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陽氣取決于脾胃,脾胃虛寒則百病叢生!教你一招,大補元陽

如果我告訴你,一個人的陽氣取決于他的脾胃,你一定會覺得我搞錯了,因為我一直跟大家講的都是,“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腎才是決定陽氣強弱的關(guān)鍵。

但是我們要知道,腎中的先天之精來自于父母,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被不斷地消耗,所以也需要后天的不斷充養(yǎng)才能保持充盈,這個后天指的就是我們的脾胃。我們吃進去的所有食物啊,都要經(jīng)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轉(zhuǎn)化成水谷精微,輸送到全身上下,腎精得到充養(yǎng)之后,就會化生腎氣,腎陰和腎陽也由此而來。所以一個人陽氣的強弱不能只看腎,還要看脾胃。
如果脾胃虛寒,運化功能失常,就不能化生足夠的精微之氣去充養(yǎng)腎精,陽氣得不到補充,便不能去制約脾胃當中的寒邪,反過來又會導致脾胃虛寒的更厲害,甚至水液代謝功能也會失常,導致體內(nèi)濕氣過重,進一步去損傷陽氣,導致陽氣越來越弱,這便是所謂的脾腎陽虛了。那脾腎陽虛的人都會有哪些癥狀呢?

首先陽氣不足,人就會變得非常怕冷,一年四季手腳都是冰涼的,同時體內(nèi)濕氣過重,也會讓人變得懶怠,沒有精神,四肢酸困不想動彈,下肢還容易水腫,一吃涼的就容易拉肚子,一晚上能起夜好幾次,夜尿頻繁,大便溏薄等等,如果你有這些癥狀呢,就可能是脾腎陽虛了。那脾腎陽虛的人應該怎么去調(diào)理呢?

張仲景就曾創(chuàng)下過一個專門針對脾腎陽虛的方子,叫做真武湯,方子里只用到了5味藥,分別是茯苓、芍藥、生姜、白術(shù)以及附子。其中附子和生姜大辛大熱,一味補腎助陽,一味溫補脾胃,驅(qū)散寒邪的同時,又能化氣行水,把體內(nèi)的寒邪和濕氣通通化掉;白術(shù)和茯苓是一對健脾老搭檔,能夠幫助脾胃的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最后是芍藥,芍藥有兩個作用,一來是能利小便,可以將濕氣引入膀胱,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另一個作用是養(yǎng)陰生津,中和附子的燥烈之性。

整體看下來,真武湯上能健脾利水,下能溫腎助陽,可以說是治療脾腎陽虛的不二之選了。不過賈醫(yī)生在這里也要提醒大家,中醫(yī)用藥需要辨證,一定要在正規(guī)醫(yī)生的指導下參考用藥,切勿隨意亂用。感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