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草甘膦(除草劑)這個行業(yè)

草甘膦及其原理
草甘膦(鎮(zhèn)草寧、農達、Roundup、草干膦、膦甘酸)是最初由美國孟山都公司開發(fā)的除草劑,化學名稱為N-(膦酸甲基)甘氨酸,非揮發(fā)性白色固體,25℃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1.2%,不溶于一般有機溶劑,不可燃、不爆炸,常溫貯存穩(wěn)定,對中碳鋼、鍍錫鐵皮(馬口鐵)有腐蝕作用。

草甘膦通過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轉化,使蛋白質的合成受到干擾導致植物死亡,以內吸傳導性強而著稱,對多年生深根雜草的地下組織破壞力很強,能達到一般農業(yè)機械無法達到的深度。草甘膦殺草譜很廣,對40多科的植物有防除作用,入土后很快與鐵、鋁等金屬離子結合而失去活性。
總體上,供過于求
轉基因作物,即依靠轉基因技術來提高作物的營養(yǎng)價值、品質、產量、對自然惡劣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比如,將抗蟲基因轉入棉花、水稻或玉米,培育成對棉鈴蟲、卷葉螟及玉米螟等昆蟲具有抗性的轉基因棉花、水稻或玉米等。草甘膦于1971年面試以來,直到25年后,即1996年,抗除草劑作物面世,其需求才大幅增長。
至2019年,全球草甘膦使用前5大區(qū)域是巴西、美國、阿根廷、中國及澳大利亞,合計用量占全球用量的近60%。

全球草甘膦的需求量比較穩(wěn)定,每年維持在70萬噸左右,全球市場規(guī)模一直穩(wěn)定在56億美元(約390億元人民幣),需求一直上不去是源于世界轉基因農業(yè)大國的轉基因作物滲透率基本到頂。


中國目前的商業(yè)化轉基因作物僅棉花,滲透率95%,但即便其他的主要作物(大豆、玉米)也放開轉基因,帶來的需求增量依然不足以覆蓋過高的供給。根據某券商的測算,即使大豆、玉米的轉基因作物比例提高到美國、巴西的水平,帶來的需求增量也就8萬噸,合計全球市場需求78萬噸。
但是目前全球草甘膦產能110萬噸(70%產能在中國),即使中國市場完全滲透,也有30萬噸的額外供給,總而言之,這個行業(yè)的成長性不大。
供需平衡可能繼續(xù)維持
草甘膦的價格一直比較平穩(wěn),2021年主要是國內環(huán)評+拜爾停產,導致供給緊張,從每噸2-3萬元飆升至8萬元,隨后價格便開始回落,目前每噸約6萬元。高危、高污染產能的持續(xù)出清是趨勢,無論從國家的方向,以及資本的角度看,草甘膦擴產的可能性很低,也就是整個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基本上是長期維持在現在的狀態(tài)——需求沒有增長的動力,供給也不可能擴張,唯有龍頭有望通過并購的方式來提高市占率,但總體上都是存量的博弈。因為草甘膦價格的提高,樣本企業(yè)的毛利率從26%提高到40%以上,這種盈利能力短期內應該能夠維持。

競爭格局
興發(fā)集團產能最高,占25%,CR3=53%。誠如前面分析,競爭格局也就這樣了,變化不會太大,就看龍頭要不要并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