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敵利器——二戰(zhàn)德軍常見單兵反坦克煙霧彈藥
? ? ? ? ?二戰(zhàn)期間,煙霧彈藥是步兵最常用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它們雖然難以直接對裝甲車輛造成毀傷,但卻能通過釋放煙霧來遮蔽敵軍視野、阻礙坦克前進,為其他殺傷性反坦克武器摧毀目標爭取時間。順利的情況下,這類彈藥甚至還能依靠漫入車內(nèi)的濃煙迫使敵方士兵離開坦克。本文在此簡要介紹幾款德國陸軍常用的單兵煙霧彈。

1. BK 1 H和BK 2 H型煙霧瓶

右圖:BK 2 H,圖中a為外容器,b為內(nèi)容器,c為帶凹槽的瓶頸
? ? ? ? BK 1 H(Blendk?rper 1 H)是一種裝有發(fā)煙燃燒液的玻璃瓶,是德軍較早使用的裝備,但其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不佳,主要缺點在于不實用且每個彈藥是單獨包裝的,攜帶不便,因此很快被2 H型替代。
? ? ? ?BK 2 H(Blendk?rper 2 H)與 1 H同樣是只玻璃瓶,形似燈泡,分為內(nèi)、外兩個容器。外容器中盛裝有四氯化鈦和四氯化硅,內(nèi)容器(一根玻璃管)中則是抗凍的氯化鈣鹽溶液。瓶頸帶有刻好的凹槽,這是為了方便從盒子中取出。2 H型每只重370g,能抵御-40攝氏度的嚴寒。


? ? ? ?在包裝上,2 H進行了改良。德軍為其設計了一種4只裝的包裝盒,以及能裝11個包裝盒的包裝箱。使用時,先在不開啟包裝盒的情況下將煙霧瓶運到戰(zhàn)場,待作戰(zhàn)前夕再扯動開封繩,讓每只瓶子上的盒蓋依次朝箭頭所指的方向打開,從而取出瓶子(每只瓶單獨設一個盒蓋,用一個開一個,以防尚未使用的從盒中滑出打碎)。
? ? ? ?投擲煙霧瓶時要盡量瞄準敵坦克的炮塔座環(huán)、觀察縫和光學設備,命中目標后瓶子即被打碎,釋放出一股籠罩坦克的煙霧球。最理想的效果是濃煙滲入戰(zhàn)斗室,迫使敵人離開坦克,即使做不到,也應保證遮蔽敵軍視野,為其他反坦克武器打掩護,起到干擾和震懾作用。BK 2 H的煙霧作用時間通常在15—20s,其釋放的煙霧盡管在空曠地帶對人體無害,只有在密閉空間內(nèi)才會引發(fā)惡心和咳嗽,但使用時仍要非常小心,因為里面的液體一旦沾上衣物便會毀壞織物,沾上皮膚則引發(fā)強烈的紅腫,如不慎入眼則要立即接受治療,皮膚和衣服哪怕沾上一點兒也必須馬上用水和肥皂洗凈。




2. Nb.Hgr.39、Nb.Hgr.39 B和Nb.Hgr.41型煙霧手榴彈
? ? ? ?

? ? ? ? ?Nb.Hgr.39(Nebelhandgranate 39)型長柄煙霧手榴彈擁有與煙霧瓶類似的效果。與后者相比,其優(yōu)點是沒有破碎危險,但缺點是不能攻擊移動中的坦克。為了防止彈藥投擲后從目標上滾落,常見的做法是用繩子將手榴彈與一塊配重(比如一根木頭,甚至可以是另一枚手榴彈以增加煙霧濃度)系在一起,然后扔出,使其能掛在坦克的炮管上。不過這也要求投彈手必須接近到極近的距離,保證命中率。Nb.Hgr.39型與Hgr.24型常規(guī)手榴彈在外觀上的區(qū)別是前者彈頭和手柄上都畫有一圈白環(huán),并寫有“Nb.Hgr.39”字樣,即使在夜間兩者也不會弄混。為了加強區(qū)分效果,后期的Nb.Hgr.39還在手柄上刻了環(huán)狀凹槽。
? ? ? ?由于其固有缺點,Nb.Hgr.39襲擊坦克一般只用于迫使目標改變行駛方向,或者為了繳獲完好的坦克而從敞開的戰(zhàn)斗室扔入以驅(qū)離敵方士兵這兩種場合。為了做到這一點,投彈手往往得精心偽裝,等待毫無察覺的目標坦克接近,然后突然采取行動(這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

