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道德經 第六十四章

2023-01-01 14:00 作者:guo苦瓜  | 我要投稿

道德經 慎終如始

【原文】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謀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 ①持:保持。 ②兆:苗頭,征兆。 ③泮:分散,破碎。 【譯文】 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亂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開始走出來的。主觀妄為的將會招致失敗,強行把持的一定會失去。因此有道的人無所作為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也不會遭受損失。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遭受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因此,有道的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財貨,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經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而不會妄加干預。 【導讀】 安定的容易把持,未出現(xiàn)征兆的容易圖謀;脆弱的容易消解,細微的容易失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老子教導世人應謀于未兆,為于未有,治于未亂,慎終如始。 【解析】 本章重點提出了物理與人理相結合的理論,這一理論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包含著富有實際意義的行動技巧和生活智慧,這些后來都成為中國人修身行事的標準。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痹诒菊轮?,老子先是闡發(fā)了透過事物現(xiàn)象抓住事物本質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并沒有什么特別高深之處,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它卻是振聾發(fā)聵之語。 事實上’宇宙間所有看上去屬于偶然的和突發(fā)性的事變,都必然經過了一個復雜、隱晦、潛移默化的演化階段,只不過人們往往注意不到罷了。人類注意不到事物的潛移默化,而許多動物卻比人類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風雨來臨之前的晴天白日下,老鼠、螞蟻、青蛙、飛鳥們都會預感到暴風雨的即將到來而紛紛未雨綢繆。按照生物界的常理,人類自然也應該具有未雨綢繆的能力,但事實上,在近代科學工具產生之前,人類確實已經喪失了這種能力。至于為什么會喪失,或許是人類脫離大自然的時間過久、隔離過大,或許是人類過于注重對人類世界的關愛而故意疏遠了大自然,或許是人類有意地回避了那些無可逃避的災難。 老子的提示對于人類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他告訴人們:所有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事物都有它的萌發(fā)時期,萌發(fā)時期的事物正處于柔弱階段,如果人們善于把握事物的這種規(guī)律,就能夠防患于未然。他指出:“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正是對能瞻前而不能顧后的人的提醒。 老子洞察了萬物對生命的堅守,從來都不是通過變換表面形式來故弄玄虛,而是真誠地順從自然,感到人類的許多行為確實是脫離自然界太遠了。 而且,人類這樣猶如急行軍一般的前進,對生命質量的提高會有真實幫助嗎?老子不認為人生應該如此度過。老子在此強調了-一切災難和禍患都因有所作為和心理偏執(zhí)而起,他說:“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不試圖有所作為,自然然很少有失??;個人行為不偏執(zhí),自然很少有失誤。老子認為,一般老百姓做事情,因為不懂無為的道理,亦小能把一件事情從始至終以一種其慎重的態(tài)度來進行,他們雖然永遠在忙碌著,卻總在事情眼看著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處在安全的境地依然提防危險,時刻留神以防失敗,謀劃無功而返時該如何應對,所以說在事情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容易預防。雖然從非物質的非存在物成為了實際存在的東西,但是它們物質的一面仍然弱小,不足以完成大的功績,所以說容易消除、改變。上面四個方面說的都是要保持謹慎直到最后。不能因為事物尚未形成,尚未具備形態(tài)就不注意它,不可以因為問題小就不去及時消除、解決。不具形態(tài)的東西不去注意就會變成有形的事物,小的問題不解決就會發(fā)展成大問題。所以像憂慮事情起步階段的阻礙和困難一樣憂慮事情終了時的禍患,事情就不會失敗。 為之于未有,謂其安未兆也。治之于未亂。謂閉微脆也。