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中醫(yī)學的主要特點 二 筆記整理
我們先看一個圖,二十四節(jié)令圖,我們看看二十四節(jié)令是怎么來的。

這里中間那個太極圖,你把它當作地球,然后中間有條虛線,虛線代表地平線,那么虛線以上就是地面以上,虛線以下是地的下面,然后外圈的二十四節(jié)令。
二十四節(jié)令是怎么來的呢,太陽繞黃道一周,每15度就是一個節(jié)令,15度乘24,360度。好,我們看看,這個圖有兩個,一個是沒法顯示我等下畫在黑板上,一個是動態(tài)的,一個是靜態(tài)的。靜態(tài)這個圖,你可以把它放進去,那個定點等于是夏至,夏天,下面冬天,左邊冬天,右邊秋天,一樣的。然后這里是代表陰陽量在春夏秋冬的這個量的多少,這是靜態(tài)圖,等一下有個動態(tài)圖是春夏秋冬這個陰陽的走向,等一下我畫在黑板上。
好,我們一個一個過一遍,也不需要費很多時間。首先先看夏至,夏至,日最長,夜最短,陽光普照。這個時候,按照太極圖來說,陽氣最旺。但問題,你發(fā)現(xiàn)了,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暑就是熱,換句話就是小熱大熱,為什么最熱不在小暑而在大暑。下降,你看看呢,假如是同一個溫度,我現(xiàn)在假設小滿是36度,大暑也是36度。其實對于地面的人的感覺是有點不一樣的,你看看這個外圍,外圍這個升浮降沉,那么你小滿的時候那個陽氣,或者是熱氣是上揚,所以地面的人不感覺到很熱,但是到了小暑大暑可能在同樣的溫度下,那個陽氣是下壓的。而且這里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前半夏的熱量有個累積,累積到小暑大暑,產(chǎn)生一個累積效應,再加上他整個趨向是向下壓,所以你感覺到會比較熱,這是小暑大暑。
再往下就是立秋,立秋之后看外圍已經(jīng)降的明顯,陽氣下降再往下是處暑。什么叫處暑呢,處暑就是處理暑熱,怎么處理暑熱法,實際上陽氣一下壓,意味著把部分的陽氣壓到了地里面。所以你看你,一到了,從大暑到處暑這段時間,假如在廣東你走在鄉(xiāng)間,你可能會感覺比較明顯的泥土味,實際上是陽氣下壓,把地里面那個陽氣蒸發(fā)出來了,你聞到泥土味,但是在上半夏這種味道比較難聞到了,城市人現(xiàn)在沒感覺了。
好,處暑完了我們看看,處暑完了就是白露。白露怎么來的呢,你看這里陽氣進到土里面,陽氣下壓,壓進土里面,你注意啊,土里面就是水,把土里面的水蒸發(fā)出來就是白露。好啦,假如我畫一個動態(tài)太極圖,這是秋天的太極圖。

陽氣已經(jīng)有一部分進到土里面。
那我就順便了,冬天的。

春天的。

好啦,到了秋分,春分秋分晝夜平均,白天晚上一樣多。這個時候應該說陽氣進到土里面已經(jīng)可能是有一半了,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里面。
地里面的陽氣多了,意味著地表的陽氣少了,轉涼了。
再往下,進到土里面的陽氣繼續(xù)增加,土里面的水分蒸發(fā)出來,但是地面更涼,所以白露變寒露。
再往下,地面越來越冷,陽氣在地里面越來越多,那么露凝成霜,就第一步了。
再往下到立冬,立冬就沉了哦,陽氣沉到哪里呢,正正實實沉到了土里面的水里面。
因為到了這里,立冬后是小雪大雪,其實小雪大雪就意味著陽氣下沉得更明顯,那么地面陽氣更少,陽氣一少就冷,所以下雪。這個是我上次講的,你假如說,下雪地區(qū)來年的冬天不下雪,來年的農(nóng)作物就麻煩,地面不夠冷說明地里面藏的陽氣不夠,你來年春天陽氣一出土,力量不夠。而且下雪還有個好處,地面蓋了一層雪,把陽氣捂得嚴嚴實實。好,這是小雪大雪。
我上次講過,假如暖冬,等于是漏氣了。其實還有幾種漏氣的情況,冬天打雷,可能現(xiàn)在人沒什么感覺了,你要注意一下,冬天很少打雷的,什么時候打雷啊,春夏。春雷,春天什么時候打雷,驚蟄。那換句話,你冬天打雷,你都還沒到驚蟄,你的陽氣有點像驚蟄,快出土了,那個是漏氣了。再一個冬天起大霧,陽氣已經(jīng)把水分完全蒸發(fā)出來,這個也是漏氣。
好,再下,到了冬至。冬至是夜最長,日最短,陽氣下沉得最深,然后再往下是小寒大寒。你注意沒有,小寒大寒和小暑大暑剛好是對面。其實這個道理一樣的,這個陽氣累積到這個地方,但是還沒開始生成。
好啦,到了立春,陽氣升浮,陽氣一升浮,別忘了剛剛他藏在里面,現(xiàn)在把水帶出來,雨水。
然后陽氣繼續(xù)出土,接近地面,冬眠的動物都是在那個層次里面睡的,陽主動,擾動動物,冬眠醒了,驚蟄。驚蟄,打雷。假如八卦,我上次畫的那個八卦同學問了,那個八卦叫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講陰陽的,其實在中醫(yī)學用的更多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講五行的。后天八卦的東方,用的是這個卦,震。打雷不是震嗎,現(xiàn)在東方不是在震嗎。你不能說,其實古代人的總結規(guī)律,你不能說震只在東方,你只能說東方震的機會更大一些。你能不能找出反例呢,比如說不在東方他也震了,那古代他就這樣,我大概有個概率在里面,而且套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他跟其他比較,統(tǒng)計學有差異。
好啦,再到春分。春分是陽氣出土,等于這里了哦。

