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zhàn)中的奧地利共和國,在夾縫中生存——奧地利簡史35
說起奧地利,咱們今天可能想到的是格洛克系列、AUG槍族、斯太爾手槍、Scout步槍等等等等。那么說為啥奧地利的“槍文化”會如此出彩呢?欸!這就得跟奧地利國家在冷戰(zhàn)時期的處境說起了,也就是在美蘇爭霸夾縫中生存的奧地利

咱們都知道20世紀的世界格局發(fā)生了深刻而持久的改變,主要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美蘇冷戰(zhàn)的影響
而奧地利咱們知道,作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起者之一深受其害,不僅龐大的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地利彈丸之地,而且戰(zhàn)后恢復更是舉步維艱,于是乎,今天奧地利的歷史從此開始

奧地利帝國與奧地利
二戰(zhàn)后的前十年(1945-1955)主要就是同盟國(英美法)和蘇聯分區(qū)占領奧地利,奧地利在各方勢力之間游走,盡可能爭奪國家主權獨立
最終1955年國際社會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奧地利最終恢復獨立主權,隨后奧地利宣布為“永久中立”,開啟了它在冷戰(zhàn)時期的夾縫生存

而講起冷戰(zhàn)時期的中立國,最為著名的就是歐洲的瑞士、愛爾蘭,此外還有北歐的芬蘭和瑞典。相較于這些中立國的“冷眼旁觀”,奧地利的“中立”無疑是如坐針氈
那么奧地利國家在冷戰(zhàn)時期會如何表現?奧地利共和國真的就是完全中立一點也沒有偏袒嗎?奧地利第二共和國在冷戰(zhàn)時期又得到了怎樣的發(fā)展?

國徽
帶著這些問題,咱們本期聚焦冷戰(zhàn)下的奧地利,看一看奧地利第二共和國如何在美蘇的夾縫中求生存
中立
咱們上期講到了奧地利的戰(zhàn)后分區(qū)占領時期(1945-1955),這其實是美蘇之間在奧地利,或者叫東西歐交界處的“巧妙均衡”

分區(qū)占領奧地利
換句話說,咱們看看隔壁的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哪一個不是被蘇軍解放然后變成了社會主義制度?
咱再看看西歐的意大利、法國、比利時等國,不也伴隨著盟軍的涌入而加入了美國這一派的陣營?
所以奧地利之所以被分區(qū)占領,其本質就是兩方勢力擴張到此處的碰撞!也就是說美蘇雙方開始了正面“爭奪”

冷戰(zhàn)下的歐洲
包括說德國也是“分區(qū)占領”,后來不也是被分裂成為了東西二德?所以德國奧地利一線世界上就是當時美蘇在歐洲的勢力“分界線”
再看看同為分界線的德國,最后慘遭分裂為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而小小奧地利竟然能保持統(tǒng)一,后來甚至擺脫分區(qū)統(tǒng)治而獨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德國分裂
而這個奇跡正是當時奧地利以卡爾·倫納為代表的政治家們的努力得來的(詳情參見奧地利國父卡爾·倫納,扶大廈于將傾——奧地利簡史34)
而在1955年奧地利恢復獨立后,立馬宣布“永久中立”,學習了隔壁瑞士的做法,成為了冷戰(zhàn)時期歐洲為數不多的中立國之一

冷戰(zhàn)歐洲的中立國
但相比于冷戰(zhàn)中立而左右逢源的芬蘭跟瑞典;一向中立不摻和事的瑞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愛爾蘭;奧地利的中立無疑是帶有“偏向”的......
偏向
1945-1952年間,奧地利共和國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和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下,艱難地恢復了經濟發(fā)展。

馬歇爾計劃
而20世紀中葉的聯合國是誰在主導,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馬歇爾計劃更是赤裸裸地以經濟換取政治的陽謀,所以在剛剛恢復獨立的奧地利,名義上保持“永久中立”,但早就偏向于歐美一派

美國援助的漫畫
事實上奧地利為了爭取獨立的地位,在當時的外交上積極參與歐洲和國際事務,致力于緩和跟歐美國家關系。
而50年代以后,奧地利又先后參加了聯合國、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這就更加表明了奧地利的“歐美”色彩

今天奧地利的位置
那么說奧地利這么做,就不怕隔壁東方的社會主義陣營“找麻煩”嗎?欸!人家還真不怕,為啥呢,兩個原因:
第一:奧地利雖然屬于歐美一邊,但非常注意睦鄰關系,尤其在冷戰(zhàn)背景下對東西方實行“均衡外交”,還努力促進緩和與裁軍。比如1971年 5月奧地利就同中國建交,力求在冷戰(zhàn)兩極對峙中找到一條新路
第二:奧地利的這種“二五仔”行為在蘇聯方面并不十分介意,尤其在赫魯曉夫之后,蘇聯方面力求在美蘇邊界搞一個所謂的“緩沖帶”,奧地利可以很好的充當這一角色
事實上咱們在贊嘆奧地利能夠在冷戰(zhàn)中保持中立奇跡的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奧地利的獨立地位不僅是靠努力爭取來的,也有當時世界形勢的作用
早在1945年蘇軍攻入奧地利境內的時候就扶植奧地利獨立,當時蘇軍也想過將奧地利變成下一個東歐國家,即把蘇聯制度帶到奧地利

但是此時的中歐已經成為了美英蘇三大國激烈較量的戰(zhàn)場,所以才有德國、奧地利的被分區(qū)占領,當時美英還以蘇聯讓出希臘為條件承認了蘇聯對奧地利的占領

1949年柏林沖突爆發(fā),德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德,美蘇雙方一時間在德國和奧地利地區(qū)劍拔弩張:蘇聯軍隊包圍柏林,美國出動600多架飛機支援柏林......

