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守舊派,也不同于洋務派,晚清的清流黨是怎樣一股勢力
清流,即清澈的流水,恬淡高潔、清新可人。舊時讀書人做官,身上多半帶著臭老九的習氣,孤高自詡,喜歡以清流自比,頗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意味。漢代陳藩、李膺,明代東林黨,都曾說自己是清流,針砭時弊,抨擊朝政。清代建立以來,皇權強化,文網嚴密,清流一度銷聲匿跡。
但到了清末,清流又從地底噴涌而出,重新形成一股龐大勢力,人稱“清流黨”。

上圖_ 清 太平天國
一、門戶
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血腥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大清迎來了回光返照似的“同光中興”。但經過農民革命的打擊,滿洲集團的實力大大地減弱,而漢族地方實力派則借助“剿匪”發(fā)展壯大。另外,還有皇叔恭親王奕?,因為參與祺祥政變有功,又和洋人勾勾搭搭,在朝中威望日重,權勢日盛,對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地位產生威脅。
玩弄平衡是政治權術的關鍵。慈禧太后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統治,需要一股力量來鉗制恭親王和地方實力派。她下詔“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責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當據實以陳”,其實就是通過放開言路的方式,讓翰林院、都察院的言官批評朝政、糾核百官,對權臣加以制衡。這就為清流黨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上圖_ 故宮平面圖 標注處為軍機處位置所在
此外,當時的軍機處內部還有南北派之爭。同治光緒年間,軍機大臣北人李鴻藻和南人沈桂芬不和。兩人各自網羅勢力,互相攻訐。光緒二年(1876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瓜爾佳·文祥逝世,沈桂芬接替了文祥的位置,南派一時占了上風。為避免被南派壓制,北派李鴻藻便籠絡收羅了一大批言官為其壯大聲勢。在晚清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清流黨就此成型了。
李鴻藻,字蘭蓀,河北高陽人。崇尚理學,“性至孝,為學守程朱,務實踐,不茍言笑,持躬勤約,有若寒素”,擔任過同治皇帝的老師,是當時的理學名臣,故而很受言官們的擁戴。很快,在他麾下便聚集了一大批“標榜風節(jié)、糾彈時政”的臺諫詞垣。這些人“彈擊不避權貴”、“舉朝為之震竦。”其中最出名的是張之洞、張佩綸、寶廷、陳寶琛四人,人稱“清流四諫”。
當時的官場上把清流黨比作一頭青牛?!扒嗯n^是李鴻藻。張之洞、張佩綸是青牛的兩只角,用以觸人,陳寶琛是青牛尾,寶廷是青牛鞭……其余牛皮牛毛甚多?!?/p>
上圖_ 清朝官員出行
二、政見
清流黨是封建官場上的朋黨,不同于現代政黨,自然沒有固定的綱領章程。但是作為一個志同道合者結合起來的政治集團,其成員在見解上有諸多共識,行動上也有著相對一致的標準。
知名學者辜鴻銘長期擔任青牛牛角張之洞的幕僚,曾一語點出“當日清流黨,夙以維持圣人之道自任”。即清流黨人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維持儒家傳統道德。清流黨人以圣人門生自居,“志于道”,在政治上處處要踐道,保衛(wèi)道。
在清流黨的眼里,這個“道”就是天理,就算是統治者也要遵守的天理。他們反復提醒統治者“唯德可以格天”,如若統治者所為,在他們眼里有違道,他們便要“上書直言”,“以言衛(wèi)道”,并以言人之所不敢言為榮。
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要重修圓明園。李鴻藻率領清流聯合上奏,認為“粵捻初平,回焰方熾,必培養(yǎng)元氣,不宜以有用之財產,置無用之地”,請罷工程。慈安和慈禧熱衷享受,態(tài)度強硬,不愿放棄。誰知道清流黨人,以死諫為榮,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持續(xù)反復地上書,不屈不撓,來了個硬碰硬。最終兩宮太后只好作出讓步,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下旨“將圓明園一切工程即行停止”,改為修三海,削減了工程規(guī)模。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
又如光緒六年(1880)發(fā)生的李順三案件。李順三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jiān),一日違例出午門,被侍衛(wèi)責打。李順三向慈禧誣告侍衛(wèi),慈禧大怒,令刑部處死侍衛(wèi)。奕?等朝廷重臣皆不敢表態(tài)。而張之洞、陳寶琛等清流黨人則認為此事系慈禧太后聽信讒言、寵信宦官、妄殺護軍、破壞祖制,不合人君之德,有違圣人之道,必須勸諫。于是聯名上書抗爭,并列舉了嘉慶年間,宮禁松弛,導致林清入宮作亂的故事。慈禧太后是政治高手,不愿意為了小事影響政治大局,赦免了侍衛(wèi),并罰李順三四十大板。
儒家主張民本主義,以民為貴。所以清流黨都自我標榜成為民請命的大青天,在內政上強調“恤民”。而“恤民者,荒政之本”,晚清戰(zhàn)亂災荒頻繁,清流黨一直很關注賑災問題,主張“濟民食”、“籌賑款”、“遣流民”,用開設粥廠、洋行貸款、資遣出邊等方法對流民妥為安置。