地面一半地底一半,但是他跟秋分不一樣,秋分是向下走的,春分是向下出的,這個時候陽氣出土。陽氣出土了再往下,能見度比較高,看的更清楚,清明。然后陽氣繼續(xù)出土,雨水多了,好種谷。然后到了立夏,小滿,小滿什么意思呢,陽氣小滿。越來越熱了,到了芒種是麥穗生芒,植物的頂部長的比較茂盛。整個過程。
好,你說有什么可以應驗,先講植物。一年生的植物,春天發(fā)芽,陽氣出土,所以你看這個芽生長速度非??臁j枤饬繅虬?,出啊,向上升啊。好啦,到了夏天有什么感覺,你看植物,植物的上部很茂盛的,花葉很茂盛,陽氣升浮到頂部。再到秋天,陽氣降,落葉。冬天植物在干嘛,冬天好像整棵樹都光了,但是他在長根,根是儲藏營養(yǎng)的,冬主藏,那所以你看整個過程。
我們再看一個現(xiàn)象,礦井跟井水,都是冬暖夏涼。但是,現(xiàn)在一般的解釋大概是這樣,因為地面溫度跟地里面的溫度的差別造成的。這個大方向沒錯,他認為這種感覺是因為一個對比,夏天地面很熱,你進到礦井里面反正春夏秋冬相對恒溫,那你進到里面你就覺得是里面很涼。但是冬天地面很冷,他的溫度跟夏天差不多,一進到地里面你就覺得很熱。其實從中醫(yī)看來,剛才那個是對的。地面溫度跟地底溫度的差別,但中醫(yī)他還考慮多一個因素,冬天陽氣進到了土里面,所以這種溫度只可能有一些,因為陽氣進去有一些微調(diào),但是你注意我覺得這個微調(diào)他的深度不應該太深,因為假如地里面,越往地里面深度走是越熱的,因為他還有一個地熱在里面,所以他應該在淺層次里面對溫度的影響應該會有一些。剛才講的地面跟地里面的差別,應該是主因。

好啦,你到了夏天,你看你夏天這樣哦。夏天等于說陽氣都釋放出來了,實際上地里面的陽氣是少的,所以又加重了地里面寒涼的感覺。所以在中醫(yī)看起來,或者是在古代陰陽學說看起來,至少是兩個因素,而不是單一的地面跟地里面因素比較。好,你說這個有什么用呢,你拿來養(yǎng)生最有用。我們看看,我去新加坡上課,我就發(fā)現(xiàn)新加坡有個特征,他這里最熱34度,最冷26度一年,那么換句話來講,而且氣候還比較潮濕。那么假如換成中國的氣候特點就是有春夏沒秋冬,是啊你看看,整個過程你可以完全概括就是,春夏是陽氣的升發(fā),秋冬是陽氣的收,你這個是春,春是升,然后秋冬是收跟藏。我們剛剛講的生長化收藏植物的跟陽氣一樣,陽氣一年就是生、化、收、藏,那么你新加坡是有生發(fā)收藏不夠,所以,你看他植物是長得很茂盛,尤其是樹冠,非常漂亮,但是問題他的根不深。根不深表現(xiàn)在哪里呢,我看他的同類植物跟大多數(shù)同類植物比高度不夠,那個大多數(shù)同類植物。另外一個,我發(fā)現(xiàn)有幾次,其實他風并不大,一吹風樹就倒,發(fā)現(xiàn)就有樹倒的現(xiàn)象還比我們這邊普遍,那也說明根不深。其實廣東一樣,稍好一點,你春夏時間那么久,秋冬時間比較短,而且秋冬你也不太冷,廣東的太極圖有點這樣,這條虛線應該有點下移的,變成是你釋放多,收藏少。

