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立陶宛史》個人翻譯 第一章 立陶宛大公國(一)

2023-08-13 11:21 作者:K_Vilkas  | 我要投稿

寫在最前:

1.個人渣翻+機翻戰(zhàn)士,水平有限,若有錯誤還請各位多多指正

2.僅作為個人學(xué)習(xí)及交流討論所用,源書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3.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譯者觀點,中譯者注釋為*標注


古波羅的人和立陶宛國家的出現(xiàn)

波羅的海人通常被描述為一個居住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民族語言群體,他們說波羅的海語言,形成了印歐語系的一個獨立分支。今天,這個分支只有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存在。波羅的海人和他們的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后裔在波羅的海沿岸定居了至少四千年。因此,他們有時被認為是最久定居、最古老的歐洲民族之一。

波羅的海部落開始形成于公元前三千年末期,當時印歐移民征服并同化了當?shù)孛褡?。到公?千年,波羅的海部落居住的領(lǐng)土從維斯瓦河延伸到第聶伯河和奧卡河流域。后來,在第一個千年的下半葉,斯拉夫的擴張導(dǎo)致了東部波羅的海部落的同化。普魯士、約特溫、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部落在2000年早期開始形成,但從這些部落中只出現(xiàn)了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民族。普魯士人和約特溫人被條頓騎士團征服并同化,后來建立了普魯士國。

波羅的海部落定居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波羅的海神話保留了許多古代印歐神話特征的原因,其中的元素仍然可以在民間傳說中找到。人們對波羅的海神話的興趣不斷增長。在所有現(xiàn)存的印歐語言中,立陶宛語保留了赫梯語、古希臘語和梵語等已滅絕語言的舊語音系統(tǒng)和許多形態(tài)學(xué)特征。法國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安托萬·梅耶(Antoine?Meillet 1866-1936)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想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說話的,他們必須來聽立陶宛鄉(xiāng)巴佬說話?!庇捎诹⑻胀疠^晚接受基督教,其民間文化和傳統(tǒng)中充滿了與異教徒的時代的古老元素。它們也存在于基督教宗教節(jié)日的習(xí)俗中,如圣誕節(jié)和復(fù)活節(jié)。可以說,異教徒的慶?;顒又皇潜换浇痰囊粚印案采w”了。所有這些古老的遺存都為立陶宛民間傳說和民間藝術(shù)的獨特性做出了貢獻。


1009年立陶宛的異教及參考?

立陶宛異教的主題產(chǎn)生了許多有爭議的聲明和猜測,主要是由于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神話的創(chuàng)造者先入為主的認為異教時代是立陶宛人的黃金時代。面對歷史資料的匱乏,浪漫主義者尋找擬人的神、偶像、早期文字、圣人和寺廟的形象,從而試圖發(fā)現(xiàn)前基督教羅馬或希臘羅馬宗教體系的特征。

他們的反對者認為,立陶宛人沒有宗教體系,而只是神化自然。古代立陶宛人隨處可見神圣的表現(xiàn):在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天穹中,在火、水和大地中。然而,這種對自然現(xiàn)象的神化,尤其是對地球的神化,阻礙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神圣的儀式逐漸集中在特定的圣地,并與特定的圣物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可能是一棵具體的樹或巖石,但似乎特殊的意義被賦予了橡樹林、草蛇和祭壇丘。

為了反駁他們的批評者,浪漫主義者引用了可追溯到16世紀和17世紀的普魯士史料,其中編年史家談到了普魯士的神。根據(jù)西蒙·格魯諾(Simon Grunau)的編年史,普魯士多神崇拜的核心是Rickoyoto(立陶宛為Romuva),那里生長著一棵長青的橡樹,橡樹下面是一座寺廟,裝飾著三個描繪普魯士三大神的神像。其中最重要的是Pakulas,陰間之神,第二個是Perkūnas,雷電之神,第三個是Patrimpas,谷物之神。對這些神的崇拜,以及異教領(lǐng)袖、祭司和女祭司的等級制度,也都有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魯士神三位一體的故事被補充了新的細節(jié),并配有圖片說明。

