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瘋狂

???????今天我在B站上偶然翻到了《美麗心靈》原型人物納什的傳記紀錄片《偉大的瘋狂》,抱著開卷有益的心態(tài)看完了全集并感覺獲益良多,影片收集了塵封多年的歷史檔案、采訪了多位當事人并詳細敘述了納什的生平,以及他從發(fā)病到痊愈的整個過程,讓我了解到其中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很多相似點,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納什瘋狂而偉大的心靈世界吧。約翰·納什于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位拉丁語教師,納什在幼年時期并沒有顯露出過人的天賦,相反,他在老師眼里卻是一個學習成績低于智力測驗水平的學生,納什在面對數學題時經常另辟蹊徑、特立獨行,同時他那種非常規(guī)的解題方法頗為老師所詬病,據說在高中時期,他常常用簡單的幾個步驟就能取代老師一黑板的推導和證明。讀高三時,納什得到了全美僅有十個名額的威斯汀豪斯獎學金,中學畢業(yè)后,他進入了卡耐基技術學院主修化學工程,1948年畢業(yè)并得到數學碩士學位,導師給他的推薦信里只有一句話:這個人是個天才。之后他就帶著獎學金來到了普林斯頓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很少去上課,因為據他說“上課會減弱他的創(chuàng)造力”,他也過分沉浸在自己能夠迅速成名的念頭當中,并因此總是著手解決一些其他數學家都嘆為觀止的大問題,同時驕傲自負的他不僅不會去借鑒任何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會尊奉任何人的標準行事,在21歲那年,他遞交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博弈論的題為《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并順利畢業(yè),其中的“納什均衡”在日后的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為其在1994年斬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博士畢業(yè)后,納什搬到了波士頓,并在麻省理工謀得了一份教職,在同事眼里,納什是一個無拘無束、臉皮很厚的精英人才,他只對那些跟他處在同一個精神層次上的人感興趣,因為他的傲慢同事們都不怎么喜歡他,但是鑒于他數學上的才能,大家都只能對他忍氣吞聲。一年后,納什開始了他的第一段戀情,他的女友是一個比他大5歲的名為埃莉諾·斯蒂爾的護士,交往兩個月后,埃莉諾懷孕并生下了一個男孩,但天性高傲、瞧不起人的納什不僅不肯支付一分奶粉錢,甚至不讓他的兒子在出生證明上加上他的姓,因為無力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埃莉諾不得不在孩子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里將他交給別人撫養(yǎng),這讓她感到異常無奈和傷心,幾個月后,納什最終與埃莉諾勞燕分飛并將這段戀情守口如瓶,以至于他的父母和同事中沒有一個知道他曾有一位私生子。在跟女護士分手不久后,納什與一位來自薩爾瓦多的21歲物理系學生愛麗莎·拉德拍拖上了,在納什看來,愛麗莎不僅有羞花閉月的容貌,而且見識廣博、才華橫溢,而在愛麗莎眼里,納什也是麻省理工鳳毛麟角的一位黃金單身漢,兩人相戀不久后于1957年2月在華盛頓舉行了婚禮,所有人都覺得他們倆是才子佳人、天作之合,狗糧撒的不要不要的。當時鋒芒畢露的納什風華正茂、前途無量,自從入職麻省理工后,他就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的數學難題,這讓他在專業(yè)數學圈名噪一時,《財富》雜志甚至將其贊譽為數學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盡管當時如日中天、躊躇滿志的他也僅僅是一位三十而立的大男孩而已,但他卻擔心自己會像運動員一樣走下坡路,數十年來,他一直在爭取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并在那一年再次與之失之交臂,這讓那個無比傲慢自負的他感受到極其強烈的挫敗感,被打擊后的他孤注一擲地一頭扎進證明過程無比艱難復雜的黎曼猜想當中,并在無疾而終后身心俱疲、心力憔悴,從此以后他開始擔心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同時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他發(fā)現愛麗莎懷孕了,這讓本身就壓力山大的納什感覺到自己必須多承擔一份責任,也成了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從此以后納什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 ? ? 