你不是根不深嗎,所以廣東人怎么長得高呢。根深葉茂,其實廣東人有個優(yōu)勢了,你說我根不深,我不是陽氣量不夠了,其實南方人的陽氣總量按道理不應該少了,為什么呢,你日照時間長,按道理,你應該是補陽補的很到位的。即便我收藏不夠,但是我總量多啊,我收藏不夠但是我總量多我收藏不夠,那一年我轉來轉去我還是夠的啊,那問題是我們這個優(yōu)勢完全丟掉了現(xiàn)在,你不曬太陽。你別小看啊,我們從小都念念叨叨萬物生長靠太陽,你不需要靠太陽啊,人類進化那么幾十萬年來不是靠太陽,你憑什么有把握到了你們這一代就不需要太陽。所以現(xiàn)在的人,各個人都以為廣東人熱體多,省中醫(yī)的調(diào)查,廣東人最多的體質是陽虛,寒啦。
你干嘛呢,各個以為自己…陽虛有幾個原因啊,第一個,不曬太陽,第二個,亂喝涼茶。你看哦,你以為你自己是熱,廣東人經(jīng)常說一句話,我上火,這句話是對的。

這是南方的太極圖,等于廣東的太極圖嗎,廣東不是在南方嗎。那你看啊,廣東的太極分布就是陽氣在上部,下部不太夠。好啦,你感覺到上火那個上熱是真的,但是你一清那個火,他哪管你啊,這里不是也清了嗎(陰氣),上熱清的同時下面不夠的也清了。所以廣東人有幾個敢說自己的腎很強的,再這樣清下去就完了。
還有一個,別忘了,我剛才那個太極圖是個地球啊,實際上他是個太極球,一體的。那這樣從立體角度看,廣東的陽氣分布是這樣,陽氣在外。那么換句話來說就是比較經(jīng)常出現(xiàn)就是外熱里寒,上熱下寒。但是呢,廣東人,甚至呢不是廣東人,我覺得中國人都是這樣,上火那個癥狀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所以很喜歡喝寒涼來對上火。但是假如說受寒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比如說你吃過于寒涼的,他的癥狀反應沒那么劇烈,過于口淡,有點胃口不好,小便有點清,是啊你不覺得很痛苦嗎。所以這種傷陽氣是慢性殺人,上火了你一下就耐受不了,所以你經(jīng)??床∪藢χ∪巳ラ_方,他經(jīng)常叮囑你“哎呀我不能吃上火的東西”,但是你一了解他,他本人又怕冷,就是這種。

那你說怎么辦,我又不能清。
還有兩個,一種處理法,清上溫下。至少我清上的同時我沒傷你下部,那好過你單一的清上。其實第二種更好,你不是上面多下面不夠嗎,拉下來,降火不是清火,哦你說降火怎么用,最簡單的一招,你們針灸的,艾灸腳板底有個穴位叫做涌泉穴,艾灸他就能降火。你說為什么,你覺得奇怪,艾灸不是熱的嗎,你說怎么加了個熱的東西進去他還能降火呢,我覺得道理有點像天體之間的那個引力。好啦,我問你說,地球繞著太陽轉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我質量大,我吸住你啊,同樣我地球質量大于月亮我就引著你。實際上是這樣,人體的陽氣也一樣,你看一般是上部多余下部,所以陽氣容易上浮,現(xiàn)在我在腳板底一加溫,腳板底的陽氣夠了,我就把你上部的陽氣吸下來,我質量比你大,所以涌泉這個叫做引火歸源,還有,水往低處流,應該說水在下部是最多的,你艾灸等于說把那個水蒸騰上去了。你注意啊,陽氣要在下部才能發(fā)揮作用,火是火曰炎上。
假如對你們年輕人最有利是什么呢,失眠。失眠艾灸涌泉,尤其是火旺的那一種,比較有效,但是說心血虛啊或是有其他原因的,效果不見得很理想,或是跟火相關的,有效。
還有一個老人家的降壓,陽氣上升,血壓高的(下來),艾灸涌泉,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