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荀子為何對李斯和韓非如此不同?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時明月:荀子為何對李斯和韓非如此不同?一將功成萬骨枯!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兩人是師兄弟,韓非學成回了韓國,李斯則去了秦國。后來韓非身死,李斯成了一國之相,可是荀子卻并不喜歡李斯這個徒弟,這是為什么呢?

荀子說李斯走過的路滿是枯骨,事實也是如此。李斯胸有抱負,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不擇手段。他沒有身家背景,所以才會選擇去強大的秦國,為秦國效力。從一介布衣,到位極人臣,李斯的手并不干凈。

李斯這樣的人亦正亦邪,他并非是不懂善惡之人,但是他更加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為此他不惜一切。他巧言善辯,而且擅長謀略,是治世之能臣,也是亂世之梟雄。一將功成萬古枯,李斯的成就是用無數枯骨換來的,但是這也是難以避免的。

李斯追名逐利,雖然聰明絕頂,但是過分不擇手段,這和荀子的理念不合,所以荀子并不喜歡這個弟子。而對于另一個兼具儒家思想和法家格局的韓非則是荀子非常喜歡的弟子。

韓非回到韓國后,力圖報效母國,實現(xiàn)全國法制,建立一個盛行法度的盛世。可是韓非失敗了,亂世中生存不易,而在權謀面前,理想不堪一擊,韓非勢弱,沒能拯救韓國。
但是即便韓非英年早逝,他對后世的影響卻深遠,法家思想也開始盛行。韓非雖然沒能成功,但是他成了時代大家,受人尊敬。韓非精才艷艷,荀子對于這個玉石般的弟子寄予厚望。

李斯和韓非雖然是師兄弟,可是兩人走的道路完全不同,一個過于狠辣,一個過于仁慈。韓非死于秦國大牢,這跟李斯脫不了干系。荀子討厭李斯跟韓非的死也有關。

《秦時明月》中,李斯曾因事去拜望荀子,卻被荀子拒之門外。荀子乃一代大儒,卻選擇了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李斯的不滿。這既可以說明荀子對李斯做法的不贊同,也可以說明他對韓非的喜愛,對韓非早逝的惋惜。

韓非若活于世,想必能大展抱負,他這樣的人不該枉死于大牢。李斯對于這個師弟是又愛又恨,既生瑜何生亮,兩人棋逢對手,也注定不能共存。盡管李斯走的路枯骨遍地,但不可否認此人的確是難得的能臣,韜略過人。
圖源網絡,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