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尾演變淺說

鴟尾是我國建筑營造體系中的一種構件,西方建筑強調立面構圖,因而對山花部分加以雕鑿,我們的建筑則對屋頂輪廓有著異乎尋常的喜好,而“鴟尾”即安放于建筑屋頂兩頭的,最有裝飾性的構件。
?由于“鴟尾”多為琉璃或陶制整體,所以給正脊、垂脊或戧脊的交接處提供了穩(wěn)定的結合點,有效地防止了脊瓦的崩落及雨水下漏?!渡鲜琛氛咴唬骸膀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鴟尾還有著辟火防災的“厭勝”作用。鴟尾也稱鴟吻,一個名稱的變化,體現(xiàn)出由“尾”向“吻”發(fā)生的變化。更是千百年來審美情趣變化的寫照。

漢代:屋脊的不明物
劉敦楨教授認為鴟尾之制創(chuàng)建于西漢,《陳書》卷三十一《蕭摩訶傳》中有“舊制三公黃閤,聽事置鴟尾,后主特賜摩訶開黃閤,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的記載,故認為鴟尾創(chuàng)于西漢,而目前我們可見最早的鴟尾實物也確實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

除考古發(fā)現(xiàn)之實物外,漢代的大量畫像磚石所反映出的詳實建筑形象也處處可見鴟尾。這些畫像磚石充分展示出漢代建筑樸素大氣的特點,屋面緩和,出檐深遠。此時的正脊兩端并沒有如后世一樣形象明確的裝飾構件出現(xiàn),而是一個個處于屋脊兩端的不明“小揪揪”。

而在立體的漢代陶樓上,我們能夠看到更加豐富詳實的建筑細節(jié),鴟尾的形象更加飽滿。

既然此時的鴟尾還不是作為一個具體的建筑構件出現(xiàn),那么這些位于脊端的“小揪揪”的做法又是怎樣的呢?留存至今的珍貴漢闕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的材料:漢代的人們以瓦當重疊、勾搭、起翹作為最初的裝飾。在雅安高頤闕和中岳漢三闕上都能夠看到這一做法。


對于保留了許多我國早期建筑特征的日本古建筑,則也有很多采用瓦當勾搭堆疊隆起形成脊端飾物的實例,只是由于歷代的修繕與改造,不是太明顯而已,比如法隆寺鐘樓。
?兩漢之后,鴟尾在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如《晉書·安帝紀》中有“義熙六年,雷震太廟鴟尾”的記載,建筑上的鴟尾實物也漸漸多了起來。


魏晉南北朝: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魏晉北朝以來,墓葬明器、云岡、敦煌的早期石窟中多有此時期的鴟尾形象,脊端飾物已經(jīng)開始有了明確的定式——鳥尾形象,魏晉時的鳥尾形象尚不甚明顯,頗似張開的雙耳。


北朝晚期開始出現(xiàn)了狀若發(fā)散羽毛狀的鴟尾,據(jù)《長阿含經(jīng)卷》十九載,鴟為性情猛烈的巨鳥。“佛教說其生之時,身光赫奕,諸天誤認為火天而禮拜之?!闭f明這一時期的鴟尾可能受佛教影響,外形模擬鴟鳥,真正成為裝飾構件。而羽毛狀雕刻,可能脫胎于正脊本身瓦當勾搭堆疊的隆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鴟尾,以一種鳥羽的狀態(tài)出現(xiàn),成為了一種形象和結構都很明確的裝飾性建筑構件,鴟尾的形態(tài),已經(jīng)基本定型。

隋唐:定型與變革
?隋唐以后,鴟尾向著標準化發(fā)展,羽毛狀變成了翼狀裝飾,而鴟尾如喙一般優(yōu)美的尾擺得到了進一步塑造。這種造型一直到唐代初期,都是鴟尾的主流樣式。這一時期的中國的鴟尾形象隨著建筑技術的擴展進入了朝鮮半島與日本,成為東亞建筑中比較固定的建筑裝飾。

盛唐后,人們的審美偏向華麗,建筑物造型變得豐富多彩。此時的鴟尾不僅僅只有鳥的形象,具有“吐水鎮(zhèn)火”意義的龍的形象開始出現(xiàn),龍又可以體現(xiàn)出皇權的至高無上。龍吻和鴟尾逐步結合到了一起。

而在唐末五代甚至是宋初,由于部分地區(qū)孤懸海外,政治上與中央政府隔離。故雖然時代進步朝代更迭,但鴟尾在形象上依舊改變不大。這種存在“滯后性”的情況也是我國古建筑工程做法上的一個特點。



遼金西夏:龍首魚尾的四不像
唐晚期開始,鴟尾的形象趨于成熟,鴟尾與大脊相接的部位出現(xiàn)了龍頭吞脊,突出了吻部,稱作鴟吻,鴟吻的出現(xiàn)改變了原先僅簡略的形態(tài),讓鴟吻更加活靈活現(xiàn)。但是西夏遼金時期,龍首魚尾,是主要流行題材。

獨樂寺山門遼代鴟吻,龍首魚尾,回勾的尾部極具動感,使屋頂造型多了幾分生動。獨樂寺山門鴟吻為我國古建筑之最古者,彌足珍貴。


西夏皇陵出土鴟吻,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特有的氣度。龍首魚身,通體施綠釉,與這一時期的時代風貌、風格吻合。

宋元:魚化龍升的蛻變
宋元時期的鴟吻與遼金西夏時期相差不大,只是更加突出吻部吞脊的特征,弱化鳥尾或魚尾的形象,存世品皆為琉璃構建。紋飾也開始變得華麗繁縟,富于裝飾性。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是僅存的殿堂型唐代建筑。屋頂?shù)镍|尾在元代進行了更換。元代的琉璃匠人,保留了部分唐代鴟尾的特征。

明清:官式民間大不同
明清兩朝,古建筑遺存數(shù)量巨大。從目前大量的建筑遺存分析,明清官式建筑的鴟吻與民間建筑有著明顯區(qū)別。 明清官式建筑,造型嚴謹、色調統(tǒng)一,鴟吻琉璃多為一種顏色燒制(除了眼睛牙齒等局部),典型的有智化寺明代鴟吻,太和殿琉璃龍吻。



明清鴟吻有一個外形變化就是上面的搶鐵(唐代形成的)逐漸演化成了一把寶劍(劍靶)。相傳這把寶劍是“神功妙濟真君”許遜的,上插寶劍的說法,其一是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放在屋頂,可以辟邪;其二是怕鴟吻擅離職,所以要把它死死困在屋頂上,好好工作。另外到了明清時期,鴟吻終于脫離了單純的裝飾,而有了一定的結構上的意義。明清的官式建筑,在正脊下和脊檁上會設立脊椿以固定脊瓦,而在鴟吻下也有吻椿用來固定鴟吻并且穩(wěn)固正脊上的瓦件,另外明清古建筑里的“雷公柱”也通常會做到直通鴟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時的鴟吻頗有點“避雷器”的意思,當然不管用就是了。。。。。。

明清民間建筑則相反,屋脊裝飾包括鴟吻花團錦簇,造型極其豐富,在用色上可以說七彩并用。整體來看甚至與官式建筑的風格形成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以山西地區(qū)的民間建筑為典型。


總而言之,我國的鴟尾經(jīng)歷了由突出尾部到突出吻部,由簡單到繁復,由純裝飾性宗教性到具有一定結構意義的演變,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成為我國古建筑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