1958年除夕夜,納什在同事家參加化裝舞會的時候,整晚都打扮成嬰兒圍著圍兜坐在愛麗莎腿上,即便那些對他的古怪行為早已司空見慣的人都感覺到他極其的反常,幾周后,納什沖進麻省理工的教師休息室,向所有人宣稱來自外太空的國家在《紐約時報》上給他發(fā)密碼信息,不久后他中途打斷一堂課,宣稱自己在《生活》雜志封面上喬裝打扮成教皇約翰23世,因為23是他最喜歡的素數,之后他開始注意學校的著裝模式,并堅稱帶著紅領帶的人是共產黨秘密組織的成員,當芝加哥大學請他去擔任要職時,納什以自己“將要成為南極洲國王”為由拒絕了對方的邀請,在他精神崩潰無力承擔教學任務后,數學系主任在那年的2月解除了他的教職,之后納什的精神狀況每況愈下,以至于愛麗莎不得不將他送入一所波士頓城外專為富人和名人提供治療的私人醫(yī)院,經診斷,他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癥。與此同時,愛麗莎為他的治療和康復四處奔走,她催促麻省理工的同事們去醫(yī)院看望他,希望通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感讓丈夫重歸正常,得知他情況的所有數學家都傷透了心,因為他們覺得一個天才就這么隕落了,人類數學該有多大的損失,同時納什也對自己抱有各種悲觀絕望的想法,感覺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再恢復正常了”,之后他聘請了一位律師,使自己盡管身患頑疾卻得以順利出院,出院后的他從麻省理工辭職并取走了所有退休金,開始了他的環(huán)游歐洲之旅,并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關于人生的理解和體悟。?
???????在出院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納什再一次住院了,這一次愛麗莎將他轉到了特倫頓州立醫(yī)院——當時一所治療精神病最好的醫(yī)院,特倫頓醫(yī)院以其激進的治療方法聞名,包括在1961年已停用的胰島素昏迷療法,這種療法將精神分裂癥的起因歸結為新陳代謝作用和人體血糖調節(jié)的失調,護士每天清早會進病房叫醒病人,給他們注射胰島素,之后血糖降低的病人全身抽搐并陷入昏迷狀態(tài),其中的某些重癥患者還必須忍受無意識痙攣的痛苦,在醫(yī)院里被以這種方式殘忍對待了將近六個禮拜之后,納什終于達到出院的標準了,經歷了這次可怕的治療以后,他整個人都被擊垮了,出院后的他身體虛弱的像經歷了一場大災難,治療甚至抹掉了他早年的一些記憶,以至于他童年的摯友不得不通過他曾經做過的事和帶著他拜他訪其他人來幫他回憶過去。此后,普林斯頓的同事幫他謀得了一份做研究的職位,他通過治療看上去的確比以前要好多了,他也漸漸學會了用理性去看待周遭的一切,他戲謔地將這段恢復期稱之為“強迫理性時期”(潛臺詞就是“理性那玩意兒沒啥了不起的,我的研究從來也跟理性扯不上一毛錢關系,但是為了康復我不得不逼著自己使用理性”)。在他患病三年后,心力憔悴、身心俱疲的愛麗莎于1962年冬天提出了離婚,并在申訴中辯稱“納什厭倦了她的照料,并將她棄之不顧”,同年,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的數學家們?yōu)榧{什在波士頓某學院謀得了一個職位、買了一棟公寓、安排了每周一次的心理醫(yī)生會診,并負責給他開抗精神失調的藥方,這時漸漸康復的納什精神狀況越來越好,在同事眼里也沒有之前的那種傲慢和自負了,并時不時地回到第一任女友埃莉諾身邊帶著自己的兒子一并出游,然而,在所有人都以為納什很快就要回歸正常人群體當中的時候,他的癥狀復發(fā)了,原因是在他看來,他吃的那些抗精神疾病的藥物讓他喪失了思考和行動能力,因此在搬去波士頓一年后他主動停止服藥,并在此之后他的頭腦中時不時地會幻聽到各種嘈雜的聲音和兩三個人在交頭接耳地對自己評頭論足,從而再次陷入精神分裂的泥潭不能自拔。