柏林沖突
德國分裂除了讓美蘇雙方繃緊神經外,也讓奧地利人非常緊張,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德國,畢竟德奧同根同源,命運相似,難兄難弟。

所以當時的奧地利雖然處在大國的控制和分區(qū)占領之下,但因為政黨體系并沒有完全崩潰,所以奧地利國家的政客努力避免自己國家分裂淪落為德國的下場,而這才為奧地利成功獨立創(chuàng)造了契機。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蘇聯新任的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徹底改變了斯大林時期的外交路線,赫魯曉夫認為和平共處是美蘇兩大陣營今后努力的方向。

赫魯曉夫
為此蘇聯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上做出了讓步,而對于奧地利問題,赫魯曉夫認為:
第一:二戰(zhàn)后近十年時間,奧地利雖處在三國監(jiān)管之下,但卻一直保持了自身政體的完整,沒有赤化;
第二:東西陣營之間需要一個緩沖區(qū),而在德國分裂后,奧地利自然成為了最佳選擇。
并且當時隨著美國精力向亞洲地區(qū)的轉移,美國方面也開始試圖建立歐洲的中部屏障。于是乎美蘇兩大國一拍即合,在莫斯科和維也納進行了多次會議,最終確定了共同撤軍的決定。
所以奧地利就這樣重新獲得了自主權。而奧地利嚴守的中立,其實是當時談判的條件,也就是說奧地利可以在美蘇的首肯下獨立,但前提是它決不能加入北約或華約

北約VS華約
至此,才誕生了這個在冷戰(zhàn)中表面獨立實則有偏向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而從此之后,奧地利也成為了美蘇領導會晤的絕佳地點。
夾縫生存
所以在如此形勢之下,奧地利的舉動可謂是“既讓歐美放心,也不讓蘇聯介意”,而奧地利也深知這種巧妙的平衡并不會維持太久,所以奧地利人必須利用時機發(fā)展國家

在卡爾·倫納之后,奧地利又經歷了多位總統(tǒng)在冷戰(zhàn)時期的發(fā)展:
利奧波德·菲格爾,(代總統(tǒng))1950年12月31日—1951年6月21日
特奧多爾·克爾納,1951年6月21日—1957年1月4日
朱利葉斯·拉布,(代總統(tǒng))1957年1月4日—1957年1月22日
阿道夫·謝爾夫,1957年5月22日—1965年2月28日
弗朗茨·約納斯,1965年6月9日—1974年4月24日
布魯諾·克賴斯基,(代總統(tǒng))1974年4月24日—1974年7月8日
魯道夫·基希施萊格,1974年7月8日—1986年7月8日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1986年7月8日—1992年7月8日
......
其中布魯諾·克賴斯基在總理的任期內(1970~1983年),對內采取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對外奉行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致力于緩和東西方關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布魯諾·克賴斯基
還有就是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總統(tǒng)任期內,見證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奧地利從此開啟新的歷史階段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
但冷戰(zhàn)中更為廣闊的時期,奧地利其實是在夾縫中生存,在激烈碰撞中謀發(fā)展,畢竟奧地利接近東歐,是東西方的交界處,也是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的交際點
所以奧地利在冷戰(zhàn)期間一直都為了避免開戰(zhàn)而努力,因為一旦美蘇全面開戰(zhàn),奧地利勢必成為東歐的進攻點

冷戰(zhàn)中的奧地利
所以聰明的奧地利人在冷戰(zhàn)期間一直未加入北約或華約,在國際事務上也保持著所謂的中立態(tài)度。同時奧地利大力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生產了一批又一批先進武器
而當時奧地利所生產的武器,除了用于武裝國內軍隊,加強國家軍事實力用于自保外,很大一部分被作為商品被北約成員國大量采用,當然這也促進了奧地利軍工的發(fā)展

正是這種獨特的氛圍,才讓后來奧地利軍工馳名世界,才有的奧地利產的世界名槍,像格洛克啊、AUG啊,都是響當當的明星武器

格洛克
而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奧地利特殊的角色,它也成為了美蘇之間對話的平臺和窗口,一時間吸引了歐洲各國的間諜來此
畢竟這里成為了刺探對方情報最為理想的地帶,以至后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還獲得了所謂“間諜之都”的外號

當然所有這些刀光劍影也好,爾虞我詐也罷,都隨著90年代冷戰(zhàn)的結束而成為了歷史的塵埃,而奧地利國家則依舊屹立于此
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尤其1991年蘇聯解體后,奧地利再次宣布加入北約

因為此時的北約已經基本轉型成政治聯盟而非原來的軍事聯盟,所以奧地利也得以繼續(xù)成為永久中立國家,沒有違背當初的“誓言”

1995年奧地利加入歐盟;1999年奧地利又加入歐元區(qū);從此奧地利國家歷史進入了21世紀,開啟了奧地利新時代的新發(fā)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