上圖_ 晚清的底層百姓
體恤民生,還要澄清吏治。清流黨人認為晚清腐敗成風,必須要整嚴肅綱紀。他們積極履行言官紀檢監(jiān)察職能,揭露了諸多腐敗現象,糾核眾多貪官。張觀準揭露各府縣財政虧空“少者數千,多者數萬”,黃體芳揭露各省官員用“季規(guī)”、“新水”、“幫項”等各種名目索要賄賂。
對于澄清吏治的方法,他們主張一是要“即行罷斥”,“重治其罪”以“課臣職”;二是要修養(yǎng)思想,校正行為以“肅臣職”;三是要“遣使查辦”“據實糾參”懲辦劣員,是提拔清官,以“獎廉官”;最后還要“汰冗員”,實行人事改革,去除尸位素餐之人。

上圖_ 洋務運動 舊照
三、外事
清流黨在對外關系上,既不同于守舊派,也不同于洋務派。
清流黨和守舊派有諸多共同點,都認同封建儒學價值觀,強調人心氣節(jié),講求禮義廉恥。但是清流黨受“實學”影響,不排斥外國事務,主張經世致用,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清流黨贊同購鐵甲輪船、修筑鐵路。這就遭到守舊派的不滿,認為張佩綸、張之洞等人“群邪交煽”“國家不悉誅此輩,禍未已也”。
對于洋務派,清流黨雖然認同他們“師夷長技以治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認為洋務派貪污腐敗嚴重,耗費國家巨資,毫無成效。陳寶琛指責新建水師官兵“娼樓酒館,征逐嬉游”,以至“技藝生疏,船械銹蝕”,劉恩溥說洋務派“麋費數千百萬,半系調劑私人,開銷正款”,并舉例機器局總辦許其光,中風多年,還在領用空餉??傊?,洋務派“造機器、廣招商、置兵船、購槍炮,由李鴻章奏辦者二十幾年,麋國幣以億計,百弊叢生,毫無成效”。

上圖_ 天津教案 的事發(fā)地
清流黨和洋務派更大的分歧還是于對外戰(zhàn)和上。清流黨認為洋務派態(tài)度太過軟弱,妥協退讓太多。特別是李鴻章,認為他“議和必占人先,議戰(zhàn)必落人后”,是個專業(yè)投降家,“指為通夷,致比秦檜、賈似道”。
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清流黨認為百姓火燒教堂,“民心不可失”,正可借此“復先帝之大仇”,反對曾國藩、李鴻章向洋人低頭,處罰中國官民以“保全大局”的做法。
光緒六年(1880),俄國侵占新疆伊犁。清流黨要求處死和俄國交涉的大臣崇厚,重新談判,甚至不惜俄國開戰(zhàn)。并抨擊主張放棄西北的李鴻章“麋數百萬金以養(yǎng)淮軍,正為今日,若不能開一戰(zhàn),安用重臣?”
光緒九年(1883),法國侵略越南,越南向中國乞援。清流黨主張積極援越抗法,痛批李鴻章的求和主張。張佩綸、張之洞、黃體芳、鄧承修等人接連上書要求大力支持在越南抗法的黑旗軍,在東北的吳大澂甚至還請親自帶兵南下抗法。他們制造種種輿論,列舉中國戰(zhàn)勝法國的各種條件。在他們的推動下,清政府終于對法國宣戰(zhàn)。但這一宣戰(zhàn),卻引起了朝中的一陣軒然大波。

上圖_ 奕訢晚年照
四、風波
慈禧太后把清流黨的當做限制奕?和漢族重臣的政治工具。但是清流黨有自己的主張,并非慈禧可以任意支配。對慈禧違背朝制的行為,清流更是公然抵制。這就遭到了慈禧的不滿,她要借機發(fā)作,好好置辦一下清流黨。
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軍在越南連續(xù)失利,山西、北寧、太原等城池陸續(xù)失守。慈禧太后借機發(fā)難,說邊防不寧的主要責任是在恭親王奕?,將其差事通通免去,在家養(yǎng)病,從此奕?告別了政治一線。而越南打敗仗的將領唐炯、徐延旭的保薦人是李鴻藻,故而李鴻藻也被“開去一切差事,降二級使用”,史稱“甲申易樞”。
清流黨是為了牽制奕?用的,而李鴻藻又是清流的頭目。這兩人被逐出軍機,就動搖了清流黨存在的基礎。慈禧在開缺奕?的詔書上嚴厲斥責敲打流黨,說”倘有門戶之弊,標榜之風,假公濟私,傾則攻訌……必當立訣其隱,按法懲治不貸?!?/p>
上圖_ 李鴻藻 (晚清重臣、清流黨領袖)
慈禧整治清流黨的辦法,就是將清流黨人放置到一線去,委以疆臣重任。慈禧知道,清流黨出身多為言官,搞紀檢監(jiān)督、參政議政可以,但缺乏一線經驗,把他們拉去前線打戰(zhàn),就相當于把他們推入火坑。
于是朝廷降旨,任張佩綸、陳寶琛、吳大澂為三省會辦,分別會辦福建、南洋、北洋事項。很快,張佩綸在福建出盡洋相,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于是舊賬新賬一起算,把他之前推舉過唐炯、徐延旭的罪責加上,革職充軍。陳寶琛也被牽連,連降五級,吳大澂見勢不妙,主動辭職告退。

