段的筆墨描寫銀河,也許銀河是隱喻的,冷冽孤寂又帶著神奇的魅惑之感。映射出人生的虛無,最后一句“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好像銀河坍塌了,島村也終于從虛無中獲得了解脫。
? 作者用極為細膩的筆觸訴說了生命的哀傷而且也終究無法逃脫宿命的凄迷與彷徨。讓小說盡顯“物哀”之美的氣質(zhì),為我們展現(xiàn)了哀怨空靈的文學世界。
湖
川端康成作品傳達出的是一種美感,文筆也很細膩,余華早期的作品也深受他的影響,但是這種虛無,徒勞和無意義,不是中國文學精神。
中國文學的精髓大概就是,那怕活著生不如死,也要拼命熱愛生活。所以日本文學這種虛無主義中國大部分人不認同,有的書友打分很低可以理解。
“銀平感到,仿佛自己用胳膊肘捅穿了花鋪那面湖水般的大窗玻璃,一灣結(jié)了冰的湖,涌上他的心頭。那是母親老家的湖。那湖邊雖有城鎮(zhèn),母親的故鄉(xiāng)卻是農(nóng)村。”
所以,我在看日本文學又扯到中國文學去了,看到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殺也是受虛無主義的影響,很是惋惜,文學的盡頭不該是犧牲,生活沒有意義這是現(xiàn)實,所以我們才要活著尋找生命的意義啊
以前看文章老師說自己要做到知人論世,要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心境和感情,然而我們自己的心境又何況不是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呢,讀書看書的角度就像看待這個世界一樣,有時候自己看到了世界的一角消極,便覺得整個世界都是消極的,不要因為自己片面的理解,否定整本書
“自己雖不覺得可笑,大伙都覺得可笑而笑了,你笑笑不也很好嗎?”
“我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笑也未嘗不可。但大家笑后,我不跟著笑也可以嘛?!?/p>
不愿附和別人,也不愿別人附和我。最是害怕,失了真實,我便不再是我了。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xiàn)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