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zhí)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于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應該在問題出現(xiàn)之前預防,說的是在沒有預兆的時候將問題解決。在禍亂產生以前治理,說的是影響安定的因素還尚未壯大的時候將其平息。應當一直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來去除微小的隱患,從細處著眼來消除混亂。而以妄自施加影響的方法來治理,用行政法律手段來控制,反而生成了是非的根源,取巧或通過不正常手段獲取利益的行為盛行,必然會失敗。熱衷于自己欲望的滿足雖然是小事,但是由此爭名奪利的現(xiàn)象就興起了;難得的器物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以不正當手段取得這些東西的行為就盛行了。不學習就具備的能力,是自然具有的。這是為了說明治學之人的過錯。所以說圣人所學的就是什么都不學,沿襲眾人走過的道路,以保持萬物自然的狀態(tài)。 蘇轍《老子解》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于既成也,故為之于未有者上也,治之于未亂者次也。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成大。圣人待之以無為,守之以無執(zhí),故能使福自生,使禍自亡。 譬如種苗,深耕而厚耔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盜,危坐而熟視之,盜將自卻。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為非為不成,非執(zhí)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生贅,是以禍至于不救,福至于不成,蓋其理然也。 當事物還沒有形成形態(tài)的時候,留意而謀劃就足夠了;等到具備了形態(tài),只有用分解離散的手段來消除。越接近事情完成的時候,越應把對還未成形的問題的處理放在首要,而還未造成巨大影響的小問題相對次要。治亂禍福的由來,都如同上面三個例子一樣,是積少成多,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圣人以無為對待,持守不占有、不執(zhí)著的原則,所以能使福自然生成,禍自己滅亡。 這就像是種苗,深耕地、厚培土,到了秋天自然豐收。這也像是遭遇小偷,端坐著盯著他看,他自己就逃走了。世人不知道事物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為非要作為然后才能成功,非要執(zhí)著才能保留,所以常常和禍患做徒勞的抗爭,為幸福增添毫無必要的累贅,導致禍患嚴重無法扭轉,幸福難以達成,都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啊。 圣人知有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其自然,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于得喪,方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矣。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皆徇其所欲以傷物,信其所學以害理,圣人非無欲也,欲而不欲,故雖欲而不傷于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于理。然后內外空明,廓然無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圣人知道妄自作為的害處,不妄圖以人力去幫助天,始終因循自然規(guī)律,所以沒有做不成的事。世人的心思都在得失上面,一些事情的細節(jié)仍然有沒意識到而聽任其依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的,等看到事情快要成功了,就害怕前功盡棄,事情卻常常因此失敗,所以說從頭至尾都和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失敗。 人們都執(zhí)著于自己的欲望而對其他事物造成傷害,過分信賴他們學到的知識而曲解了真理,圣人不是沒有欲望,他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所以有欲望也不會對事物造成傷害。圣人不是不學習,他所學的東西就是什么都不學,所以雖然學習也不會曲解真理。這樣之后就達到了內外空虛明凈的狀態(tài),無所作為,只是輔助萬物依循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而等待它們自然完成。 【經典解讀】 在上一章中,老子論述了要“大小多少”,行無為之事,本章則從“善始”、“慎終”兩方面來繼續(xù)論述“無為”的重要性,告誡人們不浮躁、貴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蘊育、出現(xiàn)、興盛、衰亡、消失的過程,沒有什么是忽然出現(xiàn)的,所以在上一章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弊鍪虑橐从昃I繆、深謀遠慮,在情勢惡化之前,對其進行準備、疏導,而不是臨時抱佛腳。也就是說,人應有先見之明,能夠消滅禍患于其未發(fā)之前。 