立陶宛樹林,來自Artur Grottger的Litwa系列畫作1864-1866年


1252年的《加利西亞-沃里希尼亞(希帕蒂安抄本)編年史》中提到了四個神。立陶宛神話證實了立陶宛異教多神信仰的的核心由四位神(Dievas*上帝、最高神, ?Perkūnas*雷神, Velnias*惡魔)組成,第四位是女神(Laum?, Laim?*類似森林仙女的存在)。例如,有些物體的名字帶有“上帝”(Dievas)這個詞。例如一塊石頭叫做“上帝的桌子”(Dievo?stalas),一座山叫做“上帝的寶座”(Dievo?kr?slas)。還有許多地方、山丘、森林、樹木和巖石都以Perkūnas命名。Laum?或Laim?這兩個名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些早期的禮拜場所由大祭司或先知(?yniai,可能源于?inoti這個詞——立陶宛語中的“知道”)、祭司(vaidilos)和女祭司(vaidilut?s)守衛(wèi)或看管。

梅爾金斯(Merkin?)城堡山。在13 - 14世紀,這個土丘上矗立著對立陶宛防御攻擊很重要的木制堡壘。攝影:Mangirdas Bumbliauskas。

一些人爭辯說,立陶宛的異教沒有時間建立主要的中心,如寺廟和社區(qū)維持的其他禮拜場所以及經(jīng)書和教育機構(gòu)以及神職人員的社會階層。然而,他們沒有考慮到立陶宛人在13世紀中期已然建立了一個國家。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出現(xiàn)神職人員和管理宗教事務(wù)的機構(gòu)的條件是自然發(fā)展的,因為有一種維持它們的機制。其次,一個國家需要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其他國家的統(tǒng)治者利用基督教來達到這個目的,而立陶宛的異教徒統(tǒng)治者所采取的立場表明,異教對他們來說等同于基督教。因此,國家可能試圖從上層加速將異教轉(zhuǎn)變?yōu)橹贫茸诮痰倪^程。在資料中提到的一座寺廟,納德魯維亞(Nadruvia)的羅穆瓦(Romuva)圣所,以及它的克里維斯(krivis ,主要的異教徒祭司),可以被認為是這一過程的早期表現(xiàn)。它可能是一個通過捐贈維持的獨立機構(gòu)。一個大祭司(krivis )定居在最弱的部落(Nadruvia)的領(lǐng)土上,以維持政治平衡。這讓人聯(lián)想到古希臘的近鄰?fù)?amphictyony),即由鄰近城邦組成的聯(lián)盟,共享并保衛(wèi)特定的神廟或圣地,尤其是在部落間地區(qū)。羅穆瓦的主要崇拜對象是火,其崇拜反映在立陶宛常見的祭壇土丘或山頂圣所和祭壇石上。

關(guān)于波羅的海異教部落中火葬(而不是土葬)習(xí)俗的最早書面記載出現(xiàn)在公元9世紀。關(guān)于立陶宛人火葬習(xí)俗起源的神話(Sovii傳說*沒找到是什么)出現(xiàn)在13世紀。立陶宛統(tǒng)治者的尸體在精心設(shè)計的火葬儀式中被燒在柴堆上,直到基督教化(1387年)。關(guān)于阿爾吉達斯大公(Algirdas 1377年)和科斯圖提斯大公(K?stutis?1382年)火葬的描述在歷史記載中留存了下來。

許多國家創(chuàng)造了口頭史詩,講述了關(guān)于神、半人半神和英雄的故事。這些故事后來被記錄下來??梢酝茰y,立陶宛史詩正處于萌芽階段。英雄歌曲最先出現(xiàn),但現(xiàn)在知道的很少。15?-?16世紀立陶宛編年史上寫的幾個故事可以被認為是史詩敘事。

它們包括格迪米納斯關(guān)于維爾紐斯建立的夢*鐵狼傳說,傳說gedimininas大公在維爾尼亞河和涅曼河交匯處打獵時夢到鐵狼在山頂上嚎叫,找祭司解夢后在此處建立了一座城市,也就是維爾紐斯。這個傳說有和羅馬攀親戚的意義存在

斯文塔拉吉斯(?ventaragis)傳說*傳說中帕萊莫尼蒂王朝的一位公爵(Kunigaik?tis)。傳說中,這位公爵讓他的后代將他在維爾尼斯河和涅里斯河交匯處將他燒死,從此開啟了火葬的習(xí)俗。這個地方也被稱之為斯文塔拉吉斯山谷,gedimininas就是在這里打獵夢到鐵狼的。

