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涉及的領域和目標 | 混音指南第六期

第六課
1.處理頻率領域
人耳能聽到20-2Whz
低頻20-250 中低250-2khz
中高頻2khz-6khz 6khz以上高頻
低頻多——渾濁綿軟陰暗 低頻少——單薄
高頻多——刺耳歡快 高頻少——暗淡,不清晰
做到樂器之間頻率分離,減少掩蔽效應影響
通過配器變化/EQ自動化增加變數
2.電平相關
絕對電平是絕對值,相對電平是比較而來的比例。(下面插播一段本人筆記)
dB是一個比例。代表著聲壓(與響度不同)
6dB是一倍的意思。
20dB=10倍
60dB=1000倍
加后綴才是“絕對值”
響度換算:
-18dBFS=0dBVU=+4dBu
dBFS是數字信號表,一般超過0達到該軟件的失真,即“天花板”。
全稱“full scale”滿刻度相對電平。
dBVU是vu表的一個參考量,全稱volume unit,舊時期用于體現人耳聽音習慣的一個表。
Vu表的指針存在300ms的延遲,這樣會對短且沖擊強的音不敏感
0dBu=0.775V(V是電壓),dBu存在正負
dBu是模擬(硬件)設備曾經的甜點電壓工作響度(該參數與電壓有關)
0dBv=1V(這里的V是vrms)
0dB-SPL=幾乎聽不見的“下限”,常見音量控制的范圍,但是動物可以聽見負數的dB-SPL
常見的響度表:
ppm表:peak program meter 峰值節(jié)目表,快速反應,反饋包絡變化。
peak:峰值表
Rms:均方根電平值
Lufs:新的響度計量單位
Dr表:動態(tài)表
響度通常由風格、歌曲結構、音軌重要性、當前情感影響。(使用自動化)
動態(tài)處理:維持相對電平平衡,不過度即可
3.立體聲聲相
包含特征:
定位:左右軸線位置
寬度:占據的位置多大
聲相準確度:是點,還是面
聲相分布:每個樂器的位置
主要問題:左右聲道的電平/頻率(EQ)不平衡
經驗:兩側樂器的頻率要相近,比如右面一個吉他,左面給個吉他。
聲相平衡的情況:
①I型混音:

黑色部分是集中部分,幾乎沒有極左極右。
比如hippop:只有很少的混響聲音和背景pad聲部在左右
②V型混音:主要集中在極左極右,中央較少
故意設計的立體聲方案
③W型混音:集中在極左極右和中間
令人不快,浪費空間,偶爾用來做效果
④聲相空洞:需要調整擺位
適當的聲相會更自然,但越不自然的聲相越有力量感。
4.深度
深度感是相對的,樂器近會有壓迫感,遠會松弛而寬闊。深度追求連貫性,同樂器很少發(fā)生變化。(插入一段本人筆記)
混響只是增加了空間大小,而真正影響聲音前后的是:①混響干濕聲比例(越干越近)2.干聲eq(靠后損失低頻和高頻)3.干聲動態(tài)特性(越平越靠前,有壓迫感)-出自BV1AB4y1V7Fn 4:11處
5.混音中的目標
情緒:能否表達情感因素?首要目標
平衡:前面講的。
清晰度:承載更多內容
趣味性:人耳會很快厭煩,多增添變數。比如——
電平自動化:特定樂器在特定段落演奏,采取不同的均衡處理
副歌部分對鼓組更大的壓縮
副歌部分對貝斯進行失真處理
不同段落為軍鼓增加不同的混響。
但比如舒緩的背景音樂,就不要變化,
而Trance音樂(或者jazzhippop、loop等?)相同主題不斷反復,就需要變化來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