在冬天到來之前就開始儲備木柴、加厚棉衣,在烏云密布之時,就開始尋找避雨的地方。正是因為人們知道將要到來什么,可是對于那些征兆并不如此明顯的事情,大多數(shù)人就不能早做準備了,只有智者才能知機而早為。周厲王就是不懂得防患于未然,一味地壓制百姓,結果導致國人暴動,被流放而死;春申君就是不能聽進朱英的良言,而被李園殺害;霍光就是不能看到自己家族的隱患,所以死后不久就慘遭族滅。相反,有些智者則能夠在事情出現(xiàn)之前就預測到,從而躲避災難,比如勸說智伯的智果、繻疵,勸諫虞公的宮之奇,預言吳國將要滅亡的伍子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成功都是一點一滴奮斗聚集而成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沉下心來,從小事做起,才能最終取得輝煌?,F(xiàn)代的快節(jié)奏生活,給了人們很多機會,同時帶來的是巨大的壓力,年輕人一方面對那些成功人士的一舉一動都羨慕不已,一方面又被喧囂的塵事所羈絆,很難真正地靜下心來好好努力。于是,沉迷在對成功的憧憬中,而整日碌碌無為,到最后光陰輕棄,歲月流逝,才發(fā)現(xiàn)一切都晚了。所以說,凡事不能浮躁,不能操之過急,都要遵照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慢慢來,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第二十九章曾經說過“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強調統(tǒng)治者不可肆意妄為,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謹守無為之道。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很多事情眼看著就要成功了,卻忽然發(fā)生了變化,導致失敗。只有注重事物的細節(jié),小心始終,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 【哲理引申】 龔遂,字少卿,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西漢官員。他開始為昌邑國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劉賀。但劉賀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绔子弟,行為十分不端正,龔遂多次規(guī)勸他,但劉賀根本聽不進去,每次聽到他的勸諫就掩耳而走,并對人說:“郎中令最善于羞辱人了。”劉賀如此荒唐,分不出好壞忠奸,于是身邊很快聚集了眾多阿諛奉承之輩,他們不僅不對劉賀的不法行為進行勸諫,反而與其流隆一氣,對其荒唐無道推波助瀾。龔遂的忠諫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他們認為他不識時務。 漢昭帝死后,沒有兒子,于是,大臣們就迎立和昭帝血緣最近的劉賀為帝。此時,劉賀身邊的那些小人們都興高采烈,認為出人頭地的機會來了,幾百人擁簇著劉賀離開封國,準備進京即位。在路上,劉賀的荒淫無恥暴露無遺,車隊到處大肆擾民,毀壞農田、強搶婦女。不僅看不出天子死后應有的悲傷,也看不到將要繼承大統(tǒng)而顯露出來的謹慎、謙虛。身邊那些人如今更是大肆討好未來的天子,以便將來能封得更高的職位。只有龔遂和中尉王陽多次勸諫,但沒有取得什么效果。 劉賀即位之后,繼續(xù)驕奢淫逸,他身邊的那些近臣也雞犬升天,幾天之內劉賀連續(xù)給他們升職,這些人也忘乎所以,將長安城搞得烏煙瘴氣。這樣引起了朝廷舊臣們的不滿,終于大將軍霍光等人發(fā)動政變,將劉賀廢除。與劉賀同來的屬臣二百多人,剛剛升職,屁股還沒坐熱就全部遭到了誅殺,只有龔遂和王陽因為多次勸諫而免于死刑。龔遂被剃去頭發(fā)判處四年徒刑。漢宣帝繼位后,聽說他的賢能,起用他擔任渤海太守。 當時渤海臨近各地發(fā)生饑荒,民不聊生,盜賊蜂起,郡太守們不能制止。龔遂認為渤海距離都城遙遠,沒有沐浴到皇恩教化,那里的百姓因為災荒而饑寒交加才不得已而作亂,對其應當靈活處理不可一味鎮(zhèn)壓。他到任后立刻向治下各縣發(fā)布文告:將郡中追捕盜賊的官吏全部免職,凡是手中拿著鋤、鐮等農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問,手中拿著兵器的才是真正的盜賊。亂民們聽說了龔遂的法令,立即瓦解散伙,丟掉武器,回去種田了。經過他的治理,渤??ず芸烊嗣窀蛔?,百姓安康,連官司都少了很多。 龔遂在侍奉劉賀之時盡職勸諫,所以能夠免除大禍;他在做渤海太守之時沒有像其他官吏那樣對做了盜賊的百姓進行鎮(zhèn)壓,而是深入地了解了他們之所以做盜賊的原因,既處理好了暴亂,也為自己嬴得了皇帝的信任。所以智者一定能夠防患于微,察患于隱,舍其末,而逐其本。

道德經 第六十四章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福海县| 安岳县| 黄浦区| 涞源县| 姜堰市| 水城县| 东方市| 沙坪坝区| 东光县| 宜川县| 五家渠市| 兖州市| 泾川县| 东海县| 安仁县| 鄯善县| 周宁县| 阿勒泰市| 堆龙德庆县| 恭城| 沾化县| 久治县| 柘城县| 土默特右旗| 镇康县| 卫辉市| 琼结县| 安义县| 夏邑县| 东莞市| 白山市| 平昌县| 长顺县| 奉化市| 临海市| 贞丰县| 积石山| 吉安市| 杨浦区| 东兴市|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