阿爾吉達斯大公對莫斯科的軍事行動*在1368-1372年立陶宛莫斯科戰(zhàn)爭中曾兩次圍攻了莫斯科城

以及異教女祭司比魯特(Birut?,也可翻譯為碧露蒂)和大公凱斯圖提斯(K?stutis)的愛情故事*少女比魯特是帕蘭加(薩莫吉希亞沿海城市)的一位神女,大公(約50歲)親自前去求婚,但比魯特以向眾神發(fā)誓要為神明終身守節(jié)。大公把她強行帶走,恭敬地護送回首都特拉凱,舉辦了盛大的婚禮迎娶了她。他們兩人是維陶塔斯大公的父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比魯特的故事也很有趣:她從未使用過基督教的名字,也沒有接受過基督教,然而她的傳說即使在基督教時代也流傳了下來,帕蘭加的比魯特維的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就好像她是圣人一樣。1989年,考古學(xué)家在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異教的避難所和天文臺。)這些敘述有歷史基礎(chǔ),被當代的記載所證實,而其他在15?-?16世紀發(fā)明的傳說,如立陶宛人的羅馬血統(tǒng)(Palemonas傳說*這個傳說的王朝號稱來自尼祿的后裔,早于gedimininas,不過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其存在,所以不過也是對羅馬攀親戚的做法,帕萊莫尼蒂就是傳說中這個王朝的公爵),則沒有。

波羅的海人在公元前一千年分化成部落。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就知道了加林迪安人(Galindians)和約特溫基亞人(或稱蘇多維亞人)的普魯士部落。西方編年史家在中世紀早期開始提到普魯士人、庫爾尼亞人和塞米利亞人。居住在這些部落以東的立陶宛人在這些早期編年史中沒有被提及,無論如何,東部波羅的海人之間的分化過程是在后來發(fā)生的。

在第一個千年末期,立陶宛部落似乎是波羅的海地區(qū)發(fā)展最快的部落。這可能就是西方傳教士布魯諾博尼法斯(Bruno?Boniface)于1009年從普魯士來到立陶宛的原因,他后來被封為圣人(圣布魯諾)。在這里,他為立陶宛領(lǐng)導(dǎo)人內(nèi)提默(Netimeras*有觀點認為是約特加溫人的統(tǒng)治者)施洗。然而,傳教士被斬首,他的18個同伴被澤貝登(Zebeden Zebedenas)殺害,他是新皈依的內(nèi)提默的兄弟。

在奎德林堡編年史(1009)中,布魯諾的使命只用幾句話描述,立陶宛的名字(Litua)首次在歷史資料中提到,內(nèi)提默被稱為國王(rex),這一事實被一些人認為是“酋長管轄地”可能存在于立陶宛的領(lǐng)土上。人類學(xué)家所定義的酋邦是一種比部落復(fù)雜但比國家簡單的社會組織形式。其他的酋長管轄地可能也存在于東部地區(qū),當時基督教也被派往那里傳教。

歷史上提到圣布魯諾前往立陶宛的使命是立陶宛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因為它是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提到立陶宛,但在歐洲歷史的層面上,它是微不足道的。對立陶宛來說,1009年不僅僅意味著在其領(lǐng)土上有犯罪*傳教士被殺的一年。立陶宛的第一次基督教皈依與《新約》中啟示錄(啟示錄)的千禧年派解釋有關(guān)。許多早期的基督徒期待著啟示錄的預(yù)言在新千年的黎明展開,傳教士們在等待審判日到來的時候,被激勵著在非基督教的土地上傳教。

隨著基督教時代的第一個千年接近尾聲,基督教的傳教和基督教化傳播到中歐、東歐和北歐的新國家和地區(qū)。以下一系列事件值得注意:波蘭統(tǒng)治者梅什科(966年)受洗或施洗禮;基輔羅斯統(tǒng)治者弗拉基米爾大帝的洗禮(988年);圣阿德貝前往普魯士的傳教以殉難告終(1997年);挪威國王奧拉夫在挪威開始基督教化(1997年);冰島的阿爾廷決定被基督教化(1000年);圣史蒂芬的加冕典禮,匈牙利王位上第一位真正的基督徒(1000年);南瑞典公爵奧拉夫的洗禮(1008年);最后是立陶宛“國王”內(nèi)提默的洗禮(1009年)。

