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好漢上山前的官職排名是怎么樣的,你怎么看?
[歷史悖論講壇,歡迎來找茬。為活躍氣氛,提高國民整體知識水平,文章中故意漏出一些常識性錯誤,找到并留言在評論區(qū),經(jīng)其他讀者點贊認可后一條獎勵五毛]
在《水滸傳》中,好漢上山前的官職排名是很有講究的,這一點被多次提及和強調(diào)。下面我就以1000字的篇幅給大家詳細闡述一下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水滸傳》的故事情節(jié)。故事中,梁山好漢原本有些是身居官場的官員,但由于受到權(quán)貴的排擠欺壓或者一些其他原因,他們不得不離開官場、上山為寇。而在上山前,他們將自己的官職排名作為組織結(jié)構(gòu),并按照這個排名來確定各個好漢的職責和分工。這個排名如下:
1、宋江:原為太原府都監(jiān),后任東平府推官。
2、盧俊義:原為運判司稅,后任通判。
3、吳用:原為提轄所,后任松江府典簿。
4、公孫勝:原為道員,后任山東清風寨寨主。
5、關勝:原為太原府教授,后任過程府推官。
6、林沖:原為河南府推官,后任江州司馬。
7、秦明:原為陜西布政司參議,后任江州司獄。
8、呼延灼:原為河北布政司參議,后任泰州知州。
9、花榮:原為河南府推官,后任東昌府推官。
10、柴進:原為云南布政司參議,后任東昌府縣丞。
11、李應:原為百濟都監(jiān),后任松江府通判。
12、朱仝:原為提轄所,后任東昌府縣丞。
13、魯智深:原為凌州府推官,后任陜西橋南監(jiān)獄。
14、武松:原為千戶營造,后任宣府府推官。
上述官員在組成梁山后,按照這個官職排名逐一發(fā)表誓言,宣布自己的決心和行動方向。也正是由于這個官職排名,讓他們有了一個清晰的組織架構(gòu)和相應的工作職責。
那么,這個官職排名的安排,有哪些含義和意義呢?
首先,這個排名體現(xiàn)了作者對官場的諷刺和批判。《水滸傳》是一部反映民間英雄事跡的小說,官場腐敗,權(quán)力游斗是其中一大題材。由于這些好漢都曾經(jīng)身居官場,他們的官職也自然地置于小說主要反對的權(quán)貴身上。同時,大部分好漢在當時的官場中都曾受到排擠和打壓,所以他們的身世和遭遇也具有象征意義。
其次,這個排名反映了每個好漢的本質(zhì)特點和能力。這些好漢在亂世中各有所長,所以放到官場上自然有自己的職位和作用。如宋江因其心胸寬廣、處事圓滑,被安排為梁山首領;而盧俊義則作為宋江的左右手,充當了梁山的實際指揮官。
這個排名也為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隨著新的好漢加入梁山,這個官職排名被逐漸打亂和改變。某些好漢的地位得到提升,某些好漢則轉(zhuǎn)職其他崗位。這些變化也為故事的沖突和發(fā)展提供了素材和可能性。好漢上山前的官職排名是《水滸傳》中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這個排名反映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和主題,也展示了梁山各個好漢的本質(zhì)特點和能力。這個排名因為其階梯式的層次感和后續(xù)發(fā)展上的變化,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和精彩。