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某國采購的第一批36架陣風(fēng),尚且拖欠20億貨款?


在過去的十幾年,南亞某國空軍在軍備性能升級中的一個最大的動作,就是從達索采購了36架陣風(fēng)戰(zhàn)斗機,而當初并非一開始就要采購36架,而是揚言最少要一次性采購144架的。放在任何時候,一次性采購144架先進戰(zhàn)斗機,在全球都算的上是超級大單。于是這個項目曾經(jīng)吸引了全球90%以上的有較為先進戰(zhàn)斗機制造能力的企業(yè)進行了激烈的競標,當然最后是法國達索拔得了頭籌。不過稍微有點小失望是,原本說好了的144架的超級訂單,最終只簽訂合同購買36架,還不夠原先計劃的零頭。當然達索方面也趁機要了一個在十多年前看來是絕對的天價。也就是每架陣風(fēng)的單價都超過了2.5億美元,這樣僅僅36架的總合同額,就高達差不多90億美元,在那時可以換算成接近80億歐元。而在當時,

同代的大多數(shù)三代半戰(zhàn)斗機最多也不過報價七八千萬美元的樣子,就算是那個時候剛剛服役的F35A也不過對外銷售價為1億美元,美軍自用版甚至只報價8500萬美元。如果采購SU系列,還能更便宜,基本沒有超過6000萬美元一架的。以2.5億的單價采購陣風(fēng),等于同時可以買2.5架F35A,或者立即買到4架以上的SU30MKI的升級版。于是全球都對當時陣風(fēng)的單價之高瞠目結(jié)舌。當然這屬于雙方的合同,價格高到火星上去,也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別人最多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不過后來的事情怎么看都有點不正常。第一,就是僅僅36架飛機,在不少大國也就是半年的下線量。而達索居然陸陸續(xù)續(xù)交付了10年以上才交付完,一年平均交付不到3架,等于說到十幾年后,這36架陣風(fēng),才首次具備,

最基本的規(guī)模戰(zhàn)斗力。而最奇怪的事情還不是交付速度超級慢,而是被透露,總價90億的合同額,到現(xiàn)在采購方仍然有至少20億的部分根本還沒有支付!因此達索方面只收到了70億的貨款。這還沒完,前一批36架的事情還沒徹底理清,而該國海軍又再次訂購了另外的36架艦載版。那么達索方面為何敢在第一批沒結(jié)清的情況下就開始第二批的合同?這里面的原因則復(fù)雜去了。首先就是當初的報價就是絕對虛高,就算是只支付了70億,那么達索方面的成本與基本利潤早就提前收回了。其次,36架卻交付了10年之久,則其中除了達索的產(chǎn)能實在有限之外,甚至明顯有以舊充新的現(xiàn)象,也就是拿法軍已經(jīng)用過多年的老陣風(fēng),隨便噴涂一下就當全新機來糊弄用戶,部分新機剛到用戶機場就掉油漆,

用戶雖然好糊弄但不是真傻。第三,就是當初的合同是規(guī)定達索必須教會用戶的技工全部維修保養(yǎng)能力,這個自然不太好辦。第四,如果達索敢催賬,那么南亞方面就敢揭黑幕,因此達索成了反被拿捏的主。有人說如果最終賣3批陣風(fēng),達索弄不好要倒找錢給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