因此,在塔西佗提到波羅的海的近一千年后,立陶宛才第一次在歷史記載中被提及。在此期間,立陶宛人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認同,并在內(nèi)提默的統(tǒng)治下從一個部落制度發(fā)展成為一個值得傳教士訪問的國家。但立陶宛保留了它的語言,神秘的復(fù)調(diào)歌曲(sutartin?s),傳說,故事和異教徒的神。在內(nèi)提默統(tǒng)治之后的400多年里,這個國家一直保持著異教徒的面貌,直到1387年,它的統(tǒng)治者和人民都皈依了基督教。盡管明道加斯大公(后來的國王)在1251年接受了洗禮,作為與十字軍利沃尼亞騎士團和平的先決條件,但十字軍的攻擊并沒有停止。而從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殺到1387年,立陶宛的統(tǒng)治者是異教徒,國家保留了傳統(tǒng)的宗教習(xí)俗。


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國

在11?-?12世紀,庫爾尼亞人似乎是波羅的海部落中最活躍、最激進的部落。立陶宛的軍事行動開始于12世紀末。眾所周知,立陶宛人在1183年向羅斯發(fā)起了他們的第一次獨立軍事行動,在此期間,他們摧毀了普斯科夫,可能還有途中的波洛茨克。他們的軍事行動后來變得更加頻繁,每年有一到兩次戰(zhàn)役,而且不僅在羅斯的土地上進行,還在波蘭和利沃尼亞進行。

劫掠行動顯示了立陶宛日益增長的實力。他們的戰(zhàn)役次數(shù)超過了富有的普魯士人和好戰(zhàn)的庫爾尼亞人。這可能是由于可以召集的人數(shù)眾多——這是軍事戰(zhàn)役中特別重要的因素。立陶宛部落數(shù)量和權(quán)力的增加為治理形式的變化奠定了基礎(chǔ),并導(dǎo)致了國家的建立。

明道加斯是立陶宛未來的締造者,在1219年沃里尼亞和立陶宛簽訂條約的五位立陶宛大公中,他被列為第四位。從這個條約可以清楚地看出,立陶宛在1219年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沒有單一統(tǒng)治者的土地聯(lián)盟。土地(land)是當時政治組織的單位。每個土地有自己的首席或公爵(kunigaik?tis)。他們組成邦聯(lián)(或松散的軍事聯(lián)盟),以增加他們的權(quán)力,更好地協(xié)調(diào)他們的軍事活動。高級公爵(Senior dukes)就從他們中間涌現(xiàn)出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力并建立一個國家,明道加斯強迫一些公爵成為他的附庸,并將其他公爵吸引到他的政治影響范圍內(nèi)。

正如沃里尼亞條約所證明的那樣,在1219年,立陶宛還沒有酋長或大公。但是德國的《利沃尼亞韻文編年史》(涵蓋1180-1290年)稱明道加斯為1245-1246年的“最高國王”。那么立陶宛那時一定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但這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呢?俄羅斯編年史在1235年提到“明道加斯的立陶宛”。這可能表明明道加斯在那時已經(jīng)鞏固了他的權(quán)力。由于沒有確切的記錄,我們不能確定,所以選擇了1240年這個近似的(有點武斷的)日期來標志立陶宛國家的建立。


條頓騎士綁架了一個孩子。尤里烏斯·科薩克(Juliusz Kossak)繪于19世紀。

明道加斯在統(tǒng)一立陶宛時,無疑考慮了許多因素。1202年,利沃尼亞騎士團(Livonian?Brothers?of?The?Sword)在道加瓦河(今屬拉脫維亞)河口建立,并逐漸征服了利沃尼亞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和庫爾尼亞人。為了幫助他對抗與立陶宛人有關(guān)的異教普魯士部落,馬佐夫舍的康拉德一世*馬佐夫舍公國,位于今華沙周邊的波蘭公國??道乱皇篮蟪蔀榱瞬ㄌm最高公爵于1230年邀請十字軍東征的條頓騎士團(耶路撒冷圣瑪麗德意志之家的兄弟騎士團)在維斯瓦河邊的切姆諾(Chelmno)土地上定居。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將為這個致命的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騎士團征服了普魯士人,教皇在1236年宣布討伐立陶宛人。雖然薩莫吉希亞人在1236年的蘇勒戰(zhàn)役(battle of saule)中擊敗了利沃尼亞騎士團,但騎士團開始以鉗形擠壓立陶宛,特別是在利沃尼亞騎士團于1237年成為條頓騎士團的附屬國之后。