?? ? ? 在納什人生的最低谷,愛麗莎決定對他施以援手,她認為將納什棄之于療養(yǎng)院而不顧“是一個錯誤”,允許他搬回來跟自己一起住,并發(fā)誓再也不會把他送走,這為納什的康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至于后來納什的所有朋友都感慨道當時如果沒有愛麗莎,他將會流落街頭并淪為一個沿街乞討的要飯花子,從此面對一個泯然眾人的慘淡人生,因此可以說是愛麗莎的善良和美麗心靈將他從人生的邊緣拉了回來。與此同時,納什學生時代的杰作《非合作博弈》在經濟學界引發(fā)了一場革命,當博弈論被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以后,人們發(fā)現它的巨大潛力和價值:公司合并案、工人罷工、集體協商、拍賣、農業(yè)補貼、貨幣政策、國際貿易無處不包含著博弈與合作,在70年代后期,博弈論已經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奠基石之一,其中心要素就是“納什均衡”,它對經濟學的影響之大,以至于正是因為它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才成了一個更為實用的學科,鑒于此,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諾獎頒給對其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納什,盡管他已身患精神分裂的頑疾并很有可能不能承受頒獎典禮的壓力。再說說納什吧,此時的他在與精神疾病斗爭了將近30年以后,已經越來越清醒地感覺到縈繞在耳邊的那些評判他的聲音都是自己虛構出來的,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掙扎后,他奇跡般地恢復正常了,他慢慢地有了歸屬感,頭腦也變得越來越理智和清醒,就這樣,納什順理成章地走上了諾貝爾的頒獎臺。在他將獎狀攬入懷中的那一刻,他的所有同事和朋友們都開心極了,他們振臂歡呼、開香檳慶祝并且在廚房跳起了舞,一位同事的妻子甚至激動得哭了,她感慨道“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他終于獲得了如此殊榮,真的太棒了”,另一位同事也總結道“這教會了我們必須欣賞一個人某方面的天賦,即便他可能有幾分古怪、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因為那些人通常都是有著真正非凡的洞察力”。?
? ? ? ?影片開頭的一句話令我印象頗為深刻:數學家們比絕大多數人有著更古怪的傾向,換句話說,搞數學的人更容易走偏差,數學家也更容易走火入魔地陷入精神崩潰的狀態(tài)當中,這是為什么呢?在我看來,數學只是對于現實世界的一種高度抽象,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抽象程度越高,它偏離現實世界就越遠。數學最初在原始部落的創(chuàng)立和應用也只是為了用繩結的多少和大小計算打獵得到的獵物和用幾何學的定理公式衡量耕種田地的面積,以便于酋長按照每個人的地位和其對部落的貢獻分配獵物、在洪水沖垮了土地以后農民上報國王以便于后者測量出農民的損失并免去一些苛捐雜稅,但是隨著學科的不斷發(fā)展,數學變得越來越抽象,也越來越偏離現實生活,與其說它是用來描述這個世界,倒不如說人類用數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這個世界平行的用符號、定理和公式為其內容的抽象世界,盡管現代高度抽象復雜的數學在自然科學中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人類也是通過數學去探究大自然的奧秘、把握住其中的規(guī)律并讓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為我們人類所用,但是一個把自己關在書齋里一輩子只跟定理公式打交道的數學家則很容易走偏差,因為一個人越是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活動,他偏離自己生命的本質就越遠,同時他也越是會在頭腦中虛構出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但與此同時他也不可能徹底切斷自己跟現實世界的聯系,所以在這兩種截然對立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相互交織的時候,一個人完整的心靈就會被“撕開一道口子”,從而陷入分裂狀態(tài),更何況用數學建立起來的認知之網不僅不可能窮盡這個無比龐大而復雜的真實世界,反而對其的理解和把握在很多時候都有失偏頗,因此研究數學的人要么就是那種不諳世事的書呆子,要么就是如納什這般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癥患者。