上圖_ 中法戰(zhàn)爭
五、再起
中法戰(zhàn)爭之后,原先的清流黨隱的隱、退的退,聲音逐漸淡去了一陣。但是前一波清流涌去,后一波清流又在醞釀。
光緒八年(1882年),光緒帝師翁同龢以帝師身份,入職軍機處。同當年的李鴻藻一樣,翁同龢身邊也圍繞著文廷式、王仁堪、丁立鈞等翰林院的詞章之臣。這些人也以文章氣節(jié)自負,被稱為“后清流”。在十年后的甲午戰(zhàn)爭前夕,他們和前清流殘余合流,再一次將“抗敵御辱”的聲浪推到了高潮。
日本窺視朝鮮日久,借鎮(zhèn)壓東學黨起義為名,進入朝鮮,向中國挑釁。在民族危機加重的時刻,清流黨紛紛上書請戰(zhàn),日本蕞爾小國,挑釁大清,猶螳臂擋車。對區(qū)區(qū)一日本“應決意主戰(zhàn),大加驅剿”,要直搗東瀛四島,肅清海疆。他們還對李鴻章怯懦畏戰(zhàn)的舉動,加以鞭笞,要求“嚴旨責成該大臣,妥為籌辦”。

上圖_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清流黨再次活躍,掀起了開戰(zhàn)的輿論熱潮。由于翁同龢等是光緒皇帝的近臣,加上輿論引導,光緒和慈禧太后很快就同意對日本宣戰(zhàn)。但是戰(zhàn)況進展得很不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陸軍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并挺近遼東。
盡管清流黨大部分主張抵抗到底,遷都再戰(zhàn),認為議和是“挖肉補瘡,飲鴆止渴”。但是清政府還是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上圖_ 《馬關條約》原本,現藏于臺北故宮
六、變法
甲午戰(zhàn)敗,清流黨痛心疾首。翁同龢聲淚俱下,發(fā)出“覆水難收,聚鐵鑄措,窮天下不塞此恨”的哀嘆。光緒皇帝不愿意做亡國之君,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建議,推動維新變法。對于清流黨而言,一來變法可以強國,實現他們“尊王攮夷”的目標,二來,后清流黨的核心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支援光緒帝,可以提升他們的地位。所以清流黨積極地支持光緒帝及維新派推動變法,翁同龢、張之洞等前后清流不少都加入了強學會,形成了“帝黨”。
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不斷加劇。榮祿等一系列王公大臣在太后身邊聚集,形成“后黨”。后黨要戰(zhàn)勝光緒帝,就要剪除羽翼,驅逐帝黨中的實力派。于是,慈禧先借故罷免了翁同龢,將其逐出宮外。之后又將清流人士禮部尚書汪鳴鑾、署大理寺卿文廷式奪去官位。在這些權位較高的清流被去職后,帝黨失去了重要支柱。不久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上圖_ 戊戌六君子
七、分流
中法戰(zhàn)爭、戊戌變法的先后失敗,代表著前后清流黨的瓦解。晚清清流黨本質上是一群中國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他們本著忠君愛國的情懷和儒家傳統,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群體。隨著時代的演進,他們也在變化分流,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各自的匆匆背影:
張之洞,甲午后,痛感救國需實干強軍。遂興辦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現代工廠,編練自強新軍,成了中國工業(yè)化的先驅。他忠于大清,但他培養(yǎng)出的湖廣新軍,卻埋葬了清王朝。

上圖_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
陳寶琛,中法戰(zhàn)爭罷官回鄉(xiāng)后,興辦教育,是福建近代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始終對清室盡忠,辛亥革命后做了溥儀的老師。后勸溥儀勿投日本未果,郁郁而終。
張佩綸,戍邊歸來后,娶了李鴻章的女兒,投靠在李鴻章幕府中做事。甲午后,因“妄議國政”被驅逐,晚年再入李幕。孫女張愛玲后成知名作家、
張謇,棄官從商,興辦實業(yè),從創(chuàng)辦大興紗廠開始,陸續(xù)興辦數十家企業(yè),堪稱中國第一實業(yè)家。政治上先支持立憲,后轉向共和,提倡實業(yè)救國。
……
一群人,遠去了,一個時代,謝幕了。
作者:大獅子?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晚清清流黨研究》 肖海霞 吉林大學 2005
[2]《清流與晚清政治變革》 楊實生 湖南大學 2011
[3]《光緒間“清流”三群體與在朝清議》 陳勇勤 荊州師專學報 1995.6
[4]《淺析晚清清流黨與各政治派系的關系》 張麗璇 廣州大學學報(社科) 2009.9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