? ? ? ?想扔好捆有配重的手榴彈絕非易事,這需要大量的練習。無數(shù)戰(zhàn)例證明,這種煙霧手榴彈在應對敵軍機槍陣地、掩體和地下工事時都有很好的效果。其具體使用方法可以參考Hgr.24手榴彈,兩者幾乎沒有區(qū)別。Nb.Hgr.39通常存放在能容納15枚彈藥的金屬箱子里,箱有提手,方便運輸攜帶。其發(fā)煙劑由鋅粉和六氯乙烷組成,采用BZ 39型燃燒引信和N4 型雷管作為引爆裝置。
? ? ? Nb.Hgr.39 B型手榴彈出現(xiàn)得比39型晚些,兩者唯一的區(qū)別在于發(fā)煙劑的組分比例上,39 B中的鋅粉更少而六氯乙烷更多。前面的圖中可以看到兩種手榴彈混裝在盒子里,顯然,在包裝上它們沒有區(qū)別。

? ? ? ?與39型不同,Nb.Hgr.41型手榴彈沒有手柄。它是個圓柱形容器,填充有跟39型一樣的裝藥,總重530g。41型由兩層蓋子密封,帶雷管腔的下蓋封住手榴彈的發(fā)煙劑,而帶兩個排煙孔和一只螺紋孔(用于安裝引信)的上蓋蓋住下蓋。該彈的引爆裝置包含一個Zündschnuranzünder 39型引信和一只N4型雷管。Zündschnuranzünder 39型引信的上部是一個可以擰下來的球頭,里面有拉火繩,下部則帶螺紋,用于固定在手榴彈上蓋上,里面則是拉火絲和拉火管,下部螺紋平時有護帽保護,防止引信受潮,臨到使用時再擰下。N4型雷管是一個小鋁管,內(nèi)部填充有點火藥。管的端口用壓縮的引火藥和一只金屬帽封住,此外上面還套著一個使用時需要取下的紙質(zhì)護帽用于防潮。N4的外殼上涂有一圈綠環(huán)作為識別標志。德軍有專門的包裝箱來存放41型手榴彈,每個能裝24只彈藥以及配套的雷管和引信。


? ? ? ? 使用Nb.Hgr.41時,首先須將N4雷管插入雷管腔中,然后取下39型引信的護帽并把它擰在手榴彈上蓋上,最后擰下并拉動引信的球頭即可拉響彈藥。拉響后必須立即將其扔出,大約3秒后便會冒出一股灰白色煙霧,持續(xù)時長為100—120s。由于發(fā)煙時間不長,此彈不能作為自身掩護用的煙霧彈,但可以用于暫時性的干擾敵方視線或者清理地下掩體。此外,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的熱使得其可用來引燃干燥的地表植被。
? ? ? ?同樣,41型的使用也有諸多注意事項,首先是點燃后不得將手指置于排煙孔附近,以防燙傷,第二是在密閉空間內(nèi)使用產(chǎn)生的煙霧會有致命危險。另外,該彈必須良好地防潮,并且在運輸時嚴禁與其他包括發(fā)光彈和信號彈在內(nèi)的各種彈藥共同放置。儲存時,其也必須與其他彈藥保持至少5m的安全距離。

3. Nebelkerze 39和39B型發(fā)煙罐

? ? ? ?發(fā)煙罐是另一種用于反坦克的煙霧彈藥,由于其容積大(罐高14cm,直徑9cm,重約2kg),發(fā)煙的持續(xù)效果根據(jù)風力條件的不同可達到約4至7分鐘。它的發(fā)煙劑同樣是鋅粉和六氯乙烷,但比例與煙霧手榴彈不同。發(fā)煙罐采用Zündschnuranzünder 29型引信,Nebelkerze 39和39B型的罐體上安有一只把手,這意味著使用時要一直手持著,并且要求使用者始終貼在坦克上。
? ? ? 為了讓易受潮的彈藥也能在水上運輸,遵照1943年10月20日OKH的命令,德軍引入了“39型發(fā)煙罐浮筒”(Schwimmk?rper für Nebelkerze 39, 縮寫SK f Nb K 39),這是一種金屬制空心容器,每個可裝一只發(fā)煙罐,一只木箱可裝12個這樣的“浮筒”,每個“浮筒”重830g,每只空木箱重11kg。用工兵舟運輸“浮筒”時,裝載數(shù)量按以下標準——42型工兵沖鋒舟:24只;39型工兵沖鋒舟:4只;工兵登陸艇:24只;工兵登陸駁船:24只;250馬力摩托舟:12只。
? ? ? Schnellnebelkerze 39型快速發(fā)煙罐可借助電子引信從安裝在各型坦克上的專用的發(fā)射器中發(fā)射,它配備有Wurladung 1 型發(fā)射藥和N4型雷管。
使用圖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