? ? ? ?要說到納什的精神分裂癥,就不得不簡單地提一下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潛意識是人們已經發(fā)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tài)的心理活動過程,就我們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來說,意識層面的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出自潛意識的則相當于一塊冰山隱藏在海水里的那絕大部分,潛意識中不僅包含著各種荒誕不經的原始本能和沖動,比如“我是全世界的中心,我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總統(tǒng)都不能對我有絲毫怠慢”、“我長著一雙翅膀,我能在天上飛”、“我懷疑周圍有人在監(jiān)視著我,我懷疑所有人都想借機把我給除掉”、“保不準下一秒鐘天上就會掉下來一顆石頭把我給砸死”、“當我站在山頂上一覽眾山小的時候,我有一種跳崖而下的沖動;當老師厲聲斥責我的時候,我有一種操起水果刀捅死他的想法”,也不乏那些不為社會所接受、被壓抑進潛意識當中的觀念和想法,比如“戰(zhàn)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戰(zhàn)爭是用一根鞭子去抽打那些落后的國家,讓它們以超常的速度走向現代化,盡管戰(zhàn)爭會帶來生靈涂炭,但是若沒有戰(zhàn)爭,落后的國家永遠不會清醒過來”、“痛苦讓一個人具有向前發(fā)展的動力,一個被痛苦折磨的人不得不被迫走出現狀,在痛苦的鞭撻下向前發(fā)展,當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擺脫痛苦的時候,他會發(fā)現自己已經超越了之前的那個渺小而低級的自己”,一個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時需要得到的靈感就隱含在其中。潛意識和意識就好比是毗鄰的兩個房間,在意識的這個房間里擺放著各種為世俗所接受的條條框框,如加班啊、工作啊、努力學習啊、認真?zhèn)淇及?、結婚啊、賺錢養(yǎng)家啊、撫養(yǎng)孩子啊之類的,而在潛意識的這個房間里則充斥著那些荒誕離奇的原始沖動以及創(chuàng)造力發(fā)生時靈光閃現的念頭,中間的一堵墻和一扇門將兩個房間截然分開,門由一個被稱之為前意識的看門人把守著,因為一旦潛意識里荒誕離奇的念頭貿然闖進意識的層面就會攪亂它的正常運作,并進而為一個人正常的生活帶來各種麻煩,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守門人將門緊緊鎖著并不讓兩個房間里的各種觀念和想法互通有無,當一個人在大腦中做判斷或是在現實中行動起來的時候,他最主要使用的是意識里蹦出來的各種為自己熟知的觀念和想法,盡管他的所做所想中也隱含著一小部分潛意識里各種不被其察覺到的本能和沖動,后者的份量通常不會大到擾亂一個人正常生活的程度。關于“天才”這一看不見摸不透的神秘概念,當前社會上普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換句話說,一個越天才的人就越有可能會被自己的天才所逼瘋,這里我們就要用剛剛提到的理論區(qū)分正常人、天才和神經?。喝魏稳说拇竽X都住著意識和潛意識這“兩個房間”,(雖然這個理論至今為止并未得到大腦解剖學的有力支持),正常人永遠將自己的思維活動局限在意識這個房間里的各種為世俗所接納和認可的條條框框當中,他們封死了那道門,并永遠不讓潛意識里的原始沖動和不為社會所接納的觀念和想法跑進意識當中來,因此他們一輩子庸庸碌碌,不可能有任何創(chuàng)造力;天才能自由地開關那道門,在他需要的時候把門打開,并放一些靈感進來,可當他不需要的時候就將門緊鎖,永遠不讓潛意識里那些荒誕不經的念頭和想法跑進來攪擾自己;而神經病呢,他的那扇門已經失去了前意識的把守,換句話說他的兩個房間是相通的,因此潛意識里的那些東西就可以隨意進入意識,并攪亂其正常的工作和運轉,為一個人在現實中的生活帶來無限麻煩。?