明道加斯的加冕典禮。阿多馬斯·瓦爾納斯(Adomas Varnas)繪畫,1952-53年。


立陶宛國的出出現(xiàn)是因德意志騎士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侵略和他們的殖民地國家的建立而加速了的。立陶宛國最初是作為一種防御措施出現(xiàn)的。它的基礎(chǔ)是戰(zhàn)士階級——由明道加斯召集起來的軍事力量。單一統(tǒng)治者對權(quán)力的鞏固,是新興國家最鮮明的外部特征。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可以說一個民族只有建立國家才能保護自己。

然而,明道加斯仍然需要鞏固自己的權(quán)力。1248年,他的處境變得很危險。他的統(tǒng)治受到了侄子們的挑戰(zhàn),他們尋求外部盟友——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沃里尼亞。明道加斯不僅通過軍事行動而且通過外交手段戰(zhàn)勝了這種反對。他利用利沃尼亞騎士團的內(nèi)部沖突與騎士團的首領(lǐng)安德烈亞斯·馮·斯特蘭(Andreas von ?Stirland)講和。這種和平的條件包括明道加斯和他近親的洗禮,以及薩莫吉希亞的大部分割讓給利沃尼亞騎士團。在1251年的春天或初夏,明道加斯、他的妻子Mortal(Martha)、他們的兩個兒子、朝臣和許多立陶宛人接受了洗禮,明道加斯的王位得到了保障。*此時的立陶宛只有極少的人皈依了

在教皇英諾森四世的批準下,明道加斯于1253年夏天被加冕為立陶宛國王,成為一名基督教君主。明道加斯的加冕日,即7月6日國慶節(jié),是立陶宛一個重要的全國性節(jié)日,因為明道加斯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加冕的立陶宛國王,立陶宛國家的創(chuàng)始者,也是第一位正式將基督教引入立陶宛的統(tǒng)治者。他的加冕國有效地完成了國家的建立,使立陶宛國家的地位得到了當時歐洲的承認。國家的建立使這個民族得以生存,并在后來接受了西方文明。

當歐洲人對圣地的十字軍東征即將結(jié)束之時,立陶宛走上了歷史舞臺。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發(fā)生在明道加斯統(tǒng)治時期,最后兩次十字軍東征(1270-1272)發(fā)生在他死后不久。與幾個世紀前中歐的前任不同,明道加斯必須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且要更快地完成。波西米亞在12世紀成為一個王國,但直到14世紀才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大主教管區(qū)。波蘭在10世紀到11世紀之交成為一個王國并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大主教管轄區(qū)。兩者都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附庸,而不是教皇。由于明道加斯是在利沃尼亞騎士團的贊助下加冕的,他是教皇的附庸,他也成了教皇的附庸,并立即被授予一個隸屬于教皇的獨立教區(qū)的權(quán)利。幾年后,明道加斯得到教皇的許可,將他的王冠遺贈給他的兒子。所有這些發(fā)展都是明道加斯外交和政治的結(jié)果。

明道加斯精明地選擇了克里斯蒂安(Kristijonas),一個利沃尼亞騎士團的兄弟,來給他出謀獻策??死锼沟侔矠樗峁┝擞嘘P(guān)天主教會組織和教皇與歐洲領(lǐng)導(dǎo)人,特別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關(guān)系的信息。明道加斯向利沃尼亞騎士團團長安德烈亞斯·馮·斯特蘭德(Andreas?von?Stirland)行賄了許多貴重的禮物后,向教皇派遣了一名特使,陳述了他接受基督教的條件,這些條件對立陶宛比對利沃尼亞更有利。令利沃尼亞代表大為吃驚的是,教皇同意了明道加斯的請求。這是立陶宛外交在國際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明道加斯保護立陶宛免受與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聯(lián)系。這些重要的外交成就表明,明道加斯熟練地將事態(tài)的發(fā)展引向?qū)λ欣姆较颉?/p>

中世紀歐洲這個詞一般指的是西歐的事件進程,但這并不是全貌。西歐的發(fā)展現(xiàn)在有時被稱為“舊”中世紀歐洲(5?-?9世紀)。這是加洛林帝國,或在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的歐洲,延伸到易北河。“新”中世紀歐洲——波西米亞、匈牙利、克羅地亞和斯堪的納維亞——形成于10?-?12世紀。這條發(fā)展鏈繼續(xù)延伸至13世紀和14世紀,人們可能會認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生活的歐洲地區(qū)是“最新的”中世紀歐洲。

