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烏托邦:《天空之城》
by 烏合之子 20230607

電影一開始就是飛行石搶奪戰(zhàn),被掠走的希達在海盜與軍隊的交火搶奪中從半空墜落。墜落的時長橫亙了整個黑夜,與跨越數百年的OP,直到緩緩降落到魯比的眼前。
在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希達和魯比的純潔情誼顯得相當珍貴。他們想象中的天空之城,其實更多是擁有個人記憶的懷舊體驗,這份體驗被裹挾了大量前輩們的故事,既有遠古時期700年的家族經歷,也有父親在尋找夢幻飛島里的驚鴻一瞥。
這是一種帶有夢幻色彩的烏托邦,是時間向過去的烏托邦時空。
在將軍和大佐眼中卻不是如此,他們看到的是來自未來的烏托邦,一個想著永無止境的財寶,一個想著威懾蒼生的武器。如此才有了在故事后半截里在天空之城中的種種丑態(tài)。向往自然這件事,在宮崎駿的系列作品中已經成為一個顯學主題,他總是會喚醒對“反現代化”的自然田園的想象。
不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們去尋找懸浮在半空中的天空之城,已經變成了大雄那樣的個人烏托邦式的存在了。雖然看似都是給孩子看的動畫電影,但烏托邦的具體面目確實也出現了相當程度的時代印記變遷。
大雄的理想鄉(xiāng)里,是對未來科幻的機械銀色光澤想象,幾乎沒有任何自然風光的色彩,整個天空島上有當時永遠無法企及的科技,是由瘋狂科學家鍛造的。是用來改造人們,并使之服從的。
而普拉達天空城里,若不是大佐喚醒了中空不斷運行的飛行石,整個天空城就是一棵將所有觸角伸到各個角落的大樹。天空城已經變成了一片荒蕪綠色,只能從已經成為遺跡的建筑中猜想過往的人們生活的模樣。說起來2022年的熊出沒《重返地球》里,外星人阿布也帶領熊二去看到了他在海底之城中已經失落的故鄉(xiāng)。
對烏托邦的想象,究竟應該是去探索已經失落的古文明呢,還是應該去呈現科技所彰顯的未來呢?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從烏托邦美學的角度來看,烏托邦古文明還是未來風,都是當下無法觸及的領域,所謂“生活在別處”的過往,即便時空倒轉也無法找到(博伊姆就說這是一個被構筑出來的落差烏有之鄉(xiāng));而未來賽博世界的想象,則總是受限于算力不足,以至于只能作為視覺平面(鮑德里亞)的幻想里被提及。
在宮崎駿看來,或許真正美好的烏托邦國度,應該要么是不被看見的峽谷隱居,要么是遠離人世的天空圣樹吧。
故事一開始并沒有直接講述天空之城的環(huán)境,而是放到了電影最后20分鐘將整個巨大的崇高之物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就是說,最開始的一個多小時鏡頭一直給的是中景和近景,但是直到最后才給出了一個遠景,襯托出了人的渺小和天空之城的宏大。
宮崎駿圍繞這個宏大,將其所有的隱喻都放在上面,既有無數的財寶,也有足以毀滅世界的武器,同時還有已經被隔絕的守護自然的心。
在現實世界中,人們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飛行起來,但是這種技術更像是人們可以掌握的工業(yè)化之后產生的必然結果。這種能力不太像是現在由于專業(yè)不斷細分之后,每個人只能掌握其中一塊的能力,而像是一種通用的能力。
一個有趣的證據就是,不管是希達還是巴魯,似乎都天然擁有能夠駕駛飛行棋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很好的融入人際社會之中,尤其是他們在老婆婆的飛船上不斷幫忙修理和做飯的過程。
所以當一個人擁有一種通用能力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一個更加所謂全能的、有著無限向往的世界,產生覬覦之心。
這實際上是一種帝王式的烏托邦。諾齊克說:
帝王式的烏托邦,他贊成強迫所有人進入一種共同體類型。帝王式的烏托邦思想家,只要有某些人跟他們意見不一,他們就將反對這一結構。然而你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滿意,特別是如果存在著一些只要不是所有人都滿意,他們就不會滿意的人的話。
那么既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滿意,反過來說有一種情況能夠達到,所有人都能做到,那就是所有人都不滿意,當然就是毀滅本身。

穆斯卡大佐想要做到的當然就是帝王式烏托邦了,他要做的其實就是實現大一統(tǒng)式的絕對壓迫力。他和那個肥瘦的將軍不一樣的,就是他也完全不在意那些財富,因為他覺得財富只是一時的,但是擁有著威懾的神圣之力才是可以永久的。
穆斯卡大佐所追尋的天空之城,當然也是烏托邦。不過這聽起來更像是神和人的對應關系神是可以不用受到任何約束懲罰的,但是神會成為人,在社會上做了不潔之事的懲罰者。
對于希達和巴魯來說,他們所尋找的天空之城一不是為了財富,而不是為了武器,同時也跟富國沒有關系,那么他們尋找的是什么呢?
是對于過往逝去的再現,是一種懷舊。希達所要尋找的是他家族700年前的記憶,而巴魯要尋找的則是他的父親所講述的那個童話故事。如果按照鮑曼的說法,他們所尋找的其實是一種母體烏托邦。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人類就一定經歷過母體烏托邦,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從自己母親的身體里出來的。母體烏托邦最直接的視覺感受就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是唯一的存在,他永遠平和浮動充滿著溫暖,它就是童年的一種具象化。
同時這種具象化如果無限延伸的話,就會成為宮崎駿所講述的一種自然環(huán)境主義。因為自然就是最大的母體,自然這個概念本身就代表著凈化和療愈。
可是自然是不需要去追尋的,自然也不會存在于天空之上,他就一直在土地之中(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她是Lovelock提出的蓋婭理論),就像希達所唱的那首歌一樣。
只有一種情況自然會被縮團到天空,那就是它已經被破壞了。在電影中體現的就是由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持續(xù)不斷的挖礦,將環(huán)境變得岌岌可危,將更加現代化的、污染化的、破壞化的表層覆蓋在自然之上。
所以如果我們要尋找天空之城,尋找天空之城里面的自然的部分,其實在電影的最后幾個鏡頭中也能發(fā)現,無需從仰望的方式去尋找,俯視就能看見。
不斷的飄向天外宇宙的天空之城,如果它是一個眼睛,它就會一直的默默盯著地球上的早已綠樹成蔭的山地和波瀾壯闊的海洋。在電影的最后,希達和巴魯也沒有再出現,他們回到了山谷一同生活。
而那份最終的毀滅性的咒語,在念過一次之后,也就不再具有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