???????我們知道,推動創(chuàng)造力的靈感和荒誕不經的原始沖動是有區(qū)別的,靈感雖然有一些非理性的成分在內,但絕非等同于不含任何理性成分的神經病式的想法和念頭,但是當一個人經常打開前意識這道門的時候,神經病式的想法和念頭也會渾水摸魚地跟著一并跑進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攪亂它的正常運作,一個人開門的次數越頻繁,他意識當中闖進來的非理性的想法和念頭也就越多,同時他也越傾向于神經兮兮的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并由于其不同于正常人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給周圍人一種腦子進水和精神錯亂的印象,當一個人將足夠多的非理性成分放入了意識,他也就變成了一個跟神經病沒有任何區(qū)別的人,并不由自主地為其所累、受其所困擾,納什就是最好的一例。在一段敘述中他說道,“我很少去上課,因為這會減弱我的創(chuàng)造力”,上課就意味著接受學術規(guī)范和世俗的條條框框,逃避上課就意味著將那些理性的成分從意識中驅逐出去或者根本就不接納進來,他還說“我不會尊奉任何人的標準行事”,如果一個人總是用標準和條條框框去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話,他就永遠打不開那扇門,久而久之即便他能倚靠知識和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也逃不過淪為一個只會照本宣科的平庸之輩的命運,反之只有當一個人將自己意識里面的那些世俗意義上的規(guī)矩和條框倒空,隱藏在潛意識中的靈感才會不期而至地眷顧自己并為己所用,“在瘋狂的世界里,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而例如教皇那樣的人,就是費盡心機想阻撓我的敵人”,這句話顯然表明在他頻繁打開門把靈感放進來的時候,他也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將那些潛意識里荒誕離奇的原始沖動給“意識化”了,因此之后的精神分裂癥和妄想癥才會不期而至。

? ? ? ?要深究納什妄想型精神分裂癥的誘因,我們也不得不提一下關于競爭的問題,競爭乃是當代社會凝聚成一個有機整體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如果按照社會學家的說法,社會能夠分解成家庭、機構、組織等更小的單位,競爭則是聯系、整合這些不同小單元的膠水和粘合劑,在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團體內部和團體之間都存在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能保持個人或團體的活力,同時只有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總是占據優(yōu)勝者的地位,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盡管競爭時常會讓那些弱者感到很無奈,每個抱有烏托邦式幻想的人都向往著一個沒有功利的世外桃源和脫離競爭的香格里拉,但事實恰恰與此相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競爭存在于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拋開競爭的種種弊端不談,不可否認的是,競爭的確有激發(fā)一個人的斗志和挖掘一個人的潛能的功效,試想一下假如競爭這個詞從字典當中徹底抹除了以后,有多少人會變成懶漢、多少曾經斗志昂揚的莘莘學子會從此渾渾噩噩、狗茍蠅營?競爭就其程度而言有“過”和“不及”之分,過分激烈的競爭很有可能扭曲一個人的天性,就拿納什博士就讀的普利斯頓和其畢業(yè)初期任教的麻省理工來說吧,這兩個都是競爭異常激烈的環(huán)境,身處其中的任何一位科研人員一旦拿不出分量十足的研究成果來就很有可能面臨邊緣化和被環(huán)境淘汰出局的命運,我們都知道過度的競爭會帶給人一種焦慮感,焦慮會讓人產生一定程度的消極的生理反應,如表情緊張、面部痙攣、坐立不安、頭痛、失眠等,因此通常為了避免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一個為競爭所累的人處理焦慮的方式就是把它壓抑進潛意識,這種做法短期內不僅不會產生任何負面的效應,反而能讓一個人更為積極地投入到競爭當中去,可是久而久之潛意識里積壓的越來越多卻得不到宣泄的焦慮情緒就會像山洪暴發(fā)一樣,以精神癥狀的方式徹底摧毀一個人。?