在中世紀早期的“舊”歐洲,國家可以自己接受基督教,然后成為教皇或皇帝的附庸。在中世紀鼎盛時期,在“新”中世紀的歐洲,國家可以選擇基督教,成為皇帝的附庸。但在中世紀晚期,在包括立陶宛在內(nèi)的“最新的”中世紀歐洲,國家不再有選擇的權(quán)利。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開始了。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被征服,普魯士人被殲滅。盡管如此,明道加斯不僅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國家,而且還短暫地進入了歐洲國家體系。他是中世紀歐洲“最新”時代唯一一個能夠?qū)⒆约旱拿褡搴蛧易鳛橐粋€歷史實體建立起來的統(tǒng)治者。

1263年,明道加斯和他的兩個兒子被普斯科夫的道曼塔斯(Daumantas)*普斯科夫公爵,在他的統(tǒng)治下普斯科夫從諾夫哥羅德獨立并成為共和國。有觀點認為他和明道加斯的兒子之一的那個daumantas 是同一個人暗殺,他與明道加斯最大的對手,他的侄子特列尼奧塔(Treniota)勾結(jié)。明道加斯在自己妻子妻子瑪莎死后強行奪走了道曼塔斯的妻子(瑪莎的妹妹),所以道曼塔斯的動機可能是個人的,但歷史學(xué)家通常認為暗殺是異教徒對明道加斯的洗禮和他試圖與條頓騎士團和平的反應(yīng)。

在利沃尼亞十字軍東征期間,在1260年7月13日的杜比烏戰(zhàn)役中,薩莫吉希亞人從未承認他們的大部分土地作為明道加斯洗禮協(xié)議的一部分割讓給利沃尼亞騎士團,他們擊潰了條頓騎士團和利沃尼亞騎士團的聯(lián)合軍隊。在這場勝利之后,薩莫吉希亞人通過特雷尼奧塔,要求明道加斯放棄他的洗禮誓言,并向利沃尼亞發(fā)動戰(zhàn)爭。明道加斯參加了戰(zhàn)爭,一些歷史資料斷言,明道加斯在他死前恢復(fù)了異教徒信仰,但這并不確定,因為教皇克萊門特四世在他的1268年(明道加斯遇刺五年后)的詔書中提到“明道加斯的快樂記憶”(clare memorie Mindota)。無論如何,明道加斯的洗禮并沒有消除騎士團所構(gòu)成的威脅,而且,立陶宛(薩莫吉希亞)的一部分已經(jīng)喪失,使統(tǒng)一波羅的海諸國變得非常困難。明道加斯在選擇與利沃尼亞交戰(zhàn)時,必須為異教徒的薩莫吉希亞與基督教的利沃尼亞作戰(zhàn),同時在西方統(tǒng)治者和教皇眼中保持基督教統(tǒng)治者的地位。*書中后文才有提及的一點四,明道加斯征服了大片羅斯土地,包括割讓自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的以新格魯多克為中心的黑魯塞尼亞地區(qū)(封給了他的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后來成為唯一一個幸存的兒子)以及使波洛茨克公國成為了其附庸,這是今天白俄羅斯的大部分地區(qū),并一度試圖攻占斯模棱斯克,但以失敗而告終。

對明道加斯的暗殺導(dǎo)致了混亂。他的三位繼任者也在七年內(nèi)被暗殺,一位被驅(qū)逐出境。瓦伊什維爾卡斯?(Vai?vilkas),明道加斯唯一幸存的兒子,在1264年他父親的支持者殺死特雷尼奧塔后成為立陶宛的統(tǒng)治者。他是已知的第一個皈依希臘東正教的立陶宛公爵。他的皈依標志著立陶宛公爵們開始入侵羅斯的土地。他們將首先接受東正教信仰,然后將他們的土地納入立陶宛大公國(GDL)。以瓦伊什維爾卡斯為例,新格魯多克周圍的土地是他父親授予他的。但他放棄了自己的遺產(chǎn),進入了修道院。然而,作為明道加斯唯一幸存的兒子,他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因此,在特雷尼奧塔被殺后,他離開了他的修道院生活,并擔(dān)任了三年的立陶宛大公(1264-1267)。


