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異度侵入”,從刺客列傳,聊聊《史記》的讀法

(受邀參加專欄區(qū)的“你許愿,我送書”活動,對于《史記的讀法》這本書,頗有一些想說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在古代,最熱門,也是最貴的學科,無疑就是歷史,而歷史也被稱為“帝王術”。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研讀古代典籍,日本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就大力推崇《孫子兵法》,《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里的故事,也經(jīng)常被拿來作為商學院的經(jīng)典案例。

而讀中國歷史,司馬遷的《史記》是沒法被繞開的存在。
可是《史記》原文50多萬字,130篇,都是文言文,這就難倒了大部分讀者。
再退一步說,哪怕你古文閱讀水平很高,以司馬遷的春秋筆法,我保證你也未必明白《史記》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該如何讀《史記》呢?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讀到了楊照先生的這本《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想象一下,你通過一本書,像《異度侵入》里那樣,進入到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意識里,探尋他們的秘密。
你可能還沒有概念,下面,讓我?guī)愀惺芤幌?,《史記》里最刺激的一個世界:《刺客列傳》。

一、曹沫的世界
你睜開眼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個會議現(xiàn)場,在你的左右兩側(cè),跪坐著兩列衣著華麗的人,他們面對面看著對方,桌下的拳頭攥得很緊,眼睛里似乎要噴射出烈焰,他們散發(fā)出的強烈氣場讓你感到無所適從。
這是一個締結(jié)盟約的會場,儀式剛結(jié)束,你剛想放松,突然從席間竄出一個身材魁梧的人,手持匕首,劫持了對面一人。
他叫曹沫,不管原來是什么人,現(xiàn)在,他是一名刺客。
被劫持的是齊桓公,侍衛(wèi)立即將曹沫圍住,卻也不敢輕舉妄動。

曹沫說,你們是強國,相較于你們,魯是一個弱國。你們強國用武力來侵略我們?nèi)鯂?,欺人太甚?/p>
接下去曹沫說了一堆道理,然后說只要齊國歸還魯國土地,就放了齊桓公。
你覺得很奇怪,弱肉強食,這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你又為曹沫捏把汗,放了齊桓公,你曹沫還不是任人宰割?
情況正如你的預測,齊桓公假意答應了曹沫,等曹沫一放手,侍衛(wèi)立馬把曹沫綁起來,而齊桓公也立馬反悔。
這時,又站出一人,他叫管仲。
管仲慢悠悠地說,不要貪圖這些小利而喪失了威信,齊國現(xiàn)在是諸國的盟主,如果毀約就會失去大家的信任,霸主地位也會隨之動搖,還是把土地還給魯國吧。
齊桓公雖然生氣,卻接受了管仲的意見。
曹沫的行為如果放到現(xiàn)在,是個非常愚蠢的舉動,一個強國要攻打弱國,本來是理虧,可曹沫這樣一鬧,正好給了對方一個借口。
正當你疑惑的時候,空中傳來一陣聲音,這就是那個春秋時代,即使“禮崩樂壞”,那時的人卻傻傻地守護著一種叫“道義”的東西。
緊接著這個世界開始崩塌,你抬頭只看見一個巨大的數(shù)字在跳動,從1開始,不斷增加,最后停在了167。
?
二、專諸的世界
再次醒來的時候,你在一個宴席上,大家推杯換盞,氣氛似乎很融洽,可門外侍衛(wèi)林立,你隱約覺得哪里不對勁。
從席間得知,這是吳國的公子光在家里宴請吳王僚。他們在談論楚國,原來楚平王剛剛?cè)ナ?,吳王僚認為這是一次機會,于是派兵攻打楚國,卻不料在楚國僵持。
此時吳王心腹們都在前線,這個時候公子光卻宴請吳王。
公子光也是吳國公子,很顯然,吳王僚對公子光有戒心,否則也不會帶著大隊兵馬過來。
席間公子光說腳痛,便去了內(nèi)室,這時候,宴席上端上來一條大魚,突然有一個人沖出來,從魚肚子里拔出一柄匕首,撲到吳王僚面前,一劍刺中了吳王心窩。

緊接著屋外侍衛(wèi)沖進來,看見主人吳王慘死當場,二話不說把專諸當場殺死,突然屋外沖進來更多的武士,領頭的則是公子光。
那一天,吳王闔閭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春秋爭霸的大戲即將拉開帷幕。
對于專諸的行為,你覺得有些奇怪,他肯定是被公子光利用了,即使不是,那他也不過是個幫兇而已。
然后你看到公子光支開所有人,他走到專諸的面前,以非常謙卑和恭敬的姿態(tài),對專諸的尸體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此時空中的聲音又響起,假如有什么東西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那也許就是“忠義”。
隨之而來的是世界的崩塌,數(shù)字又開始飛奔,這次停在70的位置。
?
三、豫讓的世界
這一次醒來,你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一條大街的中央,一駕馬車向你奔來,突然馬驚了,馬車停下,從車里跳出一個人大喊,是豫讓,一定是豫讓。
侍衛(wèi)從橋下帶上來一個披頭散發(fā)、滿目瘡痍的乞丐。
馬車里的人叫趙襄子,顯然是趙國的重要人物。
趙襄子看了乞丐半天,說,你為了刺殺我,竟然能做到這個地步。
你通過周圍人的議論,知道這個刺客名叫豫讓,他本來效忠的是晉國的智伯。
可智伯的勢力被韓、趙、魏消滅,從此,強大的晉國被三家瓜分。
趙襄子和智伯是最大的敵人,在智伯死后,豫讓心中就只有兩個字:復仇。
這不是豫讓第一次行刺了,上一次行刺失敗,趙襄子看中豫讓對智伯的忠誠,于是讓了他。
可豫讓還沒有完成他的任務,為了成功行刺,他給自己全身涂上漆,毀壞自己的容貌,吞下炭把聲音弄啞,裝成乞丐到市場,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
趙襄子忍不住說,我都放了你一次,為什么你還要找我報仇呢?
你聽到一句很熟悉的話,豫讓說,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趙襄子接著又問,你為智伯復仇,是有道理,但是你在服侍智伯之前,不是也在范家和中行家當過家臣嗎?他們兩家可是被智伯消滅的啊,為什么你不為他們報仇,而專找我報仇呢?
豫讓說,我在范家和中行家的時候,他們只把我看做普通人,而智伯以國士的規(guī)格禮遇我,那么我也應該以國士的規(guī)格報答他。
你腦中突然想起一個詞,國士無雙。
趙襄子沉吟片刻,不禁流下淚來,但他不得不做出一個決定,殺掉豫讓。

