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刺客列傳》誰真的愿意去白給?
近期看了《史記.刺客列傳》我看第一遍有點懵覺得他們有點傻,隨后又看了兩三回才明白司馬遷為什么要記錄他們,生與死的抉擇不是真正經(jīng)歷過的人是無法了解他們的難與可貴,司馬遷在嘗試給我們述說五位刺客看透生死的抉擇時刻。?
列傳中的五位刺客并沒改變歷史進程,可以說都是小人物,只是歷史車輪中的一顆沙子。但是他們做的事是要看透生死的并非史書上說的那么輕巧簡單,我相信現(xiàn)在或者是古代生都是命誠可貴的,老百姓都是惜命的,但他們到底是為了什么而舍命刺殺?真的是所謂理想、承諾那么簡單么?
《刺客列傳》共記錄了五位刺客,今天咱們分別來找找線索:
一、????????? 曹沫(匹夫不可奪其志)
行刺經(jīng)歷:曹沫是魯國大力士被魯莊公相中封為將領(lǐng),后與齊國作戰(zhàn)三次失利導(dǎo)致魯國向齊國請求割地求和,盡管作戰(zhàn)失利但魯莊公并沒把曹沫免職。
后來齊桓公和魯莊公約定簽訂盟約的時候,曹沫手持匕首跳出來挾持齊桓公逼他歸還魯國領(lǐng)土,齊桓公被迫無奈就答應(yīng)下來了也守承諾歸還了魯國領(lǐng)土。
因為年代久遠曹沫這段事跡記錄較少,但僅從魯莊公面對屢戰(zhàn)屢敗的曹沫都沒免他職來說,兩人私下關(guān)系應(yīng)該也挺好,對曹沫非常重視,絕對的信任。
而曹沫經(jīng)歷三次失利毫無疑問在朝中內(nèi)外都會對他職位保留有巨大爭議,想必曹沫是感到無比羞憤的,但他沒有引咎辭職也沒有自行了斷而是用了行刺的方法一雪前恥,雖然勝之不武但目的還是達成了。
行刺原因:1、魯莊公對曹沫的絕對信任;2、曹沫自個也是有尊嚴的人。
?
二、????????? 專諸(政變中的小配角)
行刺經(jīng)歷:專諸事跡通篇就是一個謀反的故事,是非觀還有點歪曲。主要講吳國公子光怎么策劃叛亂取代吳王僚登上吳國王位。專諸在整個事跡里面就是個小配角,公子光養(yǎng)的一個死士,唯獨就是慫恿公子光下決心行動和自己親自前去用魚腸劍行刺吳王僚。
結(jié)局就是專諸行刺得手但自己也當(dāng)場送命,吳國公子光順利登位并封了專諸兒子為上卿。
行刺原因:“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列傳記錄就那么簡單,似乎是專諸這人比較純粹,得知專諸要親自行刺,公子光感嘆了一句“光之身,子之身也?!本捅阕屗チ?。
但不論怎么說公子光對專諸的日常供養(yǎng)和尊重是到位的。
?
三、????????? 豫讓(國仇家恨臣子怒)
行刺經(jīng)歷:豫讓的行刺理由比起專諸倒是充分許多。一來當(dāng)年在晉國侍奉智伯“智伯甚尊寵之”比起專諸的善客待之,尊寵一詞已經(jīng)說明智伯對豫讓的日常態(tài)度。二來后晉被趙韓魏三國所滅,可以說是成了亡國奴,國仇家恨臣子怒加一身,豫讓對趙襄子進行了兩次行刺,但均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行刺,豫讓假裝成廁所保潔,想在趙襄子大便時候解決他但被識破,趙襄子覺得他重義氣就放了他。
第二次行刺,過了一段時間豫讓把自己全身上下毀容裝成乞丐,埋伏在趙襄子出行的橋底下,但可能外貌太過可怕嚇到了趙襄子的馬又被識破。趙襄子無奈,把自己的衣服給豫讓“刺殺”完夢,后慷慨赴死。
行刺原因:上面已經(jīng)說了豫讓是國仇家恨臣子怒加一身,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當(dāng)年“智伯甚尊寵之”, 當(dāng)豫讓說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時候就已經(jīng)說明當(dāng)年智伯對他是怎樣的了。試問有多少員工能在公司倒閉后還為已故的老板四處奔波呢?
?