格迪米尼迪王朝的崛起

接下來幾位立陶宛大公也在13世紀末的歷史資料中被提及:Butigeidis,在他之后是他的兄弟Butvydas,后來是Butvydas的兒子Vytenis。家族繼承——即同一家族的成員,兄弟或兒子繼承王位——是立陶宛歷史上的一種新現(xiàn)象。作為中世紀國家穩(wěn)定度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王位繼承原則得以確立。那些希望繼承王位的人必須證明自己的權(quán)利——親屬關(guān)系或統(tǒng)治王朝的成員身份。立陶宛最著名統(tǒng)治者王朝,格迪米尼王朝(Gediminids)于13世紀末開始統(tǒng)治,當時立陶宛開始成為一個軍事君主制國家,具有其所有特征,包括莊園(kiemai)的形成和其他早期形式的封建主義。

格迪米尼王朝以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格迪米納斯(Gedimininas 1316-1341年在位)命名,他是Vytenis的兄弟。格迪米納斯并不是這個王朝的第一個代表,但他的歷史作用蓋過了他的前任。維爾紐斯在格迪米納斯統(tǒng)治期間首次成為立陶宛的首都。關(guān)于維爾紐斯的第一個可靠的參考資料是在1323年格迪米納斯寫給德國城市和宗教團體的信中找到的*這封信是維爾紐斯存在的最早證明書面,所以1323年被定為維爾紐斯的誕生年。即2023年為700周年。在他的統(tǒng)治期間,磚石建筑開始被廣泛使用,特別是用于防御工事。保護它不受攻擊的石制城堡圍繞著維爾紐斯(國家的核心),在梅迪寧凱(Medininkai*東南方向較近,立陶宛境內(nèi),城堡還在)、克雷沃(Kr?va*東南方向較遠,白俄羅斯境內(nèi),城堡還剩斷壁殘垣,克雷沃聯(lián)合簽署地)、利達(Lidas*正南方向,白俄羅斯境內(nèi),城堡還在)、特拉凱(Trakai*西北方向較近,立陶宛境內(nèi),城堡在蘇聯(lián)時期重建,著名的湖中城堡)、格羅德諾(Grodno*西南方向較遠,白俄羅斯境內(nèi),有兩座城堡但都不是這一系列的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和考納斯(Kaunas*西北方向較遠,立陶宛境內(nèi),城堡損壞較嚴重)周圍建造了一個寬闊的圓環(huán)。


格迪米納斯建造維爾紐斯城堡。米夏瓦·埃爾維羅·安德里奧利(michaowelwiro Andriolli)繪畫,1882年。


立陶宛成為一個政治體系的中心,被黑魯塞尼亞和波洛茨克的土地所包圍,這些土地被明道加斯吞并,以及在立陶宛政治勢力范圍內(nèi)的沃里尼亞、哈利奇、基輔和普斯科夫的土地。立陶宛成為該地區(qū)的主要政治力量,一個大國。它的政治不僅影響了更廣泛的地區(qū),而且在整個歐洲都得到了重視。

格迪米納斯(1323-1325)的信件反映了他的政治目標和策略。雖然它們經(jīng)常被引用為維爾紐斯的第一個書面參考資料,但它們也表明格迪米納斯有一個一致的戰(zhàn)略,使立陶宛成為歐洲的一部分。它們還表明,考慮到當時立陶宛在國際上處于孤立狀態(tài),他具有非常廣闊的政治視野。

16世紀由亞歷山德羅·瓜格尼尼(Alessandro Guagnini)創(chuàng)作的明道加斯
16世紀由亞歷山德羅·瓜格尼尼( Alessandro Guagnin)創(chuàng)作的格迪米納斯
16世紀由亞歷山德羅·瓜格尼尼(Alessandro Guagnini)創(chuàng)作的阿爾吉爾達斯
16世紀由亞歷山德羅·瓜格尼尼( Alessandro Guagnini)創(chuàng)作的維陶塔斯
A.彭科夫斯基(A. Penkowski) 1838年創(chuàng)作的凱斯圖提斯
A.彭科夫斯基(A. Penkowski) 1838年創(chuàng)作的比魯特