???????影片里提到納什進入普林斯頓后總渴望一鳴驚人地解決一些大問題,畢業(yè)后入職麻省理工也總是千方百計地爭取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并在30歲那年與此失之交臂,之后他就一頭扎進論證過程無比艱難復雜的黎曼猜想當中,并在無疾而終后倍感心力憔悴,從此以后他開始擔心自己人生最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并會在此之后走下坡路,因此感到苦不堪言。這里我必須提一下學習和做學問的目的,關于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曾經有人告訴我學以致用,下苦功夫掌握的那些知識和技能就是為了一方面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另一方面等量代換成足夠多的金錢以提高自己物質生活的質量,顯然在納什眼里,學習和做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功名,在國際一流的象牙塔里占據一個比所有人都要優(yōu)越的學術地位,這樣他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地俯瞰周圍的所有人,令所有人唯自己馬首是瞻,但這恰恰偏離做學問的本質越來越遠,在我看來,做學術研究最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跟誰去競爭,而是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愉悅和快樂,以及用知識去充實自己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其次為了生存,在學有余力、心態(tài)平和的情況下再去跟同行爭名奪利,只有這樣一個人才不至于陷入極端的情緒當中,國外的很多諾獎得主都是本著“玩兒”的心態(tài)做研究,在溫飽不成問題后,他們從來都不抱著功利的眼光刻意在現實中利用自己的學術能力求功名、謀私利,但玩兒著玩兒著一不小心就把諾獎攬入懷中,這種做學問的方式一方面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另一方面也歪打正著地名利雙收、光耀門楣,哪像我們中國的那些急功近利的學者就算擠破了頭也夠不著半個諾獎。我感覺在現代社會變態(tài)的激勵機制和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所有人對學習的理解都走入了偏差,教育圈中所有的機構和學校都以競爭為中心,將那些他們所認為的最最成功的天才和神童捧得高高在上,言過其實地宣傳他們超乎常人的智慧和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得的成就,在老師的激勵和媒體的吹捧下,所有人奮斗的目標都向著發(fā)展更快、成就更高和在周圍人眼里更優(yōu)秀看齊:14歲上大學、18歲讀博士、25歲提教授、30歲拿諾貝爾獎,這無疑扭曲了一個人正常的發(fā)展軌跡:一顆種子灑在田地里,只有經過年歲的洗練、歲月的雕琢才能一點一點地長成一顆參天大樹,學習也何況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呢?一個人只有通過數十載甚至數二十載馬拉松式的長跑來積累知識,最后量變引起質變才能爆發(fā)出驚人的威力,一個被“催熟”的天才能厚積薄發(fā)地取得長久的成功、保持經久不衰的鋒芒嗎?我們中國數得上號的天才:寧鉑、魏永康、林嘉文有幾個是“能領先所有人沖在最前面跑到終點”的?納什算得上是個天才,他或許也有靈光乍現的時候,但是他身上也體現出天才普遍的通?。翰豢舷衿胀ㄈ四菢永侠蠈崒嵉卮蚧A、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爬,而是渴望通過自己過人的腦力劍走偏鋒、出奇制勝地迅速成功,一口就能吃成一個大胖子,在我看來,做學問就好比彈鋼琴,一個火候沒到的初學者即便再怎么努力也很難駕馭高難度曲目,而這對于一個在鋼琴技巧上磨練了二三十年的老司機來說簡直就是駕輕就熟、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

???????將納什壓垮的另一個原因或許是他的自負,影片里提到他向來獨來獨往、只對跟他同一個精神層次上的人感興趣,他在麻省理工的同事都不怎么喜歡他,不過因為他數學上的才能都只能隱忍他的缺點。顯然,他在工作中跟所有人產生聯系的紐帶并非情感,而是競爭,換句話說,傲慢、自負且自私的他只有展示出優(yōu)于常人的學術成就才能得到所有學界同仁的認可,并被圈內的權威大咖接納為他們中的一員,這里就不得不簡單地提一下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小技巧: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平易近人的學者只要能放下架子,即便他的學術造詣不算太高也能深得人心、受到所有人的愛護和擁戴,但是一個孤傲怪癖、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人除非展現出比所有人厲害兩三倍的天賦、取得學界的最高榮譽才能讓身邊的人服氣,否則你就會成為所有人眼里敬而遠之、敢怒而不敢言的那種異類。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麻省理工的人才俯拾即是、人人都不是吃閑飯的,想要在這些人面前嶄露頭角、被所有人奉若神明何其難?在我看來,一方面納什的專業(yè)功底并不是特別扎實,他只是走了點狗屎運,劍走偏鋒地在數學領域取得了被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而已,另一方面他在無意識中把自己推向了所有人的對立面,讓所有同僚用學術能力的高低作為衡量他這個人的唯一標準,最后再加上他在接連的挫敗后不僅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孤注一擲、急功近利地賭上了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這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就把他逼入了無路可退的絕境。我以為競爭會讓人產生壓力和焦慮,(盡管適當的競爭能促使一個人人格的健康發(fā)展),激烈的競爭則更容易讓人產生畸形的心理,為了維持這種畸形的人際關系,納什一步一步走向了瘋狂,以至于到最后量變引起了質變,導致他“沖進麻省理工的教師休息室,聲稱來自外太空的國家在《紐約時報》上給他發(fā)密碼信息”、“中途打斷一堂課,宣稱自己在《生活》雜志封面上喬裝成教皇約翰23世,他堅持說這是因為23是他最喜歡的素數”和“他之后開始注意學校的著裝模式,他堅持稱戴著紅領帶的人是共產黨秘密組織的成員”。?
