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之心》淺談:機械姬為什么受歡迎?
文章來源:小黑盒——Aoie-ze
叁佰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這幾天《原子之心》火了。
但是我關注的不是游戲,反而是里面的機械女仆造型設計。
從ACG角度來看,機械姬的角色設定是屬于“人外”TAG的一種。
而從三次元角度來看,對于類似機械物體的迷戀則是fetish的一種,可以稱作為機械fetish。
那不管是fetish還是二次元,為什么機械少女能夠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機械姬的歷史發(fā)展
談起機械少女,不得不提起三部作品。
《大都會》1927
1927年誕生的德國默片《大都會》里出現(xiàn)了一位女性機器人角色:瑪利亞。
作為一部在科幻電影界中響極其深刻的作品,瑪利亞的造型設計自然深入人心。
其角色光滑鐵皮質感的機械設計,影響了后世一大批機械人的熒幕形象。
《星球大戰(zhàn)》1977
1977年的《星球大戰(zhàn)》中的C-3PO則成功將這種類人機械形象推向大眾。
我們都知道奇怪的XP系統(tǒng)是在擁有較低的認可門檻下才能達成和流傳。
比如國人喜歡白毛角色的一大原因就是古代中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大量的白發(fā)形象。
星戰(zhàn)的出現(xiàn)就把這種機械人造型植入了大眾的潛意識中。
雖然C-3PO是男性角色,但是這種機械外骨骼+類人動作的設計組合則是徹徹底底的保留下來。
《攻殼機動隊》
而之后日本的ACG中最早的類機械結構角色,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鐵臂阿童木》。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1991年發(fā)售的漫畫《攻殼機動隊》。
女主角草薙素子造型,大膽的添加女性造型,但是又在關鍵部位采用機械化結構設計。
比如同時期的《銃夢》等大量機械人,仿生人主角逐漸登場,給大量ACG觀眾帶來視覺震撼。
空山基
而在動畫作品之外,上世紀的日本還出現(xiàn)了大量ACG畫師,其中以空山基老師的機械姬最為出名。
他的機械作品通常把其他藝術作品的主角機械化,描繪出大量身材曼妙的機械女性角色,充滿賽博朋克和人體之美。
為什么一個正常人會喜歡人類外形的機器?
在有上述歷史背景給出的前提條件下,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機械感
男性生物對于機械的癡迷從古至今,槍支火炮,汽車飛機,電子產(chǎn)品。
電子朋克,機械朋克,蒸汽朋克等等主題的作品往往比其他作品更受男性青睞。
所以機械人的核心成分:機械,原本就是在男性群體中無法被拒絕的喜好。
背德感
此外,潛意識中對機械物體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也是原因之一。
因為機械人的本質是機械,是一種沒有生物意識的事物,而在藝術作品中通常會給這類機械加上人類的設定。
這就導致男性對于這種機械姬有一種奇妙的感情,傾向去占有和征服這種無法被定義身份的事物。
朦朧感
最后就是機械角色的設計中有著大量的暗示元素。
這種暗示你可以理解為機械結構的身體上什么都沒有表達,但是處處都是表現(xiàn)。
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恰恰戳中一些LSP的喜好。
總結
所以總體看來,男性喜歡這一題材的設計不是沒有道理。
不管是從內(nèi)部還是外部因素來看,男性生物沒有拒絕或者反感該題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