格迪米納斯在1315年到1317年之間的某個時候,在立陶宛建立了一個東正教大都主教區(qū),在新格魯多克建立了主教座堂。它有只有兩個大都主教轄區(qū)(metropolitans;bishops),并于1371年中止。它的建立是GDL試圖與莫斯科大公國爭奪羅斯公國的宗教控制權(quán)。格迪米納斯也表示愿意受洗并建立一個天主教大主教管區(qū)。他的宗教政策引起了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的興趣,后者已經(jīng)提出了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建立教會聯(lián)盟的想法。格迪米納斯寫信給教皇,表達了他想接受洗禮的愿望,并指出立陶宛的統(tǒng)治者想要接受天主教信仰,但被迫保護自己免受條頓騎士團的侵害,這些騎士團對征服比基督教化更感興趣。格迪米納斯還致信德國各城市和修道院,說他正在等待教皇的特使就洗禮條款進行談判。他還邀請德國騎士、商人、工匠,甚至農(nóng)民和他們的家人來立陶宛定居,并承諾給他們提供與歐洲相同的工作條件。然而,在堅定的異教徒薩莫吉希亞人及其東正教朝臣的壓力下,格迪米納斯于1324年通知教皇在維爾紐斯的使節(jié),他已經(jīng)拒絕了洗禮的想法。

拒絕洗禮并不意味著格迪米納斯放棄了邀請德國殖民者作為使立陶宛更接近西歐的一種手段的另一個目標。當格迪米納斯開始統(tǒng)治時,主要來自薩克森的方濟各會和多明尼加會修士已經(jīng)在立陶宛。方濟各會修士起草了格迪米納斯的信件,一位多明尼加人擔(dān)任了大公在天主教事務(wù)上的顧問。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信仰和習(xí)俗自由地敬拜上帝,但不能互相干涉。大約在1339?-?1340年,在格迪米納斯統(tǒng)治期間,兩名來自波西米亞的方濟各會修士被處決,他們做的事超出了他們的權(quán)利,公開宣揚反對立陶宛宗教。他們的殉難構(gòu)成了維爾紐斯最經(jīng)久不衰的傳說之一。16世紀初,人們在他們的墓地上建造了一座小教堂。后來,醫(yī)院兄弟會的修道院也建在附近。

立陶宛的異教社會——其經(jīng)濟、社會、政治和精神結(jié)構(gòu)——在格迪米納斯時期達到了最成熟的形態(tài)。格迪米尼納斯王朝在13世紀末登上了立陶宛歷史的舞臺,是立陶宛最著名的王朝,統(tǒng)治立陶宛直到1572年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特去世。他死后,立陶宛由非立陶宛裔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最著名的和最重要的立陶宛大公們都屬于格達米德王朝。他們包括格迪米納斯的兒子阿爾吉爾達斯和凱斯圖提斯,阿爾吉爾達斯的兒子約蓋拉,以及王朝最著名的代表——凱斯圖提斯的兒子維陶塔斯大帝(1392-1430年在位)。自約蓋拉(立陶宛語Jogaila波蘭語Jagie??o)成為波蘭國王(1386年)后,他創(chuàng)立了雅蓋隆王朝,一個格迪米尼納斯的分支。這個分支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達到了權(quán)力和影響力的頂峰,當時它的代表同時登上了立陶宛、波蘭、波西米亞(1471-1526)和匈牙利(1490-1506)的寶座。

在這個民族的歷史意識中,格迪米尼納斯王朝的統(tǒng)治被認為是立陶宛最輝煌的時代。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格迪米納斯、阿爾吉爾達斯、凱斯圖提斯和維陶塔斯享有特別崇高的地位。格迪米尼迪柱(The Columns of the Gediminids)是立陶宛民族和國家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譯者補圖。格迪米尼迪柱(Gedimininai?i? stulpai),具體象征含義存在爭議。沒有證據(jù)表明Gedimininas本人用過,所以更多是王朝象征。紅底白柱最為常見。
*譯者補圖。格迪米尼納斯塔(Gediminino pilis),維爾紐斯上城堡廢墟的一部分,建于13至14世紀,可能是geimininas大公建造的維爾紐斯城堡的一部分遺存。也是立陶宛民族的重要標志。和格迪米尼迪柱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


《立陶宛史》個人翻譯 第一章 立陶宛大公國(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金堂县| 阿拉善左旗| 漳浦县| 西乌| 定州市| 华安县| 阿拉善盟| 上犹县| 故城县| 友谊县| 永仁县| 卢氏县| 明水县| 兴海县| 梅州市| 乌拉特前旗| 阿坝| 湖南省| 五原县| 武强县| 全椒县| 陇川县| 云霄县| 麻栗坡县| 临泉县| 余庆县| 清水河县| 河东区| 延川县| 孝义市| 福泉市| 呼伦贝尔市| 静宁县| 乡宁县| 雷山县| 昌图县| 甘洛县| 军事| 钦州市| 永昌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