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分析(一)艾倫真的改變過嗎?萊納的形象是怎樣造就的?
? ? ? “人會發(fā)生突然的變化,卻無法突然意識到這種變化?!?/p>
? ? ? ? ??我認為,如果艾倫的思想的本質(zhì)改變過,那一定開始于,也同樣結(jié)束于艾倫的母親在他眼前被吃掉的那一刻。
? ? ? ? ? ? 但艾倫的目標卻從“驅(qū)逐所有巨人”變成了“殺光海的那邊的人”。這是否也是艾倫的改變呢?
? ? ? ? 在艾倫逐漸由孩童到士兵,再到巨人,最終選擇滅世的整個過程中。艾倫的惡逐漸增強,也因此讓眾多觀眾感到無法接受。但我必須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在艾倫的惡逐漸擴張,直至籠罩海那邊的一切的過程中,并沒有導致其善的逐漸削薄。他的善良體積沒有變,密度甚至有所增大。而從惡的方面來講,惡所擴大的是其體積,其密度卻沒有變化甚至減小了。
? ? ? ? ? ?回想一下,艾倫“驅(qū)逐所有的巨人”和“將海那邊的人全部殺光”的感情是有著一些不同之處的,因為艾倫也知道敵人也是活生生的人。艾倫失去親人,并因此痛恨巨人。但在四年之后,艾倫卻發(fā)動地鳴,使用巨人奪走其他人的生命。如果這只是非常非常單純的復仇行為,我們不妨說得更加具體一點:艾倫使用巨人,奪走了曾經(jīng)奪走了艾倫親人生命的巨人的親人。如果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那么,艾倫就是為了母親,向著萊納復仇。這種情況下,萊納就代表著敵人,代表著將島上的人全部殺死的大陸人的惡。
? ? ? ? ? ? 但是我們知道,萊納對于島上的人是有感情的。萊納的人格分裂癥狀讓他不再是,也不能是純粹的惡的代表,這一個個體就有著兩面甚至更多面性。我認為萊納的形象是整個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我們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是,萊納的形象塑造有很多是與精彩的戰(zhàn)斗畫面所共同進行的。這也會導致觀眾對他的認識情緒化,片面化。
? ? ? ?萊納是馬萊士兵,是四個臥底之一,是島上士兵,是被島上人所恐懼的巨人,是讓馬萊人驕傲的戰(zhàn)士,是馬萊兒童訓練兵的前輩,是帕拉迪人父母的孩子,是妹妹的哥哥。這些身份在很多時候都會重疊,萊納為此陷入了極為困難的思考境地,以至于人格分裂。貝特霍爾德大概不會思考,在他事事聽順于萊納就能看出。阿尼則不屑于思考,或者說她過于堅強。
? ? ? ? ?前面提到萊納的身份會在很多時候重疊,而其中最為復雜致命的兩次則是城墻上的叛變(我凱他超,我撞他踢,你跟我走,啥事沒有)和“萊納,你坐啊”。第一次是身份的敗露之時,萊納選擇“邀請”艾倫,其結(jié)果必然是失敗,因為我們身處于上帝視角明白艾倫對待敵人的態(tài)度之堅決,但萊納不知道,還有一點則是萊納因為危險的境地再度分裂,放棄了思考。第二次,萊納卻沒有跟艾倫死磕到底,因為與第一次二人孤身奮戰(zhàn)不同,艾倫拿著平民的生命在威脅萊納。我在此不認為萊納的承受能力增強是主要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萊納不敢再放棄思考,他逼迫自己突破了自我。
? ? ? ? ? ? 在艾倫與萊納的第二次對質(zhì)時,其艱辛與悲壯不只體現(xiàn)在艾倫第一次在大陸戰(zhàn)斗,同時也體現(xiàn)在萊納對那萬分之一艾倫不巨人化的希望并對此做出的超出他所能的努力以及內(nèi)心早已明白事態(tài)無可挽回的絕望。是的,萊納的內(nèi)心同時存在著希望與絕望,萊納的行為同時趨向于努力與放棄。
? ? ? ? ? ? 然而緊接著宣戰(zhàn)演講進入高潮,艾倫巨人化,萊納躺平了,擺爛了?,他真的累了,只求一死。但他還是聽到了民眾的呼救,他不得不繼續(xù)戰(zhàn)斗。此時的戰(zhàn)斗與萊納初到島上渴望榮譽的戰(zhàn)斗完全不一樣了,此時萊納已經(jīng)對戰(zhàn)斗感到疲倦。而艾倫又何嘗不是,只是還沒有到萊納的那個地步而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