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筆試科二知識點梳理(11)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和意義(簡答)
1、德育定義:指教育者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
3、德育的重要意義
(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條件
(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二、德育的任務(簡答)
1、定義:指學校通過德育為實現德育目標應肩負的工作職責
2、德育內容: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3)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三、教育過程的矛盾(簡答)
1、德育過程定義: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為目標,教育者與受教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過程
2、構成因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3、德育過程的矛盾
(1)學校教育影響與一般社會影響之間的矛盾
(2)教師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與受教者現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者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之間的矛盾
四、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論述)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
(1)定義: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構成,德育過程就是培養(yǎng)這四因素并讓它們協調發(fā)展的過程
(2)知
<1> 定義:即道德認知,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道德觀念
<2> 構成:道德知識、道德判斷
<3> 意義:道德認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礎
(3)情
<1> 定義: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做是非善惡做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
<2> 意義:道德情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實現知行轉化的催化劑
(4)意
<1> 定義:即道德意志,是人們實現一定的道德行為作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
<2> 意義:道德是調節(jié)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5)行
<1> 定義:即道德行為習慣,通過實踐或練習形成,實現道德認識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產生的道德行為動機定向和外面表現
<2> 意義: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標志
(6)培養(yǎng)要求
<1> 德育的培養(yǎng)過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順序
<2> 由于社會復雜、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知情意行又有相互獨立性,不必拘泥一種順序
<3> 要根據學生發(fā)展特性,選擇多種教育順序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
(1)德育是把道德內化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
(2)實現這種轉化必須通過內部的思想矛盾斗爭
(3)任何外界教育影響,都要通過學生思想狀態(tài)的變化,經過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才能發(fā)生作用,促使學生品德形成
(4)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內因,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過程也就是品德不斷發(fā)展過程
(5)要處理好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1)學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動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響來形成發(fā)展,通過活動交往來表現
(2)有目的的根據德育目標和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設計實施活動,可以加速個體品德發(fā)展,對學生品德發(fā)展方向起規(guī)范和保證作用
(3)德育過程是有目的組織學生的教育性活動和交往的過程,是對各種影響進行干預協調的過程,是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教育者在實施德育過程中,要組織豐富多彩、有教育意義、有吸引力的活動和交往
4、德育過程是長期和反復的過程
(1)德育過程是長期的過程
<1> 是由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過決定的
<2> 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需要長期訓練、積累才能實現
<3> 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各種思想觀念的斗爭長期存在,決定了德育是長期過程
(2)德育過程是反復的過程
<1> 青少年處于成長期,沒有形成世界觀,思想不穩(wěn)定
<2> 社會影響因素復雜化,在德育發(fā)展中會出現反復現象
(3)根據德育過程長期、反復、漸近特點,教育者要長期一貫、耐心細致教育學生,善于反復抓、抓反復,引導學生在反復中逐步前進
五、主要德育原則(論述)
1、方向性原則
(1)定義: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基本要求:
<1> 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思想體系武裝學生,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 適應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新思想、新概念,在實踐中逐步增強學生辨別是非和判斷善惡的能力
<3> 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社會主義方向性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勞動和自我教育中,胸懷大志,腳踏實地,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2、知行統一的原則
(1)定義: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思想道德理論教育,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yǎng)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基本要求:
<1> 加強思想道德理論教育。用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武裝學生,提高學生道德意識
<2> 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3> 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1)定義: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信任熱愛學生,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2)基本要求:
<1> 教育者要尊重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建立和諧融洽師生關系
<2> 教育者要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教育學生
4、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1)定義: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動協調多方面教育力量,統一認識步調,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學生,發(fā)揮教育的整體效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思想品德
(2)基本要求:
<1> 充分發(fā)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統一學校內部的多種教育力量,使之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優(yōu)化群體
<2> 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主動協調好與家庭、社會教育的關系,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3> 德育要有計劃和系統
5、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的原則
(1)定義: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基本要求:
<1> 以發(fā)展的眼光了解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點
<2> 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特點,選擇不同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六、德育的途徑(論述)
1、教學
(1)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工工作最基本、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
(2)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3)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教學是最系統、最直接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途徑
(4)教育者切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2、社會實踐活動
三種類型:社會生產勞動、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社會調查活動
3、課外活動
4、團隊活動與集會活動
(1)共青團、少先隊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2)校會、班會、周會、晨會等集體活動是德育途徑
5、班主任工作
6、志愿者活動
七、中小學常用德育方法(論述)
1、說服教育
(1)定義:借助語言和事實,通過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思想認識。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2)基本要求
<1> 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 有知識性趣味性,內容真實可信
<3> 態(tài)度真誠、熱情
<4> 善于抓住說理時機,引起學生共鳴,增強教育效果
2、榜樣示范
(1)定義: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yōu)異成就來影響學生。是德育常用方法
(2)基本要求
<1> 選好榜樣,要具有先進性、時代性、典型性
<2> 要引導學生理解榜樣精神實質,不要表面模仿
<3> 激起學生學習榜樣的敬慕之情
<4> 激勵學生自覺用榜樣來調節(jié)自己行為
3、指導實踐
(1)定義: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實踐中讓學生接受磨練和考驗
(2)基本要求:
<1> 運用實踐鍛煉的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鍛煉
<2> 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結合提高學生意識的情感體驗
<3> 明確目的,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
<4> 不斷督導檢查,讓學生堅持
<5> 調動學生實踐鍛煉的主動性
4、陶冶教育
(1)定義:包括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藝術陶冶
(2)基本要求:
<1> 創(chuàng)設良好教育情境
<2>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chuàng)設
<3> 與啟發(fā)說服相互結合
5、品德評價:包括獎勵、懲罰、評比、操行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