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蔡文姬的一生,不忍再彈琴曲《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陳留圉縣人,蔡邕之女。
她博學(xué)多才,擅長文學(xué)、書法且精通音律。
有一次蔡邕彈琴,琴弦斷了,蔡文姬說:“第二弦斷了?!辈嚏吖室庥謹嘁幌?,蔡文姬說:“是第四弦。”皆無差錯。
蔡文姬初嫁衛(wèi)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因天下政局動蕩,為匈奴左賢王所擄,育有子嗣。后被曹操贖回,嫁給董祀。
蔡文姬才華橫溢,卻又一生坎坷,其歸漢的故事廣為流傳。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即是以蔡文姬流落匈奴之苦和被贖歸漢之復(fù)雜情懷為題材,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思念祖國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矛盾心緒。
這種思鄉(xiāng)之苦與骨肉分離之痛,可以通過蔡文姬自己的文字來加以體悟。
身在匈奴時,她哀嘆思鄉(xiāng)之情:“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p>
當?shù)弥约杭磳壸託w鄉(xiāng)時,她既喜且悲:“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fù)起兮毀顏形。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fù)生?!?/p>
【清代】華巖《文姬歸漢圖》
特別是對孩子的追問與自己的不舍之情,描寫得令人痛心不已:“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fù)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向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fā)復(fù)回疑?!?/p>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要與孩子骨肉分離,此生不復(fù)相見,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于是,她痛徹心扉:“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fù)交會。念我出腹子,胸腹為摧敗?!?/p>
回到家鄉(xiāng),舉目無親,她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只得感慨自己“為復(fù)強視息,雖生何聊賴”,以至于“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讀完這些文字,未免會讓人心生憐惜,不忍再彈琴曲《胡笳十八拍》!
(部分圖文參考網(wǎng)絡(luò),侵刪)
-END-
北京度一學(xué)堂古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