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主道》 第二章 參同

紅林悟道《韓非子-主道》?第二章??參同
上一章中韓非子按自己的理解闡述了對“道”的識認,并將“道”的基本原則引入到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中,引伸出“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的為君之道。韓非子認為“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蔽业睦斫馐琼n非子認為“道”是世間萬物的“造物主”,孕育了萬物,“道”是判斷世間事務(wù)是非的標準。物是沒有是非的,只有事才有好壞,而好壞是人的意識范疇的事,那么人對事物好壞判斷的標準是什么,是“道”。所以韓非子讓君主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才能看清世間萬事萬物,抓住是非標準就能知道成與敗、好與壞的原因。明白了“道”理,面對事物,就可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則虛心安靜地等待,事物自然會成名自定。
為什么韓非子要讓君主“虛靜以待”,因為天下器物,只有虛也就是空了,才能裝下物質(zhì),就像杯子如不是空的,怎么裝水。人的認知也是一樣,如不清空,新的認知就進不來,當(dāng)然這里的“虛”,是韓非子讓世人放下自己現(xiàn)有的認知而產(chǎn)生的自以為是與主見,其實自以為是就是傲慢,主見就是偏見,放下了傲慢與偏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實性,也可以說君主放下了傲慢與偏見,真實的事物自然會在心中。所以韓非子才有“虛則知實之情”,意思為虛無了,才知道實在的真相。
道,孕育萬物而不爭,故天下和諧共生。天下萬物,除了人類,其它物種之間都保持一個平衡和諧的生存狀態(tài),絕沒有一個物種滅了另一個物種的事情?!办o”是不爭的意思,不爭的表象就是安靜不動。人是認知事物的主體,在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不能與認知客體相爭,也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客體上,只有不爭心平氣和地看待事物的發(fā)展,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發(fā)展(動態(tài)的過程)的規(guī)律。所以韓非子認為“靜則知動者正”,意思為冷靜地觀察,清楚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對于君主來說,放空思想,沒有傲慢的自以為是與本身是偏見的主見,讓臣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做的好處第一是“有言者自為名”,意思是進言者自會形成自己的主張,也可以理解為那些有主張并發(fā)表言論的人,自會形成自己的主張名號,比如法家。第二是“有事者自為形”,意思是辦事者自會形成效果,辦事的人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處事,事物自然會圓滿有效。言論與辦事的原則,不是那個人所規(guī)定的,包括君主,而是按“道”的原則來辦。
按道的原則來說話與辦事自然是正確的。君主如何用有形的辦法來實現(xiàn)無形的“道”呢?韓非子認為“形名參同,意思就是效果和主張驗證相合。實事勝于雄辯,臣子的主張與言論與實際效果一對比,就知道好與壞,對與錯了,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君主就無所事事,而使事物呈現(xiàn)出真相。君主按“道”而為,君主是平臺的搭建者,平臺搭建好了,自然無事,沒有傲慢與偏見的管理,事物自然呈現(xiàn)真相。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p>
在公司管理中,如果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與辦事程序,那么作為職員自然會“知實與知動”,言者不虛,事者有成。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對與錯,不需要爭斗,一切都在“道”中呈現(xiàn)真相,對與錯,好與壞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