???????如果說天才跟神經病有著某種必然聯系的話,我們中國人在用各種措施預防精神疾病的同時也扼殺掉了不勝枚舉的天才,之前我就提到過,天才的靈感通常來自于發(fā)散性思維,而發(fā)散性思維或多或少地跟潛意識里各種荒誕離奇念頭和想法有關系,我們中國的教育圈從來不鼓勵帶有幾分非理性色彩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跟精神病扯上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中國人用的乃是一種理性的教育模式,美其名曰“填鴨式教育”:老師站在講臺上一條一條地傳授知識點,學生則不停地埋頭做筆記,最好的學生乃是筆記做的最詳細、能夠一條一條復述老師知識點的那種人,掌握了知識點就意味著能夠考高分,考高分就意味著能在當前的教育體制內占據一個較為優(yōu)越的位置,假如你特立獨行地在課堂上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劈頭蓋臉地就會向你發(fā)難:教你的東西都掌握了嗎?你上次考試得了多少分?你提這些問題能讓你在高考中脫穎而出,進而得到985、211等名牌大學的青睞嗎?通常一個涉世未深、初入學校之門的毛頭小子還會不服氣地頂老師幾句、跟對方爭得面紅耳赤,但日子久了他就會慢慢適應環(huán)境,隨大流地跟著所有人一起努力做筆記、備戰(zhàn)中高考,并放棄自己頭腦中那些看似離奇古怪、不可思議的想法,創(chuàng)造力也因此一并消失的無影無蹤。納什在片中說過:“從某種程度上說,精神健全是從眾的一種形式”,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天才之所以跟精神疾病結下不解之緣乃是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跟普通人不一樣,他們腦子里充斥著各式各樣不為常人所理解的想法,在一個鼓勵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中,這些想法隨時都有可能“兌現”并轉化成一篇篇見解獨特、開拓新領域的論文,可是在我們中國這個從眾社會里,只要你敢偏離一個正常人的人生軌跡、只要你有那么一丁點地不以主流價值觀為衡量自己行動的準繩,所有人都會站出來對你議論紛紛、指指點點,進而通過輿論的壓力把你逼成一個正常人,尤其在學校里,如果你總是在課堂上跟老師唱反調地提出一些刁鉆的問題,所有人都會覺得你這人腦子進水了,進而將你排斥在他們的交際圈之外,最后在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你也不得不獨自面對一個黯淡的前途,因此我們中國數得上數的天才跟英美這些國家相比簡直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同時我們中國人也鮮有精神病一說,絕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來自于遺傳,普通人如果老老實實、安安分分地跟著大伙兒走,絕對不會跟精神病扯上一毛錢關系,因此即便你走了偏差,所有人不僅不會同情你,反而會幸災樂禍地覺得你“不隨大流、不跟著大家走寬闊大馬路,結果得了病自己活該!”