四、????????? 聶政(耿直的亡命殺手)
行刺經(jīng)歷:聶政早年就殺過人,為躲避仇家遷徙到了齊國當(dāng)起了屠夫。后來一個叫嚴仲子的人想讓聶政幫他刺殺韓國的國相俠累,便多次拜訪聶政,送酒食送黃金但都被聶政以侍奉老母為由婉拒,嚴仲子無奈只好退去也逐漸忘了此事。
后來聶政母親去世,辦理完喪事后了無牽掛了便感慨“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本椭鲃诱疑狭藝乐僮勇男挟?dāng)年未盡之事,只身前去國相府行刺俠累。
聶政非常能打刺死了數(shù)十人,但行刺失敗,最后被剝下臉皮、挖出眼珠、刨開腸肚暴尸市井。俠累不知道到底是誰行刺了他,就發(fā)出懸賞征求線索許久也無人響應(yīng)。后來聶政姐姐過來認領(lǐng),抱著尸體哭了三天暴斃而亡,聶政的事跡就傳開了。
行刺原因:聶政的事讓我最迷。聶政與嚴仲子并沒正式建立主臣關(guān)系,甚至沒長時間相處過,嚴仲子只是對聶政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誠意,但人家來目的就是來買他的命的。
可能是聶政長期生活在貧賤的環(huán)境,突然給他整這么一出讓他感動之余還受之有愧。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嚴仲子是把聶政耿直而樸質(zhì)的性格拿捏到了。
五、????????? 荊軻(失意青年的暴走)
荊軻的篇幅是列傳寫得最詳細的。早年荊軻的求職之路并不順暢,興趣愛好廣泛但是好像沒一樣精通。起初求職于衛(wèi)元君沒被任用,公務(wù)員沒當(dāng)成。后來路經(jīng)榆次拜訪劍術(shù)大師蓋聶討論劍術(shù)被嫌棄,劍術(shù)教練沒當(dāng)成。后來去了邯鄲與魯勾踐探討博戲(一種賭博游戲)被轟走,賭場荷官沒當(dāng)成。最后到了燕國與屠狗音樂家高漸離在一起混日子,每天喝酒賣醉。此時的荊軻猶如剛大學(xué)畢業(yè)求職受挫的人,求職標準一次比一次低但也沒人接受,內(nèi)心受到嚴重的打擊。
行刺經(jīng)歷:后來燕國太子丹從秦國逃回來,正愁怎么應(yīng)對秦國即將到來的報復(fù)行動,一位叫田光的老人舍命推薦了荊軻。荊軻愕然但還是去拜見了太子丹,怎知太子丹一把鼻涕一把淚述說自己的慘狀求荊軻給個法子,荊軻也知道自己能力不夠也沒給出什么好建議一再推脫,但耐不住太子丹的死磨硬泡,只能豁出去硬著頭皮給了個行刺秦王的計劃。
太子丹非常高興,就有了“于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span>家里的財物、吃喝、車馬、女人任你玩?zhèn)€夠,荊軻終于如愿以償?shù)玫搅速p識重用,但不知道是開心好還是不開心好,還是先享受了再說。
過了很長時間荊軻都還沒行動,太子丹有點急催促了一下,恰好秦國將領(lǐng)樊於期被秦國通緝投奔燕國,荊軻就跟樊於期“商量”要拿他的人頭才能見到秦王然后行刺,樊於期就竟然自刎了。我覺得一個有膽潛逃的人不太可能想著尋死吧?
拿到了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形圖,太子丹再給荊軻配了傳奇裝備,見荊軻遲遲不出發(fā)再次催促,被荊軻怒懟之,但見太子丹那么著急就出發(fā)了。于是太子丹和賓客到了易水岸邊送行,唱出了“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千古名句。
不管荊軻真實的內(nèi)心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糾結(jié)或斗爭,但最終還是堅決地出發(fā)了。至于荊軻的刺秦我認為引用史記原文的表述更為精彩,大家好好欣賞司馬遷的文筆: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huán)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fù)擊軻,軻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庇谑亲笥壹惹皻⑤V,秦王不怡者良久。”
荊軻死后他的好朋友高漸離化成聾啞樂師也嘗試了一次刺秦,但也是失敗身死,按理說應(yīng)該是《刺客列傳》中的第六位刺客。
行刺原因:相比起上述4位刺客的大義凌然和耿直,我認為荊軻這一篇的描述是最到位的,不論現(xiàn)代人還是古代人,我相信大家都是珍惜生命誰都不想死的,成為“刺客”也許不是本意,心里肯定是經(jīng)歷過多次反復(fù),但局限于世俗價值觀、良心、志向和承諾推著他們一步步走向刺客行列。
我并非在貶低上述幾位歷史人物。拋開行刺成功與否,沒真正經(jīng)歷過生死抉擇的真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情況有窘迫,但在關(guān)鍵抉擇的時候他們都沒有違背自己的志向、良心和承諾,毅然做出了明知身死而為之的行動,這就值得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正如司馬遷評價上述五位刺客“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