趙襄子就把衣服脫下來給了豫讓,豫讓真的“三躍而擊之”,隨后自刎而亡。
在場的趙國士兵,無不感動流淚。
你的眼眶開始模糊,隱約只看到跳動的數(shù)字,40。
?
四、聶政的世界
第四次醒來,你站在一座宅邸里,門外突然跑進來幾個滿身血污的人,大喊,有刺客,有刺客。
混亂之中,你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從外面砍殺進來,他只有一個人,對抗的是幾十位守衛(wèi)。
這還是一個刺客嗎?有哪個刺客會明目張膽地從門口砍到內(nèi)室?
可他就這樣一路砍過來,仿佛天神下凡,大殺四方,哪怕身上已經(jīng)傷痕累累,他一路砍到內(nèi)室,有人喊,韓相快走啊。
可哪里走的了,這位刺客提著劍,走到韓相面前,不說一句話,手起刀落,人頭落地。
你在思考,接下來他該怎么辦呢?門外越來越多的士兵趕過來,他已經(jīng)沒有機會逃脫了。
然而此時,刺客又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span>

這已經(jīng)不止是自殺了,他在破壞自己的肉體,讓別人分辨不出他是誰。
韓國為了尋找刺客的身份,發(fā)出高額懸賞,可過了很久沒人來領賞,直到一位女子的出現(xiàn)。
她叫聶榮,刺客是她的弟弟,名叫聶政。街上的人說,你怎么敢辨認他,他殺了我們國相,你難道不怕受牽連?
聶榮說,我弟弟這樣自毀身體,就是為了不讓我受牽連,這就是他的個性。
當年,他是齊國名士,因為殺了人,為了能活著贍養(yǎng)老母,甘愿淪為一個低賤的屠戶。如今老母已經(jīng)得享天年,我也有了夫家。
嚴仲子在我弟弟生活最卑下的時候找到他,厚待他,所以聶政愿意報答嚴仲子,哪怕為他而死。
可他準備赴死的時候,還想到我,怕連累我。但他根本不了解他的姐姐,難道我怕受牽連嗎?如果我保住了性命,那么這世上就沒人知道聶政這么做是為了報答知己。
我又何懼一死呢?
這是聶榮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在經(jīng)歷過那么生死時刻,你突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你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為了誰、為了什么理由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人生中還有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東西嗎?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天空中飄來的是琴聲,你聽過這首曲子,《廣陵散》。
崩塌,又是崩塌,這一次的數(shù)字比以往都要大,220。
?
五、荊軻的世界
這一次,你發(fā)現(xiàn)了一幕很熟悉的場景,這是朝堂上,王座上只有一個人,殿前跪著兩個人,一個似乎在發(fā)抖,另一個正拿著一卷地圖,大踏步走向王座。
荊軻,是荊軻。你腦子里馬上反應出這個名字。
接下來就是圖窮匕見,荊軻拿起匕首刺中了秦始皇的袖子,兩人開始繞著柱子跑,秦王想拔出長劍,卻拔不出。
底下百官沒有武器光知道喊,卻沒人敢沖上去救下皇帝。
門外侍衛(wèi)沒有命令不得入內(nèi),可現(xiàn)在,下命令的人正在生死時刻。
你看著這個荒誕的場面,緊張而滑稽。

當這個世界崩塌的時候,再也沒有了數(shù)字。
?
六、史記的世界
改變歷史的似乎總是一些大人物,帝王將相,文臣武將。
可司馬遷為什么在那么重要的一部史書里,記錄下這么幾個刺客的故事?
他想告訴我們什么?
你回憶起那些數(shù)字,終于明白過來,這些數(shù)字,就是歷史。
曹沫劫持齊桓公的時候,孔子說“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剛開始。
經(jīng)過167年,專諸幫助吳王闔閭登上寶座,開啟了吳越爭霸的歷史。
又經(jīng)過70年,豫讓刺殺趙襄子失敗,三家分晉成為定局,春秋結(jié)束,更為混亂的戰(zhàn)國時代開啟。
又經(jīng)過40年,聶政刺殺韓相,其爆裂程度正如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爭斗。
又經(jīng)過220年,荊軻成為了最后的刺客,成為刺客歷史的終結(jié),正如秦始皇終結(jié)了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樣。
這五個人都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時代,卻不約而同地信奉一條準則,“士為知己者死”。
正如司馬遷說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記錄這些人的目的,恰恰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然而《史記》告訴我們,刺客精神曾經(jīng)存在過,曾經(jīng)被人贊頌過,即使現(xiàn)在你看不到,但終有一天,他會在某人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光照千古。
本書中,楊照先生用六個版塊來講述史記里的世界,刺客列傳只是其中一個版塊里的一小部分。假如你也想體驗一下《史記》里的奇幻世界,不妨和我一起來讀讀這本《史記的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