???????納什是幸運的,一方面他所在的數學圈就是一個以學術能力為標準衡量所有人的領域,以至于當他顯露出超凡脫俗的天賦的以后,絕大多數同事對他都很包容,在他精神崩潰被送進療養(yǎng)院的當口子,所有的數學家都傷透了心,因為他們覺得一個天才就這么隕落了,人類數學會有多大的損失,而當他重出江湖的時候,所有人在意的是他的學術造詣,而不是他的疾病;另一方面他所處的美國也不是一個以從眾文化為主流的集體主義國家,因此當納什特立獨行地研究一些刁鉆的問題并走入了死胡同以后,不論是他博士就讀的普林斯頓還是其初期就職的麻省理工都對他施以援手,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康復、讓他重新回歸社會,他的數學界同仁甚至為其在波士頓某學院謀得了一個教職、買下一棟公寓,并為他安排了每周一次的心理醫(yī)生會診,他的妻子愛麗莎盡管前期將他甩給了療養(yǎng)院,但后來也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自己必須承擔起照顧丈夫起居的責任,這些都對納什患病三十年后奇跡般的康復和痊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他將諾獎攬入懷中的那一刻,所有的同事都開心極了,他們振臂歡呼、開香檳慶祝并在廚房里跳起了舞,某位同事的妻子甚至激動得哭了。如果換在中國,納什一定不會被如此善待,中國的文化奉行中庸之道,中國人本來就不鼓勵走極端,中國的教育也沒有一丁點兒激發(fā)學生走極端的因素在里面,你若一意孤行地非要走極端,出了問題誰也不會為你承擔責任,同時冷漠的中國人一貫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只要不影響我賺錢買房,你死了我都不在乎,一個人若是走極端得了精神病,他的同行說不定心里還暗自慶幸:老天為我們除掉一個強力的競爭對手,從此以后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其他人即便口頭上會對你表示同情,但實際上則對你漠然置之、將你逐出他們的交際圈。當然,中國人并不是不憐惜人才,中國人眼里的人才必須得到官方的認可,就拿屠呦呦來說吧,她在攬得諾獎之前是個典型的“三無”: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學經歷,更不是兩院院士,在得到學界最高級別的認可之前,誰也不會拿她當回事,即便得到了諾獎,質疑她的人還是口無遮攔地在背后嘰嘰歪歪:諾獎評委真是瞎了狗眼,怎么會頒給這種人!難道我們國家學術界比她成就高、資歷深的都死光了嗎?納什也何況不是如此,在66歲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他既不是兩院院士,也不是長江學者,所有人只會拿他當作千百萬博士中最最普通的一位,在眾人的冷眼相待之下,被精神分裂癥病魔糾纏的他也只能淪落在社會邊緣,靠著吃低保勉強過活,其精神狀況或許一輩子也不會有所好轉。
???????在影片的結尾,納什的同事總結說:“通過納什,我們學會了要去欣賞一個人某方面的天賦,即便他可能有幾分古怪、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因為那些人通常都是有著真正非凡的洞察力”。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學術環(huán)境不夠包容和開放,如果環(huán)境中的所有人都以一個正常人的標準來要求你,一旦你顯露出一絲一毫的偏常所有人不是對你苛責有加、口誅筆伐就是冷眼相看、不屑一顧,那么即便你擁有愛因斯坦外星人般的智慧也逃不過被扼殺和埋沒的命運,你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無從施展和發(fā)揮,不管怎么說,不同流俗的創(chuàng)造力總是與古怪聯系在一起,一個人只有從潛意識里汲取靈感,見人所未見、洞察到常人所不能洞察到的,他才能在某一專業(yè)領域取得開拓性的成就,相反,一個被強扭成正常人的天才即便他專業(yè)功底再扎實、他的智商再高也充其量只能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和亦步亦趨的學術跟屁蟲而已,只有包容和開放的環(huán)境才能孕育和滋養(yǎng)出真正的天才和偉人,這也是為什么歐洲發(fā)達國家在學術上總是遙遙領先,中國盡管總不乏高學歷、高智商者卻一貫以來缺乏原創(chuàng)性理論和里程碑式人物的原因之一。
? ? ? ?這就是我對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納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